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1.doc_第1页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1.doc_第2页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1.doc_第3页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1.doc_第4页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说到香,我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宗庙祠堂和寺院道观里的香烟缭绕,于是香在我们眼里就成了一种祭祀和宗教的用物,其实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正如范晔在为和香方所写的短序中说的:“甘松、苏合、安息、郁金、 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比较有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汉代时即便贵为皇后的明德马皇后都说 “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 魏晋南北朝以降,香多为宫中贵族之家焚熏涂傅,平民百姓是无福享用的。据史料记载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晋书王敦传)一次平素崇尚节俭朴素的尚书郎刘寔去石崇家“如厕,见有绛纹帐,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耳.崇曰:是厕耳。”寔曰:”贫士不能若此” (晋书刘寔传)像刘寔这样显贵人家尚用不起,更不用说布耶家了。 宋明以来,在朝贡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极大地扩大,各种香料通过海上之舟大量运入中国,民间各种修合之香也颇为盛行,香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和多样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不过纵观中国古代生活中的用香,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熏燃之香:中国古代的达官贵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通过熏燃香料来驱逐异味。石崇家的厕所因为焚香曾经声名显著,成为一时笑谈。在石崇以前熏香多出现于宫中。那时香大多产于西域诸国,西域离中原路途遥远,同时中原的海外贸易还没有发展起来,宫中仅有的香料都是通过西域诸国的朝贡得来的,熏香也最早成为宫中的习俗,大多用来熏炙衣被。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蔡质汉官仪曰: “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随时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可见当时用香熏烤衣被是宫中的定制,并且有专门用来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楼,有古宫词写到“西风太液月如钩,不住添香摺翠裘。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当时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有熏炉和熏笼。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薰衣的器具;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为了薰香衣而特制的薰笼。汉代更有博山香炉响誉于世。 唐代熏笼更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 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李煜谢新恩),“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就考古而言,在西安法门寺也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品的熏笼。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除了大量的熏笼,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特别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较广泛。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和凝作的何满子中有“却爱熏香小鸭,羡他常在屏帷。”,周邦彦写的青门饮中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贺铸的薄幸词里也有“向睡鸭炉边,翔鸳进屏里,羞把香罗暗解”此处的“香鸭”“睡鸭”都是用来熏香取暖的器具。