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我国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发展的适度性分析学校代码:10254密 级:论文编号: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我国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发展 的适度性分析 学科专业: 国际贸易学 作者姓名: 王光泰 指导教师: 苏 豫 完成日期: 二九年六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者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感谢。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和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虚拟化趋势。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和金融日益深化,以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志的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虚拟资本的规模也日益膨胀。虚拟资本逐渐脱离实体资本并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国证券、期货、债券业开始兴起,虚拟资本得到快速发展,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国际资本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我国证券等金融市场,虚拟资本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态势,如何协调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均衡发展,在充分发挥虚拟资本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防范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脱节,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首先对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涵义及本质属性进行研究和界定,进而对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尝试性的描绘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比例的变化曲线,并对曲线运行的各个区间的经济特点进行简要描述。实证分析部分,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对美国、日本、中国三国的虚拟资产存量和实体资产存量进行定量分析,分别得出三国的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此基础上,对三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度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在前文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给出我国发展虚拟资本的一些政策性建议。关键词:虚拟资本,实体资本,均衡发展,适度性,经济增长贡献度ABSTRACTSince 1980s,the worlds economy got in the trend of virtualization.As the degree of monetary and finance is deepening,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marked by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financial derivatives,the scale of fictitious capital has been growing day and day. The fictitious captial gradually emerged from the real capital and show the trend of non-balanced development.From the rerorm and opening, especially in nineties of twentieth century,along with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ic system,the securities、futures and bonds begin to thrive.Fictitious capital developed fast and had a great rol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Chinas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faster,international capital will inevitably enter Chinas securities and other financial markets, and its movement from the virtual capital of the virtual economy posed by the economy as a whole of life in our country will be a growing proportion of greater.The important role of fictitious capital in the entire economics development is growing.Faced this situation,how to coordina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fictitious capital and real capital,playing the fictitious capitals role fully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preventing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fictitious capital and real capital is a arduous task at current and a long period in Chinas economy developing.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current research,in this paper,first,research and define the meaning and nature of fictitious capital and real capital, then carry ou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ictitious capital and real capital.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I attempt to describe the fictitious capitals and real capitals ratio curve,and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operation in each zone.In the chapter of positivistic analysis,based on the new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combined with Cobb-Douglass function,applied Econometrics methods,carry ou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out the stocks of fictitious capital and real capital between United States、Japan and China,and obtain the three countries respective degree of contribution for economic growth.On this basis,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countries