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心得与经验总结.doc_第1页
科研心得与经验总结.doc_第2页
科研心得与经验总结.doc_第3页
科研心得与经验总结.doc_第4页
科研心得与经验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研心得与经验总结1、 高起点、严要求。我想这点相当重要,现在的很多学校对硕士毕业论文要求就是毕业前有1篇论文在B类(含)以上期刊就满足论文毕业要求了。这个要求对 大部分硕士生都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我觉得对自己要求要高于这个目标,记得我当初研一的时候,老板给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将要毕业的大师姐留下来的一些实验数据 写的一篇中文论文,要我把全文翻译成英文并投到IF3的期刊上(当然作者没属我的名字),对我这样的菜鸟级人物接到这样的第一个任务难度是相当大 的(因为我之前没正式投过任何文章,没任何写作经验),那时就逐字逐句的翻译,觉得是很大挑战。后来搞了整整1个半月,打算投稿,可是进入那个投稿系统, 我压根就不懂,很多细节性的东西都不清楚(老板每一届带了4个硕士,总的10来个,平时都没空管我们),实验室里和我同一年级的硕士那时都没投过文章(后 来的即使投也是国内的中文期刊),不明白之处都人可以沟通和询问,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后来才觉得有时间有必要逛下学术论坛和加几个论文撰写和讨论的群,这 样可以交不少朋友,省走很多弯路)。中间遇到了很多困难(图片处理分辨率不够、格式排版等)。好不容易才投了出去,经过了2个月的等待,等来的专家审稿意 见是:一个专家说英语表达太差,图片处理也有问题,没多少研究价值(我想肯定是我没表达清楚,导致他误解了我论文的目的);另一个专家说要大修,改投他 刊。就这样被狠狠打击了一番。文章虽然没被录用,但是知识还是学到了不少。我想这为我后来写英文文章积累了不少经验(从那以后我就觉得有必要好好学学如何 撰写英文论文,因此硕士期间我没发表过中文文章,都是英文文章),我觉得开始的起点要求很大程度决定了你以后的目标和高度,因此每个人对自己要求一定要高 点,不要学校要求什么,你就把它当成自己的一个目标,这样会对你以后的工作大大打折的。只有你起点比别人高,你的工作才更容易进入状态,你的成果也必然比 你旁人多。2、 多看高质量文献,多修改文章。在写文章之前一定要大量阅读和自己方向相关的前沿文献,硕士期间我就阅读了大量的Nature, Science, Nano letter, APL, OL, OE等的文献,一定要紧跟前沿性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这样有利于你实验方法的改进和思路的打开。同时可以提高写作论文的能力。特别是遇到一些经典的表 达,比如摘要,图片描述,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比较等的句子可以总结整理出来,硕士期间我就整理了不少,后来打印出来,没事常翻翻看看。这样每写一下篇的文 章都会觉得比上一篇容易多了(其实就是起步难,后来的文章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此外,投稿时候还要记得尽量选和自己方向比较合适的一些期刊去投稿,要不有 时审稿就会很慢,因为编辑要找比较合适的审稿专家审你的稿件就要花比较长时间(我就遇到过一个期刊,等了半年多没给结果,我就催他,结果是找不到合适审稿 人,汗)。3、 边做实验边写文章。很多人认为实验一定要做出实验结果来才开始写文章,我并不赞同这种做法。我觉得在你有实验思路的时候就可以写文章了,因为国外很 多期刊还是看重创意,创新的。实验思路越简单,同时没人做过,那说明写的文章越有价值,录用率也越高。那个时候我写文章都是重理论模型的建立和理论模拟开 始就写了(因为我主要做纳米材料内的光传感),到有实验构思可以写一些,到最后实验结果又可以写(把实验结果和理论比较分析,同时还可以引用自己的理论那 快发表的文章,又提高了自己的引用率和可信度,何乐而不为呢,呵呵)。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循序渐进。还有一旦一个实验做出来了,一定要多看文献多思考,看自 己的实验是否有改进的地方,如果有提高的地方,说明你的机会又来了。我读研期间就换过很3套以上实验思路(当然这也得益于老师是主任,所以需要买那些必须 的实验仪器比较方便,如果我缺少某些实验器件,价格不是很贵的话,老板都会及时购买或到厂家定做,这个对我实验进度很有帮助)。所以不要只埋头做实验,要 理论实验同时跟进,有想法就多写写,最好一口气写好再修改,不要写一段修改下,休息一段时间,再接着写。我建议整片写好了再慢慢修改,这样也不容易打断整 篇文章思路和逻辑。改文章一定要仔细、耐心。不要操之过急。有句话说:文章是靠改出来的,不是靠写出来的。呵呵4、 和老板关系一定要处理好。读研期间和老板关系一定要好点,自己平时做工作要努力踏实。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及时和老板联系(如果老板忙见面比较困难可以 发邮件、电话等)。老板虽然带很多人,但和我关系还是蛮好的,这样他对我做事情很放心,前3篇文章他都要很仔细修改看过并提意见,到后来他都允许我把文章 写出来,投稿前给他留一份他阅读下,如果没大问题的话,从作者到投稿整个流程都是我来做的,若是个别会议我投稿不用经过他允许。这样我的效率也提高了不 少。潦草的写了几点,如果有可参考的地方,那就更好了,若有不适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作者:yxb19830528作者 vince8181/bbs/viewthread.php?tid=1388817&fpage=1二篇SCI发表的经历及个人经验 第二篇SCI发表,谈下自己的经验。