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的生活时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不惟李清照,还有周紫芝的词鹧鸪天里有“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徐伸的二郎神中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词中的“金猊”、 “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词中所写的闺闱绣闼或厅堂书房,围炉熏香,剪灯夜话则是古代士大夫之家充满情致的生活场面的具体反映。 一般来说,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熏香更为普遍,原因一正如周邦彦满庭芳里所说“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二就是南方多瘴疠,用熏香驱邪辟秽去疾的观念非常普遍,正如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香笺里论香说的“仓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颜氏香史中也说到“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还有就是南方多水,多水则蚊虫易于繁殖,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 悬佩之香:古代很早就有佩带香的风俗,尔雅释器“妇人之祎,谓之缡。”郭璞注:“即今之香缨也。”说文巾部“帷,囊也”段玉裁注:凡“囊曰帷。”广韵平支:“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古诗中有“香囊悬肘后”的句子,大概是佩带香囊的最早反映。魏晋之时,佩带香囊更成为雅好风流的一种表现,东晋谢玄就特别喜欢佩紫罗香囊,谢安怕其玩物丧志,但又不想伤害他,就用嬉戏的方法赢得了香囊,烧了,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端佳话。后世香囊则成为男女常佩的饰物,秦观满庭芳里有“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句子就是明证。 不仅仅身体佩带香囊,香还被用来散撒或悬挂于帐子之内,据载后主李煜宫中有主香宫女,持百合香、粉屑各处均散。洪芻在香谱中则提到后主自制的“帐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两,甲香三两,皆细研成屑,取鹅梨汁蒸干焚之。” 不惟帐中用香,宋代贵夫人的车里也悬挂香囊,成为一时的风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特别记下了当时的这种风尚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毬,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在宋词中常有“油壁香车” “香车宝马”这样的词,大概就是指的这种悬挂香囊的犊车。如晏殊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李清照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涂傅之香:此类香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捣碎,罗为末,以生绢袋盛之,浴罢傅身。 一种是用来傅面的和粉香。有调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还有利汗红粉香,调粉如肉色,涂身体香肌利汗。 一种是香身丸,据载是“把香料研成细末,炼蜜成剂,杵千下,丸如弹子大,噙化一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 还有一种拂手香,用阿胶化成糊,加入香末,放于木臼中,捣三五百下,捏成饼子,穿一个孔,用彩线悬挂于胸前。 此外还有香发木犀香油,亦可为面脂,乌发香油,此油洗发后用最妙。合香泽法,既可润发,又可作唇脂。五代词虞美人“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裾轻轻敛”此处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种浅红色的化妆品。韦庄江城子“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这儿的口脂香大概就是用某种香料调配而成的。在汉代还有上奏言事口含鸡舌香的风俗,为的是除去口气。 唐代妇女的化妆品中,已经出现了补鬓油和润面油,蜀地贡给宫中,也用到了乌沉香、白脑香,宫中称锦里油,此后经宦官之手传到民间,富人家大多称之为西蜀油。见诸诗词的温飞卿菩萨蛮中有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另有归国遥“粉心黄蕊花靨,黛眉山两点”此处的“蕊黄和“黄蕊”都是指的此间流行的一种眉妆,是贵族女子用花蕊研制成的一种黄色香料,涂在额角,以增美观,叫做额黄。 印篆之香: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燃,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据宋代洪刍的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篆香,不仅是计时器,还是空气清新剂和夏秋季的驱蚊剂,在民间流传很广。