degree of contribution for economic growth,and analys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Finally,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e,advance the policy proposition for fictitious capitals developing.Wang Guangtai (International trade)Directed by prof. Su YuKey words:Fictitious capital, Real capital, Balanced development, Moderate,Contribution of economic growth目 录第一章 导论1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2一、国外研究现状2二、国内研究现状3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5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6第二章 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概述8第一节 虚拟资本概念的考察与界定8第二节 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与联系11一、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11二、虚拟资本的独立性12第三节 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划分12第三章 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14第一节 虚、实资本良性互动关系14一、实体资本对虚拟资本的促进作用14二、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的促进作用15第二节 虚、实资本恶性互动关系17一、虚拟资本发展不足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17二、虚拟资本的过渡膨胀时对实体投资的“挤出效应”18三、虚拟资本过度膨胀时对资源配置的误导19四、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后经济泡沫的破裂对实体经济的冲击19第三节 虚拟资本、实体资本比例变化曲线20第四章 虚拟资本、实体资本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22第一节 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22第二节 生产函数的建立23第三节 美、日、中三国虚、实资本的经济增长贡献度测算24一、美国虚、实资本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算24二、日本虚、实资本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算25三、中国虚、实资本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算26第四节 三国虚、实资本经济贡献度的差异分析28第五节 三国虚、实体资本经济贡献度差异的原因分析28一、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29二、实体经济的结构化差异34三、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结构的不对称34四、虚拟资本市场相关政策的限制35第五章 发展我国虚拟资本的政策建议36第一节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发挥证券市场的活力推进虚拟资本的发展36第二节 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金融经济深化36第三节 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和票据融资37第四节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为虚拟资本稳步、健康发展保驾护航38第六章 结论39致谢40参考文献41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和金融日益深化,以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志的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虚拟资本的规模也日益膨胀。虚拟资本的全球流动能有效的培植“价值”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刺激储蓄与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其总体规模己经大大超过了实体资本,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国虚拟资本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金融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股票、债券等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近几年,我国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己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这标志着我国虚拟经济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国际资本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我国证券等金融市场,由虚拟资本及其运动所构成的虚拟经济在我国整个经济生活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态势,如何保证金融市场规范发展,使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协调发展,防范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脱节,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这一方面是因为,虚拟资本的产生与发展给生产者、投资者、投机者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虚拟经济的规模在迅速地扩大,但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导致“泡沫”和泡沫经济的可能性,如果政府监管不合理,泡沫积聚到一定程度最重将酿成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伤害。对于虚拟经济,我们的目标是使虚拟经济带来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使虚拟经济产生的“风险最小化”。因此,认真研究虚拟资本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虚拟资本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尤其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频发,虚拟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己不容质疑地摆在各国面前,各国甚至国际社会面临一个重要而急迫的问题:在全球金融波动加剧的今天,如何协调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适度比例,规避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风险和负面效应引发的金融危机,而充分发挥虚拟资本的积极效应,以促进一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该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的金融安全,更是对我国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严峻考验。