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纲要.doc_第1页
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纲要.doc_第2页
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纲要.doc_第3页
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纲要.doc_第4页
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纲要(讨论稿)20108.24 目 录前 言3一、重要意义与存在问题4(一)重要意义4(二)存在的问题5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目标10三、生态保育12(一)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12(二)加快森林资源培育14(三)加强林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15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17(一)大力发展长白山特产业17(二)重点发展旅游等服务业20(三)培育战略新兴产业21(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2五、统筹空间管治与引导25(一)落实主体功能定位25(二)调整优化林区布局26(三)完善林区城镇布局27(四)建设东部生态经济带28六、社会民生建设30(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0(二)促进就业和再就业30(三)提高教育水平31(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31(五)繁荣文化事业31(六)促进民族交流32七、基础设施33(一)完善林区交通设施33(二)加快林区电网改造34(三)完善林区通讯设施34(四)加快林区生活设施建设34(五)提高防灾减灾水平36八、国际合作37(一)资源开发合作37(二)跨境经贸合作区建设37(三)口岸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37(四)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38(五)科技合作38(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38九、体制机制创新39(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39(二)稳步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39(三)积极推进森工企业改革39(四)加快建立限制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39十、政策保障体系41(一)促进林区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41(二)完善林区生态保护政策41(三)支持林区经济转型政策42(四)加大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42(五)保障措施43前 言长白山林区是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生态功能显著,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至今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后,林木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长白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至今未得到实质性恢复。目前,长白山林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存在十分突出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已迫在眉睫。为切实加强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转变林区发展方式,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参照大小兴安岭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规划,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范围:白山市、通化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境,以及吉林市所辖的永吉县、磐石县、蛟河市、桦甸市、舒兰市、丰满区、龙潭区和辽源市所辖的东丰县、东辽县,(含18个国有林业局和4个森林经营局)总国土面积达10.4万平方公里,人口901万。规划期限:20112020年。一、重要意义与存在问题(一)重要意义生态功能显著。长白山林区森林茂密、树种繁多,全区森林覆盖率为69.8%,部分地区达到80%以上,是我国最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生态高度重要性区。发挥着为区内空气净化、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重要的生态服务作用,其生态功能的外部性尤为显著,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碳汇区。生物多样性丰富。长白山林区生物种源丰富,拥有温带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分布具有典型的山地自然景观特征,有植物3900余种,动物1767种,其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保存着欧亚大陆北半部十分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198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为世界生物圈保留地之一,是我国迄今为止被纳入该计划的12个自然保护区中的最早入选者。重要河流发源地。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三大河流水量多、含泥沙量少、水能丰富,保障了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长白山林区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三大水系的流量和水质,对维持三大水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林木资源储备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立足现有林地,解决木材后备资源问题成为我国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长白山林区有林地面积724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8.38亿立方米,木材材质较好,相比大小兴安岭林区,长白山林区具有林木种类丰富、成材年限较短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林木资源储备基地,对维护国家长远木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朝鲜族人口达-万人。促进长白山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转型,对贯彻落实我国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地缘政治意义重要。长白山林区北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朝鲜为邻,有着1439公里的国界线,是吉林省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前沿地带和开展对俄、对朝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实践区,是对朝、对俄国际合作的重要地区。维护长白山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对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稳定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二)存在的问题森林生态系统损害严重。