中国传统香对于香的制作,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医学说、道家外丹学说一脉相承的理论,有一个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在香方的确立、香料的使用、配伍与炮制、制作的流程等方面都十分考究,有一套严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范。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相比而言,以化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制香工艺,所务求的主要是气味的芳香,而不是香品的养生功能,这一理念影响到制香的各个方面。例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料成本,美化香品外观等目的,会使用包括化学合成香料在内的许多化学制剂,并且采用了许多在传统工艺看来有损香的品制的纯工业化的生产方法。 可以说,传统制香工艺是求“香气养神”,现代制香工艺则是求“香味养鼻”,两类香品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制作传统香,首先是要综合考虑该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根据这些基本的要求选择香料或药材,按君、臣、佐、辅进行配伍。只有君、臣、佐、辅各适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尽展其性。诸如衙香、信香、贡香、帷香以及疗病之香,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但基本都是按五运六气、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推演而确定君、臣、佐、辅的用料。例如,对于甲子、甲午年日常所用之香,按五运六气之理推算,是年为土运太过之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从利于人体身心运化的角度看,宜用沉香主之,即沉香为君,少用燥气较大的檀香;再辅以片脑、大黄、丁香、菖蒲等以调和香料之性,从而达到合与天地而益与人。一些特殊的香,不仅对用料、炮制、配伍有严格要求,而且其配料、和料、出香等过程须按节气、日期、时辰进行,才能达到特定的效果。如灵虚香,在制作上要求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封包窖藏,窖藏时要有寒水石为伴,等等。 现在市面上多见檀香等单品熏香,所以有很多人就以为这类单品香是传统香的主体,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正如单一的中药材即使珍贵也还并非良药一样,一种好的香料并非就是好香,例如对于檀香,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 其实早在汉代,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并产生了香料配伍的观念,开始转而使用多种香料配伍而成的合香。从西汉初期的“四穴熏香炉”可以看出,合香在那时就已是呼之欲出了。汉代之后,香料配伍水平不断提高,香方种类也日益丰富,直到明清,合香一直是传统香品的主流。只是近现代以来,香文化日益衰落,才出现了今天这种倒退的局面。传统香不仅在香料配伍方面十分考究,而且对于香料的炮制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香料的炮制与中药的炮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别。同一种香料,用在不同的香里,炮制方法常常也不一样。从总体上说,炮制香材的目的,一是去其杂质,便于使用,二是导顺治逆,理其药性。恰当的炮制可以加强香材的药性,使其功效充分发挥出来,并消除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此外还可以根据配伍的要求,使用特定的炮制方法使香材的药性发生改变。具体的炮制方法很多,例如:修制、蒸、煮、炒、炙、炮、焙、飞等。修制:一是使香材纯净,二是做切制、粉碎处理,即采用拣、摘、揉、刮、筛、凉以及切、捣、碾、镑、挫等方法,除去杂质、多余的水分、变质的部分及其它非药用成分,并使其大小规格满足要求。如,龙涎香需要清除其中的砂石,沉香则要清除泥土等。蒸:即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香材;可清蒸,也可加入辅料;蒸的火候、次数视要求而定。此法既可使香材由生变熟,也可调理药性、分离香材。如笃耨香黑白间杂者,必须分离单用,其法为,以瓷器盛香入笼中蒸,沸后约半小时则白浮于上黑沉于下,分而用之即可。煮:用清水或加料浸煮,主要目的是调整药性,去其异味。如制甲香,即需先用碳汁煮,次用泥水煮,最后用好酒煮。或用米泔水浸多日后,再用米泔水煮,待水尽黄气发出时收,凉后再火炮。炒:根据需要或清炒或料炒,火候上有炒令黄,炒令焦等。如制檀香的方法之一是,选好檀香制成碎米粒大,慢火炒令烟出紫色,断腥气即止。炙:用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渗入和合于香材之中,以改变香材的药性。在制香中常用的辅料主要有蜜、梨汁、酒等。 炮:用武火急炒,或加沙子、蒲黄粉等一起拌炒;炮与炒只是火候上的区别,炮烫用武火,炒炙用文火。烘焙:将香材置于容器(瓦器等)中加热使其干燥。水飞:把粉碎后的香材加水研磨(其粉末即“飞”入水中),再将液浆静置沉淀,将沉淀物晒干研细备用。此法能防止香材在研磨时粉末飞扬的损耗,又可分离出香材中可溶于水的成分,使香更加细腻。中国传统香艺所包涵的理念、规程、技巧是香品功效与品质的重要保证,非常值得今人学习、效法、继承。