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虚拟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虚拟资本涵义的界定、虚拟资本的具体形式和运行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虚拟资本进行了详细和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产物,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虚拟资本是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的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一般指汇票、国债、企业股票和债权以及不动产抵押单等有价证券。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债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对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力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鲁道夫希法亭从马克思“货币资本”形态的虚拟资本出发,对股票和银行资本等虚拟资本的具体形式和运行进行了分析,提出虚拟资本具有收益凭证或收益资本化的特点。希法亭认为,由于私人企业向股份公司的转化,似乎出现了资本的二重化:最初的由股东预付的资本确定不移地转化为产业资本,后来股票交易中被支付的货币,是资本化的收益证券进行流通所必须追加的货币。股票不是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一部分的凭证,而是收益的一部分的凭证。由于这种收益资本化以及由它构成股票价格,所以这种股票价格中似乎存在着第二资本。这是纯粹虚拟的。实际存在的只是产业资本及其利润,但是这并不妨碍这种虚拟的“资本”在计算上的存在和作为“股份资本”来援用。他把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分离发展为财产运动和生产运动的分离。这里的财产运动主要是指金融财产的运动,它相对独立且不再由生产过程决定。他指出,随着财产的日益集中,控制银行的虚拟资本的所有者与控制产业的资本所有者,越来越合而为一。正如我们己经看到,当大银行愈益获得对虚拟资本的支配权时,情况更是如此。希法亭所讲的虚拟资本与马克思的界定是基本相同的,但更加强调了金融资本在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弗朗索瓦认为,货币和信贷业务也具有虚拟资本的特点。他指出,通过银行体系的信用派生机制创造出来的新货币,以及商业银行频繁地进入证券市场,是占统治地位的虚拟资本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人们可以利用银行提供的资金来购买债券,再加上衍生产品的兴起和大量交易,使得虚拟资本得以迅速增长。但弗朗索瓦也指出,虚拟资本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一旦运作者得到他们认为不好的信息,他们往往会“反应过度”,很可能通过资产的大量紧缩而导致虚拟资本的毁灭。弗朗索瓦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他丰富了虚拟资本的内涵,指出了衍生产品交易在虚拟资本增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看到了虚拟资本的相对独立性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德布鲁诺夫提出,虚拟资本是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这是比较传统的提法。其实,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资本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如此,理论上,一般把虚拟资本作为“实体资本”的对照物,后者通常指生产资料,也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哈耶克认为,虚拟资本是生产资料的自动储蓄的对照物,它是导致资本市场扭曲的银行信用增加物。在哈耶克看来,虚拟资本有些是虚假的货币或空头汇票,它不再单纯是虚幻刺激的根源,而是扭曲和危机的根源。希法亭根据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从马克思“货币资本”形态的虚拟资本出发,对股票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运行进行了分析,提出虚拟资本具有收益凭证或收益资本化的特点。凯恩斯和德鲁克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经济”理论。凯恩斯认为,符号即货币与信用贷款,拥有纯粹经济性的控制能力,从而对经济活动有实质性的影响。符号经济决定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依附于它,是它的反映。凯恩斯沿用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认为符号经济的出现及其支配地位使得利率、信用规模等一系列货币量可以达到一般均衡,进而虚拟经济也可以与实体经济一样实现均衡。德鲁克在凯恩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地将经济分为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认为二者是经济体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基于对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划分的。他突出强调了“符号经济”(资本的流动、汇率以及信用流通)相对于“实体经济”(产品与服务的流通)的独立性,但是他反对凯恩斯的“符号决定论”和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面纱论”,主张在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度发展符号经济。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虚拟资本问题的研究,主要在1997亚洲金融风暴之后。1999年,成思危教授首次在国内发表了一篇名为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的文章,揭开了国内学者对虚拟资本问题研究的序幕,并首次提出了“虚拟经济”的概念。国内学者多沿用成思危教授的“虚拟经济”的概念来代替或者说包含了“虚拟资本”,所以,对国内研究现状的概述,主要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阐述。目前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方兴未艾,处在百家争鸣的阶段,还存在许多争议。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虚拟经济的定义、特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现状的评价,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阐述等等。1、对虚拟经济内涵的界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成思危(2003)认为,虚拟经济是指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而循环运动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南开大学虚拟经济研究中心刘骏民(2003)提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其行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值关系,其运行特征相对于实际经济(传统经济)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波动性。虚拟经济的研究范围包括观念支撑定价导致其价格强烈波动的经济活动领域。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王国刚(2002)认为,虚拟经济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它主要指金融业。2、虚拟经济的特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成思危运用系统论与复杂科学的方法,总结出虚拟经济存在着五性: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周期性(2003)。天津财经学院王爱俭则通过对虚拟经济历史和现状考察后得出虚拟经济系统存在虚拟性、派生性、复杂性、高风险性、超速增殖性等特点(2003)。