长白山林区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明显,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价值下降,存在着水资源源头污染加重趋势;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不注意环境保护而产生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山地和丘陵地带以水力为主要侵蚀外营力的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蓄积量下降,林种结构不合理;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在外界干扰和胁迫的作用下,生态系统极易遭受损害。可采林木资源难以为继。由于长期过度砍伐,长白山林区林木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林区可采林木资源已难以为继。目前,长白山林区林木蓄积量仅-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森林年组结构严重失衡,林区幼中年龄林面积达426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58.8%。但为了维持林区基本建设和职工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部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中龄林也被列入采伐指标,培育后备森林资源任务极为艰巨。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长期以来,林区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森林资源采伐和加工,发展路径依赖和锁定,形成了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单一且水平较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产业体系很不完善。随着森林资源采伐量下降甚至趋于枯竭,“森工”主导产业萎缩,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严重困境。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长白山林区人口数量较多,居住分散,对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人口分布的空间集聚程度不高,城镇和乡村居民点规模偏小,分布较分散,由此给林地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林区具有较丰富的煤矿、铁矿、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在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业城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森林资源的保护受到严重威胁,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矿业城镇发展步履维艰。长白山林区绝大多数矿业资源型城镇随着矿产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萎缩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不断衰落;加之城镇欠账较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设施发展水平低下,导致经济发展陷入更大困境。矿业城镇的转型和发展成为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社会民生问题突出。长白山林区下岗失业人员比重高,就业、再就业问题突出,尤其“4050”人员再就业困难,许多居民没产业、无就业,职工无收入来源,居民收入低、生存条件差,林业职工年平均收入仅为全省城镇职工平均收入的52%,民生问题突出;群体上访事件不断发生,社会矛盾集中。社会民生问题已成为林区严重的社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多数林区开发初期执行“边生产、边建设”和“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对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使林区道路(包括林区防火道)、水利、城镇给排水、供暖、供气、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成为林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体制机制障碍突出。长白山林区林场与矿山均归部门所有,多数地区都处于地方政府与林矿管理部门两层皮的状态。林矿部门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企业只管多完成任务,不承担对当地的资源与环境保护,乃至发展接续产业等的职责。林矿企业虽然都分布在各级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域范围内,但是,地方政府无权过问林矿企业的事,甚至在区域计划与规划等方面也各自为政,在一个城市中往往也形成地方政府与企业分割的局面。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现象十分突出。这种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增加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效益和促进生态资本化为基本目标,统筹推进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资源替代、改革开放、公共服务与民生改善。紧紧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坚持林区转型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划相衔接、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东北东部生态经济带建设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推进城镇化和富民工程的战略部署,促进林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林区与全国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二)基本原则生态主导、保护优先。把保护与修复林区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森林资源采伐强度,逐步停止主伐,加强森林经营,强化森林管护,提升森林质量。严格限制林区矿产资源开发。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将林业局场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棚户区改造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空间开发新格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林区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努力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先行,增强活力。以林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林权改革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政、事、企分开,破除制约林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提供制度保障。(三)目标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长白山林区的经济转型,区域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典型地区和践行生态文明的典范。到2020年,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大幅提升,生态主导型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长白山林区成为生态环境优良、产业特色鲜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林区。生态保护目标森林面积增加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增加1亿立方米,公顷蓄积由114立方米提高到124立方米,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19万公顷,占区域面积的21%.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非传统木材生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8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以上。