在高明的用香者和制香家那里,真正尊古法制作的香品与其他香品的差别是极其明显的。不过现在的市面上已很少能见到天然香料制作的合香,至于真正遵循古法、采用传统工艺的正宗合香,则更如凤毛麟角。数年之前,笔者在湖北武汉的归元寺曾见到少量制作如法的“安息香”,据访知,此家本为祖传香业,不过现在也已不再制作这类香了。很多所谓的“高香、老檀香、百年檀香、工艺香”等等,其实只是打着传统香的招牌,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工艺,甚至加入了很多劣质的化学香料,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香,所以不仅达不到应有的功效,用久了还有很多副作用。附:香料炮制方法举例1、 制檀香: 檀香一斤(片)用好酒两升,以慢火煮干,略炒制汤手即可。2、 制碳香: 檀香(片)蜡茶清浸一夜,控出焙干,以密酒拌令匀再浸一夜,慢火炙干。3、 制沉香: 沉香破碎,以绢袋装,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米水浸,慢火煮,水尽再添,一日为好。完成后凉干即可。现在制香者多生用沉香,所以达不到效果。中药香制作工艺和配方木签为骨料,以年香水合物为粘合剂,以麝香、白皮檀、当归、四六片、苏合香、沉香、兰花米等为基本原料,以柏木粉、白木粉等为辅助料,碾碎混匀后,分三层液裹在经处理过的竹木签上,然后晾干而制得,其配比如下(以8000支香为例):年香700010000克,麝香324克,白皮檀160600克,当归55100克,四六片2080克,苏合香55100克,沉香8100克、兰花米40400克,白木粉900011000克,柏木粉7001100克。本香的骨料竹木质签削成25毫米粗,先用石灰水浸泡数日,然后洗净晒干,再将它放在用清洁水润湿拌合的年香粉与柏木粉的混合物中滚动,再放在混匀并润湿的麝射香粉、沉香粉、苏合香粉、白皮檀粉、兰花米粉、丁香粉等中滚上第二层料,接着放入碾混均匀并用白酒和水润湿的樟脑、大茴、云指、香附、当归、四六片、青木香、五加皮、五倍子、白芷、二花、糖、甘草等粉中滚动,裹上第三层料,其后,再滚上色粉,进行碾擦,晾干即得成品卫生香。本香一经点燃,立即清香扑鼻,经久不散,人嗅了有清新舒适感,可供一切公共场所、居家、旅行等之用。 制香工艺简介(一、线香原料篇) 我国的香种类繁多,名目不一。我这里指的是礼佛祭祀或者居室用的香,也叫神香,佛香,或者卫生香。北方主要流行的是无芯的线香,也叫直条香;南方流行的是有芯的竹签香或棒香。竹签者细也,竹棒者粗也,无其它区别。这里先谈谈线香。原料:原料包括骨料,粘结料,香料等。 骨料组成香的主体,主要是木粉,要求没有异味,就是不要有不好闻的味;细度一般在100目左右,无其它特殊要求。近来也有用其它植物粉沫的,如各种农作物桔杆,草粉等。或者是它们的组合。 传统粘结料是榆树皮粉,作用就是将骨料粘结在一起,使做出来的香结实,有弹性而不易折断。榆树皮粉的质量也不一样。起作用的主要是树皮中的芯皮,而外部的老皮不起作用。不含老皮的俗叫白榆粉,含老皮的俗叫红榆粉。榆皮粉和骨料的比例,重量比约为1:11:2。由于榆皮粉数量有限,现代也有添加化学粘结剂的。香料可以是多种天然香料,如檀香,沉香等。也可以有多种中药中的香辛料,如八角,茴香等。近年来用的最多的是多种香精。很显然,不同的香料,成本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市面上见到的绝大多数是用的各种香精。使用香精可以配出各种各样人们喜欢的气味,完全不亚于或者优于天然香料及中草药香料,因为有的香精就是从天然香料中提练出来的。但是说到对人体的益处,比起天然香料和中草药香料,恐怕就望尘莫及了。除了以上的原料,现在制香,一般都需加上色素,作成人们喜欢的颜色。对色素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再有就是为了提高质量或者降低成本,生产者添加的一些微量东西。这些都是生产者的不传之密,各有各的招数。同时也正因为是不传之密,所以这些招数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也就不得而知了。最后需要的就是水了。严格的说水不能算作原料,因为水只是在制香过程中起作用,经晾晒、干燥,去除水份后的香才能算作成品。但在制香过程中,水是不可或缺的。和好的原料中,水的重量约占40%60%,因香的品种,制香的工艺,设备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将搅拌好的料经加压由模具的孔中挤出,就是制香的主过程。挤出的香条接放到香罗上,经整理后晾晒或烘干,或再正型,就是成品香了。经包装后即可出厂。 一、搅拌。将各种原料及水按一定的比例放入搅拌机内。一般搅拌机的构造很简单,搅拌筒内有叶翅,通过叶翅的转动,将原料搅拌均匀。只是搅拌机的叶翅形状比较特殊。我见过的较好的搅拌机叶翅形状成S形,见附图一。这种形状的好处是搅拌好的料成一整块,也就是料内不容易含有空气,空气在制香的挤压过程中是有害的,它使挤出的香断条。也有说法是这种方式不易破坏香料的粘性,但本人没有严格试验过。缺点是搅拌效率低,但搅拌在整个制香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所以效率低也无关大局。拌料在整个制香过程是很关键的,这需要经验。入料前需虑掉杂质,比例要适当,水份要适当,搅拌要均匀。也有将榆粉用开水烫过的,用以增加粘度。 二、挤压成型。这个过程是由制香机来完成的。现行的制香机主要由传动机构,挤压头,挤压腔(料槽)和模具组成(图二)。将拌好的料放入挤压腔内,由挤压头向下挤压,受压后的料由模具孔中挤出,即变成了所需的形状。现在流行的制香机,有固定挤压腔的(单槽),也有活动挤压腔的(二槽),这样可以节省制香机等待装料的时间。因传动机构不同,形成了液压制香机和齿轮制香机。模具是一块有许多孔的条状钢板,孔是成排排列的,有一排,二排或多排孔。