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德安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德安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德安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德安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安县环境保护德安县环境保护“十二十二 五五”规划规划 德安县环境保护局德安县环境保护局 2010 年 10 月 - i 德安县环境保护德安县环境保护“十二十二 五五”规划规划 主编部门:九江市环境保护局 编写日期:二 O 一 O 年九月 主 审:闵盛楠 审 核:刘彦军 王小萍 张 平 魏 雯 何 萍 万伟明 徐伟华 梁国安 主 编:杨泽君 参与编写:辜钦文 李娟 审 定:祝子根 - ii 目目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总论总论.1 1.1.任务的由来.1 1.2.编制依据.1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2 1.3.1.指导思想.2 1.3.2.基本原则.2 1.4.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3 1.4.1.规划期.3 1.4.2.规划目标.3 1.4.3.规划指标.4 1.5.规划总体思路.6 第二章第二章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十一五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规划完成情况评估.7 2.1.区域环境质量好中趋稳.7 2.1.1.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7 2.1.2.空气环境质量.9 2.1.3.噪声.11 2.2.污染防治取得成效.12 2.2.1.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12 2.2.2.工程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13 2.3.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14 2.3.1.生态环境建设.14 2.3.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4 2.4.全县环境监管能力迈上新台阶.15 2.5.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16 第三章第三章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及存在压力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及存在压力.17 3.1.当前环境保护形势.17 3.2.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压力.18 3.2.1.优化经济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18 3.2.2.污染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18 3.2.3.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18 3.2.4.城镇化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19 3.2.5.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19 3.2.6.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0 第四章第四章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十二五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规划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21 4.1.主要任务.21 4.1.1.构建生态功能保护结构体系,提高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水平.21 4.1.2.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龙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1 4.1.3.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重点,保护水环境安全.23 4.1.4.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为切入点,保护大气环境.25 - iii 4.1.5.以建设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为平台,全面提升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能力.26 4.1.6.以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为目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6 4.1.7.以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为目的,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27 4.1.8.以建立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环境监管能力体系为目标,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28 4.2.政策措施.29 4.2.1.政策引导,优化结构.29 4.2.2.强化法治,严格监管.31 4.2.3.完善体制,落实责任.32 4.2.4.创新机制,增加投入.33 4.2.5.社会动员,公众参与.34 第五章第五章“十二五十二五”重点工程及项目设计重点工程及项目设计.36 5.1.污染源防治工程.36 5.2.生态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36 5.3.饮用水源防护工程.37 5.4.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7 5.5.环境监管能力建设.37 1 第一章第一章总论总论 1.1.任务的由来任务的由来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 期,是实现我县“两区互动(城区建设和园区建设),着力实施“五大”战略(项 目建设,城区建设,园区建设,三农工作,民生工作),三年财政收入翻番, 五年实现全面进位”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策应市委市政府重大部 署,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人民群众对 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县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编制和实施德安县环 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对进一步改善我县环境质量,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江西省环境保护厅赣环财字20104 号文件以及九江市环保局九 环计字【2010】2 号文件精神,德安县环保局组织人员经过周密部署,成立了 德安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编制小组,负责编制完成了德安县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 1.2.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2010 年 5 月); 2、 江西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2010 年 5 月); 3、 江西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2010 年 3 月); 4、 九江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2010 年 3 月); 5、 九江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2010 年 3 月); 2 6、 九江市环境保护局“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2010 年 3 月) 7、 德安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5 年 12 月);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3.