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研究.pdf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s t u d yo nt h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d i m e n s i o n a l i t y o fm a r x ,st h e o r y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b yh u a n gl i n g - j i a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j ik e - q i n n o r t h e a s t e r n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n e2 0 0 8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中取得 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c 己 恧。 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兹钙侄 日强 m j 6 _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东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同意东北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流。 作者和导师同意网上交流的时间为作者获得学位后: 半年口一年口一年半口两年回 导师签名:毳彭铷 婢醐:以。了v 1 钞旧萏 6 专 厶,1饮1 兹“ 名l 签 一 糍似 作: 文期 沦日 位字 学签 b 、 - 。, ri - 爿 ! ic 以j 、 、 、 :|上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研究 摘要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他毕生研究的一项重大理论成果、构成唯物史观的主要内 容。它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内蕴着历史决定论 和主体选择论思想的辩证统一。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是从强调客体视角来研究社会历史, 只强调“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而忽视了“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的思想,造成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见物不见人的局面。 本文在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人的主体性思想等相关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人的主体性维度的思想脉络,并且基于主体性维度这一侧面从社 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阶段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 体性维度,全面展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内涵。 全文包括七章:第一章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 法及创新点等;第二章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阐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 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历史阶段等内容;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的主体性,通过对主体 实践活动与历史过程的展开的分析,阐述了社会规律和主体实践活动是同一过程,社会 发展规律,也就是主体实践活动系统的规律;第四章社会发展动力的主体性,论述了社 会历史是主体合力作用的结果;第五章社会发展阶段的主体性,主要是从主体发展的角 进行论述;第六章社会发展主体性维度研究的当代意义,阐述了这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第七章结论,对 会发展;主体性 - i i 1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t u d yo n t h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d i m e n s i o n a l i t y o f m a r x ,st h e o r y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bs t r a c t m a r x s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yi sh i sl i f e l o n gs t u d yo f m a j o rt h e o r e t i c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 , w h i c h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em a i nd e m e n t so f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 i tr e v e a l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o b j e c t i v el a w s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e o p l e sc o n s c i o u sa c t i v i t i e s ,i m p l y i n g 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o f h i s t o r i c a ld e t e r m i n i s ma n dt h ei d e ao fs u b j e c t i v ec h o i c e b u tf o ral o n g t i m e ,w eo n l yi n v e s t i g a t e dh i s t o r yf r o mt h eo b j e c tp o i n to fv i e w ,w i t hm u c he m p h a s i so n t h e n a t u r a lh i s t o r i c a lp r o c e s s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p a t t e r n s a n di g n o r i n gt h ec o n c e p t m a t t h er e a lh i s t o r yi st h en a t u r a lh i s t o r yo fh u m a nb e i n g 竹,r e s u l t i n gi nt h i sk i n do f p h e n o m e n o no n l yt h i n g sc a nb es e e nw i t h o u th u m a nb e i n g s i nt h i sp a p e r , b a s i n go nt h es t u d yo f m a r x st h e o r yo f h u m a n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t c , t h ea u t h o rs o r t so u tt h et h e o r yo fs u b j e c t i v ed i m e n s i o n a l i t yo fi t f u r t h e r m o r eb a s i n go nt h i s s i d eo fs u b j e c t i v i t yd i m e n s i o n a l i t y , t h ea u t h o re x p l a i n si tf r o m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l a w s , d r i v i n gf o r c eo f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h a s e , e x h i b i t i n gt h er i c hm e a n i n go f t h em a r x st h e o r yo fs o c i c t y 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e v e n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o u t l i n eo f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h es t u d y , 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o l o g y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t h eb a s i cd e m e n t so fm a r x st h e o r y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m a i n l yo nt h