用的最多的是二排孔。所以挤出的香条也是成排排列的。三、接香,整理。这里要用到香罗。香罗一般是由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的边框,上面绷上纱布。用来存放香条,便于晾晒,烘干。当挤出的香条长度达到香罗的长度时,用香罗将香条刮到香罗上,这就是接香。这时香罗上的香条并不规则,有断条,长短不齐,需人工整理。最后达到香条成一层,整整齐齐的排放在香罗上。最后截成需要的长度。成型后的香条需去除水分,干燥定型后方能进行包装和出售。一般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人工干燥主要是大企业采用。常用的是烘干房。保温较好的房间内,用地炕,暖气,炉火等方式加热。放有成型香条的香罗,排放在烘干房内的香架上。烘干房有通风设备,以利排除湿气。房内温度约40度左右,一般几小时就可出香。先入先出,循环生产。再有就是用设备干燥,具说一套设备几十万,国内不一定有用的。小企业多用自然干燥。可在场地晾晒或室内阴干。视具体情况而定。晾晒干燥的较快,但容易变形。晾晒时,香条上面的部份,水分失去的较快,收缩的也快,于是香条两端向上翘。待到上面部份干燥定型后,下面部份的收缩力不足以拉动已定型的上面的部份,最后香条就是弯曲的了。晾晒过程中可在香条的上面洒些水,来控制,减小变形。阴干就是将香罗放在室内的香架上,自然通风。阴干时间较长,变形小。如变形较大,可将香条成排的取下,横竖交错堆叠在一起。放一段时间后,可起到矫正的作用。 制作礼供佛法僧三宝的藏香需要白沉香、柏木粉未、一两穿山甲的角质磷片、四两沉香粉末、五两藏红花、十二两檀香粉末、十二两高山甘松或草原甘松、适量的木香、肉蔻、丁香、杜鹃花枝叶、藏木香、当归、艾叶等,外加少量的麝香、冰片、松胶、紫胶(即紫梗树脂的渣滓。译者注)、手掌参、蔗糖、盐、蒿草,然后用松木炭、柏叶、支羊哥(一种芳香草药,生长在海拔三、四千米高的地方,高一尺左右,开蓝花。译者注)作主要原料,在酒中浸泡四天后便可制造各种形状的藏香 玉华香方 沉香四两 速香黑色者四两 檀香四两 乳香二两 木香一两 丁香一两 郎台六钱 奄叭香三两 麝香三钱 冰片三钱 广排草三两,以交趾出产的为妙苏合油五两 大黄五钱 官桂五钱 黄烟即金颜香,二两广陵香一两用叶,把上列香料研为粉末,加进合油调和均匀,再加炼好的蜜拌和成湿泥状,最后装进瓷瓶,用锡盖加蜡密封瓶口,烧用时一次取二分。 聚仙香 黄檀香一斤 排草十二两沉 速香各六两 丁香四两 乳香四两,另外研末郎台三两 黄烟六两,另外研末合油八两 麝香二两 橄榄一斤 白芨面十二两蜜一斤以上成分研成细末作香骨,先和上竹心子,作为香的第一层,趁料湿又滚一层药。檀香二斤 排草八两沉、速香各半斤将以上三料研为末,滚成第二层,于是制成了香,用纱筛后将湿香晾干。京城自制香,每一万枝香,工价二钱。一万根竹棍,价一钱二分。香袋紫龙力纸,每一百张价五钱。沉速香方 沉速香五斤檀香一斤黄烟四两乳香二两奄叭香三两麝香五线合油六两白芨面八两蜜一斤八两和成滚棍即制成。 黄香饼方沉速香六两 檀香三两 丁香一两 木香一两 黄烟二两 乳香一两 郎台一两 奄叭三两 苏合油二两 麝香三线 冰片一钱 白芨面八两蜜四两将以上成分拌和成药剂,用印模制成饼状。 印香方 黄熟香五斤 速香一斤 香附子、黑香、藿香、零陵香、檀香、白芷各一两,柏香二斤,芸香一两,甘松八两,乳香一两,沉香二两,丁香一两,馥香四两,生香四两,焰硝五分以上各料一块研为末,放到香印模中,模印成形后就可以焚烧了。 春香方 沉香四两 檀香六两 结香、藿香、零陵香、甘松各四两, 茅香各四两,丁香一两,甲香五钱,麝香冰片各一钱以上各料用炼蜜拌为湿膏,装进瓷瓶密封,就可以烧了。 撒兰香方 沉香三两 五钱 冰片二钱四分檀香一钱n龙涎五分 排草须二钱 奄叭五分 撒樂兰一线麝香五分 合油一线 甘麻油 二分 榆面六钱 蔷薇露四两用印模制成饼烧,很好。 芙容香方 沉香一两五钱 檀香一两二钱 片速五钱 排草二两 奄叭二分 零陵香二分 乳香一分 三柰一分 撤樂兰一分 橄榄油一分 榆面八钱 硝一线拌和后用印模成饼烧或者散烧。 龙楼香方 沉香一两二钱 檀香一两二钱 片速五钱 排草二两 奄叭二分 片脑二线五分 金银香二分丁香一线 三柰二钱四分 官桂三分 郎台三分 芸香三分 甘麻油五分 橄榄油五分 甘松五分 藿香五分 撒樂兰五分 零陵香一钱 樟脑一钱 降香二分 白豆蔻二分 大黄一钱 乳香三分 硝一钱 榆面一两二钱,用印模制成饼烧。散烧去掉榆面用蜜拌和。 黑香饼方用四十两料加炭末一斤 蜜四斤 苏合油六两 麝香一两 白芨半斤 橄榄油四斤 其琛奄叭四两,先把蜜炼熟,加橄榄油把炼蜜化开,又加奄叭,然后加进一半料;将白芨打成糊状,加进炭末,又加进一半料,这之后加进苏合、麝香,揉均匀后用印模制成饼。 炒香 最近,有人用苏合油拌沉、速二香,用火稍稍炙一下,收起来,趁热撒上冰片末,放进瓶中收集起来用,人们称之为规范制法。这种香的香气比一般香稍微浓一点,但反而失掉了沉、速二香的天然雅味,恐怕熟悉香的内行不会选用这种制香法。寿阳公主梅花香药物沉香七两二钱,栈香五两,鸡舌香四两,檀香、麝香各二两,藿香六钱,零陵香四钱,甲香二钱(法制),龙脑香少许。制备上捣罗细末,炼蜜和匀,丸如豆大。用法爇之。 宣和贵妃王氏金香药物真腊沉香八两,檀香二两,牙硝、甲香(制),金额香、丁香各半两,麝香一两,片白脑子四两制备上为细末,炼蜜先和前香,后入脑、麝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为衣。用法爇如常法。 花蕊夫人衙香药物沉香、栈香各三两,檀香、乳香各一两,龙脑半钱(另研,香成旋入),甲香一两(法制),麝香一钱(另研,香成旋入)。制备上除龙脑外,同捣末入炭皮末、朴硝各一钱,生蜜拌匀,入瓷盒重汤煮十数沸,取出窨七日。用法作饼爇之 唐开元宫中香药物沉香二两(细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味),龙脑二两(另研),麝香二两,甲香一钱,马牙硝一钱。