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义脉诊讲座.ppt_第1页
方朝义脉诊讲座.ppt_第2页
方朝义脉诊讲座.ppt_第3页
方朝义脉诊讲座.ppt_第4页
方朝义脉诊讲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脉诊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医诊断学系列讲座,河北医科大学,E-mail:hbfcy163Mb方朝义,脉诊价值评价引出的学术问题,1.脉象描记设备的出现(脉象仪的问世),3.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诊”内容之争,现代自然科学家:无创伤性诊断的巅峰,4.中西医知识的交融: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科的成立,2.脉象信息数字化处理(哈尔滨工业大学脉象研究室),现行教材从脏器、物质、相关脏腑三方面描述,1.心脏主导,心气心脏赖以鼓动血行的动力,心血充盈脉道的物质基础,心脉运行气血的通道,脉诊原理捍卫对中医理论成熟度,2.它脏协调,肺,精能生血,肾精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朝百脉,(全身的血液均汇聚于肺),为气体交换的场所,主气,合成宗气以行气血(肺气敷布使血液布散全身),脾(胃),生血,为气血化生的源泉,统血,令血循脉而行,肝,藏血,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能化气,肾气是各脏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人迎主外体表,寸口主内内脏,诊脉部位之辨三部九候、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左寸人迎,右寸气口灵枢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脉经“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诀七表八里脉总论:表脉参见于左,而客随主变;里脉多见于右,而主随客变。左手三部所主,温风寒也,温风寒病得于外;右手三部所主,燥湿暑也,燥湿暑病生于内。自此,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辨外感风寒;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辨内伤饮食之说,遂为定论。,李东垣:外感风寒,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这种认识,与大多现代文献的观点相悖:中医大辞典:人迎乃“左手寸口脉的别称”。,要从中医观点出发,正确对待;不能以桡动脉仅是一条血管的解剖观点来认识。,对寸口脉分候脏腑的价值评判,1.古代医家极重寸口分诊:,濒湖脉学论实脉:,金匮要略:“胸痹之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寸实头面热风,咽痛舌强,气郁胸满,主膈以上诸疾,关实中宫胀满,尺实腰痛腹痛,二便不通,2.外国学者予以客观评价:,1935年拉凡里巴黎医学“中国的脉学在针术治疗中的作用”认为:,“寸口分属脏腑,与西医学说完全抵触,但假使因为我们不能理解而就认为它是荒诞不经亦是不合乎科学的。”,3.当代医家多有重视脉诊者:,如山西科技出版社萧通吾脉诀与脉案。,脉诊方法规范,中国脉诊研究:构成脉象的八大要素脉位、至数、脉长、脉力、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脉诊方法对脉象要素的规范以及对脉象分类的认识,脉类:脉无巨细,从容,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灵枢终始篇: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1.脉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不大不细(脉形),(柔度),不长不短(脉长),不浮不沉(脉位),不滑不涩(流利度),主要反映脉管的“弹性”。,常脉无常度,对常脉特点“胃神根”的认识,2脉有神气,反映“气”的鼓荡,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微弱之脉,不至于完全无力,(力度),弦实之脉,仍带有柔和之象,心藏神,脉舍神,神居脉中,神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血行脉中(脉为血之府),3脉贵有根,尺脉沉取有力,说明“血液”充足。,(力度),尺关寸,胃气主要反映脉象的节律与血管的弹性,因此,胃、神、根概括了心脏、血管和血液流动的功能状态,即“心主血脉”的全面生理功能。,神态主要反映心脏的功能,心阳、心血的盛衰,根基主要反映血管状态与血容量的多少,黄世林中医脉象研究,(一)浮脉(毛脉),【对脉象的理解】轻取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常见病脉识微,【对主病双向性的把握】表证,里证。,内伤里证,脉浮而紧表寒证,外感表证,脉浮而数表热证,脉浮有力阴寒邪退,阳气来复,脉浮而缓太阳中风证,脉浮无力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濒湖脉学:久病逢之却可惊),【脉理】浮脉是阳气趋向肌表的标志。,当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发热时,脉象常紧数而脉位偏沉,为感寒较重,使阳气一时不能外达,脉(气血)为寒束之象。此为一过性表现,一俟阳气聚结御邪,则沉象随之消失。,景岳全书:“其有寒邪外感,阳为阴蔽,脉见沉紧而数,及有头痛身热等症者,正属表邪,不得以沉为里也。”,姜春华:“当发热恶寒之际,脉紧而数,兼有沉象,乃脉之束有似于沉耳。”,脉诊便读:“风寒在表,寒气骤加,正气为其所遏,脉反见沉,但脉虽沉,必兼有头痛、恶寒之表证,不久阳气外发,则乃浮矣。”,(二)沉脉主表,迟脉主寒属里,但也可见于热证,伤寒论:“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三)迟脉主热,(四)数脉脉象特征标定,二者具其一即可,【脉象】脉来去快速,1息6至。,【特点】,至数增加,脉动快速(至数可为正常高限),濒湖脉学:“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脉象】,【特点】,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极大,去衰脉去骤然,指下有突然下陷之感,脉形宽大,脉幅高大,脉势有力,浮中沉皆然,来盛升支陡直,(五)对洪脉来盛去衰的理解,脉象首尾端直,超过本位。,特点,脉体较长,逾寸越尺。(长而柔和),逾寸至鱼际者溢脉,越尺者履脉,意义气血旺盛,气机调畅。,(长则气治),(六)长脉当属生理性脉象,脉体、至数清晰可辨,【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特点】,(易见),脉形细,脉势软,(七)细脉“明显”,非为有力,脉象,脉浮细无力。,特点,脉位,浮,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脉形,细,脉势,软,(八)濡脉重在势“软”,张某,女,44岁,工人,2019年4月7日初诊。该患曾于去年秋季,因患“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求治,经辨证诊为“脾胃虚寒型”,用药调治两月余而诸症消失。春节期间因进食“涮羊肉”,复致脘腹痞闷不适身体倦怠乏力。自服“山楂丸”后感觉好转但症状未全消失,之后又增大便溏泻不爽、矢气等证,遂到厂职工医院诊治。医生诊曰:脉力太“弱”,中气不足。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两剂后,但感大便秘结不下,肠鸣,矢气臭秽,羞于串门,自动停药。,(九)弱脉主实案录,刻诊:精神萎顿,倦怠乏力,舌色淡红,苔薄微腻脉弱乏力。自述仍觉胃脘痞塞,矢气频频,便溏不爽。此乃“真实假虚”之证。治之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品。处方:陈皮、清半夏、枳壳、川厚朴各10g,云茯苓12g,苏梗、莱菔子各15g,鸡内金6g,神曲10g,生大黄(后下)6g,炙甘草10g服药7剂,症状明显改善,感觉精神爽然,工作亦觉愉悦,继服7剂调治,以善其后。诸症渐失,脉力亦增,和缓有神。,医门棒喝:有实证而脉反微弱似虚者,以其邪气壅遏也。,(十)涩脉有无“歇止”?中诊6版:脉律与脉力不匀,【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诊家枢要:涩,不滑也。虚细而往来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诊家正眼:“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特点】关于涩脉脉象的纠葛不外两方面:,一是关于涩脉如何定义的问题:明确的说,即“形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二是关于涩脉的相兼脉问题:涩脉具有细而迟的特点,指下似有节律不齐之感,如李中梓所说,实非如此。若脉涩,更见三五不调之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