eb a s i cl a w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s y s t e m sp o w e r , 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g e , a n ds oo n ; t h e 也i r dc h a p t e rt h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t h el a w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p r a c t i c eo fh u m a n a c t i v i t i e s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r o c e s s ,t h ea u t h o re x p a t i a t e st h eu n i t e dp r o c e s s o ft l l el a w s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h u m a na e t i v i t i e s t h el a w s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目录 声明i 中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i 第1 章绪论1 1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l 1 1 1 选题背景”1 1 1 2 研究意义l 1 2 文献综述2 1 2 1 相关概念界定”2 1 2 2 国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3 1 2 3 国外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8 1 3 研究方法l l 1 3 1 文献研究法11 1 3 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1 2 1 3 3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 2 1 4 创新点1 2 第2 章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 3 2 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 3 2 1 1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1 3 2 1 2 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1 5 2 2 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1 6 2 2 1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 6 2 2 2 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 7 2 2 3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 7 2 2 4 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1 8 2 3 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1 8 2 3 1 社会发展“五形态论”18 2 3 2 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论”一1 9 第3 章社会发展规律的主体性”2 1 3 1 社会规律是主体的活动规律2 l 3 1 1 社会规律存在于主体活动之中”2 l 3 1 2 社会规律的运动是由自发到自觉的进程”2 2 3 2 社会规律是主体自觉活动的结果2 2 3 2 1 主体的自觉活动改变社会规律实现的方式”2 2 3 2 2 主体的自觉活动制约社会规律的作用范围2 2 i 、厂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3 2 3 主体的自觉活动影响社会规律作用的结果2 3 第4 章社会发展动力的主体性2 5 4 1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2 5 4 1 1 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2 5 4 1 2 主体的本质是动态的发展的2 5 4 1 3 主体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2 6 4 2 历史运动是主体合力作用的结果“2 7 第5 章社会发展阶段的主体性”2 9 5 1 人的依赖关系群体主体性“2 9 5 2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个体主体性3 0 5 3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类主体性3 l 第6 章社会发展主体性维度研究的当代意义3 3 6 1 主体性维度是历史决定论原则的内在要求3 3 6 1 1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内在地包含着对主体性的肯定3 3 6 1 2 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3 3 6 2 主体性维度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3 , 6 3 主体性维度彰显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理念3 7 6 3 1 全面地把握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关系3 7 6 - 3 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主体性维度的基本价值理 念一3 8 6 3 3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关于促进人与社会和谐 发展的目标3 8 第7 章结论3 9 参考文献”4 1 致谢4 5 作者简介4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4 9 v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l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1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 1 选题背景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业已成为人们的高度共识。这是我们党从 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第一次明确使用“以人为本”的概念,并把人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 展放到了并重的位置。胡锦涛同志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要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 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 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摆脱并超越了传统经济 发展观的局限,突出了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彰显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战略的主体性特征,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出马克 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体性维度,形成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 但人们对“以人为本 的内涵、特别是对“以人为本 的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的理解,见仁见智。 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主体性维度的系统研究,全面展现马克思社会 发展理论的丰富内涵,并深入揭示其当代价值。进而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 展观提供唯物史观的理论支撑。 1 1 2 研究意义 1 1 2 1 理论意义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他毕生研究的一项重大理论成果、构成唯物史观的主要内 容。它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内蕴着历史决定论 和主体选择论思想的辩证统一。但长期以来,人们偏重从客观性、客体角度来研究、理 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片面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而忽视 了“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的思想,其结果在推进社会发展实践的价值取向上 常常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因此,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回到马克思 的文本语境中去理解马克思是十分现实而必要的。 