制备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取出,旋入脑、麝丸之。 江南李主帐中香药物沉香一两(锉如炷大),苏合香油(以不津瓷器藏)。制备上以香投油,封浸百日。用法爇之。入蔷薇水更佳。 汉建宁宫中香药物黄熟香四斤,白附子、茅香各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零陵香、檀香、白芷、生结香各四两,茴香二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另研),枣半斤(焙干)。制备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作丸或饼。用法爇之。 韩魏公浓梅香药物黑角沉半两,丁香一钱,腊茶末一钱,郁金五分(小者,麦麸炒赤色),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白蜜一钱。制备上各为末,麝先细研,取腊茶之末汤点澄清调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定粉,共研细,乃入蜜令稀稠得所,收砂瓶器中,窨月余取烧,久则益佳。用法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 逼虫香药物茅香一两五钱,细辛一两五钱,零陵香一钱三分,山柰一两,川椒二两五钱,藿香一钱六分,千金草三钱六分,莪术一两七钱三分。制备共研成粗末。 百和香药物沉水香五两,丁子香、鸡骨香、兜娄婆香、甲香各二两,薰陆香、白檀香、熟捷香、炭末各二两,零陵香、藿香、青桂香、白渐香、青木香、甘松香各一两,雀头香、苏合香、安息香、麝香、燕香各半两。制备上二十味末之,酒洒令软,再宿酒气歇,以白蜜和,放入瓷器中,蜡纸封,勿令泄。用法冬月开取用,尤佳。香料是指由富含香气的树皮、树脂、木片、根、叶、花果等所制成的香之原料。依原料的不同,又可分为旃檀香、沈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薰陆香、安息香等丰富的种类,甚至也有动物的分泌物所成形的香,如龙涎香、麝香等。香料大多出产于气候酷热的地区,由于热带地区人体容易产生体垢及恶臭,所以古来为了消除体臭,就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上,称为涂香;或是焚香料薰室内及衣服,称为烧香或薰香。其中,涂香所用的香料有香水、香油、香药等;烧香所用的材料有丸香、散香、抹香、练香、线香等。香料的种类非常丰富,一般而言,其来源有三种:一是从植物采集的植物性香料,一是从动物采集的动物性香料,而另一种则是从化学提炼的人造的香料、合成香料。自然界中的香料大多存在于动物界与植物界中,几乎没有存在于矿物中的。植物性香料的范围甚广,产地依种类而异,大体上是以亚热带地区为中心产地,亦遍及西南欧地区如法国义大利、西班牙等处。植物性香料的分布最为广多,采集也比较容易,种类繁多,大多采自于花、草、树木。例如:蔷薇、茉莉、水仙、风信子、紫罗兰等是采自鲜花;佛手柑、柠檬、橘子等是采自果皮;樟脑、白檀、沈香等是采自树木枝干;龙脑是采自树脂。其它尚有丁香、肉桂、胡椒、茴香等,则或是采自树皮,或采自果实种子。不同的香料采集方式不同,大致是将植物散发香气的部分,依其性状用蒸馏、压榨、乾燥等方法取得。动物性香料主要有四种:麝香,多产于云南、缅甸、喜马拉雅地区;麝猫香,产于衣索比亚;海狸香,产于北美洲;以及龙涎香,产于印度洋、太平洋。前三种为动物的生殖腺所分泌,龙涎香则采自真甲鲸体内类似病体的结石组织。现今使用之麝香、龙涎香,多为人工合成的化学品。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栴檀香栴檀(梵名 candana,学名 sirium myrtifolium),为檀香科常绿乔木,产于印度、中国、泰国。檀香是极为常见的香料,经常做为东方庙宇焚香之用,及火葬时的高级燃材。檀香,佛家谓之“栴檀”,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的美誉。 它取自檀香科乔木檀香树的木质心材(或其树脂),愈近树心与根部的材质愈好。常制成木粉、木条、木块等或提炼成檀香精油。檀香是印度东南部、马来西亚及帝汶(Timor)岛密生潮湿森林中的土产植物。它的根附着在其它树木的根部,但最后却可长至四英尺(十二公尺)高,是生长最慢的树种之一。檀香具有对生的卵形叶片,前端为尖型,而花朵则仅由长自花萼的四条雄蕊所组成。檀香的木材蒸馏后,可以得到极香的精油。是印度香水Abir的主要成分。斐济群岛的妇女将檀油和椰子油混合后,用来擦在头发上。檀香木的英文名是Sandal wood,可分为:紫檀、黄檀与白檀。本来只有印度和印尼出产檀,目前许多地方都有出产,像东加王国、新几内亚、飞枝群岛等地都有。另外有一种区别檀的说法,则是说:“皮在而色黄者,谓之黄檀;皮腐而色紫者,谓之紫檀。”如就此观点,白、黄、紫檀可能是以颜色来区分。此外,一般又有老山檀木与新山檀木之分,这个由来,传说是很久以前的香料进口商,因为印度的檀香很难出口,就从其他的地方开发。进口以后,消费者发现和以前的不太一样,进口商就说:“以前是比较深山地区的,年代比较久,叫老山,现在砍伐完了。这一种是比较浅山的,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山。”后来现在所谓的“老山”就指印度所生产的檀木,新山是新开发的其他地区所生产的。(另有一种说法:刚刚砍伐的檀木常带些腥气,所以制香时往往先搁置一段时间,待气息沉稳醇和之后再使用,名为“老山檀”,而砍伐之后随即使用的称为“新山檀”。) 栴檀自古在印度西岸的西格兹山系一带栽培,形成栴檀的一大产地。栴檀是梵语Candana的音译,和印度教也有密切的关连,除了做香使用以外,也用来画在额头上,作为表示宗派或阶级的染料。栴檀树的茎干通常高达二、三十尺,木质密致有香味,常作为雕刻或制成佛具;根部如果研磨成粉末,则可以作香,就是栴檀香或称檀香,也可制成香油,称之为檀油。