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解决危 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完善环境法制,强化 环境监管,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环保投入,夯实工作基础,强 化政府责任,鼓励公众参与,积极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大力推进 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 1.3.2.基本原则 预预防防优优先,防治先,防治结结合。合。坚持源头预防,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和规 划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坚持环境优先,以保护环境优化经 济社会发展;坚持全过程预防,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融入 环境保护;坚持高效治理,不断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努力还清旧 帐,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消除环境安全重大隐患。 全面推全面推进进,重点突破,重点突破。坚持长远谋划,总体设计,对全局性、普遍性的环 境问题,要全面部署、全面推进。同时,抓住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 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率先突破。 统统筹兼筹兼顾顾,民生,民生优优先先。坚持统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统筹城市和农村 3 环境保护,统筹国内和全球环境保护,兼顾需要与可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将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等民生 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大预防、保护和治理力度,切实维护人民 群众环境权益,增加人民福祉。 分分类类指指导导,分,分级级管理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和行业实施有差别的 环境政策,突出目标指标的区域差别,实施区域性、特征性污染控制。坚持 开拓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更加积极的环保措施,鼓励各地积极探索 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情况的环保模式。逐步理清环境保护事权,实行有 区别的环境保护目标,层层落实、严格考核、各负其责。 政府主政府主导导, ,协协力推力推进进。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落实政府责任,加强 部门协作,力争做到目标、任务和投入、政策相互匹配。鼓励全社会参与环 境保护,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形成政府、 社会、企业相互合作、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1.4.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1.4.1.规划期 按照全县对“十二五”规划期的安排,环境保护“十二五”总体规划的规 划期以五年为主(2011-2015 年),同时展望到 2020 年。 1.4.2.规划目标 以“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 的绿色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为目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持生态环境良 4 性循环,永远保持博阳河“一河清水”。到 2015 年,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重大 进展,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 效控制;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和农村饮用水水质得到改善;重要生态功能保 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保持稳定;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建立起满 足保护生态环境安全要求的环境监管体系,具备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响 应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为全县社会经济提供良 好的发展空间。 1.4.3.规划指标 1、 、环环境境质质量指量指标标 水水环环境境 (1)饮用水水源地稳定达到功能要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率稳定达到 100%; (2)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河流、水库水质监测断面类以上 水质达 85%;博阳河水质达到类;湖塘水库、林泉水库、红桥水库等水库 水质保持类以上。 大气大气环环境境 (3)全县 15 个乡(镇、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德安县城市 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 300 天。 声声环环境境 (4)德安县县城区域环境噪声达到 2 类区标准; 2、生、生态环态环境保境保护护指指标标 5 (5)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63%; (6)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全面启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恢复; 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有所增加; 3、 、总总量控制指量控制指标标 (7)化学耗氧量及氨氮总量控制完成九江市下达的目标,较 2010 年有 所降低; (8)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完成九江市下达的目标,较 2010 年有所降低; 4、 、污污染防治指染防治指标标 (9)“十二五”期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争取做到年均降低 3.5%; (10)水污染治理水平及水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县城污水处理率 达到 80%以上,污水处理厂负荷率 80%以上; (1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 (12)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理处置; (13)废放射源收贮率(含返回原生产单位)达到 100%; 5、 、环环境管理能力建境管理能力建设设指指标标 (14)建成符合我县需要的生态环境安全监控体系,包括: 全县污染源基础信息库系统; 全县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 全县突发环境事故应急监测系统; 县级环境事故应急指挥中心; (15)县级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机构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6 1.5.规划总体思路规划总体思路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以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治污理念,以削 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以工业污染全防全控为抓手,以推 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以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 载体,以保障鄱阳湖生态安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奋 斗目标,把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放在首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奠定建 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环境基础。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将紧紧抓住以下几 方面: “一条主一条主线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推进社会经济与环境更加协 调发展; “两个两个层层面面”企业和社会,着重加强政府工作的同时,注重发挥企业 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责任; “三个重点三个重点”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四四项项原原则则”一是既要保持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的连续性,又要有一 定前瞻性;二是全面规划、重点突出;三是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四是突出实 效,注重操作性。 