现在已经是博士一年级了,发了2篇小文章,IF分别是1.5和2.4,都是硕士阶段做的东西。下面写一下第一篇文章的发表经历。第一篇,IF:2.4,做的是临床病例分析,我老板的老板给我出的题目,由于是第一次写英文文章,过程自然特别痛苦,前后整了半年多,修改了不知道多少 次,写好后给老板改,两天后交给我,发现内容没改一点,全是标点啊,语法之类的小修改。开始投稿,第一次投爱思威尔的杂志,光把作者顺序搞明白就废了半天 劲,投稿后一旦确定通讯作者,最终的投递要通讯作者来完成,老板那么忙得人哪有功夫整这些,自己注册了一个通讯作者邮箱,然后完成投稿,嘿嘿,不要让老板 知道啊。总的来说第一次投稿,光把投递系统搞明白就大概花了一天时间,是第二天才完成的整个投稿过程,过了没几天,就under review了,哈哈,看来咱写的英语老外还能看懂啊,那个激动啊,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个杂志IF1.5左右,大概审了一个月审稿人说价值不大,直接 拒,后来又投了一个1点几的,结果差不多,直接拒。郁闷,想直接放弃了,心里对这篇文章的价值产生怀疑,可是我祖师爷说,这方面国内外病例数很少,即便在 我们这种级别的医院,50多年也才几十例,国外就更少了,价值应该很大,好吧,继续投,这次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干脆投个2点几的试试,然后就投了 oncology,投出去3个月,每天上网都要数次登陆账号查询状态,终于在某一天的清晨受到了编辑部的email,郁闷,提出5条修改意见,每一个都是 一针见血啊,自己临床经验又不多,没办法,再找祖师爷,他看了一下,稍加思索就一一给我解答,我赶快记录下中文,回去后翻译成英文,把这部分内容加到文章 里了,祖师爷就是祖师爷,就加了这么几段,整个文章就不一样了,投出去吧,等待宣判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当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文章接受了,咯咯把自己 笑醒了,第二天上午上了一上午门诊,中午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邮箱,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article titled* has been accepted to publish on oncology.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天就接受了?掐了一下大腿,很疼,当时我激动的哭了,第一篇文章就这样发表了,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发了这篇文 章,我在科里小有名气了,这是我科里当时影响因子最高的一篇文章,后来通过它,我免试直博啦,这是后话。总结点经验:1、当初在本科时,我们的学校属于2流学校,毕业时也没有论文什么的,上了硕士后,老板让我写综述,我都不知道什么叫综述啊,大概经过很长很 长的时间,才把什么是综述搞明白了,呵呵,大家不要笑话啊。这次的文章题目,其实祖师爷也没有刻意让我去写,只是在门诊上和我们几个同学说了这么一句,我 就马上去查资料,着手去写,要是当时偷懒,就不会有这篇文章的诞生了吧,所以我觉得,平时要多听多想,说不定哪个牛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呢,SCI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肯用心去写,特别是实验文章,你做出东西来了,只要能写出来就一定能发表(迟早的事情),要坚信这一点,这个在随后我 的第二篇文章(实验方面)的发表经历里我在详细和大家说,另外,多说一句,SCI杂志并不是IF越低越好发表哈,我一个师弟投了个1点几文章,光决定就决 定了几个月,效率之低下,骇人听闻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哈哈。大家别忘了给个评价啊。作者:yxb19830528作者 icebeer/bbs/viewthread.php?tid=1239700&fpage=1漫漫十年文章路 知道小木虫这个论坛已经有两年了,经常上来潜水,悄悄地学习一些经验,同时也默默分享着坛友们的快乐和期望。回想一下,从当年自己读研究生发的第一篇文章开始,到现在也差不多十年了,期间有许多关于文章的酸甜苦辣,也整理一下发上来,希望能对坛友们有所帮助。1、懵懂年代 我读研究生时的老板是院士,笔杆子出了名的好。他的文章在当时国内本领域可谓是出类拔萃的,除了科研思路自成体系之外,很多结果经他一写就会让人觉得新 颖而又具有说服力。当时我们组的习惯是学生自己先写好初稿,然后拿给老板。所谓的修改实际上是老板整个重写一遍。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还完全没有摸到写文 章的道,守着这么一个能干的老板只想偷懒,想反正有老板重写,自己只是简单把实验结果分析一写就交上去了。我们组的文章经老板写完后,投出去的命中率很 高,包括JACS这种杂志,我印象中当年投了几篇只被拒过一篇。可惜的是自己当时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老板是怎么写文章的,只知道做实验交结果, 忽略了这方面的锻炼。当为后来者鉴。2、人走茶凉 博士毕业后出国做博后,待了两个地方,期间虽然研究方向随着实验室的变动总有变动,但总算也有不少结果。遗憾的是自己对于文章的及时整理注意不够,很多 结果还是简单地整理一下就上交老板,然后往往要等自己离开实验室后老板才能腾出手来整理,偶尔还会让后来的学生补些数据。很多好的结果,经老板分拆重装 后,都出现在其它学生第一作者的文章里了,我自己最后只落了好几篇第二作者。在此奉劝那些埋头做试验的同学们,一定要及时整理自己的实验结果。