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doc_第1页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doc_第2页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doc_第3页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doc_第4页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 摘 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重振老工业基地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与深化产业升级,是辽宁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20余年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总结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产业升级;辽宁省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系统内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速度。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把握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进而找出推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对于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经济的新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1.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1980年至2002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又可以分为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1980年至199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从1990年到2002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与全国的第一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断趋缓。19801990年的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1978年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了,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1990年以后,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总体变化不大,2002年仅比199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全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先下降而后又大幅回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48.5%下降到1990年的41.6%,2002年又回升至51.8%。而且,辽宁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与全国平均水平十分接近,第二产业集中化系数已由1980年的1.41降至2002年的0.92,说明辽宁省工业比重过高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年,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到2002年,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进入2世纪90年代后,辽宁省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明显减缓,但比重仍然不断提高。2.就业结构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与产出结构(产值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通常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主要动因是各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劳动收入存在差异。因而,产值结构的明显变化必然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尽管就业结构的变动更加缓慢,但总体趋势应保持一致。在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较快,从1980年的41.4%降到2002年的344%,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迅速下降,到2002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已下降28.7%,比1990年降低了1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上升,19801990年,上升了5.6个百分点;19902002年,则上升了11.9个百分点。辽宁作为全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量、职工人数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因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多、就业结构调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也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幅下降,而就业比重却有小幅上升的情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1995年以来,辽宁省再就业工程不断深入,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注重将再就业工作同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新领域的战略重点来抓。因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大幅上升。3.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产业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20世纪80年代,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曾有缩小趋势,第一产业由0.4上升到0.47,第二产业由1.74下降到1.24,第三产业由0.48上升到1.33。到了20世纪90年代,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则恰好相反,第一、三产业由上升转为下降,第二产业则由下降转为上升(2002年为1.66),其中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甚至低于1980年的水平(2002年为0.31)。国外的许多研究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的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上升,第二、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使得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差距却呈扩大趋势,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二、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辽宁是我国计划体制最早实施、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根深蒂固的体制惯性阻碍了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在向市场转轨的时期得到快速有效的调整。在长达3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对外封闭、半封闭的条件下,辽宁省的老工业基地无论在技术和产业上、体制和机制上都与国际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实际上已开始出现衰退。虽然工业规模大,但技术和产业、体制和机制都处于落后状态,缺乏竞争力和活力。当国内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厦漳泉三角区等新兴工业区蓬勃发展之时,更多的资源流向这些新兴工业区,给辽宁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冲击,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1.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滑近20多年来,在辽宁的产业体系中,占主要地位的制造业增长速度缓慢,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地位呈下滑趋势,同时煤炭、有色金属、军工三个行业的发展面临困难,工业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例如,辽宁省在“一五”时期的主要产品中,钢、生铁、纯碱、烧碱、变压器的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原煤、原油、电、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大量传统优势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在全国第二产业中辽宁省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8.77%下滑到2002年的4.93%。辽宁的工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内有广东、山东、江苏“三强”相争,外有国际跨国公司的威胁导致辽宁省工业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步履维艰。总体上看,辽宁工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严重落后,整个产业自身需要进行彻底的结构更新。由于辽宁加工工业在由粗加工、初加工、低加工产业向精加工、深加工与后加工产业升级的过程过于迟滞,资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制造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使庞大的加工工业仍然没有跳出以附加值较低的中间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格局,从而影响了辽宁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2.产业升级速度缓慢装备制造业是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基础产业。