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4-25 17:53:18 点击:0摘要!犯罪心理画像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常用的辅助侦查手段,其在警务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采用实证方法分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有助于推动这种手段在公安实战中的应用。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公安实战应用问题对策我国学术界以犯罪心理画像为称谓的研究始于2004年。这一称谓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相关的研究热潮。除一些公安及政法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之外,公安实战部门的一些人员也开始尝试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应用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的有关人员。在他们的推动和倡导之下,郑州犯罪心理画像协会于2007年3月9日成立,这标志着全国首家专业性的犯罪心理画像社团组织在公安机关成立,也意味着公安实战部门开始注重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研究。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推广,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为全面准确地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调查法,针对基层人民警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32份,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为87.1%;调查对象年龄最大为48岁,最小为23岁,平均年龄为32.3岁;调查对象警龄最长为23年,最短为1年,平均警龄为9.5年;调查对象的警种以刑警为主,治安警察为辅。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个别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及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探究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对犯罪心理画像缺乏足够的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警方在办案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辅助侦查手段。我国对犯罪心理画像的本土化研究已经超过10年。然而,作为基层人民警察对于这种手段普遍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调查中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在你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培训之前是否听说过犯罪心理画像?”,回答“是”的调查对象占63.5,回答“否”的调查对象占36.5。这说明在公安实战部门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民警察竟然没有听说过犯罪心理画像。在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你对犯罪心理画像了解到什么程度?”,回答“非常了解”的调查对象占0,回答“比较了解”的调查对象占2.6,回答“一知半解”的调查对象占35.7,回答“不了解”的调查对象占61.7。这说明在基层人民警察队伍中几乎很难找到全面了解犯罪心理画像的人,比较了解犯罪心理画像的人也寥寥无几,仅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人对犯罪心理画像一知半解,而大多数人对犯罪心理画像处于不了解的状态。1.2对犯罪心理画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社会治安状况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刑事犯罪智能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所留下的痕迹物证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公安实战部门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谈谈你对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工作中重要性的看法”,回答“非常重要”的调查对象占22.6,回答“比较重要”的调查对象占43.5,回答“可有可无”的调查对象占30.4,回答“不重要”的调查对象占3.5。可见,在公安实战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犯罪心理画像重要性的人民警察尚未达到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民警察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可有可无。1.3对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认识不清1956年,詹姆士布鲁塞尔运用犯罪心理画像帮助警方成功破获“纽约炸弹狂”案件,使得犯罪心理画像在应用方面首次取得了成功。可见,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最初体现为确定侦查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其不仅仅体现在侦查领域,而且拓展到犯罪预防领域。对此,公安实战部门并未完全认识到。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你认为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包括哪些?”,回答“有助于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的调查对象占86.96,回答“有助于串并案件”的调查对象占94.78,回答“有助于提高侦查讯问工作的效率”的调查对象占79.13,回答“有助于预防犯罪”的调查对象占27.83。可见,在公安实战部门,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预防领域发挥作用的人民警察尚未达到三分之一,而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预防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影响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公安实战的主要因素2.1 缺乏获得犯罪心理画像知识的正规渠道和途径犯罪心理画像作为“舶来品”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相关学者在翻译出版国外有关专著的同时,也撰写出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著,发表了一些科研论文,推动了犯罪心理画像知识的普及。尽管如此,当前公安实战部门依然缺乏获得犯罪心理画像知识的正规渠道和途径。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你了解犯罪心理画像的渠道和途径是?”,回答“通过接受专业培训”的调查对象占11.30,回答“通过书籍期刊”的调查对象占13.04,回答“通过网络”的调查对象占45.22,回答“通过电视”的调查对象占30.44。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调查对象通过网络和电视了解犯罪心理画像主要是观看相关的电视剧。针对获得犯罪心理画像知识的正规渠道和途径中的“通过接受专业培训”,专门设计了相关调查问题“你是否曾经接受过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培训?”,回答“是”的调查对象占0,回答“否”的调查对象占100。2.2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科学性存在质疑从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来看,其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以经验为主导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外科医生托马斯邦德,他在1888年参与了“肢解者杰克”案件中最后一个被害人的尸体解剖工作,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凶手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刻画;艺术阶段,1956年,詹姆士布鲁塞尔运用犯罪心理画像帮助警方成功破获“纽约炸弹狂”案件,这是犯罪心理画像在应用方面首次取得了成功,也使得犯罪心理画像由经验上升到艺术层面;科学化边缘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美国FBI有关专家的研究使得犯罪心理画像达到科学化边缘;科学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一些犯罪学的理论家们开始运用犯罪学、统计学、犯罪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犯罪心理画像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使其真正走入科学化的轨道。