如果觉得够 一篇文章的框架了,赶紧把该补的补齐,尽早整理出文章来。3、据理力争 以前在坛子里看到过一个帖子,谈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的投稿经历。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投往一篇影响因子二点几的杂志。那个结果本来不算很出彩, 也没对它有很大期望。等了一个月后,编辑转来的审稿意见让我大为光火:审稿人对文章的很多细节提出质疑,甚至在审稿意见里还用到 了”thrilling(令人毛骨悚然的)”这样的词。不难想象,审稿人最后的意见是拒稿。幸运的是,当时处理我这篇文章的编辑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的R. Friend教授(做聚合物电致发光的同学对这个名字应该都不陌生吧)。他没有简单拒稿,而是让我给审稿人回一封信。后来静下心来,我针对审稿人的质疑和 意见,写了满满四大篇回复,逐条用我们的实验事实来回答他的质疑,把每一步的实验操作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并在某些地方参照他的意见对稿件进行了修改。寄 出回复和修改稿之后,又过了一个月,审稿人意见返还,只有很简短的一句话,无条件接收。 当时面对审稿人意见的时候,心里只觉得受委屈后急于辩白的急切和愤怒,现在想想,当时那个审稿人之所以产生那么多疑问,除了他自己可能对我的研究领域不 是很了解之外,主要原因还在我自己文章的表达上。文章没有让别人觉得清楚可信,出现那样的审稿意见也就不足为怪了。要说这篇文章的最后发表,只能庆幸自己 遇到了一个尽职的好编辑。很多同学遇到完全无法接受的负面审稿意见时,可以先努力静下心来,别忙着沮丧或愤怒,而是要看自己的文章是否真存在审稿人说的问 题。如果有,那赶紧照着去改进,审稿人意见对你来说就是不可多得的良药,改完后还可以再投其它杂志;如果没有,就想办法组织证据,一定要回信据理力争,用 充分的实验事实告诉编辑你是对的,审稿人是错的。可千万别小看这个,我在国外的一个实验室同事曾经力争回来一篇Phys. Rev. Lett.!4、盲目试探 在很多场合、通过很多渠道,我都间接地或直接地接收过这样的信息,说中国的很多科研工作者有了科研结果,不管质量是否真的有那么高,就把稿件往国外杂志 从高到低投个遍,总想着哪天撞大运,中个头彩,全然不管国外编辑面对铺天盖地的MADE IN CHINA稿件会有什么想法。最早听到这种说法时,自己应该也是对此持否定和不屑态度的。可后来自己投的一篇稿件,想想其实也多少抱了这样的侥幸心理。那 篇文章的结果自己觉得还不错,翻了翻JACS最近两年关于本领域的一些文章,觉得自己的也不算差,于是就写好投了出去,没想到没过一周就直接让编辑打回来 了。最后沉下心来好好修改,顺利发表在Langmuir上。反思一下,找出以下几个值得借鉴的地方:1)很多国际知名的大牛,他们的某篇文章能登在某个杂志上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因为有很多隐性的东西在里面起作用;2)自己的工作是否真有足够创新性?更重要的是,杂志档次越高,它在创新性之外,还要求你的工作能够对足够宽的研究方向的读者们有借鉴价值(或者可以大概理解为“可推广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结果明明很漂亮也没有人做过,但编辑却会建议你转投其它更专业的杂志。3)文字表达,这个放在后面一起说。我现在看当时投给JACS的初稿,完全只能算一个半成品,面对这种顶级杂志的编辑不被直接拒才怪。5、宝剑锋从磨砺出 今年春节前,我一个学生的一篇稿件投到Adv. Mater.上,只过了一个多月就接收了。一个审稿人说不修改,另一个说小修,而且只是针对几个文字错误和一篇引用文献的问题。学生当然很高兴,才入室一 年半就有了好文章出来。我也很高兴,因为这篇文章也同样是我非常需要的。其实想想,这篇文章的问世绝不仅仅是运气好而已。 早在学生入室之前,我就先看过大量的相关文献,觉得这个方向有意思而且比较可行。然后自己做过两次试验尝试了一下,觉得有戏。再后来主要就是学生自己在 做,但中间也遇到很多很多问题,每次都及时拿来一起讨论。其实初步的结果差不多一年前就出来了,中间不断地让学生把实验结果系统化,补上一些更清楚漂亮的 电镜图,然后从文章讨论的角度也去尽量丰满它。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尽量做到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让人从前言部分觉得你这篇工作的重要性和新颖性,讨论完全建 立在实验结果之上,文章架构争取做到清晰顺畅,而且前后有一个很明显的顺承关系,语言表达尽量准确规范,所以最后才一举中的。 说起写文章,说实话,我个人认为,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弱点。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如英语母语的人一样去自由表达、畅所欲 言。我们的很多从教科书学来的标准句式组装起来,自己读起来都觉得生硬干瘪。怎么办?其实功夫不怕有心人,有很多关于科研论文写作的参考书籍,还可以在平 时阅读高水平文献时多搜集整理,把一些精彩的或固定的表达方式记下来,关键时候就能派上大用场。在坛子里曾见zhenmafudan老师推荐过一本书,书 里有一种说法,就是说要像讲故事一样来把你的工作写成文章讲给别人听。我现在的一个学生试验做得很不错,但每次他写文章初稿就像我当年一样,只能算是简单 的结果分析,图1是什么什么,曲线A是什么什么,完全没有把来龙去脉讲清楚。我现在也把“像讲故事一样去讲工作”送给他,同时也希望和这里的坛友们一起共 勉。而且如果有条件的话,请专门的英文修改公司或认识的老外帮着修改一下,这样出来的稿件,起码语言的准确度和表达习惯方面会在审稿人和编辑面前加分不 少。 