社会发展目标林区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林业职工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集中供暖比例达到90%以上,饮用水达标率100%。表1 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目标规划表指标单位2010年2020年一、生态保护目标1、有林地面积万公顷7247442、森林覆盖率%69.871.93、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83753937534、郁闭度0.4以上林分面积占森林面积比例%5、单位有林地蓄积立方米/公顷1141246、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219249二、经济发展目标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6000520002、三产比例%12:51:379:52:393、非传统木材生产增加值所占比重%6588三、社会发展目标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400120003、城镇登记失业率%744、集中采暖户数比例%40905、安全饮水达标率%75100三、生态保育按照保护优先、科学经营的原则,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经营林区、生态修复等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实行多层次、全方位保护,提升林区生态功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一)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调减森林采伐量。根据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总体状况及可承载能力,结合“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编制,逐步调减木材产量,使木材产量稳定在森林资源能够承载的范围内。国有林业局木材产量由2010年的195万立方米调减到2020年的?万立方米;森林经营局由2010年的22.5万立方米调减到2020年的?万立方米;地方国有林业由2010年的86.3万立方米调减到2020年的?万立方米。控制天然林皆伐。表2木材产量调减表 单位:万立方米 单位木材产量2010年2011年调减比例合计278.36(283.98)174.27(178.68)37.39(37.11)18个国有林业局195117.539.74(39.34)4个森林经营局22.50 15.05 33.11(33.11)省直事业单位2.27 1.97 15(15)地方林业局86.29(64.21)61.68(44.16)28.52(31.22)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及有关规定和吉林省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吉林稽2008369号)要求,区划界定长白山林区公益林470万公顷,占林区总面积的43%;商品林357万公顷,占林区总面积的29%。对于国家级公益林要落实专人管护,优先安排营造林任务,全面禁止商品性采伐,林地内严禁发展对生态安全构成影响的矿山开采及相关加工业,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对于商品林要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实施科学合理经营,有效发挥经济效益。公益林和商品林中的天然林均不得皆伐。强化森林管护。根据林区森林分布、地理条件和生态区位等综合因素,对不同区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的森林管护方式,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责任,实现林区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加大资源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定期开展专项严打行动,严禁超限额采伐,坚决制止乱砍盗伐。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完善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提升森林防火水平和应急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检疫预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促进森林系统健康发展,保障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构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动态监测体系,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长白山北坡、长白山西坡等生态敏感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式,抑制水土流失。在斜坡、丘顶营造防护林,在江、河、沟塘岸边营造护岸林,在农区积极改造坡耕地、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实现林区保护治理立体化,加快恢复林区植被与生态系统。建立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系统,提高林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管理能力。加大生态综合治理,积极开展辽源、白山等矿区及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整治,恢复森林植被和土地功能。(二)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大力开展人工造林。以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农村四旁闲置土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和清理回收的林地为重点,开展以红松、水曲柳、云杉等珍贵树种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和珍贵树种比重,增强区域生态质量,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择伐补植、迹地更新56.8万公顷。全面加强林分经营管理。按不同林分的抚育周期,对郁闭度0.8以上的过密林分进行疏伐;对病虫害侵染较重的林分,进行卫生伐;对严重影响目的树种生长和成材质量的,进行透光伐、生长伐和修枝、割灌。调整林分林龄、树种、林层结构,促进林木快速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到2020年,通过林分经营完成中幼龄林抚育186万公顷。扎实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通过全面改造和冠下栽植珍贵树种等方式,对因各种原因形成的目的珍贵树种比例较低、林木稀疏、生长量较低的低质低效林分进行改造,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到2020年,改造低质低效林45.7万公顷。促进森林自然恢复。对郁闭度0.5以下,目的树种幼苗幼树较多的林分,或具有良好目的树种种源,依靠自然力可迅速恢复森林的无林地、疏林地,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工程,促进森林正向演替。到2020年,完成封山育林71.3万公顷。实施大径材培育基地建设。在地理环境条件较好地域,通过新植和改培两种方式,培育以红松、水曲柳、胡桃楸、柞树、椴树、榆树等珍贵树种大径材,建立大径材培育基地。到2020年,完成大径材培育面积35万公顷。专栏1:森林资源培育任务完成人工造林56.8万公顷,中幼林抚育186万公顷,改造低质低效林45.7万公顷,封山育林71.3万公顷,大径级材培育35万公顷。(三)加强林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设施建设,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强长白山、天佛指山、珲春东北虎保护区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长白山林区森林生态资源。建立一批集生态环境监测、野生动物救护、鸟类环志、科学研究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保护区,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扩大保护区空间范围,进一步完备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湿地保护区建设。