栴檀树的叶是以一、二寸鎗锋状对生,花作房状。果实是球形核果,大如蚕豆,成熟之后则呈黑色,汁液丰富。果核非常坚硬,竖起来则有三凸棱。白檀是栴檀的一种,又称为白栴檀、白檀香树。是产于印度的香树,由于木材身带白色,而有此名称。栴檀树的树身可以制成香,称为白檀香或白栴檀香。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中秣罗矩吒国条中记载:秣罗国的海边有秣刺耶山,其中有白檀香树,但又有其他相类似的树木,无法分辨,只有在夏天的时候,登于高处望之,则会看见有大蛇萦绕于白檀木之上。这是因为白檀木性凉冷,所以蛇类喜欢盘于其上,当地人就以箭远远地射此树,做下记号,等到冬季大蛇蛰藏之后,再来伐木。除了制香之外,自古以来,印度就风行以栴檀雕造佛像。此外,中国、日本等地亦流行以白檀木雕刻佛菩萨的圣像。白檀同时也是五香之一,是密教修法时常用的供品。 檀香除了也是一种很好的香料外,也有药效。由檀木中所抽出的叫檀油。它有消灾、去暑、提神醒脑、润滑皮肤等功效,对手龟裂、富贵手、黑斑、蚊虫咬伤等皮肢症状有特别的药效。在盘尼西林等抗生素没有发明之前,这是对抗皮肤恶症最好的物品。以前有很多恶毒的皮肤病,都是用檀油来治疗。印度所产的檀木,它的油产率,约在百分之四到六,而印尼差不多百分之三到五,印度所产的檀油,品质也较佳。檀香树生长极其缓慢,通常要数十年才能成材,是生长最慢的树种之一,成熟的檀树可高达十米。檀香树非常娇贵,在幼苗期还必须寄生在凤凰树、红豆树、相思树等植物上才能成活。固而檀香的产量很受限制,人们对它的需求又很大,所以从古至今,它都是难得的价格昂贵的珍材。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因为蟒蛇喜欢盘踞在檀香树上,所以人们常以此来寻找檀木。采檀的人看到蟒蛇之后,就从远处开弓,朝蟒蛇所据的大树射箭以作标记,等到蟒蛇离开之后再去采伐。檀香用于制香历来被奉为珍品,不过,檀香单独熏烧,气味不佳;但若能与其它香料巧妙搭配起来,则可“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檀香还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历来为医家所重视,谓之“辛,温;归脾、胃、心、肺经;行心温中,开胃止痛”。外敷可以消炎去肿,滋润肌肤;熏烧可杀菌消毒,驱瘟辟疫。从檀香木中提取的檀香油在医药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具有清凉、收敛、强心、滋补、润滑皮肤等多重功效,可用来治疗胆汁病,膀胱炎、淋病以及腹痛、发热、呕吐等病症,对龟裂、富贵手、黑斑、蚊虫咬伤等症特别有效,古来就是对治皮肤病的重要药品。檀香木还可制成扇骨、箱匣、家具、念珠等物品,也是一种珍贵的雕刻材料。现在北京雍和宫就存有一座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8米),直径3米的巨型檀香木雕弥勒像。清代的七世达赖喇嘛为感谢清朝廷为他平息叛乱,不惜重金从尼泊尔购买了一株巨大的檀香树,动用无数人力花了年时间运抵京城,再请巧匠精工雕琢而成。佛家对檀香更是推崇备至,以至佛寺也常被尊称为“檀林”,“旃檀之林”。佛家习称檀香为“栴檀”,意思是“与乐”,“给人愉悦”。如慧琳音义所记:“栴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乐,故名与乐也。”“赤檀”即“紫檀”,紫檀木刚采伐下来的时候,心材呈鲜红或橘红,久露在外才慢慢变为紫红,所以紫檀也被称为赤檀。佛经中多见的“牛头旃檀”,则是指北俱芦洲的秣刺耶牛头山所出产的一种品质最优的白檀。沈香沈的英文名称为Aloe wood,在东方称作琼脂,是由Aguilaria agallocha树种产生病变,这种病变的结果,使树脂瘤经由吸收沼泽中的水土精华而结成。 沈香木刚开始时还不能称为沈,必须埋藏在沼泽之中,经由浸蚀,木头开始腐朽,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木质部分因腐朽而去除,只剩下树脂瘤,才叫做“沈”。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语写作“沈香”(沈,同沉)。 古来常说的“沉檀龙麝”之“沉”,就是指沉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 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而这类香树的木材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而且木质较为松软。据现在的研究,瑞香科沉香属的几种树木,如马来沉香树、莞香树、印度沉香树等都可以形成沉香。 一般来说,沉香的密度越大,说明凝聚的树脂越多,其质量也越好,所以古人常以能否沉水将沉香分为不同的级别:入水则沉者,名为“沉水”香;次之,半浮半沉者,名为“栈香”(栈,竹木所编之物),也称“笺(音“煎”)香”、“弄水香”等;再次,稍稍入水而漂于水面的,名为“黄熟香”沈可以说是近乎化石状况的一种东西,是吸收了整个大地的精华所产生的。其实它并不属于原有树木部分,而是这种树种的病变部分所产生的新物质。沈的采集,十分危险,必须经过原始森林,穿越山崖而采集,大多要冒生命的危险才能采到。正由于沈的形成须经漫长岁月,再加上采集不易,因此沈自然十分珍贵价昂。 目前在印度、缅甸及柬埔寨、马来半岛、南中国、海南岛、菲律宾、摩鹿加群岛皆有产沈不。沈香木是一种绿乔木,树高六、七十尺至一百尺,直径五至八尺,叶片互生,呈长椭圆形,叶片长度为三至四英寸,叶片表面呈革质,有光泽。 此种木材在一般的情况下并没有香味,甚至由于木质软而轻、呈灰白色而无用处。 只有树龄二十年,或五、六十年以上,枝干腐朽曲斜,在木心部分凝集了树脂的木材,才是一般所说的沈香。