整个文章从开始做试验到最后出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急,要在自己这边尽量把它完善,无论是从实验结果还是文章表达上都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相信付出 总会有相应的回报。而有时候不管什么原因,急着把一些不系统的实验结果随便整整就投出去,被一拒再拒也就毫不稀奇了。前些天北大物理化学学报让我审一篇稿 件,我能看出文章应该是学生匆匆忙忙自己整理出来的,水平不高,错误不少。前言完全没有交待清楚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的意义何在?实验结果也不 能完全支撑起他的讨论,最后的结论有太多不确定的部分,甚至有些从根本上不能够成立。虽然是中文文章,但其中表达不准确的地方,甚至错别字都有好些。虽然 我很理解学生发表文章的急切心情,但这篇稿件我还是毫不犹豫给拒了。这样一篇低劣文章的出炉,其中有学生毛糙求成的原因,也有老师放任不管的可能。希望大 家今后不管往什么档次的杂志投文章,都能够先让它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最好。6、取舍有度 有时候和单位的老师们聊天交流,经常说到一个问题:不少学生做实验时,遇到问题后只简单尝试一下,然后就放弃了,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非常可惜。其实 就像打井,有时候就差最后一铲子水就出来了,所以一定要坚持。什么时候放弃呢?如果从理论上你那个设想就根本不可能实现,或者设定好的实验路线在现有条件 下也不可能实现,这时候才能抱一个肯定的态度去放弃。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不能简单归咎于学生。从实验立题开始,就要顾及到它的可行性。无疑,这对于研究生,尤其是那些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来讲是很难准确 把握的。这个毫无疑问应当由老师来把关。我认识一个实验室的老板,曾给他的一个学生布置了一个题目。说实话,题目很有意义,如果做出来的话是可以在 Nature、Science上发文章的。问题是这个课题在国外有几个著名的工作组前后奋斗了很多年都还在一步一步地改进,而且他们实验室自己之前并没有 多少基础,就这样让一个学生独立上马挑战如此艰巨的任务,下场无疑比堂吉诃德还要悲壮。 实验中间遇到问题也是,学生的经验必然不足,这时候老师应当发挥他的作用,及时调整试验方案,看如何解决当前关卡或者换一条路,殊途同归。几乎没有一帆 风顺的科研探索之路,有困难是正常的,有时候一切太过顺利你才反而要当心了:这么简单就出来的结果怎么之前会没有人做过? 举个例子,还是我那个发Adv. Mater.文章的学生,这个学生主观能动性很强,他经常有自己的想法,这点非常好。在今年春节的假期里,他又把一篇自己整理好的文章初稿给了我。说实 话,第一眼看,我也很惊喜,这是他在我给他布置的题目之外自己找的一个方向做,结果很漂亮。惊喜过后,我开始犹豫了,无论从实验方案还是从试验操作来讲这 个应该都不难想到,难道真的以前从来没有人碰过,就被我们检漏了? 一查文献,果然,好几年前就有人做过了。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看过那几篇文献后,结合我学生的实验思路和实验结果,我帮他做了些调整,跟我最先给他布置的题目进行了一些融合,等于用旧方法来做新东西,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结果。 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鼓励大家多动脑多尝试,不要轻言放弃,有问题多查文献多问老师。从老板的角度来讲要及时跟进学生试验,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尽量少走弯路。 以上零零碎碎说了不少,都是一家之言,权作参考。最后祝大家科研顺利,文章多多!作者:yxb19830528作者 dmfang /bbs/viewthread.php?tid=1183966&fpage=1研究生如何做好科研和发表文章一:专业方向 如果博士生所在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也有暂时的不热门专业),起码博士生就要嘀咕如何发文章、如何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了,既然读博了,专业似乎没得 选择,除非时间倒流,让你本科毕业读硕时就好好选择专业。心态稳的人、素质好的人就安心下来,争取早出成果、早点毕业、早点脱离苦海,心态不好的博士生, 读博两年了,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前途一片迷茫。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很冷门或者了解专业后觉得没出路,那就早点转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甚至退 学,免得尝受以后读博的无奈和痛苦。我在上海交大读博期间在学校BBS的phd版就有许多博士生同学发牢骚,说要退学的,后来了解还真退学好几个。也许现 在在这个不重视培养研究生、人才泛滥的社会大环境下,退学也许还真是好事。专业方向还有一个对于博士生来说致命的影响,就是发表文章的难易,好的方向,每 年发10篇SCI也不为过,比如新兴的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那些SCI文章一堆一堆的发出来,而且期刊影响因子IF还很高。羡慕之余,我们也不要盲目悲 观,毕竟,你的研究方向和这些有大的差别,你所要做的,就是多看文献、多创新、做好实验、写好paper,尽量往本研究领域期刊影响因子IF高的期刊投 稿,在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文章才是你的目标。