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守——《黄帝内经》养生系列.doc_第1页
精神内守——《黄帝内经》养生系列.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内守黄帝内经养生系列“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养生就是保养性命,这就包括了两个方面,养性和养命,合到一起就是平常说的修身养性。其实大家也知道现在的疾病很多都是身心疾病,健康问题在心里的部分更多,但是多数人更容易注重身体的保养,过分关注于衣食住行个方面的东西,反倒忽略了心灵的保养。中医和西医有许多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注重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对于心理致病有一整套地理论,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无论哪种情绪过激、时间过长都会致病。中医把病因分为三种: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内因就是指情志致病,把情志对于人的影响提高到很高的程度。所以,黄帝内经就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内”针对外而言, “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 “精神内守”,强调了内环境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病安从来”,意即精神守持于内,人怎么会得病呢?那么,又怎样“精神内守”呢? 一是要“不时御神”。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衰老时,明确指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过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时御神”。御,驾御、控制的意思。时,善也,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内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血气也”,意思是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事实证明,一个经常大哭大闹、喜笑过度的人,是不会长寿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正如寿世青编的养心说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此谓“精神内守”具体运用的最好说明,其中心意思是要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要采取安和的态度。安者,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其然而适应;和者,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要顺之而去,千万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挖空了心思,这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不妨“难得糊涂”一点。二是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亦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不要去倾慕,吃什么都觉得好吃,穿什么衣服都欢喜,走到哪里就喜欢哪里。总之,要体会“知足常乐”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身外,和别人比较,关注别人的评价。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都要看看报纸、电视,看那些是最流行,甚至唱歌都要看看排行榜。眼睛里只有所谓的成功人士,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顶礼膜拜,从本质上来说,名牌服装和名声一样都只是外在的包装,不要心为物役,舍本逐末,丧失自我。因此我们要铸就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泰然处之,都能开心快乐。向内求,铸建内心坚实的力量,清除傲慢的虚荣心,不被种种诱惑和刺激所左右。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这种人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这些其实都是把自己的幸福感全部寄托于外界,喜怒哀乐自己全然无法掌握。只有自己内心真正认同自己,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感。这也是精神内守的一个方面。三是应志闲而少欲。黄帝内经中亦主张“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红炉点雪则强调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 “志闲而少欲”其实就是在强调:大家在吃饭的时候,要认真吃好这口饭;该去洗澡的时候,要认真洗好这次澡。如果你洗澡的时候,或者是吃饭的时候,又想过去,又想未来的,就是从来不会认真的想现在这一秒到底怎么样。现在各位来往于饭桌酬酢间,嘴里嚼的是山珍海味,心中百般思索、千般计较,饭桌上多言不及义。有时候边看电视边吃饭,有时候边翻资料边吃饭,忙得不得了,这样吃下去的不过是一碗烦恼、一碗工作,乃至和着泪水吃下一碗无聊的连续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如此食不知味地用餐。禅宗有一则故事:慧海禅师悟道以后,就不向外追求佛法。有一天,一位修律宗的源和尚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么?”慧海回答:“在用功。”源和尚问:“你如何用功呀?”慧海回答:“饥来吃饭困了眠。”源和尚说:“只要是人都这样,这哪里是练功呢?”慧海回答:“不同。”“怎么不同?”慧海回答:“他们饿了该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有百般的思索。困了该睡觉时又熬着不睡,有千般的计较。这就与我的不同。”源和尚垭口不言。喧嚣、浮躁、名利之风盛行,而社会资源有限,人的欲望无穷,以有限对无穷,欲望满足十有八九不能,执著不改,迷失本性,烦恼自生,痛苦日盛,忙忙碌碌,心灵疲惫,苦度人生。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事实证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很难想象,一个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够安静下来?只有一个心境平和的人才能真正精神内守,百病不侵,健康长寿。千年前,医圣张仲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