构建由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组成的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加强河流流域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河流流域内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设。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重点加强大石头、磨盘湖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实施对天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重点完成大石头林业局、白石山林业局等森林沼泽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完成老白山、珲春敬信、珠会里、敦化雁鸣湖等湿地公园建设。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动态监测与评价,重点完成龙湾国家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森林公园建设。坚持“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实行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加强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发建设一批林分完善、特色鲜明的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好现有森林景观资源,促进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林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对于林区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功能区,按照国家对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控制功能区内人口规模,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重点依托园区、交通干线,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特色新兴产业。提高区内矿山采选技术准入条件,严禁无序开采。限制在林区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的“三高”产业,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专栏2: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到2020年,使长白山林区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达到28个,其中,国级自然保护区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18万公顷,占长白山林区总面积的19.7%。湿地保护区建设:到2020年,使长白山林区湿地公园总数达到17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11个,湿地公园总面积32.8万公顷。森林公园建设:到2020年,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9 处,森林公园总面积达223万公顷,占长白山林区划总面积的20.2%。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经济转型促进生态保护,加快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基本方针,着力改造传统产业,控制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冲突的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构筑现代林区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一)大力发展长白山特产业充分利用林上和林下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长白山特产业,把林区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人参生产加工基地、北方绿色生态食品基地、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中药基地。做大做强人参产业。发挥长白山人参资源型产业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理顺管理体系,以人参种植规范化、人参质量标准化、人参加工精深化、人参品牌国际化为方向,走大企业带动、大基地建设、大市场发展的道路,到2015年基本形成1000亿元的产值规模。建设抚松、靖宇、集安、敦化、延吉五大人参健康产业园区,形成20个园参GAP基地。重点扶持和培育58个预期产值百亿元左右的龙头企业。提升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国际地位,实现长白山人参产业振兴。扶持发展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加强林特产品的应用研究,合理保护和开发野生林特产品资源,扶持发展有机食用菌、特色山野菜、野生果品、矿泉水等产业,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进行初级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抚松蓝莓、延边松茸、梅河口果仁等的产业化水平,培育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森林绿色食品、保健品知名品牌。依托靖宇、抚松、辉南等地丰富优质的矿泉水资源,通过引进知名企业与扶持地方企业打造泉阳泉、松海泉、天龙泉等长白山矿泉水品牌。充分利用长白山林区具有垄断性的生态环境资源,通过政府建立“生态标记”制度,打造“长白山”品牌及其文化效应,增强长白山绿色生态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专栏3:重点扶持的森林绿色食(饮)品产业基地有机食用菌种植基地:在延边州、吉林市辖县、白山、通化市等地建设木耳、松茸、香菇、蘑菇等食用菌种植基地。蓝莓、蓝靛果种植基地:在通化、吉林市辖县、白山市、延边州等地建设蓝莓、蓝靛果种植基地。山野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在通化、吉林市辖县、白山市、延边州等地建设蕨菜、山芹菜、刺嫩芽、薇菜、刺五加等山野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山葡萄种植加工基地:在通化、吉林市辖县、辽源市等地建设山葡萄种植加工基地。野生动物养殖基地:在延边州、白山、通化市、辽源市、吉林市辖县等地建设野猪、森林猪、林蛙等养殖基地。矿泉水生产基地:在白山、靖宇、抚松等地建设泉阳泉、松海泉、天龙泉等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养殖加工基地。积极培育享誉国内外的貂、狐等珍贵皮毛动物和梅花鹿、林蛙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建设林区特色经济动物养殖加工基地。重点扶持临江长白山鹿业有限公司和集安长白山鹿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养殖基地格局专栏)打造现代中药基地。长白山素有“绿色药库”之称,蕴含丰富的刺五加、五味子、红景天、细辛、贝母、党参和鹿、蜂等北方林区特色中药材资源,为医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依托长白山医药资源,建设特色原料供应基地、医药制造基地,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在通化、吉林、白山、延边州等建设五味子、细辛、贝母和党参等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扶持通化东宝、吉林敖东、修正集团、靖宇海原、通化东方、长白山药业等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的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中药产业,加快中药新药品种开发及产业化。强化中药生产过程控制,促进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变,形成资源、技术、品种优势,保持国内第一的地位。大力发展长白山特色经济林。重点培育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红松果、核桃、榛子、板栗、橡子等木本生物质经济林。实行深度加工转化,带动种苗、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专栏4:重点扶持的特色经济林基地珍贵大径材生产基地:延边州、吉林市辖县、白山市、通化市红松果树林培育基地:通化市、吉林市辖县、白山市、延边州核桃经济林培育基地:通化市、吉林市辖县、白山市、延边州榛子经济林培育基地:通化市、吉林市辖县、辽源市辖县板栗经济林培育基地:集安市、吉林市辖县橡子经济林培育基地:延边州、白山市、通化市、吉林市辖县、辽源市辖县扶持发展林木种苗花卉业。