当然,为了博士早点毕业,你也可以先发中低档期刊,凑足了学校文章要求的数目,再去投本领域高档期刊,当然, 希望不要将你的客观上十分优秀的文章“往下”投偏了。即使专业方向好,也不能保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和科研道路上一帆风顺,更何况有的专业冷门变热门。热门 变冷门。二:自身素质 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有不怕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虽然博士生自嘲自己为高级打工仔,但说实话,应该庆幸自己比那些农民工要好些,我不是贬低农民 工,我自己也是农民的儿子,正是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就受苦很多,所以我自己就很珍惜我自己读大学、读硕博士的机会,没有经历过困苦和挫折,就不会知 道珍惜,搞科研也是如此。迎难而上,就是无论你在博士期间遇到啥问题,无论学术上、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要认真解决,想办法解决,最担心的就是退怯,遇到 失败和挫折就怨天尤人、自甘堕落。我知道有个博士生读博读了六年才毕业,他头一年浑浑噩噩的过,自以为自己聪明,而且是很好的高校读博,有优越感,当自己 真正进行科研时,他似乎感觉困难和他总是作对,受到太多失败,自信心受挫,然后自甘堕落,上网聊天打游戏,时间在流逝,他的导师开始还是教导他,后来没耐 心了,任他所作所为,只要他不犯法就行。这个博士生等能玩的都玩腻了,到博士三年级才真正进入课题,等他回头看看时,两年时光已经耗掉。因此,我想说的 是,无论你以前多么优秀、无论你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无论你是否在名校读博、无论你是否有牛的导师、无论你科研路上多困难,希望都要摆正心态安心踏实的去做 人、去做自己、去做即使你不喜欢的实验和科研,因为你是博士生,退N步说,早博士毕业为好。如果觉得生活或者科研一时苦闷,要及时适当发泄心中不满或者郁 闷,比如去运动,找要好的同学倾诉,找宿友打牌游戏等,不要憋在心里,这样积累容易爆发伤人伤己。三、实验条件 实验条件至关重要,有软硬件设备、项目基金、人才梯队等因素。先说软件吧,如果你想做个模拟、仿真或设计,但没有相关的专业软件,这个你就要吃苦头 了,一个是你以后要投稿的文章一些示意图、仿真图不好看或者没有,影响投稿文章的质量,另外就是没有经过设计和仿真,你做实验时那些器件的材料和尺寸怎么 去确定?做器件的,起码有个优化的结构尺寸问题。你如果仔细看看那些期刊IF高的文章,那些图都很漂亮,美轮美奂的,当然,我不是叫你纯粹追求图的美感, 文章的创新、意义和实质内容还是主要因素,但我得强调软件条件对你实验进程、发表文章的确影响很大。如果没有软件条件,就自己去网络搜索,或者加入一些专 业论坛,下载相关的专业软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免费资源很多的,就怕你不去找,坐在电脑前发呆。我在第一学期刚开始,就下载了实验室里老师和同学已经发 表的文章,这样我知道哪些人在做什么,哪些工艺条件我可以借鉴。因为我是工科,离不开实验,而做实验是很费时费力的,所以在实验室做器件之前,对器件进行 必要的软件的仿真,这就需要学会一些科学软件,比如HFSS、ANSYS、MATLAB等软件。硬件主要是指实验设备、电脑相关设备,实验设备这个自不用 说了,巧妇难为无米之吹嘛,好的博士生会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进行创新性工作,所以说发文章创新点很重要,即使现有设备不理想,我们博士生可以通过其它方 法去创造“设备”、创造条件,比如对设备就行改装、自制简易设备,那些动辄百万价格的设备,我们是没办法的,可以通过去本校其它院系或者校外单位进行加工 实验或者测试,这个博士生得和老板商量商量了。项目基金,自是导师的项目基金,导师有项目基金,是他手下的研究生日子好过的前提,没有项目基金,除非老板 很慷慨,自掏腰包给学生生活补贴,这恐怕很少,因此没有项目基金支持的研究生最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碰上不好的老板,学生自掏腰包买零件、买资料、复印 打印等;老板有了项目基金,学生也不要高兴太早,还要看老板的人品还不好,有些老板即使有几百万的项目,也不给他的学生多发一个子儿,很是抠门。所以许多 硕士生报考博士生的时候,千方百计的去打探他要报考的老板的学术水平和人品,比如在学校BBS的院系板发帖,我就遇到不少,我自然通过站内信件给他们客观 的说下,以免他们选错了导师啊。很是庆幸我的硕导、博导和现在的老板对我很好。项目基金,有两个来源,和企业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另外就是国家和省市的纵 向。聪明的博士生,会先想出一个好的Idea,然后和老板说,甚至帮老板申请项目基金,老板自是高兴了,因此告诫博士生不仅仅学术做的好,而且也要帮老板 排忧解难,这样老板和学生关系会融洽吧,不和老板沟通交流,时间久了就会有大矛盾,学生自然希望老板们能真正关心自己的学生,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要发多少 文章、发IF必须大于多少的文章;聪明的老板,如果没有国家和省市的基金,他会去公司拉项目,至少不能饿着学生啊,老板对学生好,学生才有动力嘛,才会多 发好的paper,如果饿着学生太多、饿着学生太久,手下学生要么造反炒掉老板、要么老板自己臭名远播,以后招不到研究生了,自己的博导资格岌岌可危。有 项目基金支持,可以有资金进行课题研究、购买设备仪器,可以给学生生活来源和科研动力,还可以在发中文文章的时候加上基金项目编号,提高稿件录用率。最后 说下人才梯队,初入课题的小博,如果没有师兄师姐的帮助,肯定会有一些迷茫,特别是硕博研究方向相差较大的小博。