近2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含量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1990年到200年的10年间,全国进口机械及运输设备比重由316%升至40.8%。国内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差,满足不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全国数控机床市场,每年近20亿美元的需求量,仅有1/3是国内企业生产的,2/3是进口的。目前,辽宁省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机械工业制造技术及装备仍处于机械化生产为主的阶段,与国外以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阶段,大体还有15年的差距机械产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一般机械产品严重积压,市场急需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整个工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能力。在沈阳机床集团,一台普通机床售价4万元,低档数控机床售价14万元,高档数控机床的售价高达200万元,而每年的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却很少。每年,台湾的企业从沈阳机床集团购进大量的低档普通机床,然后加上数控系统,再销往全球,增值部分是普通机床价格的几倍。从进口工业产品的结构看,中国目前的进口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200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达1 783.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9.2%,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919.3亿美元。国内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对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的大量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满足。而辽宁省这样的装备工业强省则因为制造能力的技术升级慢,坐失发展良机。3.缺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是市场机制和企业发展。辽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建立市场导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多年来,国有企业在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民营企业发展速度缓慢。虽然国有企业在经历了简政放权、利润留成、承包责任制、利改税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等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后,经济效益已经逐年好转,但完善、规范和有效的市场体系未能完全建立起来,资源的配置在较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市场机制。长期的大量重复建设形成的结构型过剩格局,导致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整体素质不高,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与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并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大而全”、“小而全”普遍存在,企业达不到合理的规模,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不够,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生产集中度低,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结构相对分散,企业长链条、“全能型”生产组织方式没得到改造,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和产品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规模效益不足,难以适应买方市场下用户对多品种、高质量、个性化、低成本、短交货期的要求。4.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日趋活跃,产业的跨国转移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涉及的国家上都在不断扩大。伴随世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辽宁越来越受到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沿着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发展中国家沿海开放城市发展中国家内陆地区的轨迹,不断地进行剩余资本和低级产业的淘汰过程。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这种淘汰过程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人才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倒流过程也在加快。就此意义而言,我国东南沿海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轻型加工业,实际上是从东南亚工业国间接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剩余资本和低级淘汰产业,并在东北和广大内陆地区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的支持下,渐渐地形成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趋同严重、对外依赖性强、科技含量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劳动密集和加工装备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和产品不断地转移到内陆及东北地区,取代和冲击着传统工业,以至辽宁的重化工业日趋衰落。三、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宏观条件环境的变化和相邻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又要考虑制约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诸多内在因素。针对辽宁省目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挑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为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就是不同产业比重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创造能力强,效率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弱、效率低、附加值低的落后产业逐渐被淘汰,则产业结构就会不断优化。因此,要抓住价值最大化这个基本导向,扶持具有较强价值创造能力的产业,增强经济体系的整体竞争力。这里的竞争力不仅指国内竞争力还包括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后,随着外贸规模的扩大和资本流入的增多,产业结构受国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产业结构与国际经济的依存度也在提高。辽宁省应该高瞻远瞩,放眼于世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关联度差,发展层次也比较低,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要实行战略性调整,除了巩固和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外,还应重视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培育辽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尽管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有着部分替代作用,如光通信缆线和设备替代电通信缆线和设备,然而在大多数领域,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是叠加和并存的关系。传统产业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已经不能再继续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效率水平上存在和发展。因为在辽宁省的传统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设备、工艺陈旧落后的老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档次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加强传统产业内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已显得尤为紧迫,它是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造传统产业,除传统产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之外,还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实际上,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过程,就是不断开发和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增加产品技术含量的过程。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创新,传统产业的产品和工艺都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如光机电一体化对机械行业的影响、新型添加剂的使用对原材料工业的影响、生物技术的使用对食品工业的影响等等,都使传统产业发生质的变化。从全球范围看,在传统产业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都不断用高技术对企业进行更新改造,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因此,传统产业这个概念只能在相对意义上理解,不能完全等同于劳动密集、低技术、低附加值和低效益。2.坚持国际化取向,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每一个区域的经济系统都是开放的,都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的跨地区、跨国家转移越来越普遍。实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抓住了20世纪6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适时采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经济起飞。