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研究(胡亚敏).doc_第1页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研究(胡亚敏).doc_第2页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研究(胡亚敏).doc_第3页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研究(胡亚敏).doc_第4页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研究(胡亚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研究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生了一次次革命性变化,与之相应,英美各高校也出现了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的文学理论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西方理论与批评的全景,而且表现出与中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不尽相同的体例和风貌。了解和研究英美高校的这些教材,特别是国外学者为解决“理论”危机而做出的种种颇有创意的努力,对于我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目前收集到的近五十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二十本教材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参考的20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编著情况见篇末附录。,通过对其做认真研读和分析,以把握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思想和写作体例,并希望通过对这些教材的梳理和辨析,为我国当今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类型导论型教材 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不难发现其书名冠以“导论”、“引论”(Introduction)或者“指南”(Guide)的导论型教材,但这种导论型教材与国人理解的不完全一致。在国人看来,作为导论型教材,应该关注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范畴等基本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理论建构和明晰的范畴界定,论述过程缜密,结构也应相对完整。而在英美高校,这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教材并不多,也许受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当代哲学不再诉求宏大叙事的影响,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似乎不再追求建构普遍的理论体系。就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少数具有完整体系建构的教材之一。该教材涉及到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韦勒克试图通过对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区分来界定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研究的内部和外部的区分来寻找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并重点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内部研究”,分析了与此相关的重要概念。该教材对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影响颇深。卡勒的文学理论也属于导论型教材。如果说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一种建构型体系的教材的话,那么这一本便可以视为“解构型”教材了。该教材对文学理论中的几个关键范畴均提出了质疑。其开篇标题为“理论是什么?”第二章标题是“文学是什么?”接下来则对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作了否定的回答。“文学是什么?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文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但事实上,它并没有太大的关系。”(P19)该教材通过分析历史上各种界定“文学”的说法,最后将 “文学”理解为从五种视角审视的结果,从而构成了对传统文学理论试图找到文学的普遍性本质的消解。这种解构方式告诉人们,对“文学”这一术语的界定的不可能与无限可能。苏瑞希纳华的文学批评基础侧重从哲学的角度反思文学理论,是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的教材。该教材首章为“哲学与当代文学理论的危机”,谈到了“客观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极端不确定主义”(objectivism or skepticism, relativism, and radical indeterminacy P15)所带来的文学理论的危机。以此为出发点,论及“诗学的形式与功能”、“变异、价值和文学理论”等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并探讨了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及其意义与前景。这本教材可视为理论面临坍塌之际的反思和重建。一些研究文学理论中特定范畴的专论性教材,我们也将它们归入导论型教材内。安德鲁本尼特与尼古拉斯罗伊尔合著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就属于此类,该书第二版分二十八章,每章涉及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开端”、“读者与阅读”、“人物”、“悲剧”等,第三版又新增四章,仍沿用这一方式。该书各章之间虽亦有参阅,但就总体而言,各章几乎全凭某一关键词而自成一体。此类教材因各章节之间独立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从不同的章节入手,从而形成不同的思维路径。有些导论型教材则具有史论结合的特征,如查尔斯布莱斯勒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该教材既有对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的质疑与界定,又有对自古希腊以来学科史的勾勒,包括对20世纪以来的主要理论批评流派的介绍。还有些教材主要通过对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流派的评述来结构全书,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就是如此,它将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流派梳理出三条线索,从而引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结论。