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的主体性维度问题,探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 主体性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及其价值,对于深入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 下的“以人为本”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1 1 2 2 现实意义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不论在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人的主体性日益突出。 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和张扬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对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的主体性维度的研究和正确理解,不仅有助于澄清人们对马克 思社会发展思想的某些理论误读和片面理解,而且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激 发人们的主体自觉,充分地发挥与合理的规约人们的实践行为。对于改变人们在实践规 划、决策、价值判断中的科学主义、历史客观主义倾向,特别是对全面落实“以人为本一 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1 2 文献综述 1 2 1 相关概念界定 1 2 1 1 马克思对主体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认为,历史主体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是由物质 和精神两方面因素有机统一构成的实体,是一个包含多方面要素的系统结构: 第一,人特有的生理要素。人脑、神经系统是历史主体结构中物质性要素,是主体 功能的自然基础。第二,人特有的心理要素。意志、情感、激情、信念等,它们是历史 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因之一,同时担负着调整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任务。第三, 人特有的认识要素。人的认识、技能、思维能力,它们是历史主体认识功能的既定前提。 第四,人特有的社会利益要素。主要是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而产生的人的经济、政治 需要。这是主体结构中最核心的要素。它制约着历史主体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 取向,并制约着对认识和实践结果的价值评判。第五,人特有的符号要素。语言、文字 在历史主体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基于上述特殊的主体结构、历史主体就产生了特殊的功能,体现出主体能力:认识 能力、价值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 1 2 1 2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涵义的阐释 人的主体性是伴随着主体生活的逐步展开而获得,并随着主体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深 化的。马克思在阅读英国哲学家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时阐述了这样的思 想:“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 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 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 己的财富。【l p 这种“真正的社会联系 并不产生于人的反思,它是“个人在积极实现 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人应该承认自己是主体,并且“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 ;否 则,“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 。在这里,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是一致的, 2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人的本质的实现即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这种主体性表现为人创造真正的社会联系,凭借 这种社会的主体性,人才能作用于自然,实现主体应有的生活、享受和财富。也就是说, 人作为主体,只有在能动的活动中用理论的和实践的方式把握客体,主动地、有选择地、 创造性地改造客体,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中自觉实现人的目的,在客体改变了的形态中 确证主体的本质力量,同时也使主体本身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才算真正证明了自己 的主体性。 马克思通过对主体性的历史和现实考察,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指作为活动主体的人, 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自由自觉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是动 态的,无论是从个体还是整个人类看,它都处于不断的生成、发展、丰富和完善之中。 人的主体性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一般属性,首先是指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主体之 为主体,就在于它是“能动的自觉存在物”,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这是主体与非主体 的最基本的区别。主体的能动性意味着,人在现实中并不是单纯受制于外物或他人作用 的被动存在,并不听从于某种命运的摆布。能动的人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主客体关系并 以此来反求和确立自我,由此实现和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 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创造性。主体不仅是能动的,而且是 富于创造的。创造性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如果说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 那么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 的活动。一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种“创造着 历史和为历史“所创造”的生物。 主体不仅创造了一个对象世界而且创造了主体自身。正是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人把自 己同动物分离出来,成为活动的主体;也正是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人离动物越来越远, 人越来越具有主体性。无论是人类或是个人,作为主体,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 相适应的而且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2 】 自主性是主体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主体,其本身 就含有主动、自主的意思。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把主体的活动称 为“自主活动,并认为:“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 总和的发挥。【3 1 在人的活动中,自主性对于客体来说是主体的自主。对于主体来说, 则是主体的自由。自主与自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恩格斯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 身的主人自由的人。【4 】 1 2 2 国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的关注与日俱增,取得了很多开拓性的研究成 果。概括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2 2 1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基本内涵的探讨 ( 1 )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基本内容的理解 - 3 _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所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构成唯物史观的根本内容。