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 27)_第1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 27)_第2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 27)_第3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 27)_第4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 2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资源经济学2.环境经济学(含生态经济学)3.资源与环境政策,2,生态经济学,3,第一章导论,1.经济学的含义2.生态经济学的含义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学科性质5.学科特点6.学科体系7.学科任务8.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意义9.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趋势,4,1.经济学的含义,1.1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实现效益最大化1.2如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1.3如何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1.4根据范围分为:(1)微观经济(2)宏观经济(3)世界经济(国际经济),5,2.生态经济学的含义,2.1经济增长经济系统只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增长并不是最终目的,毫无止境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经济系统改变环境,经济增长导致生态商品和服务越来越稀缺(相对于人造资本和服务),最终,经济增长的成本将超过其效益,即不经济。,6,2.2生态学的含义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生态系统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2.3生态经济学(1)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理论为指导,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主题。,7,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济化。(2)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运用的学科。发展循环经济;价值增值包括:人造资本增值和环境资本的增值。(3)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8,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1生态经济系统(1)客观的实体;(2)生态与经济系统的统一体;(3)具有原来系统不存在的新矛盾(生态经济基本矛盾)。,9,3.2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只能在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上通过对其结构重新优化设计来实现。3.3研究人口、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协调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10,4.学科性质,4.1边缘(交叉)学科(1)生态学等自然学科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2)经济学以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3)生态经济学把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并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系统的运用,揭示复合系统的内在矛盾运动及其演替发展规律(生态经济基本矛盾)。,11,4.2经济学范畴研究生态经济关系和生态经济规律,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综合效益=环境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市场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环境成本-生产和销售成本4.3综观经济学(宏观、中观、微观经济),12,5.学科特点,5.1统筹全局的综观经济思维整体性综合性生态经济效益5.2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长远性)(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正确估价人类的改造能力(3)正确运用人类改造自然的措施,13,5.3协调性(协调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系)(1)协调人类与生物圈;(2)协调经济、生态、技术、社会关系;(3)协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4)资源需求与资源供给;(5)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与生态需求;(6)物质资料、人口与生态环境再生产的关系。,14,6.学科体系,6.1生态经济学原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6.2生态经济学原理的运用(1)区域生态经济学地形分:山地生态经济学平原生态经济学水域生态经济学,15,区位分:农村生态经济学城市生态经济学城郊生态经济学,16,(3)专业生态经济学人口生态经济学能源生态经济学水利生态经济学6.3生态经济方法论系统科学经济科学生态学科及自然学科,17,7.学科任务,7.1总任务揭示生态经济系统矛盾运动的的规律性,指导人们遵循和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实现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7.2具体任务(1)为制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2)为设计和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提供科学依据;生态农场、生态渔场、生态畜牧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县(乡、村、市、省);,18,(3)为管理好生态经济系统提供方法(调控);(4)为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提供模式。,19,8.学习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意义,(1)有利于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片面性;(2)有利于找准系统的薄弱环节;(3)有利于解决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人口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20,9.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趋势,9.1产生背景9.2产生动因9.3产生和发展历程9.4发展趋势,21,9.1产生背景,(1)污染严重(大气、水、土地、海洋、固体);(2)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石化);(3)森林、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4)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减少;(5)气候异常(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6)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本在不断下降,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2,9.2产生动因,(1)人类对以往生态经济技术关系的反思;技术的“双刃剑”效果三峡工程、转基因技术等(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启发;(3)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23,9.3产生和发展历程,9.3.1世界上生态经济学发展(1)19世纪中期,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cekel)于1866年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学(ecology)一词;(2)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撕利(A.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3)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onnesBowerdin)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明确提出了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Economics)的概念。(4)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24,(5)7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哥尔德史密斯(GuardSmith)发表了生存的蓝图(SUBSISTINGBLUEPRINT)(1972);同一时期还发表了增长的极限(GrowingLimit)只有一个地球(OnlyOneEarth);(6)80年代以来,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财富和福利的对话认为,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25,9.3.2国内生态经济学发展(1)1980年许涤新提出了加强生态经济问题研究;(2)1982年11月在南昌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讨论会”;(3)1984年2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4)现在的状况。主要专家主要杂志、著作科研经费,26,9.4发展趋势,(1)转向以协调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为核心;调整和改革现行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完善新的技术体系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