与之类似,佛克马和易布思合著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也是通过对各理论流派的选择性介绍和评价,试图建立一个科学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文学理论。选本型教材 选本型教材即选辑他人著述而成,一般为选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选择编排一些理论或批评实践文本,其中大多为经典文本,偶尔也收录学生习作,用来作为课堂教学或学生阅读练习的实例。英美高校文学理论的选本型教材不只是资料汇编,大多具有选家眼光和水准。选编选大多在选编中有说明、指要或有一定篇幅的介绍。如诺顿出版公司的诺顿文选理论与批评选集,在前面就有长达28页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导引”,对“什么是阐释”、“什么是文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作了概要的介绍。再如罗伯特C戴维斯和罗纳尔德席勒夫编选的当代文学批评:文学与文化研究,该书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文学研究”和“什么是文学理论”。这类教材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根据编选标准和内容的差异,我们又可以将选本型教材分为三种。一种是依据历史编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该书有2600多页,遴选了自古希腊至今的文论家著作,按照文论家出生年代先后而编排。另一种是按理论批评流派选编,这类教材往往精选出文学理论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理论批评著作片段。例如安杰斐森和戴韦德罗比的当代文学理论介绍,选取了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批评、美国新批评、结构后结构主义批评、阅读阐释理论、精神分析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等八种文学批评流派的代表性著述,勾勒出一幅当代批评理论之图。第三种则是前两种的综合,既根据主题或专题选择,又兼顾历史与流派的顺序。例如英国文论家拉曼塞尔登编著的文学批评理论 从柏拉图到现在,全书共分为五大主题:再现;主体性;形式、体系与结构;历史与社会;道德、阶级与性别。每一主题下又分为若干子题目。菲利普莱斯和帕特里夏沃夫编选的当代文学理论读本也与之类似。该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按照流派编选了索绪尔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与读者接受理论、女性主义等理论家的文章;后半部分则按照主体、语言与文本性、话语与社会、后现代主义等专题编选。手册型教材 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互为补充。相对于导论型教材和选本型教材而言,手册型教材是与前两种类型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这类教材又分两类,一类是辞典,一类是批评方法手册。手册型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为一般读者或者初涉批评领域的人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导论型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体系性不同,手册型教材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普及。有些辞典收录的词条范围很广,如韦伯文学百科全书,该辞典言简意赅地介绍西方近几十年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和术语。安约翰派克和马丁库勒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术语则仅限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术语,这类辞典既可供初学者入门,也可作为工具书。手册型教材与选本型教材也有差别,选本型教材虽然也辑录的是他人的文本,但重点在选,手册型教材则带有实践性质,重点在指导如何运用。该类型的典型例子是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编著的文学批评方法手册,该手册介绍了数种批评理论,每章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介绍该理论的背景、性质与运用范围,第二节为经典批评文本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该批评理论本身的评价。比如该书第二章“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第一节介绍了形式主义理论的背景及分析方法;第二节为“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实际应用”,具体包括:用形式主义方法解读致他羞涩的情人,短篇小说的形式和结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立统一:哈姆雷特的形式,形式中的意义等。第三节是“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局限”,对于只关注于文本内在的形式主义批评,编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再坚持文学的独立性,而是要恢复文学跟生活和思想的联系”(P162)。这类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即在介绍使用各种批评理论的批评实践时,往往选择相同的文学文本作为批评对象,文学批评方法手册中是用不同方法分析了致他羞涩的情人和年轻的布朗先生这两部作品。朱利安沃尔夫莱和威廉贝克合著的文学的诸种理论:批评实践案例研究也是如此,该教材收录了分别用结构主义批评、后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对雪封这部小说的评论文章。这种编排可以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各种批评方法的不同特色,同时也训练了学生阐释文学文本的能力。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严格地说不能叫教材,而是带教辅性质的参考书。这些用书对文学理论本身和教学方法都作了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迪安F 萨多夫和 威廉E凯恩合著的大学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和麦克肖特的阅读、分析和文学教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有些英美文学理论教材还注意到了多种类型的教材配套使用的问题。如塞尔登的三本教材就是可以互相参阅和补充的。其一当代文学理论导论,主要评介了20世纪以来的各种理论批评流派;其二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则分主题遴选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经典文学理论著述;其三理论实践与文学阅读导论是一本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批评案例分析。