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0页可下载查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趋势.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马克思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趋势马克思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全球化、反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必要回到马克思的时代、回到马克思的著 作中去对其进行认真考察。马克思紧紧扣住当时历史特点,仔细考察了世 界历史形成过程。他认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由以下三个转变决定的。首 先,工场手工业转变为大工业。工场手工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必须依赖于 政治上的保护才能发展,如关税、战争等,这些措施使各国处于分离状态, 世界历史没有形成;分工的发展使工场手工业转变为了大工业,它打破了 原来一切事物的“自然”关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就是世界历史。 无论是工场手工业还是大工业,它们都是分工发展的结果,而分工又是物 质生产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物质生产,这表明马克思在考察世界历史形 成过程的时候,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这是唯物史观在世界历史领域的 具体运用。其次,等级资本转变为现代工业资本。等级资本是从属于封建 等级制度的,不可能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其扩张本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世 界历史没有形成;现代工业资本通过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范围等途径 使世界历史得以形成。最后,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劳动转变为以交换价值 为目的的劳动。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劳动,其出发点是生产者自身的自然 需要,创造的仅仅是区域性历史;而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劳动使人与人的 关系、生产以及人的需要具有了世界性,创造了世界历史。马克思不仅论 证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而且科学地指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大工 业的发展为未来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工业资本和以交换价值为目的 的劳动由于自身的矛盾必然走向灭亡,它们共同决定了历史要发生第二次 转变,转向共产主义。 关键词关键词:世界历史;大工业;现代工业资本;劳动;共产主义 ii marxs arguments 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trend of world history abstract : the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globalization, anti-globalization,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ecessary to return to the marxs era, back to marxs writings to study it earnestly. marx has studied carefully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world history with linking close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ra. he believes that history turning to world history is decided by the following three changes. first, workshop handicraft industry changes into large-scale industry. due to its low technological content, workshop handicraft industry must rely on the political protection, such as tariffs, war, and so on. these measures make a state separate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world history has not been formed. the development of division makes workshop handicraft industry change into large-scale industry. it has broken all natu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original things and formed a new history: world history. workshop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large-scale industry are all the resul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vision. the division is the performan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marxs theory is based on material production, which i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field of world history. second, hierarchical capital changes into modern industrial capital. hierarchical capital is subordinate to the feudal hierarchy,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be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so its expansionist nature is not fully developed and world history has not been formed. modern industrial capital makes world history be formed by shortening the time to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circulation channels. finally, the labor for the purpose of usefulness changes into the labor for the purpose of exchange. the labor for the purpose of usefulness only creates regional history, because its starting point is the natural need of producer. but the labor for the iii purpose of exchange creates world history by making people-to-people relations, production, and the needs of human worldwide. marx has not only demonstrated the formation of world history but also pointed out the trend of world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industry will provide a material basis for the future community. the modern industrial capital and the labor for the purpose of exchange will inevitably move toward extinction because of their own contradictions. these make the history a second shift towards communism. key-words : world history; large-scale industry; modern industrial capital; labor; communism 1 导 论 导 论 全球化的发展使反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必要性。全球化已经成 为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它一方面,把世界各国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了 一起,人们之间不再那么陌生,彼此联系、互相了解、互通有无,无论是 在经济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上,都出现了重大积极变化。但另一方面,世 界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如全球性污染、资源枯竭、世界范围内 的两极分化、 “文化帝国主义” 、地区性武装冲突不断等等。