大力发展园林林业、“暖棚林业”,建设林木种苗及园艺花卉产业基地。发挥柳河安口镇、梅河口、抚松、桦甸等大型林木种苗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生产技术创新,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打造立足省内、面向东北亚的林木种苗及花卉品牌。加快构建信息化、网络化、城乡良性互动的市场营销体系和现代服务体系,拓展需求空间。(二)重点发展旅游等服务业壮大生态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山、水、林组合优势,通过旅游产品的整体营造和有效组织,将长白山林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一流、国际知名的重要生态旅游区。统筹规划,开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突出发展山岳型森林生态观光、避暑度假、康体休闲、竞技体验、动植物科考、特色文化、会议会展等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以长白山天池为代表的旅游景区群、以图们江和鸭绿江为依托的边境风情旅游区、以松江河镇为中心的休闲度假康体区和以延吉朝鲜民族文化、敦化金鼎大佛、集安高句丽等为特色的文化遗迹旅游区。有效组织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形成“一纵两横”格局:一纵,即依托图们江、鸭绿江形成的长白山边境生态旅游带;两横,即依托松花湖风景名胜区、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雁鸣湖旅游度假区、福满生态沟、满天星风景区、防川等景区形成的“吉林延吉图们珲春”北部旅游发展带和依托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杨靖宇烈士陵园、长白山迷宫、高句丽文化古迹旅游景区、干饭盆景区、龙山湖景区等形成的“辉南靖宇抚松白山”南部旅游发展带。加强旅游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延吉、白山、敦化、松江河等旅游城镇发展。加强图们、珲春边境口岸城市旅游与邻国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的陆路、海路跨国旅游。推进餐饮、交通、宾馆酒店、物流等旅游配套服务业发展,提高游客的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旅游业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建立长白山森林生态旅游组织联盟,构建内优、外联旅游合作新机制,强化旅游推介与营销,打造“长白山大旅游”品牌,积极推进长白山旅游上市。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 ,旅游收入达到 ,长白山建设成为国际级旅游目的地。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运输网络,形成通往俄远东地区、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和辽宁东部沿海的快速运输体系。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信息平台,培育和壮大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有序高效的物流网络。重点建设通化、珲春、梅河口、靖宇、延吉和敦化等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以冶金、医药、食品、建材、煤炭为主的物流园区,建设面向俄、朝等内外贸一体化的区域性物流基地。重点建设享誉国内外的延边松茸、梅河口果仁和抚松人参等专业林产品物流中心。 提升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诚信便民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依托林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发展,努力构筑多层次、多业态、布局合理的零售商业网络。加快运用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改造商贸企业和林区特产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发展以口岸为重点的对俄、对朝农业、轻工业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积极推进延吉软件外包、珲春服务业外包的发展。推动商业网点向小城镇、林区和农村延伸。(三)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立足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碳汇经济。积极引种栽植文冠果等能源植物,建设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加大林区清林产物、木材生产“三剩物”、秸秆和食用菌废弃培养基等生物质能源原料的开发利用。加大对已投产木质颗粒燃料等生物质能源企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研发配套锅炉等产品,延长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林区核电、风电、小水电、沼气等清洁能源生产,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靖宇核电、临江风电等项目。开发新材料。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规模化开发硅藻土、白云石、金属镁、钼、镍等资源。大力发展羰基金属、铝镁合金、纳米碳酸钙、硅藻土高端产品等新材料产业。在引进吸收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羰基鉄、羰基钴、羰基钼等新材料,到2015年形成150亿元的产值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羰基金属生产基地。支持发展白山金属镁及镁合金、20万吨颗粒镁及汽车零部件镁合金新材料项目,建成全国知名的镁合金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发展30万吨纳米碳酸钙、20万吨硅藻土系列加工项目,建设国内最大的纳米碳酸钙和硅藻土高端产品生产基地。培育生物产业。发挥长白山林区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吉林省的生物技术优势,开发生物基因技术,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通化)、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化工等产业。提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实施生物产业专项工程,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建设重大疾病防治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示范工程。(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木材精深加工业。进一步发挥吉林森工集团、延边林业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中小型木材加工企业资源整合,做强做大木材精深加工,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开拓市场,用5年左右时间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0个。启动实施百强企业和项目建设工程。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发展环境,加强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培育100个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专栏5:重点扶持的木材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和省级龙头企业木材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中国吉林(敦化)木制品加工贸易区、吉林抚松林业产业园区、吉林(通化)木材加工贸易园区、吉林(柳河)林场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吉林(舒兰)林特产品工业园区。