对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南开大学虚拟经济研究中心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高速膨胀会带来高额利润,这就会导致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外逃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会引起灾难性的泡沫经济(2004)。谢太峰认为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虚拟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第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差异;第三、虚拟经济的崩溃会导致实体经济的动荡(2001)。李晓西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虚拟经济还会对实体经济构成多方面的损害(2002)。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赵海宽还从虚拟资本的角度论证了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2001)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认识在国内,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大多学者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而随着虚拟经济的高速膨胀,学者们则更多地强调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刘骏民(2001)认为:虚拟经济高速膨胀会带来高额利润,这就会导致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外逃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会引起灾难性的泡沫经济。王爱俭(200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一书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书中通过建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总量关系模型,得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稳态均衡关系。偏离均衡比例的虚拟经济资本存量与实体经济资本存量组合,均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损害或使实际产出低于稳定增长状态下的最优产出。这一结论表明,无论是虚拟资本存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比例过低,还是虚拟经济发展过度,过量资本投入虚拟经济领域,均会损害经济增长。只有虚拟经济发展适度,与实体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相匹配,才能使经济增长达到最优增长状态。从以上关于虚拟经济论述可以看出,学者们观点确实存在较大的分歧,但事实上他们的观点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如他们的研究都是在国外频繁爆发经济金融大动荡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研究目的都是出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考虑,希望能够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适用性更强的经济金融理论。学者们观点存在分歧,主要是因为分析问题的则重点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各种理论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虚拟经济,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虚拟资本涵义、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相互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与美国、日本虚拟资本发展现状的比较,试图找到我国协调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适度发展规模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的第一章是导言。此部分将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思路做简要的交待,对本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总结,并简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论文第二章将对虚拟资本、实体资本的概念进行考察与界定,并提出笔者对虚拟资本的定义,后续的分析都将在此框架下进行。论文第三章是对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分析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并试图描绘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相互影响的路线图。论文第四章,从实证角度对日本、美国、中国的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适度规模做实证分析。结合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三国的虚拟资本、实体资本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我国与美国、日本虚、实体资本经济增长贡献度之间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论文第五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协调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适度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第六章,对本文进行总结。本文的结构如图1-1所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的考察与界定虚、实体资本适度发展的理论分析虚、实体资本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我国发展虚、实体资本的相关政策和建议结论与展望良性互动关系恶性互动关系发展路径描述美、日、中虚、实体资本经济增长贡献度测算美、日、中三国虚、实体资本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差异分析三国虚、实体资本经济增长贡献度差异的原因分析图1-1 文章结构图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本文首先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既从整体上论述了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与联系,又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详尽论述了虚拟资本的本质。同时,在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虚拟资本进行定义和界定。在本文的核心章节,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是论证事物质的规定性的规范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在肯定质的前提下分析事物量的大小的实证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要求逻辑严密,思辨严整,自圆其说,论点、论证、论据及假设前提都得经得起推敲,只注重推理,不注重事实;定量分析要求务必精确,与事实尽可能地吻合,不注重推理,只注重事实。对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均衡比例的研究,首先进行定性分析,从理论上证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均衡比例的存在,并试图运用图形曲线对二者比例的变化进行形象的描述。