7 第二章第二章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十一五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规划完成情况评估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环保工作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两区互动(城区建设 和园区建设)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坚持以服从大局、服务经 济建设为宗旨,以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为抓手,以水、气环境污染防治为主 线,以污染减排为重点,上下联动、统筹协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全县环 境质量总体好中趋优。 2.1.区域环境质量好中趋稳区域环境质量好中趋稳 十一五以来,全县总体环境质量好中趋稳,我县博阳河 3 个监测断面 类以上水质达标率为 100%;全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2009 年, 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 2.1.1.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德安县地表水分布情况,依据布点原则,通过优化论证,德安县地 表水共布设 3 个监测断面和点位。 8 博阳河主干流水质状况 (表中数据为“十一五”期间 2009 年年平均值) 单位:mgl PHBOD5COD砷T-PT-N氟化物氨氮 项目指标 类标准 监测点 6-9 4200.050.21.01.01.0 1磨溪点7.702.0 70.0050.010.580.440.130 2聂桥点7.842.070.0050.010.660.510.144 3县城 下 游7.772.090.0020.010.680.470.383 2.1.1.1 水环境质量状况 本县地表水以博阳河为主干流,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境内流程 79.7Km,流域面积达 1320Km2,主要支流有黄桶河、潘溪河、金带河、车桥 水、田家河、土桥港径流等 12 条,总长 114Km,整个水系同属鄱阳湖水系。 主干流博阳河平均流速为 11.8 m3S,年平均径流量 58336 万 m3 。 1、水质现状及评价 2009 年博阳河水质良好,三个断面项目年均值都达到类水标准。博 阳河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 2、近五年间水质评价 工业废水排放现状:依据 2009 年环境统计资料可知,我县 2009 年工业 废水排放总量为 194.66 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 78.20 万吨,其中悬浮 物和化学需氧量仍是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水体污染物产生行业主要是化工 和矿业。生活废水排放现状:2009 年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 310 万吨,80%纳 9 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与 2005 年相比,我县将上游污染严重的 3 家造纸厂进行关停,减少了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博阳河污染情况有所好转, 各监测断面各项目年均值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 类水标准,博阳河水质总体保持着良好的稳定状态。 “十一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年份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工业废水 排放量 (万吨) 达标排放量 (万吨) 万元产值工业 废水排放量 (吨万元) 200648329164.1562.0533.97 200754987167.0165.8130.37 200855908158.8961.8428.42 200981562194.6678.2023.87 3、水质污染特征及原因分析 博阳河以有机污染为主,表现为城市废水的污染特征。主要污染物为化 学需氧量和氨氮。在雁家湖取水口水质最好,由于从此往下,博阳河接纳了 德安县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形成了几公里的污染带。 2.1.2.空气环境质量 德安县环境空气监测范围主要是德安县城区,根据空气优化布点情况, 10 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共设置监测点位 2 个。 德安县环境空气监测情况 编 号监测点位功能点位级别 1县环保局清洁对照点县控 2德安宾馆平均水平点县控 1 城市空气质量现状 2009 年,德安县空气质量总体较好,2009 年,空气质量优 243 天,良 122 天,优良率为 100。 2009 年,德安县环境空气各项目年均值为:二氧化硫 0.055 毫克立方 米,二氧化氮 0.028 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 0.087 毫克立方米,均达到 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根据“十一五”期间统计资料分析,我县大气污染物 中,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年平均值为 540357 万 M3,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 量年平均值为 19758 万 M3,占总量为 3.64,工业烟尘排放量年平均值为 2435.97 吨,SO2排放量年平均值为 816.8 吨。现阶段,我县大气污染类型以 煤烟型为主,其次是工业生产中和其它行业产生的烟尘、粉尘大气中主要污 染物有 SO2、降尘、NO、飘尘。根据我县“十二五”规划目标,预计我县今后 5 年大气污染类型将维持煤烟型污染。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2009 年德安县空气环境质量为清洁级, 各测点中县环保局测点质量指数最低,空气质量最好。 2 环境空气污染负荷分析 11 我县空气环境质量从 2005 年起逐年好转,由于县委、县政府在十一五 期间实施的总量减排、污染控制、城区工业搬迁等措施,特别是拆除县城范 围内的小型锅炉、关停双鹰水泥厂和驰耐得除尘脱硫等措施后,使空气污染 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五年间,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负荷比平均为 58%,在三个监测指标中最 大,是德安县环境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表明县城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以可 吸入颗粒物为主。 2010 年德安县城区大气监测情况 mg/m3 监测项目 监测点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德安县环保局0.0410.0320.087 德安宾馆0.0450.0380.096 2.1.3.噪声 2005-2009 年,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在 60dB(A)范围内变化,均 值为 55.8 dB(A),达到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 2 类昼间标准。 我县城区内监测点数为 11 个。2005-2009 年,德安县道路交通噪声和 重点区域噪声监测结果显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呈下降趋势;重点区域噪 声在 2 类区范围内。2009 年的德安县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 66.7 分贝,达 到十一五规划要求。 12 70.7 67.9 67.1 67.9 66.7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20052006200720082009 年份 噪声(分贝) 2005-2009 年德安交通噪声变化趋势图 德安县城区环境噪声监测统计结果 (表中数据为 09 年三季度监测值) 监测点Leg 1 县政府54.4 2 工业园54.7 3 环保局58.3 4 敬老院51.2 5 新广场56.5 6 中医院54.6 7 时代广场57.5 8 县医院54.6 9 新华书店57.3 10 县一中54.5 11 大市场58.2 2.2.污染防治取得成效污染防治取得成效 2.2.1.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 全面启动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 4500 万元,配套建设污水管网 40 公里,截污管网长度达 1100 多米。目前污水处 13 理厂已经投入运行,污水处理能力 0.75 万吨/日。 