因此,有师兄师姐的帮忙或者指导,大部分 博士生才顺利进入课题,而大多数老板都喜欢将新招的博士生推给那些高年级的博士生,让师兄师姐带着他、指点他,这种情况很普遍,希望准备考博的同志们接受 这个现实,不要总抱怨老板对你的指导很少,你应该想想自己是博士生而不是硕士生了。多向师兄师姐请教、甚至向比你早进来的硕士生请教才是正道,虽然那些硕 士生也会喊你师兄,但可不要对他摆架子。记得我博士第一学期任务就是上课,但我也跟在我一个师兄后面,看他怎么做实验,即使自己不做,也要咨询他和实验室 的工艺老师,这种感官接触还是有必要的,每次回来都要做个笔记,记述师兄的实验动作、工艺条件和实验注意事项,只有这种事无巨细的记录,以后自己进实验室 动手做实验时会少犯错误,并提高效率。做实验我也说下,我做实验时喜欢记录,包括仪器名称、实验工艺条件、失败原因分析,与其它文章作者工艺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这种比较有利于概括创新点:)我们博士生千万不要小看那些技术员和设备操作员,和他们处理好关系,对你实验进展大有裨益的。碰到他们,也要喊某某 老师好,礼多人不怪,还有,不要忘记他们的姓名,至少不要忘记他们的姓,记住别人的姓名是对这些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尊重,方便的话最好记住他们的手机 号,以便实验紧急或需要咨询时和他们联系。如果你的老板没有太多的人才队伍,对于刚进入课题的你是一个挑战,什么事情都得你去做,没有他人帮助和依靠,只 得在电脑前和实验室打拼自己能力。对于导师来说,自己的学生梯队要合理,人多了发生活补贴也多,会心疼,除非财大气粗,人少了,就靠一两个主力学生,能进 行课题么? 四、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团队,一般是指一个课题组成员的合作关系,我在此将其扩展一下。一个博士生的团队,也就是影响他生活、学习、科研的人。父母、配偶、老 师、恋爱对象、同学、宿友、朋友等。大多数博士生的每月生活补助就那么几百元,对一些男生来说,向家里要钱或者靠配偶(对象)的资助,的确很是郁闷,看人 家小学毕业本科毕业的同学有房有车,自己还要靠年迈父母或配偶对象的资助,还真是心理不平衡、心里惭愧内疚的。每次放假回家,父母都瘦了很多,那时觉得很 是内疚,而我父亲确很高兴,因为对他和家乡大多数农民来说,博士有很高地位的吧,我父亲明着跟我说,因为有我,他在乡里才不比别人低了一头,看着家乡都是 楼房,即使住瓦房他也高兴。听了父亲的话,心里酸酸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只有暗下决心,努力做科研,多出成果。大多数做实验的博士生没有太多时间去兼 职,老板也不会容许他们出去打工,对自己学生如果苛刻,这个博士生就真的不好过了。我个人就是靠女友(现在是老婆)的帮助,才顺利读完博。记得我在读博的 第一学期,白天主要是上课和阅读资料,晚上我就去做家教,一个月能挣七八百吧。因为我的博士大老板做行政不搞学术,所以交给小老板带我,第一学期小老板就 给我定了研究方向,有了研究方向,我觉得才有奋斗的目标,不像有些导师将学生的研究方向换来换去,使得这些学生无所适从、浪费精力和时间,师生关系也会不 好。所以希望那些导师为学生们考虑下,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定方向,毕竟博士生都是成人,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责任。第二个学期之后,生活方面,幸好大老板对我很 好,给予的助研补助比其它同学要多两百,所以吃饭还不是成问题,有剩下的钱我都寄回家(因为我爸在我研二时就得了胃癌,家里经济很不好),如果家里缺钱, 我就要我女友要,有时也很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友,没有给予她什么,比如衣服首饰之类的,而我女友虽然有时也希望我花钱给她一个惊喜,可我苦涩的笑笑,她有时 笑我怎么喜欢上一个“穷光蛋”,我说我也没办法啊,我说以后会好的,以后工作工资80%都上交给你,就这样哄哄她就过去了,还不行的话给她唱唱歌,再不行 就做饭,这个做饭还是很灵验的,女友不会做饭的:)。博士生在中国大多很辛苦,生活精神上都苦,生活上那么一点点补助,精神上,家人、谈恋爱等压力,有时 还要想想博士毕业后的工作还是难找。唯有的解决方法就是苦中作乐吧,和宿友踢球、打球,或者自己看电视、看电影。有时真的经济紧张了,向宿友借钱过着,宿 友间相互支持、相互借钱。很难想象如果你和导师、女友、宿友关系不好,你的博士生生涯能好过么?我的建议是,你将这个团队组织好、安排好,就是你的能力, 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你就是这个团队的团长,领会团队的精神,思考如何让这个团队为你发挥更大的效用。五、软件应用 一个研究生,一定要熟悉应用一些通用的专业软件和本领域的专业软件。比如画示意图和流程图的软件:画二维的Visio、smartdraw(最新版本 7.5)、sigmaplot10、 coreldraw、window自带的画图板、Excell、photoshp、illustrator等,画三维图的有soilidworks(最新 版本2008)、UG、Pro/E、autocad、3Ds Max等;专业的画图软件,如化学生物方面的:chemoffice(最新版本2008)、chembiooffice (最新版本2008)、Chem3D、 ChemCAD; 通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origin(最新版本8.0)、matlab(最新版本7.5?)