原本土著只是从密林中捡拾,但是后来逐渐知道将树砍伤的方法,让树腐朽而后收取残留下来饱含树脂的心材,做为沈香用。由于年数短的香树树脂腺不足,一般只有数十年以上的香树才可能形成沉香,而且从结香到成熟又需要很多年,所以上品天然沉香为无价之宝。 就大多数沉香而言,其颜色越深,质地越密实,品质也越好。但这只是一般性的标准,由于沉香成因复杂,成香年数的长短、含油的多少、活树还是枯树等很多因素都直接影响香的质量,所以仅靠外观和物理指标都不足以作出鉴别,最好的办法还是熏燃之后靠鼻子和经验去判断。沈香其气味香如蜜,所以又称为蜜香。古印度药书中曾记载焚烧沈香,其薰烟可使身体染上香味,并可用来作为治愈外伤及伤口的镇痛剂。 沈香依沈木中油脂的含量,又可分为三种:沈水、(竹头下棧)和黄熟。沈水又名水沈(水沈香),一块沈香,属于比较中间或实质的部分,其膏脂比较凝结的部分,投水即沈,就是沈水。而半浮半沈,就叫(竹头下棧),不沈的就叫黄熟香。 沈香(水沈)有四种:熟结、生结、脱落和虫漏。一块沈香,。沈的种类其一,“熟结”:树木死后,树根树干倒伏地面或沉入泥土,风吹雨淋,经年累月,慢慢分解、收缩而最终留下的以油脂成分为主的凝聚物。如本草纲目记:“其积年老木,长年其外皮俱朽,木心与枝节不坏,坚黑沉水者,即沉香也”。 其二,“生结”:树木在活着的时候形成的香结。刀斧斫砍、蛇虫动物啮蚀等外力引起较深的伤口后,香树会渗出树脂以作自我防护,从而在伤口附近结香。 其三,“脱落”,枝干朽落之后又结出的香; 其四,“虫漏”,由于树虫、细菌等对树木的蛀蚀而形成的香。其膏脂凝结而成的叫做虫漏在沈的种类上,沈又有所谓的光香、海南栈香、番沈、(竹头下棧)沈、黄熟香、速暂香、白眼香、水盘香、叶子香等等,这些或依产地、或依种类,而有不同。而生沈香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蓬莱香。 由于沈的形成不易,十分稀少,所以有很多古代记载的沈,现在只留其名,已经找不到实物了。现代常用的有越南奇楠沈,可以说是目前最上等的沈香,但近年来也少有流通,再其次是惠安、泰国、印安及马来西亚(青州)沈,还有柬埔寨(寮国)的沈。 印尼的沈水,因为沼泽较腥的关系,闻起来多有腥味,不适合于煮水饮用。马来西亚的青州沈,点燃以后,在空气中的渗透性较差,所以对环境的改变比较小。在记载上,有很多沈香形成各种人物或其他形状,都很珍贵。如果用吹风机吹一下,沈油的味道和油就会散发出来,变得很光亮。 大块的沈香叫水盘头,虽不可入药,但也很珍贵,可雕刻佛像。沈木雕刻佛像的过程中,充满了很多未知的风险,因为沈是经由腐朽而成,如果在雕刻时某个部位腐朽烂掉了,整个雕像就完全没有价值了。而沈本身的物理特性也很特殊,因为它凝结的地方很硬,腐朽的地方很脆,在用刀法时,非常困难,一不小心,整块沈木的价值就一落千丈了。因此,能够用沈雕成佛像,是很珍贵的。沈香有很多不同的品级,因为药方的配料不同,如果沈加得多,价格就昂贵;如果沈加得少,就比较便宜。 沈木除了制香之外,也可以泡茶饮用,沈水茶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有通经脉与安神的效用。就中药药效上来讲,它是芳香健胃的驱气药;治气逆喘,特别有效;对于闭尿症、神经性呕吐、腹痛;还有精神抑郁的胸闷、胃绞痛等都有效用;总之沈不但有镇静、镇痛、收敛驱风的效果,而且对中枢神经的镇定也有帮助。沉香不仅香气典雅,还有通关开窍、畅通气脉、养生治病等神奇的功效,历来是一味重要的药材,中医典籍的相关记述也甚多,如本草备要谓之“能下气而坠痰涎,能降亦能升,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臂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大明本草谓之“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本草纲目谓之能“冶上热下寒,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沉香不仅宜于熏燃,也可以研成粉末内服(外用还可治疗外伤并有镇痛作用),或以沉香片、沉香粉冲泡饮用,皆为传统的养生妙方沈香树的内皮也可以用来作为书写用纸。安南等地的山地居民曾使用AMalaccensis树的香皮以代替纸张,这种习俗曾经传入中国的岭南道、广、管、罗、辩等州。中国也曾有捣栈香树皮作纸的记载沉香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品类:奇楠香。(“奇楠”是从梵语翻译的词,唐代的佛经中常写为“多伽罗”,后来又有“伽蓝”,“伽南”、“棋楠”等名称。) 奇楠香的成因与普通沉香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性状特征又有很多差异,所以习惯上让它单成一类,且列为沉香中的上品。 奇楠香不如沉香密实,上等沉香入水则沉,而很多上等奇楠却是半沉半浮;沉香大都质地坚硬,而棋楠则较为柔软,有黏韧性,削下的碎片甚至能团成香珠;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沉香中的油脂腺聚在一起,而棋楠的油脂腺则是历历分明。奇楠香的油脂含量一般高于沉香,香气也更为甘甜,浓郁。 多数沉香不点燃时几乎没有香味,而奇楠不同,不燃时也能散发出清凉香甜的气息;在熏烧时,沉香的香味很稳定,而奇楠的头香、本香和尾香却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而且,奇楠香的产量比沉香更少。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奇楠香尤其珍贵。在宋代的时候,占城(今越南境内)奇楠就已经是“一片万金”了。直到现在,最好的奇楠仍然大多产自越南天然沉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