这些问题不仅 出现了,而且还呈现出扩大趋势,人们不禁要反思:它们是由全球化的本 身带来的,还是由全球化所依附的社会制度带来的?人类将在全球化历史 洪流中走向何方?这困扰着当代人们。马克思在批判总结前人世界历史理 论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当时历史时代背景,创建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 他不仅以深邃的眼光看到了历史发生转变这一事实,而且还深入地剖析了 历史转变的时间、转变的原因及转变后的发展方向。这不仅对于在当前全 球化中处于迷惘状态的人们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理解认识当代全球化、 反全球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因此,有必要认真 反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目前许多学者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 果。 首先,在世界历史形成时间上,研究有了新进展。中央政策研究室哲 学历史研究局石太林老师认为:新大陆的发现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历 史的开始时间。 “世界历史的形成有两个历史起点,即公元 1500 年前后的 两次革命,发现了新大陆的交通革命和建立了世界市场的商业革命,正是 这两次革命揭开了人类由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序幕。 ” 而有的研究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把地理大发现作为世界历史的开始时间。 “地理大发现 后,人类才真正具有了世界性的宽广眼界,才真正开启了人们用世界性眼 光观察世界的新阶段。正如恩格斯指出:世界一下子大了差不多十倍;现 “”石太林: 世界历史进程与全球化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3 年第 3 期。 2 在展现在西欧人眼前的,已不是一个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个地球了。 他们赶紧去占据其余的七个四分之一。 传统的中世纪思想方式的千年藩篱, 同旧日的狭隘的故乡藩篱一起崩溃了。在人的外在的眼睛和内心的眼睛前 面,都展开了无限广大的视野。 ” 笔者认为对世界历史形成时间问题的探讨非常必要,因为它直接关系 到世界历史的形成基础,时间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在这个时间上 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活动,正是这个活动开启了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序 幕,找到了时间实际上也就找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基础,它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 其次,对世界市场在世界历史形成中所起的作用问题上,有不同观点。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时代变幻中的社 会主义创新发展观研究”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把世界市场和世界交 往看成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中介,即历史通过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这两 个中介环节转变为世界历史,其链条关系为历史世界市场世界交 往世界历史。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和交往通过这一机制而不断得到加强和发展。 但是苏州大学岳梁教授认为, 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的关系不是条件与结果关系,而是统一的,是一个过 程的两个方面,这个观点与前者有很大不同。 “世界市场的形成就是世界历 史的形成过程,当然也是资本现代性的全球化获得过程,全球化、世界历 史和资本的现代性是三位一体的。 ” 世界市场是世界历史形成的一个工具,还是它本身就是世界历史?这 个问题关系到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若认为世界市场只是世界历史形成的 一个工具,其实质是认为世界市场具有历史性,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出 现,同样也会在一定阶段上消失,它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有可 能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世界市场消失了,但世界历史还是存在的。而若认 为世界市场就是世界历史,那么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就具有同时性,两者 同生同灭,世界市场的前途就是世界历史的前途。 张爱武: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全球化理论比较研究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岳梁: 从科学发展观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公正问题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 年第 5 期。 3 再次,在世界历史的发展阶段上,有的学者把世界历史分为两个阶段, 这个思想具有很大启发性。在湖湘论坛杂志上,学者向延仲老师在对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全球化理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阐发了世界历 史的阶段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有三个历史阶段:即前资本 主义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 产主义社会,而在西方全球化理论中则只涉及到两个历史阶段,即前资本 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未来的更高级社会形态。 “世界历史理论与 全球化理论都涉及到三个社会历史阶段:一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二是资本 主义社会,三是未来社会。但是,两者却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的关键是 看如何定性资本主义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资 本主义社会并非是这一线性历史发展的顶端,而恰好相反,是未来新社会 的准备起点,具有历史过渡性,这一逻辑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在这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是在资本主 义社会内部的同质的社会形式的演变,而是根本性的质变,是一种更高级、 更全面、更理想、更完美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历史形态。 ” 向延仲老师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全球化理论比较角度论述了 世界历史的两个阶段,其实质是论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共产主义, 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两个必然” 。从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对人 类社会发展趋势的论述是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 趋势论述的重要补充,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最后,在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中,除了上面几个角度外,还 有学者从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武汉大学赵士发副教授认为,在马 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体现了一种新的实践观的思维方式,突出了人的主动 性。 “资本主义世界化的基本过程即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在德意 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现实的从 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系统反思了这一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 以上简单地概述了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成果,其中 有的理论在国内取得了共识,有的还存在分歧,要想对其进行更深层、更 向延仲: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今全球化理论关系辨析 , 湖湘论坛2005 年第 1 期。 赵士发: 从实践观的思维方式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5 期。 4 全面地把握,必须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回到马克思,即回到马克思 著作中去、回到马克思时代中去。