木材精深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吉林森林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森工集团金桥木业有限公司、吉林延边林业集团珲春森林山木业有限公司、吉林新元木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龙人造板有限公司、白山华枫木业有限公司、吉林省锦疆木业有限公司。提升煤炭生产技术水平和强化管理。重点支持白山、珲春等煤炭基地改造和提升煤炭产业,为吉林省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强煤炭资源勘探,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提高回采率,减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整改造重组中小煤矿,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环境的煤矿。提高煤炭产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水平。加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鼓励发展煤炭洗选及低热值煤、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开发推广高效洁净燃烧、烟气脱硫等技术。优化发展冶金工业。严格控制新增钢铁生产能力,加速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提高钢铁产品档次和质量。走精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制造业。推进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发挥钢铁企业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物消纳处理功能。鼓励企业跨地区集团化重组,将通钢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积极利用低品位铁矿资源和鼓励合作开发境外铁矿资源。五、统筹空间管治与引导与主功能区划相结合,综合考虑区域功能定位、林区局场及人口分布现状和局场职能转变等因素,以减轻林区生态环境压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科学合理调整林区局场和城镇布局,撤并部分局场,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林区人口集聚。(一)落实主体功能定位长白山林区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物种基因库,大部分列为“限制开发区”,区域内有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9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于 “禁止开发区域”。对“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禁止开发区”,要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使之成为保障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核心区。落实主体功能区划提出的功能定位要求,引导人口向城市集聚,实施空间上以点状开发,整合提升现有工业集中区,重点建设一批与区域功能要求相一致,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以生态经济为主要模式的接替产业集聚园区。专栏6:接替产业集聚区通化接替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现代中药、饮品加工、精品钢材敦化接替产业集聚区:木材加工、制药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国际物流、林产加工白山接替产业集聚区:绿色食品、林蛙加工、中药材、硅藻土产业临江长白山生态产业园区:天然植物药、高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原生态食品靖宇接替产业集聚区:新能源、矿泉饮品、绿色食品、林特产加工、木材精深加工抚松林特产精深加工集聚区:人参、医药、绿色食品、健康饮料、木材精深加工东丰接替产业集聚区:制药、梅花鹿产品加工梅河口接替产业集聚区:果仁生产加工、商贸物流、绿色食品永吉接替产业集聚区:绿色食品、生猪养殖加工(二)调整优化林区布局从科学经营现有森林资源出发,结合新林区建设,调整林区开发布局,合理撤并规模较小的林场,充分考虑森林资源培育方向、经营半径、交通运输设施和国有林场经营面积条件,调整优化林区布局。中东部长白山林区。规范地方林场管理,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到2020年,将长白山林区31个县(市、区)林业局的林场,逐步调整为226个林场。结合林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林权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林业局调整,选择典型地区先行试点。国有林区区划。随着天然成过熟森林资源的消耗殆尽,林业的主营业务由采伐利用大面积天然成过熟森林资源转变为森林资源培育,原来按照单一适应森林采伐进行的林场区划,已不适应森林资源培育和林区经济发展。从科学经营现有森林资源出发,调整国有林区布局,将全省247个国有林场逐步调整为96个。(三)完善林区城镇布局完善林区中心城市的职能,发挥中心城市在林区经济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一批小城市和重点镇,引导林区局场和人口向中小城市和重点镇集聚。专栏7: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通化市:东北东部近海交通枢纽城市,重点发展旅游、医药、冶金、能源、食品、新型建材等产业。白山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重点发展能源、冶金新材料、林特产、旅游、现代医药、硅藻土、木制品加工等产业。延(边)龙(井)图(们):长白山东部旅游中心城市,重点发展民俗旅游、综合服务、食品加工、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珲春市:中俄经贸合作中心城市和重要口岸城市,重点发展商贸、边境旅游、物流、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重点提升延龙图(城市组群)、通化、白山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完善珲春、敦化、梅河口等城市的经济、文化、交通、对外合作功能;建设一批作为生态旅游服务基地的节点小城镇。以重点开发的城镇化地区为支撑点,构建以梅舒线(梅河口-舒兰)、东北东部铁路为纵轴、图乌线、梅集(梅河口-集安)为横轴的井字形的城镇化格局。促进林区人口、产业集聚发展,改善林区生产、生活环境。结合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促进小城市生态化改造,构筑林区产业转型载体和园区建设的平台,形成对外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的窗口,辐射和带动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专栏8:重点扶持发展的9个小城市敦化:物流枢纽和旅游中心城市,重点发展旅游、新型能源、木材加工业、医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物流业。梅河口:区域综合性生态经济中心,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绿色食品加工、健康医药、机械加工业。图们:口岸城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靖宇:交通节点城市,重点发展新能源、商贸物流、矿泉水。集安:旅游中心城市,重点发展旅游、商贸。临江:森工城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商贸服务等产业。蛟河: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建材磐石:绿色食品、建材、冶金、木材精深加工抚松:旅游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林特产加工业、木材精深加工、商贸物流业、矿泉水。(四)建设东部生态经济带以东北东部铁路通道为主轴,以通化、白山、延吉、珲春等城市为节点,发挥区域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势,依托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经济联系与协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以发展特产加工、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商贸物流等生态经济为支撑,以产业园区为基地,打造经济腹地、交通网络和节点城市构成的生态经济带。