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 章一、主要概念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辨析题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不正确)P572、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正确)P303、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P30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不正确)P5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正确)P446、 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正确)P417、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正确)P438、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不正确)P439、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不正确)P57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1)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4、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6、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答: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a)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c)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7、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师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9、什么是矛盾?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10、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都从对方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11、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12、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二者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第二,二者都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第二,二者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1)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决定的。(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确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的问题。(3)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回答和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一定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科学标准。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3、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4、 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答:(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5、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6、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第二章一、主要概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答: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人、集体和社会。认识的客体即认识的对象,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事物,是世界上一部分对象化的事物。认识的非理性因素答:认识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态。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P79、价值观P82、人文精神P85、一切从实际出发P85。二、辨析题1、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正确)P66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不正确)P68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不正确)P68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不正确)P715、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正确)P73三、简答题1、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答: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答: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 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证据。3、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答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2)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就是唯物主义反映论.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3)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这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唯心主义先验论是错误的.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两者的联系在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的立场,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都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两者在性质上又有区别: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a)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提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5、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其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8、简述真理与缪误的对立统一。P759、如何理解价值范畴。P7910、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1、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P8912、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答:真理是人们与客观事物相一致的认识。价值是富含在事物当中对人类社会有用的成份。科学精神是指虔诚地对待客观事物,不折不扣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行为准则。人文精神是指一切从人性出发,尊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本体地位,时时处处呵护并弘扬人性光辉的做事原则。真理与价值之间:真理是价值正确性的体现,价值是真理有用性的反映;真理离开价值就成了无用的真理,价值离开真理也就不成其为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宗旨,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科学精神失去人文精神就麻木不仁,人文精神离开科学精神就软弱无力。以上就是它们辩证统一关系的基本内涵。1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即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唯一性。这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惟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除此以外,别无其它检验标准。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根本性、最终性和惟一性,也就肯定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最终能够对一切认识的真理性做出明确检验。 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即指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有条件性。这也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仅凭一次或几次实践、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实践,不足以检验一切认识的真理性。第二,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即便已经被某些实践证实了的理论还要不断地接受发展了的实践的继续检验。 四、论述题1、试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P852、试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3、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论述既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绝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决定的、无条件的。相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经受了实践检验,因而是绝对真理,我们必须坚持。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明它是相对真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课列举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例子说明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创新。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现实意义。答:(1)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客观的。所以,检验真理不能在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可以在纯粹意识范围内进行,这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又看不到真理的主观形式,看不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本身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一个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有能动性,即主观性;实践又有客观性。所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什么是理论创新?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P88第三章一、主要概念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2)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4)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5)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6)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7)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二、辨析题1、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正确)P942、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正确)P1013、国家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不正确)P1064、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不正确)P108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正确)P1106、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正确)P132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答;(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答: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答;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6、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7、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2.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答: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9、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又一重要观点。它告诉我们,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1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1、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答: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四、论述题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江泽民语)这一论断的意义。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4)对于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的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也要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先进的、革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的作用;而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滞、延缓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存在落后的思想意识。前者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必须通过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和弘扬先进的社会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时要抵制、取消落后的思想意识,缩小它的市场和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一切充分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合迫切性。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合民族振兴的高度,来对待合处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结合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说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P121第四章一、主要概念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3)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二、辨析题1、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不正确)P1452、一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卖不掉,他的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正确)P1663、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正确)P145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不正确)P172三、简答题1、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 招标专业人员招聘面试实战模拟题库
- 知识题库-水泥工艺学自测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小学影子数学课程解析
- 中学面试题目精 编:高中版
- 高品质求职必 备:供销会计面试题精 编职业岗位分析
- 初中语文招聘导航:探寻高质量的面试题库等你挑战
- 新建高职院校汇报
- 新员工汇报演讲
- 伟人细胞教案
- 2025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
- 企业廉洁管理办法
- 2025年列车长(官方)-高级工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套题【单项选择题100题】)
- DBJ50-T-306-2024 建设工程档案编制验收标准
- 2025四川雅安荥经县国润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招聘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银行新疆区分行社会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动脉置管并发症
- 药品医疗器械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甘肃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甘肃省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涂装(电泳)废水操作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