接着,对日本、美国、中国三国的虚、实资本进行定量分析,在求出二者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基础上,分析三国虚、实贡献度差异的原因,并结合原因就我国如何更好的运用虚拟资本进行政策性分析和建议。该部分研究力争做到逻辑严密又与实际吻合,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进一步阐释虚拟资本的概念,并对虚拟资本的本质属性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第二,试图用图形曲线描述虚、实资本相互影响的发展历程,并对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概述;第三,首次对虚、实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计算,通过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比较来研究一国虚、实体资本的发展情况。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均衡发展是一个较新的问题,研究缺乏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所以笔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文中对虚拟资本的定义并不一定全面和准确,对虚、实资本的贡献度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此外,由于现有的宏观经济统计方法没有对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进行明确的划分,全面准确的数据很难收集,文中研究只能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作为近似,致使实证分析的说服力和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笔者期待未来的经济统计核算中,能就虚拟资本的特点做专门的统计,以期解决研究中的数据问题。本文首次运用经济增长贡献度来分析虚、实资本,可能有欠妥的地方,只希望能抛砖引玉,从定量方面对虚、实资本的发展作更深入的研究。第二章 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概述第一节 虚拟资本概念的考察与界定1849年,马克思在其宏篇巨著资本论中,首次对虚拟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关于“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概念,马克思是相对于“现实资本”(Real Capital)的概念提出的,“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即能够资本化的资本就是虚拟资本,它由债权、国家证券和股票构成。马克思指出,现实资本与以纸制复本形式出现的虚拟资本出现了相互脱离的现象。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虚拟资本价值增殖的虚拟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有关生息资本的论述中,通过分析生息资本的运动过程,揭示了生息资本运动与现实运动相分离的表面性特征,认为生息资本是对定期的固定的货币收入的所有权证书,本身并无价值,当然不会是资本价值,不是现实的资本,而只能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资本由此而来。马克思在研究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时,为了揭示剩余价值论,提出虚拟资本是信用创造过程中的“货币资本”。马克思同时论述了虚拟资本运行过程中,“借入资本”的不同形式所有权的重要性及它们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说的“虚拟资本”,英文是“Fictitious Capital”。马克思指出,作为并不存在的资本的名义代表、可以按照一定的利息率获取收益的商业票据(汇票)、公共有价证券(国债券、国库券、各种股票)以及不动产抵押单等都是虚拟资本。马克思是从对银行资本的研究引出虚拟资本问题的。虚拟资本是与银行信用一起发展起来的,这使得不仅货币获得了额外的使用价值,而且银行信用的工具也获得了额外的使用价值。一方面,虚拟资本对资本积累、流通和消费发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虚拟资本越多,投机的可能性越大,个人和社会所承受的风险也越大。按马克思的观点,虚拟资本是导致资本市场扭曲的银行信用增加的产物。所有的投机、泡沫乃至金融危机都是因为虚拟资本过度发展造成的,只有实物经济或制造业才是真实经济。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希法亨也于1910年在其巨著金融资本一书中对虚拟资本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后,马克思主义的坚决反对者、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Hayek)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正式使用了虚拟资本的概念,他没有具体解释虚拟资本的含义,只是从瓦伊纳(Viner)那里借用这个概念,以解释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哈耶克(1939)认为,虚拟资本是银行信用增加的产物,会导致资本市场的扭曲。此外,Gordon(1976)认为,虚拟资本是指没有任何实物资产作抵押而获取债务的能力。Thompson (1984)认为,虚拟资本不是财富的来源,劳动才是财富的来源。至此,虚拟资本的概念已经有260多年的发展史了。从虚拟资本概念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学者们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性的定义。大多经济学者都赋予了虚拟资本概念以贬义的性质,只有少数经济学者认识到虚拟资本的正面作用。和其他学者相比,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理解则更加全面和客观辨证,他指出了虚拟资本所具有的两面性:一方面虚拟资本对资本积累、流通和消费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过度发展会引发投机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外关于虚拟资本的研究和争论又掀起了新的高潮,虚拟资本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其中,关于虚拟资本的争论,在Loren Goldner和Aufheben为代表的双方间激烈展开。Loren Goldner认为,虚拟资本源于生产过程中的贬值和虚假价值的创造(devalorization and pseudo-value creation)。而Aufheben认为,只有当我们考虑到金融和信用系统时,才会有虚拟资本及其价值创造,如果离开金融和信用,那么我们无法谈论虚拟资本概念。他认为虚拟资本只是金融资本的一种表述方式,它可以有对应的实际资本,也可以没有。实际上,Aufheben所指的虚拟资本只是金融资本的一种形式,并不能有效区分代表虚拟价值的资本和代表实际价值的资本。与Aufheben相反,Loren Goldner用虚拟资本的概念来区分资本是否参与真实价值的体现,对于资产泡沫出现的原因,他认为金融领域中虚拟资本的增长和生产领域中虚拟资本的增长本应是对应的,但后者由于技术创新中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和非生产性消费(unproductive consumption)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没有形成下一生产过程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而自动扩张了金融领域中的虚拟资本规模。Robert Guttmann(1994)对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进行了总结与发展。他认为,虚拟资本指的是价格实行资本化定价的金融资本,以及不代表真实工业资本的资本,后来他有把信用货币归结为一种虚拟资本。这是对马克思的发展,因为马克思当时只把无金储备对应的货币视为虚拟资本,而随着黄金非货币化,信用货币自然成为一种虚拟资本。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虚拟资本在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的重要牲。