因此,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绝非是简单地把某些产业的某些指标增减多少,其最终目的不仅是使辽宁经济在国内快速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其在国际化的经济背景下,保持良好、健康、持续的发展后劲。必须从国际分工协作的国际化角度着眼,策划辽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辽宁处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中心,不仅与日本和韩国保持着垂直分工关系,同时又与俄罗斯和朝鲜保持着密切的水平型经贸关系。在东北亚地区这种多层次、复合式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辽宁地区正处在垂直与水平分工的交叉点上。这使得辽宁既可以从日韩等发达国家承接转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又可以向蒙古、朝鲜及俄罗斯远东、中国西部等地区转移某些技术水平落后的产业,使辽宁地区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热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快重组,已使一些国家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传统产业被大规模地改造和转移。事实上,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从未停止过。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辽宁在更大范围内参与技术转移和产业传递成为可能。在这样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浪潮中,辽宁省应该趋利避害,极力摆脱世界经济圈末端的处境,根据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找准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有效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乃至全球经济合作,提高现有的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整体升级。(1)以日本、韩国为主要吸纳国,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对于辽宁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日本、韩国产业结构演进所带来的机遇,进行多层次、多行业的合作,搞好产业梯度衔接,实现辽宁产业层次的跨越。一方面,要争取日、韩加快向辽宁传递先进技术,使之与日、韩的产业对接起来,进一步强化辽宁地区工业优势,提高产业的实用技术水平,逐步掌握开发新产品并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另一方面,要争取日、韩在辽宁地区对钢铁、石化、重型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在造船、机电、电子等行业加强与日、韩的技术合作,推动辽宁省向全面工业化的目标迈进。同时,基于辽宁在高新技术开发上有着巨大的潜在能力,可以积极探索在高新技术领域与日、韩等国开展合作,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2)优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结构,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长期以来,辽宁省接纳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与其资源优势和扩大劳动就业的政策目标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往往存在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问题,过多地接纳一方面会影响产业技术结构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成长和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窄,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在世界科技进步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加速进行结构重组、推动产业升级,国际产业转移结构走向高度化的情况下,在世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辽宁省不迅速实现国际产业转移接纳模式的转换,不扩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的引进和吸纳,就难以更好地实现产业升级,难以提升辽宁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变依附性产业升级为自主性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在依靠国际产业转移来完成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升级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产业升级对外国技术的严重依赖性。这种产业升级模式对处于低级阶段、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经济体而言,无疑是一条加速产业升级的捷径。但是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这种依附性的产业升级模式应当为自主性的产业升级模式所取代,即主要由国内自己通过研究与开发投资来创造新技术,实现技术的“内生化”,从而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严重依赖。这就要求政府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承担起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扩大R&D投资的任务,以此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辽宁省的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一方面确实需要充分发挥劳动成本低廉等自然的比较优势来接替发达国家移出的产业,并以此来带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考虑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创造”比较优势并实施后发优势战略,以此带动产业不断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3.以市场规律为基础,发挥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注重市场规律的作用,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同时,由于老工业基地的特殊性,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辽宁省在改造过程中,不管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政府应积极地承担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资金注入的重任。在目前政府收入水平和收入份额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政府除了直接提供改造和开发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发行特殊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债券、采取转移支付办法从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地区筹资等办法解决部分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开发基金。政府资助的重点方向一般有三个:一是直接资助老工业基地的技术进步;二是对基地公共部门的拨款资助;三是资助老工业基地的人力资源开发。如美国麻省政府为波士顿经济开发和产业公司担负起改造地区的劳动力培训与再培训的任务。政府资助的方式主要有政府拨款、投资补贴和低息贷款。特殊和优惠政策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特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取得的斐然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可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资金具有替代作用。在老工业基地急需改造和开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弥补资金注入的不足。围绕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开发,可以向中央政府争取尽可能的优惠政策:一是税收政策。如日本政府对九州老工业基地的税收等方面,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在产煤区的指定地点设厂的企业,可以简化各种手续;对迁入产煤区的企业,减少甚至免除其负担的地方税和法人税;对到产煤区投资的企业,实行快速折旧政策;减少对企业卖掉陈旧设备的课税,促进企业技术更新。二是优惠贷款。如日本九州雇佣煤矿失业工人的本地企业,设立特别贷款制度,对其所需资金的40%给予低息贷款。德国1986年通过了煤矿改造法,规定由政府向购买废弃矿上地者提供低息贷款。三是鼓励外资到老工业基地投资。如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和外资到汽车工业基地建立汽车厂,明确提出在密执安州和俄亥俄州建厂,财产税减免3 000万美元,并且政府投资1 660万美元,用于铁路和道路的改善,以便吸引外商投资。四是鼓励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适当兼并收购国外公司,以提高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老区工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如意大利,为了加速西北工业区经济国际化进程,一些大公司都积极在国外购置企业、设立工厂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4.加强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与协调,加强沈大产业带建设沈大产业带是由沈大高速公路沿线的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盘锦等9市组成,地处东北亚中心,以沈阳、大连为端点,是东北经济与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地带,不但是辽宁省精华荟萃的地方,也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域之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这里资源条件优越,区位环境独特,南有窗口,北有腹地,交通发达,城市密集,农业基础好,工业发达,开放度高,人才荟萃、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