在国内 通行教科书中,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基本内容的理解和表述是比较一致的,区别主要 表现在不同版本体系框架安排上的差异。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历史过程理论,等等【5 】。也有的学者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概括为:社会发展主体论、社会发展规律论、社会发展动力论、社会发展趋势论、现代 社会批判论1 6 j 。 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主 要是在冠以“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的标题下进行的,其中涵盖了社会发展规律、社 会发展动力及社会形态的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既阐述 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同时又强调了历史主体的作用【7 】。 由教育部社科司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 示范教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 是在“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的章标题下分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动力、历史主体等三部分内容,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阶段) 理论被涵盖在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道路的相关节目中【8 】。 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内容的2 0 0 7 年新版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基本内容明确的表述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 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节。而在“社 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中安排一目“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以阐述 社会发展形态、阶段理论【9 】。 由赵家祥等主编的北京大学哲学教材系列、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9 5 ”重点教材 “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则是按社会生产、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形态( 社 会发展阶段) 等四编分别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框架【1 0 1 。 可以看出,国内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阶段等方面内容。本文赞同上述认识,并将主要基于这三个方 面来展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主体性维度的研究。 ( 2 )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 张俊芳认为,社会发展规律既具有客体运动规律性质,又具有主体活动规律性质, 是客体运动与主体活动的统一。社会发展规律是在人的活动的诞生过程中扬弃自然规律 的基础上起始运行,并以自然界运动规律为本体论前提的。在实践活动中,超生命需要 形成的必然性是社会规律运行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社会主体的创造性选择和以生产关系 为主的社会关系是社会规律运行的现实基础要素【1 1 1 。 叶泽雄认为,对社会发展规律概念的界说应当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考察结 合起来。人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的活动规律。人 4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们在实际展开自己的创造活动时面临的“别无选择”的极限、前提、条件使历史和社会 生成具有“必然性”;而在这个基本限度内,人们有着广阔的发挥自觉能动性的空间。 在这个幅度内,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究竟以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在未来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活动方式。 李勇指出,在社会发展规律观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成功之处在于很好地解决了 两个问题:一是社会历史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问题;二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规律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问题。 欧阳康指出,社会规律有三个主要特点:( 1 ) 社会规律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统计 性质,呈现出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匀分布的特点,因此产生偶然性和随机因素对社会历 史运动发生作用,“大数规律 是社会规律的重要特点之一。( 2 ) 社会规律在作用形式 上具有“合力 性质。社会历史中每一个体都追求自己的目的、都有预期愿望,但各种 意志之间相互冲突,造成行动的预期性和结果的非预期性,融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 总的合力而推动社会发展。( 3 ) 社会规律在实现过程中具有“趋向 性质,由于各种复 杂因素的非线性交错作用,社会规律以一种近似和波动的趋向而影响和作用于社会历史 进程【1 2 1 。 张明仓认为,作为人们自己行动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一社会规律是内于人的意志活 动的,它的演进与人的意志活动是具有内在的相关性的。这里,主要有三层含义:( 1 ) 一切社会规律都是在人的有意志的活动中形成的。( 2 ) 特殊社会规律和个别社会规律会 随着人的有意志活动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有意志活动的持续进行及由此引起的社会 变化、发展,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 3 ) 社会规律会随着人及人的意志 的“消亡 而不复存在【1 3 1 。 ( 3 ) 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探讨 杨信礼把社会看作是一个自适应、自协调、自组织的有机系统,主张从内部理解其 发展动力,认为社会整体建构的各种因素既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动因。它们的相 互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具体划分为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三个层 面,社会发展是这三个动力子系统矛盾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政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权威力、法制力、加速力和道德力,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 精神动力【1 4 1 。 宋成一认为,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包含三个要素系统:动力因子系统、动力激发系统 和动力载体系统。动力因子系统由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改革等动力因子构成,它是 社会动力发生的本源。动力激发系统是确保动力因子正常发挥作用的制度机制系统。动 力载体系统则指由不同素质的人所构成的群体【1 5 】。 陈贞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一,也是社会 发展史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只有人类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社会动 - 5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力作用,然而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有遵循客观规律的实践才具有 对社会的进步推动作用【l6 。 侯衍社按照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观点,主张既要重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 矛盾) 、根本动力( 生产力) 和直接动力,又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杠杆一科学技术革命 的作用。总之,要重视社会动力系统中所有因素“协同并进的整合作用【1 7 p 。 