二、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立场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立场指编写者对文学理论性质的看法和关于文学理论教学的指导思想。编写者的立场与其理论素养、文学观念特别是所属的理论派别有关,在教材编写中,往往表现编者为对各种文学理论观点或流派的取舍和评价,对具体的理论术语的界定和表述,以及对教材的逻辑思路及建构方式的选择和设定等。由于编写立场的差异,有些教材侧重于对文学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因素的阐释,有些教材则集中研究文学的语言和结构,使得英美的文学理论教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导论型教材一般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立场,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将文学研究分为内部和外部,从构架上看似乎是一种全面的文学研究,但在具体论述中,著者对文学研究中的传记、心理学、社会和思想等四种从“外部”切入的态度有所保留和否定,他们认为这种研究忽视了文学的审美价值,忽视了语言符码的特殊性,将文学作品虚构世界的生成机制简单化了。实际上著者是站在新批评的立场上,主张文学理论应立足文本,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特性。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立场与韦勒克相左,著者毫不回避自己所坚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该书从“什么是文学”开始,在缜密的论证过程中否定了传统和当下社会的各种观念,在追问中得出结论:纯“文学”只是某些特定的意识形态给人造成的错觉,对于文学的价值判断具有历史可变性,它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佛克玛和易布思合著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虽然提出要建立一个具有普遍适用的、科学的文学理论范式,但纵观全书,他们是希望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基础,同时吸收接受美学、符号学等相关成分来合成。卡勒的文学理论则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表现出一个解构主义者的学派立场。英美文学理论教材所表现的这种鲜明的学派意识与编著者在编写教材时的文学现状及文化思潮有一定联系,而这些教材所坚持的指导思想通过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又可推动某一学派和思潮的普及和发展。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无疑起到了推动和传播新批评主张的“内部研究”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及文化的多元并存促使文学理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在教材编写上则表现出综合性的倾向或采用比较客观的立场来评述各派理论。正如朱利安伍尔夫雷和威廉贝克编著的文学的诸种理论:批评实践案例研究中所言:“没有一种理论是封闭或者自足的”,“批评、理论的写作和阅读已经泛滥,超出了理论这一术语的同质性”(P7)。当今的许多教材往往不再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立场或是学派意识,而是囊括诸多文论观念,其框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凯思格林和吉尔列俾汉的批评与实践教程就体现了这种特征。该教材全面阐述文学和语言、结构、历史、作家(主体性)、读者、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塞尔登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也是从再现;主体性;形式、体系与结构;历史与社会;道德、阶级与性别等五个方面来编纂教材的。英国罗杰韦伯斯特的文学理论研究入门则在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中探询文学研究的意义,他认为,文学是“一个各种意义斗争激烈的领域”,多种定义可以和谐并存。这些教材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无不有一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提供任何简单的定义的答案,也许是当今文学理论教材的一个积极而非消极的特色。需要提及的是,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十分注重吸收西方文化和文学资源,特别是本国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情况,由此显示出一种本土立场。英国学者拉曼塞尔登编著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选用了100多个文论家的著述,其中英国文论家占三分之一以上,在第一编第三章和第五编第二章,分别所选的五个文论家都是英国的。英国罗杰韦伯斯特的文学理论研究入门第一章分析了英国文学的现状,针对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提出现在到了强调理论的时候了,第二章又设一节专门探讨英国的文学传统。英国汉斯伯顿斯的文学理论基础主要以英国近代马修阿诺德的诗歌为例子作为演示。美国查尔斯E布雷斯勒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开篇所选的范例就是“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些对我国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有启示意义。三、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逻辑思路清晰严谨的逻辑思路无疑是每一位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或描述理论现状时所遵循的,只有如此,教材中各方面的内容才能融为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才能让学生较易于把握教材的内在线索,并藉此掌握相关理论。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大都具有相对清晰而又体例各异的逻辑结构。有些教材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质疑某种现有的观点来结构全书。如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就是从对当时流行的“起因研究法”和“个性说”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发难开始的。塞尔登编著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则表现出对各种批评理论中自我中心主义的反击,因为那些理论“总是威胁要切断读者及其熟悉的精神支柱”,而对文学研究不是“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评价”,而是“发出绝望的呼喊或进行道德的讨伐”(P5)。由此这些教材形成这样一种思路:置疑现状否定传统提出新观点论证新观点。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有些力求在各理论流派之间寻找其内部的逻辑关联,以统摄整个教材。