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文化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_第1页
南京市文化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_第2页
南京市文化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_第3页
南京市文化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_第4页
南京市文化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文化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 2004 2010 年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动南京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把南京建设成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根据江苏省 2001 2010 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十五”规划和中共南京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城市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本规划纲要所指的文化现代化建设主要包括文 艺文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社会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一、南京文化建设的发展态势 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跨大江南北,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著名古都。以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为代表的一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挖掘和保护,更加凸显出南京古都风貌。如今,璀璨夺目的古都文化、辉煌壮观的革命文化以及丰盛雄厚的当代科教文化构成了内涵丰富、气势博大、特色鲜明的南京文化的壮丽画卷。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以解放思想、深化 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快了文化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一批优秀的精神产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群众文化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文化队伍不断壮大;一批有较高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场馆相继落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一批文化企业正在兴起,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城市综合文化实力日益增强,文化经济一体化成为新世纪我市发展的新态势。 但是,与市委、市政府提出“争先进位”的要求相比,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兄弟城市文化快速发展的 势头相比,南京的文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我国文化市场分销领域将逐步放开,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会更加激烈,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化资本还比较薄弱、文化产品比较单一、文化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现实文化竞争力偏弱,我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本土化、民族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尤为突出。 2004 2010 年,南京正处在人均 GDP 由 3000 美元向 7000 美元发展的区间,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将进入一个迅速增长的时期,加之 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 2008年奥 运会和 2010年世界博览会等重大盛会相继在南京、北京、上海举办,必将在南京掀起新一轮的文化发展热潮。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增强南京的综合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目前,市委、市政府又确立了“两个率先”和“争先进位”的新目标,这给城市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南京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南京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我市“两个率先”和争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南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科教文化的资源优势,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文化建设先进性原则。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总揽,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功能,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推进健康向上的有益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文化经济一体化原则。文化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相互促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规模扩张和优化升级,拓展优势产业,培育主导和支柱产业群,提升南京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 3、文化生产精品化原则。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创作出 更多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促进南京文化建设的繁荣。 4、文化发展特色化原则。充分挖掘南京文化资源,发挥南京文化优势,打造凸现南京特色的标志性工程,逐步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古都风貌与滨江风光交相辉映的特色历史文化名城。 5、文化交流国际化原则。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开发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拓展南京文化的国际市场,推动南京的文化建设与世界接轨,提升南京文化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城市特色及总体目标 1、城市特 色 南京是一座有着 247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古都,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城的保护和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南京老城的规划是充分结合和利用“山川形胜”、“虎踞龙盘”的自然条件,山水相依,是中国城垣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南京都城的格局,六朝、南唐、明朝、民国的历史轴线清晰可见,是中国著名古都中保留最完整的城市;南京城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结,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其它城市更清晰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和屈辱,更集中地体现中华民族的不屈和抗争。现在,南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名列全 国第五,“古都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构成了南京的最大特色。 2、总体目标 与“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南京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把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文化旅游休闲乐园、国际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功能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3、近期目标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发挥南京科技教育优势,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市民素质和城 市文化品位显著提升,形成以“开明开放、诚信诚朴、博爱博雅、创业创新”为主导精神的市民思想道德体系。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以南京广电集团体制改革试点为先导,带动全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重点文艺团体的改革基本完成,文化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灵活配置的南京文化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文化品牌工程效应明显。对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普查、整体规划和保护利用。培育文化名人,凸显文艺流派,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 作品;建设一批文化名镇、名园、名馆和名品,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文化品牌。 -名城文化创新更具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推广与南京城市相适应的名城文化活动,创新城市的文化形象、文化行为,精心再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品牌,充分体现南京的人文魅力。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完善群众文化设施,发展群众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种集文化、科教、宣传与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 众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设施建设国内领先。重点建设一批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升级,在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保证基层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面广的社会文化网络,南京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整体水平达到同类城市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 三、南京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 )繁荣各项文化事业,促进公益性文化建设 1、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依托南京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南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设立面向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紫金奖”,使南京成为全国有突出影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2、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艺术 -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自 身优势,创作更多的体现时代特征、南京特色和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每年创作 50 部以上优秀作品,并有 1-2 部作品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在全国同类城市文化艺术项目评选中名列前茅。