沙莲香把人的素质做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人的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素质、智 力素质、心理素质( 人格素质) 、道德素质和角色素质五个方面。社会发展及其现代化 需要人去实现、去推动。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升,是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基石,是“校正偏离行为 的主体力量。不论从哪个方面看,人的素质建设都是 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 8 】。 丘有阳从历史动力价值论出发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考察。他认为,价值是社 会发展的动力源,人们的价值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 合目的性的统一【1 9 | 。 ( 4 ) 对社会发展形态的探讨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形态概念内在含义的理解,我国理论界目前主要有 四种看法:其一,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其二,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统一;其三,社会形态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四,社会形态是生产力、生产 关系、上层建筑各种社会要素的总和。这四种看法都有自己合理的地方,同时也都有明 显的不足之处。 第一种观点,其优点在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角度来理解社会形态性质的 内容,准确地抓住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但是,这也就看不到物质生产活动 与精神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看不到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现实存在中的自我控制 和自我组织方面的能动因素。从这样一种观点出发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会陷入 单一生产力决定论的泥潭。 第二种观点,优点在于克服了第一种观点中忽视上层建筑因素的缺点,注重了上层 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然而,这种观点由于忽视了生产力因素的作用,从而也就忽 视了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形态的历史性根本意义。用这样一种观点来分析社会何以 会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时,那么就会走上外因论的歧途。 第三种观点,优点是直接地把握住了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生产关系这个问题。但 缺点又在于,它完全陷入静态的考察之中,脱离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等因素来讲社会形 态,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把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根本区别,但却无法正确地说明一定社 会形态存在和巩固的基础条件,以及社会形态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等问题。可以说, 这种观点只讲“骨骼”,不讲有机体的“血肉 ,仍然是极为片面的。 第四种观点,其优点在于,看到了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和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上层建筑等各种社会因素为基础的,并试图从动态角度去考察社会形态的内在涵义和内 容,比前面三种观点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第四种观点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仅仅从社会 形态构成要素的角度看问题,把社会形态的性质完全还原于其构成要素的性质,把生产 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这一命题简化了。实际上,如果我们是从社会形态的历史性和 现实性这样两个角度来看问题的话,那么,现实中具体存在的社会形态,他作为一个有 机整体,其整体性质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这三个基本要素的 性质及其三者之间具体的结构方式来决定的【2 0 】。 1 2 2 2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体性思想研究 曹健华认为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也就是人对自身活动的反观,而这种反观又是 人的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可以从社会规律的生成历史主体活动的建 构;社会规律的运作历史主体活动的互动以及社会规律的衍进一历史主体活动的 拓展这三个方面对社会规律的主体性进行诠释【2 。 王炳书认为,社会规律与主体选择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直接就是在主体 选择中生成、展现和实现的。 汤文曙指出,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不能离开对社会主体的关注,要从现实人的活动 出发,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和发展,探索人类解放的条件。这一主体视角贯穿于马克思的 社会发展的全部研究之中瞄】。 商逾认为,历史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主体选择活动实现的,历史规律作用的实现具有 主体性特征。历史离不开有意识、有目的、有一定价值追求的人,在历史提供的种种可 能性空间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权衡各方面的利弊,进行历史的选择,正是 在历史主体实现自身利益和需要的选择活动中,历史得以形成,历史规律的作用得以实 现【2 3 】。 刘忠世认为,对历史主体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人的层面上。历史主体是现实 的人即“现在 的人。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通过建构历史过程而确证的;因而 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是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的存在。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既在与作 为“过去 的历史的关系中得以表现,也在与作为“未来 的历史的关系中得到表现, 失去任何一方面,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都是不完整的【2 4 1 。 李万鹏认为,从人类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角度审视社会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 观社会发展理论表现的基本取向【2 5 】。 张曙光认为,关于社会发展的传统理论,主要是一种体现决定论思想的客体性理论, 这种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又难以给人们创造社会历史的活 动以积极的影响和正确的指导。而近年来,把社会发展归结为人的发展以及人的选择过 程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践理解,究其实质是关于人的生存和发 展的主体性理论【驯。 - 7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庄严认为,要全面、准确理解社会历史规律,仅仅把握它的客观性是不够的,还必 须从人的活动即历史过程的主体方面来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这是以前被人们所 忽视的一个方面。只有把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主体性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对它 做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口7 1 。 1 2 2 3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主客体理论 王浩斌认为,能动的“历史主体一历史客体互动论 是马克思历史哲学中的基本问 题。因为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主体与历史 客体的关系是能动的反映与被反映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历史主体能够正确认识历史客 体及其发展规律,但另一方面历史主体无法也不能取消这一发展规律。其次,“历史主 体一历史客体互动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础。