专栏9:重点扶持发展的75小城镇综合型镇(10):口前、白泉、东丰、柳河、朝阳、快大茂、孙家堡、和龙、明月、汪清工矿业镇(7):杉松岗、红梅、石人、桦树、夹皮沟、天岗、马当森工业镇(13):红石砬子、八家子、白石山、天桥岭、桦树、湾沟、大石头、泉阳、黄泥河、露水河、上营、春化、三道湖制造业镇(34):朝阳川、英安、百草沟、头道、大浦柴河、大兴沟、白石山、山城、明城、石岭子、渭津、天岗、二密、海龙、辉南、松江、平安、红旗岭、石砚、开山屯、大口钦、双河、白旗、安恕、金厂、驼腰岭、鸭园、五道江、六道江、板石、万良、三岔子、马鹿沟、岔路河旅游业镇(6):松江河、二道白河、长白、仙人桥、北大湖、官地边境口岸镇(5):敬信、南坪、三合、开山屯、榆林六、社会民生建设依托优化后的林区局场和城镇布局,按照集中化、广覆盖、多给予的原则,切实做好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加大政策投入力度,推进国有林区社会职能剥离工作,加快林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突出解决资源枯竭型矿业城镇社会民生问题,整体推进林区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促进林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提高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全面实施社会保险补助相关政策措施,实现林区职工和居民全部纳入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林区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加大林区特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助力度,使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和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大森林管护和森林资源培育投入力度,使之成为拓宽就业的重要途径。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增强林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以创业促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的帮扶力度。跟踪市场需求,整合就业培训资源,统筹安排各项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加强林区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扩大劳务输出。(三)提高教育水平结合林区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加快林区各类学校危旧房改造,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强与区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到2020年,林区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根据林区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建设,有计划地增设一批专业,为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培养各类实用人才和专业人才。(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卫生设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建设素质优良的卫生队伍,形成覆盖全林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局、场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搞好林区局级综合医院与地方医院的整合改造,场级与乡镇卫生机构的优化整合,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府投入政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林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改扩建局(县)级综合医院20处,林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322个。(五)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服务、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建设以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为重点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落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局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等文化工程,逐步建成覆盖林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切实保障林区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挖掘、保护和传承具有历史和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推进长白山人参文化、渤海文化和清始祖文化等建设。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以林区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六)促进民族交流按照和睦相处、共荣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民族地区之间以及民族地区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传统,实施民族文化展览馆建设。定期举行繁荣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动论坛,推进民族文化的国际间交流,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建立有利于繁荣民族文化的体制机制,把长白山建设成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七、基础设施加快形成林区与周边地区以及与俄、朝贯通的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结合林区城镇建设,大力改善供电、给排水、供暖、医疗等生活设施,加快提升林区基础设施水平。(一)完善林区交通设施加快林区公路建设。把公益性林区道路纳入国家和地方交通建设规划,道路产权和日常养护逐步移交地方管理。以提高林区路网密度、改善林区对内对外通达性为目标,重点建设通场公路、防火和专用通道,提高林区路网的养护等级,全面推进林区道路的配套建设,力争将林区的林业局址至县城、中心林场至局址、中心林场至乡镇间的干线道路改造成为水泥(沥青)道路;积极推进高等级公路、进出口通道和资源运输通道建设。到2020年,完成林区道路改造10967公里,含中东部长白山林区31个县(市、区)林业局3274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3公里,国有林业局6578公里,森林经营局762公里。林区的县际和森工企业所属的林业局所在地之间公里以及其他县乡公路、重要的国防公路、旅游公路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上联国道、省道,外联周边地市,覆盖林区的公路交通网络。改造铁路运输通道。加强林区既有林区铁路改造,根据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边贸发展需要,加快主要干线、后方通道及延伸线的建设。实施东边道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新建吉林-珲春、长春-松江河高速铁路。发展航空运输。充分考虑林区特点和长白山旅游业发展需要,完善机场布局,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加快延吉机场改扩建,新建通化机场,增加长白山机场通往国内中心城市的航班,研究开辟与俄、韩、日等国家的国际航线,构建连接中心城市、辐射周边、便捷高效的航空运输体系。专栏10:交通设施新建、改扩建项目公路:铁路:航空:(二)加快林区电网改造将林区电网纳入区域大电网统一管理运营。加大林区电网改造力度,增加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电系统,提高林区电网整体供电能力,改善供电的可靠性,降低电网耗损。改造国有林业局、森林经营局输变电网,改造局中心变电所至新建中心林场输电线路,改造局中心变电所至棚户区改造小区输变电网及其配电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