我县 15 个乡镇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部建成投运,无害化处理率达 80%,已经达到了规划要求。 2.2.2.工程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期间,全县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 按照行业经济技术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项目准入和总量审批制度。 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坚持“以新带老”, 新上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对国家明令禁止的、不符合产 业政策和环境功能区划的,明确答复不予办理。同时加强重点行业建设 项目环境管理,实行部门联动,协同把好准入关,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 制度,严把项目环保竣工验收关。通过污染减排核查,严格落实环境保护 目标责任制。 以污染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为抓手,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带动了全面工 作。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县城污水处理、江西驰耐得轮胎有限公司脱硫等 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 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 1926.4 吨,二氧 化硫排放 912.8 吨,两项指标比 2005 年分别削减+8.48%和-47.54%。 江西驰耐得轮胎有限公司脱硫设施于 2008 年 3 月动工,2008 年 4 月 建成,实现二氧化硫减排近 455 吨;双鹰水泥有限公司关停,实现二氧化硫 减排 55 吨;邹桥 6 号井煤矿等 3 家煤矿关停实现二氧化硫减排 60 吨;望夫 山造纸厂等 4 家纸厂关停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 18.4 吨,为我县的减排工作 14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至 2009 年,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 75%;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到 93.3%;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 42.2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 51.84%;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 100%。各项指标均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2.3.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 2.3.1.生态环境建设 全县陆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开展2个 自然村环境综合整治,向中央争取项目资金188万元。同时,我县把新农村 建设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我县已全面铺开。 、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 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以激励为主,城乡统筹,完善 目标责任制,不断强化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完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操作指 南,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建立技术操作长效机制和工作管理长效机制, 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 集中整治。以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为突破口,强化农业环境监管工作。 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 农民科学施肥。 2.3.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大力推广以农村沼气应用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和 有机食品基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快形成布局合理、 15 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生态农业体系。以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载 体,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视农村集中饮用水源的安全,09 年在全县开展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基 础性调查工作,在各乡镇饮用水源进行详细调查,基本摸清乡镇集中式饮用 水源状况,为下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了全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了全县土壤污 染状况调查,通过对涵盖全县的 9 个点位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摸清了全县土 壤环境现状,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2.4.全县环境监管能力迈上新台阶全县环境监管能力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是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大步发展的时期。至 2010 年,基本 形成以环境监测、重点污染源等监测环境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管理为主要 内容的较为完备的环境监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 2009 年底,共向省市两级环保部门争取资金 160 万元,建成了新 的环保监测大楼,并配备了环境监测用车。更换了办公桌椅、按照了空调, 配备了 15 台电脑,办公条件得到;加强了监测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添置了 噪声监测仪、大气采样机、烟尘采样机等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为监测站更 好地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有机污染物监测能力创造了良好 条件。到目前为止,监测站拥有各种类监测仪器设备 39 套,实现了仪器设 备规模化。 16 由省环保厅统一安排,为环境监察部门配置了环境监察执法仪器设备 和执法车辆,提高了基本硬件装备水平。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建立健全环境 应急保障体系,建立了德安县工业园环境监控中心,并编制了环境突发事故 处置应急预案,国控及省控重点企业也按要求编制了环境突发事故处置应 急预案。环境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5.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 2007-2009 年,投入资金 20 万元,完成了全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 掌握了全县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 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正确判 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17 第三章第三章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及存在压力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及存在压力 “十二五”期间,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 多。在这个时期,我县工业化进程将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模式将继续探索。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将有一个调整到恢复的过程,预 计到 2015 年,全县 GDP 总量将达到 60.8 亿元。产业结构将呈现不断优化 升级趋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将得 到优化,逐步实现“富民强国”。消费需求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 3.1.