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中的“美善统一”.doc_第1页
当代设计中的“美善统一”.doc_第2页
当代设计中的“美善统一”.doc_第3页
当代设计中的“美善统一”.doc_第4页
当代设计中的“美善统一”.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设计中的“美善统一” 【摘要】孔子认为尽善尽美,表现形式和通过形式所传达教化的高尚道德的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将“美”和“善”作为独立的两方面分开来看:“美”,不同的表现形式较难评定好与坏,它的面是散开的;“善”,提供的服务和营造的生活方式指向性很强,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设计美学的真正价值。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方面,一味地追求和谐安稳就没了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就不能返本开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更无法创造价值。这正是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设计缺少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方面,不能一味满足相对安宁和谐的形式,要有创新精神,要打破原本的形式去探索新的方向。 【关键词】美 善 统一 当代设计 “美”是指外在形式,“善”是指内容,在最根本意义上是指高尚的道德品格。而“美善统一”则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儒家美学思想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可以说整个儒家美学思想体系都建立在?个基础之上。孔子认为尽善尽美,表现形式和通过形式所传达教化的高尚道德的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将“美”和“善”作为独立的两方面分开来看:“美”,不同的表现形式较难评定好与坏,它的面是散开的;“善”,提供的服务和营造的生活方式指向性很强,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设计美学的真正价值。由此可见,“善”更深入贴切地指向美的评价标准。 儒家思想原本提出的评价标准,凡是“美”的就必须体现“仁”符合“礼”,不再符合现代评价体系。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善”的衍生新质是设计带给使用者的良好的服务和生活方式。而“美”也就是外在表现形式的层面,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潮流变幻多端,各种设计流派杂揉并存,不同群体追求不同的表现方式,甚至同一群体不同时间空间追求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因此很难评判和界定哪种形式是美的。也就是说,当代设计在“美”的层面上较难确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儒家美学里尽善尽美的思想讲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甚至美统一于善,仍适用于当代设计。但是结合当代社会来看,“美”统一于“善”不再追求的是艺术的社会功能,而是设计的更高层次。不“美”的设计无人问津,很难创造商业利润,因此很多设计首先追求“美”,而设计美的最终目的却是“善”,若一个设计没有达到“善”,其实也没有达到最终的美。例如,一件商品外形美轮美奂,但为了追求利益,采用的材料对人体有害或者废弃后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那么这件产品再美观也是不美的。所以,就现代设计艺术层面而言,“尽善、尽美”仍是当代设计美学的基础。“美”很重要,并且统一于“善”,“善”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生活方式。 “美善统一”是孔子提出的美学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美学批评的尺度“中庸”。“中庸”以“过犹不及”为准则,强调情德的适度表达。孔子曾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认为艺术的情感表达如果超过适度,欢乐的情感就变成放肆的享乐,悲哀的情感表现就成了无限的伤痛,只有情与理的和谐统一才是最理想的,才符合“中庸”的原则。儒家中庸美学思想对我国传统艺术影响颇深,形成独特的“中和”之美。所以,我国传统艺术基本建立在中和之美的基础上,形成传统艺术的特殊风格,艺术形象温柔优雅,追求意境的宁静自然、气韵生动,表现方式讲究委婉简约,讲求含蓄美。当代设计中也有很多作品体现“美善统一”的中庸美学思想,如“以石代山,以烟代水”的“高山流水”香台设计,点燃一炷香,进入“空山无人,流水花开”的世界,犹如瀑布般的烟雾从香台的上部缓缓倾流而下,形成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高山流水”画面。“高山流水”香台采用自然的形态,将宁静的自然之美融入产品中,同时流露出一种“中庸”的生活哲学和态度。又如士陶器皿样式的茶具设计,蕴含和谐、平静的意境美,突出儒家的中庸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天人合一、五行协调、相融相生。通过饮茶过程中的和谐气氛增强彼此的感情,表达一种和谐、友好、“美善统一”的中庸美学思想。 日常生活中,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迫使人们需要用恬淡宁静的美来中和日常的疲惫和压力,但并不是人人都只有通过听关雎、购买水墨画或者品茶来克制住情绪驱走疲惫纾解压力。很多人压力大时爱听摇滚乐或蹦极,疯狂的节奏和行为超出了“中庸”之道规定的尺度,但是却能让人抛开重压再次充满前进的动力。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中庸”之道单纯讲求艺术的“中和”之美和温柔淳厚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而是应当变换方式,追求艺术和生活的“中和”之美。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活的,随时根据生活的需要来调整,两者达到中和才能化解不良的情绪,抚慰个人情感,真正达到个人情感的平和宁静,从而获取最终的和谐之美。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方面,一味地追求和谐安稳就没了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就不能返本开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更无法创造价值。这正是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设计缺少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方面,不能一味满足相对安宁和谐的形式,要有创新精神,要打破原本的形式去探索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杜书赢.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孙德明.中国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