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翻译的标准浅谈翻译的标准摘要: 翻译标准是个古老而热门的论题。翻译的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历代翻译标准争论的分析,说明翻译标准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争论中发展的。译者应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把“忠实”放在第一位,同时要通顺、易懂。关键词:翻译标准;语言环境;文化差异一、引言翻译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趋于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追求多元的精神与文化价值已成为一种必然。无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还是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题材的内容,而大多数为文学方面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之类的翻译,在内容和韵味上往往难以把握。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踌躇。”鲁迅先生也曾说:“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然,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由此可知,翻译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二、针对翻译的标准的争论1、我国近代对翻译标准的争论 谈到近代对翻译标准的争论,我们不得不谈严复和严复的“信达雅”。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鲁迅曾在二心集里说过,严复“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根据自己翻译的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着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曾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严复最初提出三难,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但在这之后的一百年间,严复的“信达雅”说渐渐引起了许多翻译家的共鸣,对翻译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对其“雅”宇从一开始便有争议。他所谓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他认为只有译文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即所谓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所以在白话文兴起之后,激进派群起而攻之,大有将其批倒批臭而后快之势。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掀起了一场关于“信达雅”的争论。有人甚至认为严复的“信达雅”说,严重限制了翻译研究的视野,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有些观点相当激烈。如黄雨石就说:“严复在开一代翻译之风,在着意介绍外国新思想等方面的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这一套翻译理论,无可讳言,却显然是完全错误的。(沈苏儒着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07页) 周笃宝说:“雅字是唯心的,或者说是违心的,都是不科学的。他翻译的是当时格物致知 的书,代表先进的学术思想,却为了使顽固保守的士大夫阶级乐于接受西方先进学理刻意摹仿先秦文体去翻译显然不妥。如果说严复的翻译思想有不妥之处,皆失于雅。(中国翻译)2000(2),29)由此可见,在对严复的“信达雅”说百年来的争论中,“信达”二字已是人们公认的标准,而对“雅”字却争论很大。 20世纪20年代我国出现了关于“神韵”的讨论。对此我国着名作家茅盾曾发表过见解。他本人始终如一是不妥协的“直译”论者,连后来出现的介乎“直译”和“意译”之间的所谓“顺译”他都反对,理由是“顺译”容易导致“歪译”。(1984a:351354)茅盾早期发表过许多关于文学翻译的见解,针对五四运动以前“歪译”的泛滥,提出一系列的“直译”理论,以纠正前人的偏差。行文当中,他使用了传统文艺理论的语言,谈到“神韵”时说:“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神韵。文学的功用在感人,而感人的力量恐怕还是寓于神韵的多而寄在形貌的少,译本如不能保留原文的神韵,难免要失了许多的感人的力量。”(1984b:337)这段话强调“神韵”,和后来的“神似”没有大的差别。所以有人说20世纪50年代傅雷提出关于“神似”的讨论是20年代“神韵”讨论的继续。2、我国现代对翻译标准的争论 傅雷和钱钟书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分别提出“神似”和“化境”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主张“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于是我国译界出现了两大派。一是以傅雷、杨绛、杨必等译家为代表的“神似派”,一是以卞之琳先生为代表的“存形求神派”。一派重神似,一派重形似,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在近期的中国翻译上北大教授许渊冲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江枫先生还在该问题上继续争论不休。(见中国翻译2001(3)“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2001年8月份在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举办的“英汉翻译高级讲习班”上,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学者的唇枪舌战,双方各持一词,谁也不服气谁,谁都能找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继20世纪50年代之后,70年代末我国翻译事业出现了第二次高潮。由于西方翻译理论开始大举进入中国翻译研究领域,不少学者力图“挽救”、“完善”严复的理论。有人干脆说:“还是信达雅好。”于是人们重新提出“直译”或“意译”的价值。新一轮翻译标准的争论又拉开了帷幕。时代不同了,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争论。与此同时,后人对严复的“信达雅”已经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解释。他们认为“雅”已不再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宇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这期间,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信达优论”、“信达切论”、“最佳近似度论”、“辨证统一论”、“紧身衣论”等翻译标准。精通英法两门外语的许渊冲先生把“雅”字归结为中国文艺学派翻译标准的根源。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1987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首届翻译理论研讨会”上,辜正坤教授发表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专业对口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模式创新与市场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安全防护中的应用与挑战报告
- 东莞冒险家营销方案策划
- 新型页岩气开采技术2025年对环境监测技术的要求与改进报告
- 2025年成人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 上海40人活动方案策划
- 濮阳预制化粪池施工方案
- 车工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车床杂工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GA/T 1678-2019法庭科学鞋底磨损特征检验技术规范
- 工程地质学:第7章 岩体结构及其稳定性
- 《数字媒体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Word版
- 预备队员考核表
- 庆阳地区地下水供水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 储能项目竣工报告
- 打印版唐能通
- 37°球面型管路连接件
- 择菜洗菜和切菜
- 主体沉降观测的大概内容主体沉降观测方案.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