、mathmatica、spss等;通用的设计和仿真软 件:ansys(很强大,多场耦合,最新版本11)、Protel (电路);专业的仿真软件,如HFSS(微波射频,最新版本10)、Maxwell(低频)、microwaveoffice(微波射频)、 fluent(流体)、conventor(MEMS专业软件)等;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noteexpress和QUOSA;编辑排版软 件:Latex、公式编辑器mathtype(最新版本6.5);常用转换软件:Solid Converter PDF(PDF转换成WORD)、ppt Convert to doc(PPT转成WORD)等;曲线数字化软件Windig(抓取文献图上的数据);屏幕截图软件:HprSnap5、WiBCapture等。专业化 数据处理软件,如:diamond、XRD、Material Studio 、质粒绘图的专业软件Winplas、红外读谱软件omnic、数学Maple、热化学计算软件HSC Chemistry、 FL-solution FL-4500日立荧光分析软件、镀膜光学模拟软件TFCALC等。 比如画示意图和流程图,我使用visio很顺手,visio虽然只能画二维图,但线面结合和使用一些技巧,就可以画出很漂亮的三维示意图。很想自己有时 间,能写个visio画图的介绍。再比如常用的PPT,网上有许多漂亮的模板,只要自己搜搜,就可以得到。小木虫的“工具”板有许多软件的下载、介绍和使 用资料,大家可以去那上面下载;如果是软件方法求助,可以去“工具求助”板发帖求助。六、学习能力 感觉许多博士生,包括板上的一些虫友,很是怀疑他们的学习能力或者能动性不够,明明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或者下载的东东,偏要发帖询问别人,花费别人时RD 间去解答,自己得到现成的答案。我认为博士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自己去寻找答案,除非非常紧迫或者的确自己难于解决。比如我在 上海交大担任BBS的paper板板主期间,一些博士生常问一些基本的资料查询知识,觉得他们并没花精力和时间使用、研究数据库,而了解数据库是博士生发 文章必备的知识。还记得去年我在深圳开一个学术研讨会,有一个博士生问我,某某这个会议的文章是SCI收录吗?很是奇怪他是怎么读博的。对于博士生来说, 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消化知识的能力,专业知识学习我就不说了。一个博士生要想发文章,必须要有这些基本知识或者经历吧,查阅文献、阅读文献、资料 整合、软件应用、数据库掌握、期刊了解、论文写作、投稿一般流程、审稿人审稿的重点、和编辑email往来、出版流程等等。这些知识可以在网上搜一大把, 自己先看看,消化吸收下,还不懂的可以问其它人,这是自身的学习,别人不可能花很多时间给你解释投稿一系列的问题的。还有最重要的是向他人学习,向同院系 的优秀XDJM学习,不耻下问,另外,就是向文献作者学习写作,提高写作的能力。对于刚读博的同学,英文文献阅读比较困难,这就要花多的时间去阅读大量文 献,先认识掌握专业词汇(结合金山词霸和专业英汉科技词典或者网络在线词典),然后从文献中总结,总结的内容有标题的选取、摘要的写法、前言的表达、正文 和图表的表达、实验方法或技术手段、理论和讨论、测量仪器和步骤、结论和摘要的不同等等,要充分利用pdf的批阅功能。集中时间阅读了约20篇文献后,最 好做下资料整理,一方面回忆所看内容,另一方面从各个文献中比较异同,对比思考,也许你的新的idea就在那一刻产生了。文献阅读多了,你就觉得自己懂的 东西太少了,这样就逼着你去查找更多文献、阅读更多文献,甚至是跨学科的文献,这样大量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对你以后发文章很有帮助。下载文献还 是去google学术搜索吧,很强大的,只要你的学校有这个数据库,有这个期刊,你在学校的IP范围内,如果你知道要下载文献的标题,只要在/输 入文献标题,就会直接下载的,这比去学校图书馆的各个数据库下载省时多了。如果下载不了文献,可以在网上找找国外的代理,或者在一些QQ群或论坛内求助。 我很希望研究生们能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科研心得,这样大家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有些人学术很牛,但他又为那些刚进入学术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做了些什么贡 献呢?也许大牛们不会理会这些,也不在意这些,但我希望能看到这个帖子的朋友们以后能发扬“饮水思源”精神,让更多人向你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学术上, 更多的是学习这种人文关怀。七、时间分配 如何在四年的博士生生涯中获得可喜的学术成果,合理安排时间对他们来说很是重要。对于做实验,学生就要考虑时间的安排了,最好有一个时间安排表。设计、仿 真、实验、阅读、投稿、写作,虽然有时间上的顺序,但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内容,每个内容都要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我就说说我三年半的时间表吧。第一学期: 白天主要是上课和阅读资料,晚上我就去做家教。第二学期: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所以辞去了家教,一门心思做实验,有时晚上八点多;第二学期快放假之前,投了 两篇英文稿件到国外期刊,一篇档次高,一篇档次不高。我这样投的目的,就是想保证中一篇,当然这两篇文章不是一稿多投,内容有很大差别。因为暑假至少一个 半月的时间,我可以等待审稿,一般期刊审稿要两个月以上。暑假我没有回家,找了家教,挣些钱,然后寄回家。暑假过后,打开邮箱,中了那个档次较低的期刊, 那时很高兴的,还请了要好的宿友和同学去吃了一顿。第三学期:这学期还是主要做实验,除了在第二学期做的器件基础上进行改善之外,还做了另外一个不同 的器件。