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辨证唯物论(4、5课),唯物辨证法(7-10课),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课),:人生观、价值观(11、12课),2018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单元知识结构,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物质观运动观,实践观真理观,物质,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第四课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意识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知识提要,自然观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探究世界的本质,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按规律办事,运动是有规律的,1.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物质具有可知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B.C.D.,看你已掌握多少,B,2.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人脑基本路线生产关系思想观念国家辩证唯物主义A.B.C.D.,A,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P2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指物质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觉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是指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提示:(1)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2)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客观性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客观唯心主义;、可知性指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性。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言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客观存在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其他人的意识。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东西不一定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特征。,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具有暂时性、相对性。,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的形成、存在、发展并非由人左右,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者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考法提示:材料中只要涉及尊重自然或者肆意破坏自然遭到惩罚等事例,要求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回答启示或者体现了什么哲理等时,就可以用自然界的客观性或者世界的物质性等知识来回答如: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要注意结合自然界的客观性、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重要条件最基本的要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等知识来分析,真题演练,(2016浙江)29.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的有机整体ABCD,D,真题演练,(2010海南高考)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客观与具体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BCD,解析“物质”和“事物”即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他们都是客观的,不选;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真题演练,(2011江苏高考)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它的面积,这说明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C错误,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D,真题演练,(2012浙江高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BCD,【解析】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说法错误。,A,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固有属性,存在方式,物质,物质,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两者不能混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非唯一属性,此外物质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这一属性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拓展全面认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原理表述】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注意】错误倾向:反对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性的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小结),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点拨提示,1、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2、物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等既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又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修改完善,使之符合变化发展的实际,易错提示,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等都要承认绝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观点。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真题演练,(江苏2015)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B.C.D.,A,真题演练,(2011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BCD,解析材料旨在表明海水与海床沉积层之间每天都有盐分流动,但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每天都有盐分流动表明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当选;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即其性质保持不变,这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表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当选。,B,真题演练,(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解析题干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否认相对静止,B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入选。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B,(随堂检测)2015年,政府工作关键处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稳中求进,要着眼于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稳中求进”的哲学依据是:()物质世界“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认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之间无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ABCD,C,(随堂检测)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B、C、D、,B,(随堂检测)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襄邑道中有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下列与诗句中蕴含哲理相一致的选项是()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ABCD,A,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和联系,(3)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4)规律不等于规则,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正确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5)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虽人不能创造、消灭、改变规律;但可认识和利用规律。(6)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1)规律是一种(固有、本质、必然的)联系,但联系未必是规律。(2)哲学上讲的规律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1)规律定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特征: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非无能为力,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1、人可以利用规律,不能改变规律,只能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2、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在规律上不能用发明、改变、修改、消灭、创造等词语,在规律上可以用发现、认识、利用等词语,注意:,3.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4.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做涉及规律的选择题时,凡是看到题肢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改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2016上海)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D,真题演练,【解析】四川人民经过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人定胜天”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理解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和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C概括不全面。【考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2014江苏卷)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真题演练,(2014重庆卷)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D,真题演练,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考点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易混易错点,取得成功要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成功吗?为什么?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违背规律,一味蛮干则会导致失败。只有从客观条件出发,把尊重规律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2016全国新课标II甲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的重心
- 2025国家电网电力安全事故警示教育考试及答案
- 2026年中考语文热点备考方向 新国潮新中式(含答案)
- 2024河南省偃师市中考数学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4自考专业(工商企业管理)真题标准卷附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度社区工作人员试题附完整答案详解(典优)
- 医师定期考核考试彩蛋押题含答案详解(A卷)
- 2024临床执业医师模考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4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模考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前冲刺测试卷含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临床医学职业生涯规划
- 家居智能化设备安装施工合同
- Unit 2 单元测试卷-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5股权技术入股合同
- 钢桁架桥制作施工方案
- 机动车检测与维修工程师考试题附答案
- 2025-2026学年北京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一年级全一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第一学期)
- 新《斜视弱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幼儿园数学活动《6和7的认识》课件
- 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 2025年山西省建设工程专业高级职称评审考试(建筑工程管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