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当前环境保护形势 目前,我县水环境污染正处在有机污染尚未根本解决,营养物污染和有 毒有害物质污染同时并存阶段。传统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依然存在,并逐渐向 区域复合型污染转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交织并存, 工业及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土壤 污染源多面广。危险废物环境安全隐患较大,电子垃圾等新型固体废物污染 问题日益凸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下降趋势。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开发与保护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热点。 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粗放的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 仍然较大;二是环保法律法规、环境标准有待健全;三是环境经济政策、环境 管理制度和公众参与机制仍需完善;四是环保投入不足,治污设施稳定运行 亟需加强;五是环境监管能力依然滞后, ;六是环保科技和产业发展不能满足 环保工作需要等。 18 3.2.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压力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压力 “十二五”期间我县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 调整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还需要较长时间,环境风险不断增 加、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 3.2.1.优化经济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总量将快速增加,结构性污染仍十分突出,将 对我县资源和环境带来极大的挑战。 3.2.2.污染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预计“十二五”时期,废水排放量呈上升的趋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 呈上升趋势,减排任务仍然艰巨。随着污染减排的不断深入,化学需氧量在 污染减排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工程减排措施的空间越来越小。二氧化硫排放 量趋于稳定,但新增排放量仍然较大,氮氧化物排放量呈增长态势。预计 “十二五”期间的总量控制体系会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会更加全面和严格,因 此“十二五”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减排工作面临更大的 压力。 3.2.3.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随着污染不断积累,环境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污染物 介质将从以大气和水为主继续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 染物来源由以工业和生活污染为主继续向工业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 转变,污染物类型将从以常规污染物 19 为主继续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范围从以县城和 局部地区为主继续向区域、流域转变。 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持续增加与人民群众的环境需求不断提高之间的 矛盾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对环境保护工 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十二五”德安县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3.2.4.城镇化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及其中化学耗氧 量、氨氮等污染物的产生总量逐年增加,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低 下,配套管网覆盖率不全面,给水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机动车污染、土地 污染、水体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呈不断加剧之势。随着消 费转型,废旧家用电器、报废汽车、废电池和轮胎等回收和安全处置的任务 十分繁重。随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污水垃 圾、畜禽养殖污染等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 的发展,许多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环境风险日益加剧。 3.2.5.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突发性环境事 件呈增多趋势,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 品等环境问题将可能出现,防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保障环境安全的任务更 加艰巨。 20 3.2.6.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逐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 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将会带来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 题,由植被、土地、水等资源性退化向综合性的物种消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演 变,深层次的生态问题将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整体服务功能将下降。 21 第四章第四章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十二五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规划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4.1.主要任务主要任务 4.1.1.构建生态功能保护结构体系,提高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水平 根据我县各乡(镇、场)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保护的不同要求,科学合理 规划,对区域内生态系统进行功能定位,构建生态功能保护结构体系,保障 生态环境安全。 以德安县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开展主体功能区划,根据区域资源禀赋、 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科学合理规划。划分 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范围,明确发展功能定位,实 施生态保护分区控制,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推进博阳河源头保护区建设,保证高质量的上游来水,保障我县居民 饮水安全,并充分发挥我县污水处理厂的功能,使我县的废水达到国家标准, 不让污染物流入鄱阳湖,充分发挥鄱阳湖在维护九江市及长江中下游生态 环境安全的重要作用。 4.1.2.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龙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 、结结合合经济结经济结构构调调整,整,进进一步一步调调整整优优化化产业结产业结构构。 。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国家产业政策,按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水 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 22 策,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限 制类工业和产品,禁止转移或引进重污染项目,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 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 进一步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