加强文艺创作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创作和交流活动,积极承办全国性的创作年会和高层文化论坛。 -精心举办重大文化活动。自 2004 年起,每年邀请一批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举办“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同时,进一步扩大“南京文化艺术节”、“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郑和文化艺术节”、“夫子庙艺术灯会”、“茉莉花艺术节”等重大节(会)的国际影响。 -全面推进文博事业发展。建立社会多渠道投资博物馆建设的新机制,加快建设南京云锦艺术博物馆、郑和航海博物馆、汤山猿人遗址博物馆、南京近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等专题性博物馆。到 2010 年,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总量达到 100 个。 3、建设标志性工程,塑造文化强市形象 -抓好重点图书场馆建设。重点建设南京图书馆、江苏图书城、金陵图书馆新馆和南京市少儿图书馆等工程;健全公共图书馆网络,建立并完善覆盖全市的公共 图书馆体系和查阅服务网络;加快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建成特色资源库,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 -抓好文化艺术场馆建设。筹建南京大剧院、音乐厅、爱涛艺术馆,扩建南京市艺术小学 (南京小红花艺术团 ); 2007 年建成功能齐备的南京美术馆新馆; 2010 年前建成江苏现代美术馆(含名人馆)和江苏广播电视城。 -抓好科教场馆及特色文化场所建设。 2004年建成南京科学馆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2005年建成南京市全民健身中心、环玄武湖体育带、南京国际体育公园等,同时建成南京奥体中心并投入使用; 2008 年建成南京院士馆; 2010 年前建成江苏科学历史文化大厦及国际性休闲文化名城。 (二)发掘保护文化资源,彰显历史文化魅力 1、挖掘历史文化。进一步建设六朝文化园,加强六朝陵墓、南朝石刻等重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保护、维修钟山六朝祭坛等“六朝文化”资源;积极做好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保护和南京云锦、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充实完善明故宫遗址公园;维修明代开国功臣墓群;加紧静海寺、天妃宫、大明宝船遗址公园和大报恩寺塔等重点工程建设;保护和开发中山北路原国民政府“五院八部”办公楼、中山东路近 代建筑群、颐和路(西康路)民国公馆区等民国建筑,对历史优秀建筑和文化名人故居实施“标识工程”,依法对历史街区进行控制性保护。 2、发展革命文化。进一步发挥中山陵、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完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3、打造景观文化。围绕南京市确定的 12 片环境风貌保护区,突出做好“显山、露水、见城、滨江”与古都文化的有机结合。保护利用钟山风景区、雨花台风景区、石头城风景区、栖霞山风景区 文化资源,加快滨江文化风光带、秦淮河风光带、明城墙风光带、北极阁 九华山风光带等景区的升级建设,开发燕子矶、幕府山、狮子山、牛首山、老山、金牛湖、固城湖等特色风景区的建设。 4、开发民俗文化。复建以“甘熙故居”为主体的南捕厅传统民居建筑群,发掘民间的岁时节令文化、茶俗文化、礼俗文化等;加快高淳民俗文化园、高淳民俗老街、胡家花园等民俗文化街区建设,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珍品的抢救性保护,力争把南京市建成拥有 12 个“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特色之乡”的特色文化名城。 (三)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加速文化产业发展 1、确立优势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业规模 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评估体系。创建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一流的文化人才加盟,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南京市集聚人才、策划创作、制作生产、宣传发行、经营销售服务的平台。通过股份制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创建名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建立可持续开发的“文化产业链”,形成“南京文化板块”,把南京市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到 2010 年,全市形成以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信息、文化旅游、电影业、艺术培训业、文艺展演、会 展等行业为支柱、全方位发展的优势文化产业业态。 2010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 10%以上。 2、坚持两个效益并重,加快发展文化传媒业 -做大做强报业集团。整合市属文化传媒资源,依靠自身质量及融资做大发行,实现良性运转。进一步提高报业集团竞争能力,培育 2-3 个发行量超过 35 万份的报刊。 2005 年,报业集团收入达到 3.5 亿元, 2010 年达到 8 亿元。 -做大做强广电集团。加快发展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及多媒体产业。探索频道、频率等资源的资本合作方式,加大资产经营力度,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效能。到 2005 年,广电集团收入达到 15 亿元, 2010 年达到 30 亿元。 -加快推进出版业改革。积极探索出版业非经营性资产的多种融资方式,大力开发并创作出版物精品。创办书业商会,举办全国性的书市,形成品牌,扩大影响。 -加强文化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发展以信息传播为主,兼顾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的新闻网站,建成以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的文化信息网络。大力发展网吧连锁经营、书报刊亭连锁经营等产业,形成全市文化产品销售终端网络。 3、进一步发展会展业,打造富有特色的会展品牌 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充分发挥“南京国际 展览中心”功能,不断提高会展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精心打造会展业品牌,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以文化会展业带动其它文化行业的发展。加强会展业人才培训,为高层次、大规模的会展提供人才保证。 4、加快演出市场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充分利用南京已有的各类文化艺术演出场所,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带动全市演出市场的繁荣。2004 2005 年,南京市各类文化娱乐演出每年要达到 12000 场; 2006 2010 年,每年要达到 14000 场。进一步加快电影行业体制改革步伐,深化放映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吸纳外资及民间资本对重点影院进行多 功能服务改造。 5、发展文化中介组织,改善文化行业管理 研究并实施积极的行业管理公共政策,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影视、演艺、演出、展览、拍卖等文化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制定文化中介组织的管理法规和行业规范,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完善文化经纪人与经纪组织的资格评定体系,实行许可证及资格认证制度。 (四)积极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综合实力 1、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文艺人才队伍。全面实施“名人工程”,坚持以项目带队伍,注重对有创作、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让优秀人才在精力高峰、 创造力高峰和进取心高峰期脱颖而出,造就在全省和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理论家、名艺术家、名作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播音员等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文化人才高地。 2、大力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造就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扶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经营有方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和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形成一支适应文化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3、积极培育多层次的群文骨干队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管理干部和群众文化专业骨干, 使他们成为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力量。 4、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探索文化人才的行业管理办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的力度,制定吸引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解决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后顾之忧。通过市财政专项支持以及企事业单位捐赠等多种渠道,建立有利于培养和集聚优秀文化人才的资金平台。 (五)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优化文化法制环境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到 2010 年,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 个百分点 。市和各区县财政继续按宣传文化单位上一年上缴所得税的实际入库数列支出预算,纳入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不同的投入政策。调整投入结构,在保持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逐步增长的基础上,政府投入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转变为文化项目投入,政府财政主要用于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 -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确保人员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拨款。市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专项经费,用于艺术创作、演出、精品生产、文物维修保护、文物征集;加大对经济欠发 达区县的文化投入。 2、不断完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