如Jshikawa Junji(2005)认为,包括金融资产在内的虚拟资产的定价方式不同于基于历史成本的商品定价方式,因而虚拟资产的价值和收入决定无法在传统的会计分析框架内进行,而应该有一个与资本化定价方式相对应的会计分析框架。Yoshiaki jinnai(2005)对会计学面临的挑战也提出类似的观点,但他把虚拟资本等同为金融资本。国内学者对虚拟资本的理解,基本上是围绕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展开的。其中,主流观点认为,虚拟资本与金融资本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沿用马克思的观点,成思危(2003)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刘骏民(1998)认为,虚拟资本是同实际资本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可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各种凭证。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康霖认为,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是相对真实资本而言的,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起资本作用的货币”。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曾康霖(2003)认为,马克思所指出的虚拟资本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李晓茜(2000)认为,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除主流观点外,还有三种关于虚拟资本概念的不同理解,即虚拟资本就是金融资本,如李扬(2003)等人即持有这样的看法;虚拟资本是金融资本的一部分,如谢永添(2004)等人的论述;回避虚拟资本的概念,如白钦先(2005)的观点。通过对国内外虚拟资本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概念及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国内外经济学者又对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完善。他们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本质区别,并对虚拟资本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这些分析虽然各有道理,但又各有不足与缺陷,未能给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完整的虚拟资本定义。通过对国内外各学者的论述的分析总结,虚拟资本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一、它表现为一种资本,能够用于经营获利。货币和信用本身不是虚拟资本,货币只有在用于经营赚取利润的时候才是资本。而在信用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有价证券,也必须通过买卖和经营用于赚取利润时才转化为虚拟资本。股票、债券等在未被当成买卖经营对象而仅是所有者保有作为到期领取红利或利息的凭证时,它还不是虚拟资本。有价证券只有在转变为买卖经营对象成为可以赚取经营利润的工具时,才转化为虚拟资本。二、虚拟资本是以实体资本为基础的。一方面,没有实体资本就没有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形成的,是进入实体资本的一部分资金;另一方面,实体资本是虚拟资本的利润源泉。利息或股息只是职能资本家进行生产所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其最终根源是来自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三、虚拟资本又独于实体资本之外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它是从实体资本独立出来的另一套资本。以股票为例,投入股份公司的资本实体以劳动力、厂房、机器、原料、成品等形式处于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新价值和利润,发挥着职能资本的作用。这些股票又在资本市场上流通,作为同实体经济相对立的另一套资本的载体,代表了一笔资本的第二重存在。有时又以第一套虚拟资本为基础,生出第二套、第三套等虚拟资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虚拟资本仅仅表现为股票、债券、汇票及不动产抵押单等形式。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金融创新使得股票、债券、证券化资产以及金融衍生品等不断推陈出新,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与实体经济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虚拟资本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笔者认为,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本质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 实体资本是社会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表现,可以多种实物资产形式存在:如,厂房、设备、工人的工资等;虚拟资本是“具有收益索取权的所有权证书”,以股权、债权等名义存在,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在市场中流通。2、 实体资本作为必须的生产要素进入实际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虚拟资本不进入实体生产过程中,只是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买卖,本身不能增值,只能定期获得股息、债息或者赚取买卖差价。3、 实体资本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其定价方式是成本加成法,它的价格形成过程主要是依赖成本也就是主要依赖过去;而虚拟经济则是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其定价方式是预期收入法,它的价格形成过程主要依赖人们的心理预期,也就是主要依赖于未来。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虚拟资本定义为: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以金融系统为依托,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在金融系统流通的具有收益索取权的货币资本。与虚拟资本相对应,将实体资本定义为:以实物资产形式存在,在实际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流通和实现价值增值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表现。第二节 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与联系一、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首先,没有实体资本或实体经济,就没有虚拟资本。即如没有股份制企业,没有发行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经济实体,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就不可能出现,虚拟资本也就不可能产生。 其次,实体资本是虚拟资本的利润源泉。虚拟资本虽然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利润甚至大额利润,但它不能创造价值,它的利润的价值最终来源于实体经济。虚拟资本能否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以企业实体资本运作的有效性为前提。 二、虚拟资本的独立性虚拟资本虽产生于并必须借助于实体资本,但又是从实体资本独立出来的另一套资本。以上市股票为例投入股份制企业的资本实体,以劳动力、厂房、机器原料、成品等形式处于生产和经营过程,不断创造新价值和利润,发挥着资本的作用。而与此同时,这些股票中有的又在资本市场流通转让,频繁交易,被用于获取交易(价差)利润,充作同实体经济相对立的另一套资本的载体。