如凯思格林和吉尔利俾汉的批评与实践教程,编者首先介绍与文学的本质特征语言相关的批评方法,然后一步步走向文学的外部,形成一个以文学文本为圆心的众多的同心圆,其结构方式是由内及外:语言符码结构含义历史生成作者主体读者接受政治意识文化解读,由此勾勒出各种批评理论的内在关系。有些教材集中围绕文学理论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显示各种文学理论批评的联系与发展。如汉斯伯特斯的文学理论基础将各种批评理论聚焦在“阐释”和“阅读”上,关注各批评理论的阐释功能。他在序言中指出,曾经“有段时间里文学文本的阐释和文学理论似乎是两个不同而且毫无关联的物”,但是“在最近的三十年,阐释和理论彼此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事实上,对于当代的许多批评家和理论家来说,阐释和理论已无法分开”,由此该书便有如下章目:第一章:意义解读:实用批评与新批评第二章:形式解读(上):形式主义与早期结构主义(1914-1960)第三章:形式解读(下):法国结构主义(1950-1975)第四章:政治解读: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从章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章关注的都是作为各种批评理论的共同功能,即如何阐释文学作品。还有些教材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根据各理论流派本身的理论难度来结构全书。如罗易斯泰森的当代批评理论使用者指南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的结构方式。有些教材甚至从具体的文学现象入手,无论是全书的导论,还是每章的开始,都是从具体的文学文本讨论入手走向文学理论教学的。如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斯罗伊尔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中大多数章节的开篇便是一首诗歌或一篇小说的片断。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文本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初有一个比较生动或强烈的印象,从而产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欲望。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在编排上也有一些新的特点。如有些教材表现出明显的厚今薄古倾向。塞尔登、彼得威多森及彼得布鲁克合著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为了更好地介绍当今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各种怪异理论,在第四版里把以前版本里涉及到的理论(包括1993年增加的新批评)压缩成一至六章,仅占整本书的一半,而用另一半篇幅论述各种后现代理论。有些教材在编排上更为前沿。如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斯罗伊尔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的结构就彰显出一种后现代的去中心化的色彩。全书分二十多节,既有传统的如“叙述”(Narrative)、“人物”(Character)和“修辞和比喻”(Figures and tropes),也有耳目一新的“笑”(Laughter)、“自我认同”(Me)、“上帝”(God),还有“意识形态”(Ideology)、“种族差异”(Racial difference)、“怪异理论”(Queer)、等等。各节之间相互独立,亦没有偏重,每节都不超过十页,读者可以随意阅读其中的一节,教师讲课也可以从其中任何一节讲起。四、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编排风格从编辑学的角度我们还发现,英美文学理论教材有诸多和国内大学教材迥异的特色。英美教材的封面设计与国内教材相比,更具个性化。有的教材采用的是带有现代色彩的油画,如布莱斯勒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和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有的教材则刊入一幅颇有意味的图片,如塞尔登和彼得威多森及彼得布鲁克合著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第四版)的封面,画的是一个若有所思的人端坐在一扇门前,他在思考什么,门里面又是什么?这些都给读者以遐想。此外,还有的教材封面居然是一幅漫画,如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斯罗勒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的封面,漫画中的教师西装革履面带笑容的拍着学生的肩膀,两位学生却被缚于木板上不能动弹,甚至连嘴巴也被封住,下面一行小字说明:“通常,艾德尔森特别恩典的给少数几位学生讲授关于当代小说的后结构主义分析”。英美教材在目录的编排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如罗伯特C戴维斯和劳拉芬克编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从古希腊到现在,全书的编排顺序是按年代来进行的,但在后面又编排了一个按主题分类的目录。诺顿公司多人合编的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更多达五个目录,分别按:1、著者出生时间;2、现当代流派与运动;3、文类;4、历史分期;5、论点与主题等五种顺序来编排。这种方式已接近计算机的链接,它提供了多个入口,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便利。英美教学非常强调课外阅读,因此它们的教材无一例外都附有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且书目的编排有多种方式。一般按照由易而难的顺序,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论知识。也有一些编著者根据教材自身的内容安排阅读书目,如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由于各章内容的相对独立性,所以他的扩展阅读书目是按章来附录的。苏瑞希纳华的文学批评基础由于专业性很强,因此在按章注释之后对一些参考书目还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罗杰韦伯斯特的文学理论研究入门的扩展阅读书目做得更为精致,分别标为文学理论的入门或普及性著作、一般导读性书目、接受理论书目和语言理论书目等四部分,并且每一部分的前面都有一个简短的说明,俨然一本课外自学指导手册。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也很重视附录,注意增加一些特殊的内容。罗易斯泰森的当代批评理论使用者指南每节都附有批评实践的范本。美国查尔斯E布雷斯勒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则在第三章到第十一章的后面附有一篇学生的评论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该教材2003年版中第三到第十章的后面均附有与该章内容相关的网址。顺便说一下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再版特色。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在再版时往往有较大的变动,内容或增或减,顺序也多有调整,这样做也是与时俱进,使教材更具时代特色。