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与改造以及历史客体对历史主体的制约,其现实表现形式就是实践,实践就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物质性历史性的创造性活动,也就是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能动的互动关 系。其三,“历史主体一历史客体互动论 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历史主体与 历史客体的逻辑互动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理论上的阐释与实践上的佐证【2 8 1 。 杜家贵指出,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客体方面来理解社会历史规律,而忽视了从主体、 从人的活动方面来阐释。只有从共时态的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 性中把握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才能避免把社会历史规律绝对化、简单化和偶像 化,才能理解社会历史规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改变和消灭的【2 9 】。 邬农指出,在马克思看来,正确论证主体的能动作用,目的在于良性、有序地改变 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彻底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人作为一个人格 化的哲学范畴,他同时是认识、实践、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它的完整形态是主体 和客体的统一。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是实践的和历史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现实、社会 和历史的人;另一方面,现实、社会和历史是人的现实、社会和历史。因此,要正确地 研究人不能脱离社会和历史一样,一切社会科学要正确地研究社会和历史,也绝对离不 开人 3 0 l 。 张一兵指出,传统的哲学解释框架只注重客体视角而忽视主体视角,所以,他提出 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即认为历史辩证法不是抽象的历史过程中的客体 辩证法的矛盾运动,而是立足于人类主体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地位的实践辩证法【3 1 1 。 李晔认为,历史主客体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规律的深刻根源。人类社会 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都是建立在社会历史主客体矛盾这一根 本线索之上的。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历史主客体矛盾为基础【3 2 1 。 1 2 3 国外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西方学者十分关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基于他们的立场和理论旨趣,许多学者 把马克思与迪尔凯姆、韦伯并列看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奠基人。在当代流行的诸多 - 8 -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中几乎都能看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子。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可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2 3 1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 1 ) 误读、曲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主体性、人文性思想。曲解主体性,抹 煞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科学性。这一派的观点可以追溯到“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的奠 基人物一卢卡奇。他认为社会总体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上是人活动的产物,是 主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在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社会之间,主体更具有根本 性;社会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具体生存形式不断彻底变化的历史 。卢卡奇强调马克 思主义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人文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却走向了极端,以主体性否 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方面;认为社会发展就在于主体的不断社会革命;而且他把主体性 与人类生产实践完全割裂开来,将主体与主体性仅仅归结为主体的意识、阶级意识,这 样,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客观性、科学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 2 ) 唯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流派的观点。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是结构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其观点集中表现在以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来否认、抹煞社会历史的主体 性。如阿尔都塞认为,历史发展的客观性、科学性与主体的行为无关,个人不过是历史 运动的承担者;结构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社会结构的客观性先验地决定的,否认 “现实的人”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的出发点,走向客观唯心主义。 ( 3 ) 某些所谓“持中立立场 的非“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直接否认马克思社会 发展理论内在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统一。英国社会学家汤姆b 博特莫尔歪曲说,马克 思故意把实证科学牺牲给形而上学,以寻求支持他的诗意和哲学想象所创造的关于历史 和世界的看法的证据,而且以后也决不怀疑这些证据,因此试图调和它的科学性和人文 性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些学者的观点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具有诋毁的性质。 1 2 3 2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大多数西方学者将马克思的理论内容与研究方法对立起来,强调其方法而忽视乃至 贬低其内容。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物卢卡奇那里表现的十分明显。他在其著名 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方法。它是这样 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 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而且任何想要克服它或者改善它的企图已经而且必将 只能导致肤浅化、平庸化和折中主义。因此,即使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所有 个别论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 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3 3 1 。也就是说,马克思理 论中的精髓和核心就是方法,而其中论点和结论无足轻重,具体论点和结论可能过时, 但方法却能常青。卢卡奇对马克思方法的强调有其积极意义,但他割裂马克思理论与方 法的做法则是非常错误的,对后来的研究者起了很大的消极示范作用。 9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1 2 3 3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研究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由于马克思过分强调了物质因素、经济因素的作用,并以此为 基础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将活生生的人类社会看成了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必然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