如果考虑到在有价证券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则同实体资本相对立的就可能是几套资本。一套资本变为几套资本,前一套资本是实体资本,后一套或几套资本就成为虚拟资本。第三节 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划分社会总资本的倒金字塔结构,如图2-1所示:第五层次:纯粹虚拟的、其他更负责的金融衍生资本,各种金融期货、期货指数和互换交易等金融衍生品第四层次:证券化资产和各类证券基金 第三层次:国家债券和以非生产性开支为目的发行的证券第二层次:公司股票、债券及商业票据图2-1 社会总资本的倒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次:实际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资本、商品和服务贸易部门的商业资本纯实体资本虚、实结合资本纯虚拟资本按照资本的虚拟化程度,社会总资本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五个层次:1、实体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资本、商品和服务贸易部门的商业资本:它们是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表现,作为必须的生产要素进入实际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2、公司股票、债券及商业票据。它们直接代表一笔实体资本,其运动虽然与实体资本的运动相脱离,但它们所代表的实体资本并不会消失,且实体资本的运动与虚拟资本的运动密切相关。3、国家债券和以非生产性开支为目的发行的证券。它们将成为总需求的一部分被划掉,但不进入实际生产过程。这笔资金被花掉后就不存在了,政府债券却依然存在并保持着价值增值的外衣。政府债券比公司债券有更大的虚拟性。4、证券化资产和各类证券基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代表一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或资产,新发行的证券和原有证券或资产也代表相同的一笔资金。在证券化过程中,许多收入流都被证券化了,如住房、汽车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等,贷款己经被用于消费,使用者却将其收入分期偿还贷款。以此收入流为基础的证券既不代表物化资本,也不代表投入生产的货币资本,因而是纯粹幻想的虚拟资本。5、各种金融衍生物如期货、期权、互换合约等。金融期货合同本身就是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并且其中98%只是根据金融资产的价格支付差额,而不必真正交割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资金,因此带有很强的投机性。另一些金融衍生物如指数期货、期权等,交易双方甚至抛弃了金融期货那种纯粹“幻想的交易”式外壳,只依据指数的涨落进行交易。在国际证券交易中,证券不仅受本国货币虚拟性的影响,还受其他国家货币虚拟性的影响。第三章 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虚拟资本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增长的内在需要,是以推动实体增长为目的的。但是,近年来,随着虚拟资本的快速增长,虚拟资产规模飞速膨胀,虚拟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态势。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稳态的互动关系?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什么?这是本章重点研究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描绘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协调发展的路线图。第一节 虚、实资本良性互动关系由于虚拟资本是基于实体资本产生的,是实体资本的派生形式,因此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上,实体资本是第一性的,虚拟资本是第二性的,其中实体资本对虚拟资本具有基础性和内容性的决定作用,虚拟资本则对实体资本具有的派生性和形式性的反作用。一、实体资本对虚拟资本的促进作用实体资本的健康发展会促进虚拟资本的健康发展。实体资本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增殖是虚拟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体资本的发展越健康,其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增殖才会越多,虚拟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才会越坚实,虚拟资本健康发展才会有保证。从虚拟经济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发展来看,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它的每一步发展都同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息息相关,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高度依赖性。主要表现在:1、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商品交换的出现,特别是货币的产生,标志着实体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财富分布的不均衡性客观上产生了货币资金调剂的必要,而私有制的存在则决定了这种货币余缺的调剂只能采取借贷方式,即由贷方在不放弃所有权的条件下,将暂时不用的货币资金转借给需要补充资金的一方去使用。在这种借贷行为中,贷方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往往要求掌握一种书面的债权债务凭证即借据,这种凭证或借据便成为虚拟资本的最早形式,贷方据此而获取利息收益的借贷活动也随之演变为最初的虚拟经济活动。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虚拟经济并非伴随实体经济活动同步产生,它只是在人类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2、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现实基础。从发展的角度看,虚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和程度。自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的母体中孕育而生后,它的每一部的发展都同实体经济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规模扩张和范围扩充的基础。正是由于实体经济规模扩大而引起融资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地区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法律与合规岗
- 阿里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财务资产岗
- 仪器分析自考试题及答案
- 木工机械模拟试题及答案
- 商丘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化装置操作岗
- 中国联通兰州市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衢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电气仪控技术岗
- 中国广电哈密市2025秋招企业文化50题速记
- 2025年美容常识考试题及答案
- 湛江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田工程技术岗
- 急性STEMI PCI术冠状动脉内溶栓共识解读
- 陪诊师备考指南试题及答案
- 热点内容挖掘-洞察及研究
- 安全生产反违章工作管理规范
- 高校期刊管理办法
- 2025年华东区域物流地产分析报告
- 残疾人企业招聘活动方案
- 2025年中国铁塔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儿童康复家庭培训课件
- 宜兴市杨巷牛羊屠宰有限公司牛羊屠宰线生产线扩建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年九年级中考备考方案语文中考备考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