查尔斯E布莱斯勒编写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1994年首版后,分别在1999年和2003年再版,每版都有变化,不断加入最新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材料。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多森和彼得布鲁克合编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第四版也是如此。当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英美教材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一些偏颇之见。同时,很少有编纂者注意到东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从而使它们所阐发的理论的普遍性大打折扣。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值得我国高校教材建设中借鉴的东西。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所持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观念的多元和不断更新,教材体例和编写风格的丰富多彩,以及对选本和辅助教材的重视等等,都给我们诸多启发:文学理论教材可以有多种写法,也可以同时编写出多本不同体例教材,除具有导论性质的教材外,还可以有选本、有个案分析或手册。教材的表述可以严谨细密,也可以文采飞扬。总之,一本好的文学理论教材既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又能在学习中发现理论的价值和思考的乐趣。附录:1、Andrew Bennett and Nicholas Royl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 2d ed. Prentice Hall. 1999.(美安德鲁本尼特 尼古拉斯罗伊尔著: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培生教育公司,1999年版。)2、Charles E. Bressler,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Prentice Hall. 3th ed. 2003.(美查尔斯E布莱斯勒著: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培生教育公司,2003年第3版。)3、Keith Green and Jill Lebihan, Cr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A Course Book. London: Routledge, 1996.(美凯思格林 吉尔列俾汉著:批评与实践教程,鲁特莱斯出版公司,1996年版。)4、Raman Selden, Peter Widdowson and Peter Brooke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Pearson, 2004.(英拉曼赛尔登、彼得韦多森、彼得布鲁克 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培生教育出版公司,2004年第4版。)5、Suresh Rava, Grounds of Literary Criticis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8.(美苏瑞希纳华著:(文学批评基础,依利诺斯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Hans Bertens, Literary Theory: the Bas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英汉斯伯特斯著:文学理论基础,鲁特莱斯出版公司,2001年版。)7、Roger Webster, Studying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th ed. 199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d ed. 1995.(英罗杰韦伯斯特著:文学理论研究入门,爱德华阿诺德出版公司,1990年第1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版。)8、Lois Tyson, Critical Theory Today: A User-Friendly Guide,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A Member of the 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9.(美罗易斯 泰森著: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使用者指南,纽约和伦敦:伽兰德出版公司,泰勒及弗兰西斯集团,1999年版。)9、Dianne F. Sadoff and William E. Cain, Teaching Contemporary Theory to Undergraduates,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1994.(美迪安F萨多夫、威廉E凯恩编:大学当代文学理论教学,美国现代语言协会,1994年版。)10、Philip Rice and Patricia Waugh, Modern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Edward Arnold. 1989.(英菲利普莱斯、帕特里夏沃夫编,当代文学理论读本,爱德华阿诺德公司,1989年版。)11、Wilfred L. Gueerin, Earle Labor, Lee Morgan, Jeanne C. Reesman and John R. Willingham,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2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美 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厄尔雷伯尔、李莫根、约翰R威灵厄姆著:文学批评方法手册,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2、Vincent B. Leitch, William E. Cain, Laurie Finke, Barbara Johnson, John McGowan and Jeffrey J. Williams ,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Norton & Company, Inc., 2001.(美文森特B列奇、威廉E凯恩、罗瑞芬克、芭芭拉约翰逊、杰弗里J威廉姆斯著: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诺顿有限公司,2001年版。)13、Jeremy Hawthorn, A Concise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Theory, The Hodder Headline Group. 1998.(挪威杰里米霍桑著:简明当代文学理论词典,霍德希德林出版公司,1998年版。)14、Julian Wolfreys and WilliamBaker, Literary Theory: A Case Stury in Critical Performance.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