1参考犯罪心理画像这四个发展阶段设计了调查问题“你认为目前犯罪心理画像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回答“经验阶段”的调查对象占39.13,回答“艺术阶段”的调查对象占3.48,回答“科学化边缘阶段”的调查对象占45.22,回答“科学化阶段”的调查对象占12.17。可见,在接受调查的人民警察中有近80的人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科学性存在质疑。2.3尚未掌握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从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来看,其不仅仅包括犯罪人的心理特征,还包括与心理有关的其他特征。对此,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你认为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包括哪些?”,回答“犯罪人的生理状况”的调查对象占70.43,回答“犯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对象占63.48,回答“犯罪人的心理状况”的调查对象占89.57,回答“犯罪人犯罪方面的状况”的调查对象占70.43,回答“犯罪人其他方面的状况”的调查对象占41.74。调查结果表明:在公安实战部门完全掌握犯罪心理画像内容的人民警察尚未达到50。而对于犯罪心理画像步骤和方法掌握的情况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你是否清楚犯罪心理画像的步骤和方法?”,回答“是”的调查对象占0,回答“否”的调查对象占100。调查结果表明:在公安实战部门掌握犯罪心理画像步骤和方法的人民警察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人民警察即便想运用犯罪心理画像,但是却无从下手。3推动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公安实战的对策3.1 正确认识犯罪心理画像这种辅助侦查手段首先,重视犯罪心理画像这种辅助侦查手段。从国际范围来看,犯罪心理画像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常用的辅助侦查手段。以美国为例,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犯罪描述技术在77%的案件得到了运用,在45%的案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7%的案件中帮助警察认定了犯罪人。1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犯罪心理画像运用的情况还远远未达到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程度。对此,公安实战部门应该对犯罪心理画像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其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其次,注重拓展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领域。从犯罪心理画像的起源来看,其产生于刑事案件发生后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对于犯罪嫌疑人相关特征(主要是心理特征) 的分析,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来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心理画像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其应用领域逐渐拓展到侦查讯问及犯罪预防等方面。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公安实战部门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仍然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尤其忽视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对此,应该结合当前公安机关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把犯罪人的心理信息纳入该系统,实现对潜在犯罪人的动态检测,并且采取有针对的措施及时给予干预和矫治,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最后,认识到犯罪心理画像的局限性,避免人为夸大其作用。尽管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工作中非常重要,也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其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侦查手段,在案件类型及使用者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公安实战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避免把其作为侦破所有案件及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3.2进一步加深犯罪心理画像的本土化研究作为“舶来品”的犯罪心理画像,其引入国内的时间不长。对其进行大量的本土化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在近10年中,国内一些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她于2005年和2007年先后翻译出版了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两本著作,有力地推动了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研究。此外,她还通过新闻媒体及参与实践办案来推广犯罪心理画像的知识。在公安实战部门推动犯罪心理画像本土化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杨玉章,他促成了郑州犯罪心理画像协会的成立,同时兼任该协会会长,此外还于 2008年出版了专著 三定侦查法犯罪心理画像实证研究,该著作在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有力地推动了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部门的应用。不可否认,国内一些学者对犯罪心理画像的本土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FBI专家就采用访谈的方法对实施了性谋杀的系列杀人犯进行了类型划分,即有组织力和无组织力两类,并且概括出每类犯罪人的相关特征,为系列杀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重要参考。再如,关于犯罪嫌疑人住处与犯罪地点类型的研究,英国连续杀人犯通勤型占86、劫掠型占14;美国连续杀人犯通勤型占89、劫掠型占11;我国台湾地区连续街头强盗强夺犯通勤型占88.1、劫掠型占11.9。2而上述两方面目前我国大陆均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洋为中用”,充分发挥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中的作用,则必须进一步加深本土化研究。3.3加强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培训目前,犯罪心理画像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常用的一种辅助性侦查手段。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安实战部门的人民警察普遍缺乏犯罪心理画像的相关知识,具体表现为对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掌握不全面、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认识上存在偏差、不清楚犯罪心理画像的步骤和方法等。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基层人民警察对犯罪心理画像重视程度不够,即便想使用这种方法也不知道如何用,从而严重制约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中的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