寒假之前投了三篇外刊。第四学期:寒假两个月后中了两篇外文。于是我申请学校的奖学金,因为发了三篇外文,所以不久拿到了,金额5000元,这 5000对我来说很不少,我都把它寄回家了,因为我觉得家里很需要钱,虽然有时我对钱既爱又恨,可我也是俗人,知道钱的重要性。这学期也做了一些实验,主 要是将前两学期的实验进行补充和完善。主要时间还是多看资料,集中攻破理论方面的知识,因为一篇好的文章,除了那种创新性特强的文章,不仅仅要有实验,还 要需要理论的东西,两者结合,才是一篇好文章。第五学期:9月和小老板去法国参加了国家学术会议,第一次出国,感觉中国和法国差别还是很大的,不仅在生态 环境、在人文道德上和生活态度上也很有差别。11月当了paper板板主,后来还当了phd板板主,我觉得这样可以将我的一些经验给后来的ddmm们学习 和参考,这学期花了不少时间和心思写了饮水思源paper(论文)板实用手册(试行版),我努力管理paper板,可以说尽心尽职了。结识了不少水 友,和他们积极交流学术和生活。其它时间就是完善投稿的理论内容,投了两篇,也都中了。第六学期:我想三年毕业,大老板同意了,所以我开始写博士毕业论 文,我真的很渴望早点毕业,这样能早点挣钱养家。可小老板还要我再等半年,无奈除了写论文,管理paper板和phd板,大部分时间就是看电影。这学期我 又申请两个不同的奖学金,都中了,拿了一万奖金,这对我家庭是个不小的数目了,自然又请宿友吃了一顿,然后给女友买了一些礼物,剩下的都寄回家。暑假期间 继续毕业论文撰写,主要是论文的后面几个章节。第七学期:给大老板干其它的活,感觉比较闲,大部分时间看电影了,然后将饮水思源paper(论文)板实 用手册(试行版)改版成第二版,从搜集资料到完成几乎有两个多月时间。2008年1月7日进行了正式答辩,2008年3月毕业离校。三年半的博士生生 涯,我进行了一个经验总结:(1)入学后规划自己的博士科研和生活;(2)学会查资料;(3)请教老师和同学;(4)合理安排科研和学习时间;(5)养成 良好习惯,勤做实验记录和文献批注,实验上总结教训,投稿时弄清步骤;(6)苦中作乐,合理消遣时间;(7)处理和大小老板的关系;(8)与女友处好关 系,共同进退;(9)与宿友搞好关系;(10)适当发泄心中不满或者郁闷,不要憋在心里;(11)文章投稿掌握好时间点;(12)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 样一方面生活不会枯燥,一方面会有自我成就感;(13)在BBS上或学术论坛上或专业QQ群上和其它人多多交流;(14)积极主动申请奖学金,一般来说, 高校的奖学金还是比较多,拿到奖学金起码能解决部分生活费问题。在高质量期刊(含letters)上发表论文的十个要素一:原创性二:创新性三:题目合适四:好的摘要五:论文组织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六:图表清晰可靠七:英语表达好,语法拼写等错误少八:精选参考文献九:LETTER要求投的文章要适合该期刊十:可读性,好的文章通俗易懂,有影响力写文章1 前期实验。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读书大部分情况是为了写文章毕业。所以没必要为了完成老板的课题先做试验,然后总结实验结果写文章,我觉得这对自 己来说很不妥!因为我们到后来写文章的时候会发现总是有不如意或者漏掉的数据和实验,所以会经常很懊恼,不得不重新回过头做测试甚至重新做样品。例如,某 些照片的尺寸不统一问题、缺少可对比数据等。这样会很费时间,所以我建议特别是初次写SCI的同学,实验之前一定要多看文章,借鉴一下类似文章的构架,然 后边做实验边写文章框架,写的时候先不要做详细的分析,把数据和图片罗列出来就行了。2 看文献。切忌从头到尾的当阅读理解看!除非是非常接近的论文。我就习惯根据关键词上百篇的下载,然后逐个浏览人家的图片,这样总能找到和自己的某部 分挂上钩。特别是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缺少哪个理论,你可以大量下载文章去查找,其他领域的也要看,别指望和你很接近的理论,否则你的研究就没有价值 了。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要尽可能避免原始的测试数据,要尽可能的做一些处理,如转化换算、统计分析等等,这样会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审稿人也会觉得 你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例如化学动力学分析(如Arrhenius曲线),材料力学性能可以加入断裂概率分析(如Gauss和Weibull分部分析), 纳米材料中的直径分布曲线(用Nano Measurer),和元素分布曲线,等等。另外想发高一点的杂志,适当做一些理论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转化我们的试验结果,也能赚取审稿人的印 象分。其实这个并不能,只要你多看各个方向的文献,你总能找到满足你的理论。4 图片处理。图片可以说是整个文章最重要的因素了!首先对于编辑和审稿人来说,他们拿到一篇文章,往往第一眼都会看图片怎么样。因为他们都是在本领域 内见得毕竟多的人,一看图片就能知道文章的好坏。说到图片就有很多要注意的东西:首先,图片的分辨率必需较高,我习惯用Photoshop处理一下,像对 比度、色阶什么的,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图片的颜色,图片能用彩色最好了,比分说示意图什么的,甚至现在的杂志很多都鼓励给图片PS颜色,比分说SEM和 TEM照片,很多高水平的杂志上都喜欢用彩图。曲线图片,曲线一般情况下是用Origin画出来的,所以会有很多个人喜好的因素,这可以多借鉴一下各个领 域的文章。另外补充一点,如果你能有些在你领域内非常规的测试方法得到的图片,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