如在世界历史形成时间问题上,到底是 世界市场形成之时还是地理大发现之时?最好的回答是回到马克思的德 意志意识形态中去,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到了它,并且进行了解释。 再如, 在关于世界市场在世界历史形成中所起的作用问题上, 马克思在 德 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到了: “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 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 从德意志意 识形态后文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指世 界历史阶段,很明显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形成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一 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这一切” ,而不是 “这一” , “这一切”包括了“这一” 。世界历史的阶段问题也是如此,历史 转变为世界历史后,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下一个阶段与前面世界历史是何 关系?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回到马克思,同时,也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 真正发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层基础,才能完整地勾勒出马克思世界 历史理论体系。 总之,时代发展需要人们反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当代对马克思世 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现状需要回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笔者计划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马克思论著原文,扣住当代全球化的发展,对马克 思世界历史理论做一些探索, 力争为以后理论研究工作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0 页。 5 第一章 世界历史形成 第一章 世界历史形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集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 中, 资本论中也有论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其进行了 专门论述,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成文的时间早于共产党宣言和资 本论 ,所以,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处于十分突 出的位置,必须要紧紧扣住它,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 实质。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在马克思世界历 史理论中的地位,它们实际上是马克思以世界历史视域对人类社会发展趋 势和经济学的具体实践运用,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部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证的一个重点就是世界历史形成 过程,下面来分析马克思是如何论证的,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抓住马克 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线、中心。 第一节第一节 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工场手工业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分工。分工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他首先考察了分工的具体发展阶段, “分工起初只是性 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 、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 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 “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 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 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 正是由于分工发展阶段的不 同,才形成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即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 和国家所有制、还有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接着,马克思对这些不同分 工发展阶段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们在历史上的意义是不同的,最重要的一 次分工应该是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8 页。 6 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 他用了两个“从这时候起”来强调此 次分工的历史地位,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从这时候起意 识才能摆脱世界。 ”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为工场手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基础。马克思 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首要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城市和乡村的 分离。一部分主要靠技术、靠经验、靠脑筋思考开发新的行业、新的工具 的人组成了城市,另一部分还依靠原来的生产水平,进行简单再生产的人 组成了乡村。这种分离使原来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之间产生了隔离,产生了 对立, “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 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 ” 在城市中,人为了 自己的利益组成了各行各业的行会,这些行会实行的是师傅带帮工制,每 一个行会都是一个封闭的组织。而在乡村,实行的农奴制,农奴没有人身 自由,他们在农奴主的强迫下从事高强度工作。一部分农奴通过逃跑、暴 力反抗从乡村来到了城市,但城市中以师傅带帮工制组织起来的行会阻止 他们进入各自的行业,使他们身处城市,却实际游离于城市之外。 “这些只 身流入城市的劳动者根本不可能成为一种力量,因为,如果他们的劳动带 有行会的性质并需要培训,那么行会师傅就会使他们从属于自己,并按照 自己的利益来组织他们;或者,如果这种劳动不需要培训,因而不带有行 会的性质,而是日工,那么劳动者就根本组织不起来,始终是无组织的平 民。 ” 这样在城市就形成了一批无组织、无依靠的无业平民,他们的存在 为日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基础,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提 供了可能。 分工的发展,使商人这一特殊阶层出现了,他的出现反过来又促进了 分工发展,产生了需要更多劳动力的生产部门。商人出现的本身就是分工 发展的一个体现,城市中的行会所生产的物品一般来说不是自己所需要的 东西,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又不能完全生产出来,这必须要与其他人或地区 进行交换。为了消除不同人或地区之间交换的障碍,如语言、货币等,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5 页。 7 要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沟通工作,于是商人就出现了。他的出现直接促进了 地区之间的交流,使原来地区之间不可能存在的贸易交往成为了可能,这 又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发展, 使每个城市或地区开始确立自己的优势产业, 放弃其它行业的发展。 “城市彼此建立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 往另一个城市,生产和交往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间在生产上的新的 分工,不久每一个城市都设立一个占优势的工业部门。 ” 所以,商人的出 现对于地区之间的分工和生产部门的细化具有重大反作用。随着商人交往 的扩大,带来了更大的需求,这使得生产部门需要的劳动力呈现出扩大趋 势。 分工一方面提供了劳动力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商人的作用产生了需要 劳动力的生产部门,一个提供劳动力,一个需要劳动力,并且都在同一个 地方城市中出现了,它们共同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在城市 中产生了一个超出原来行会制约的生产部门,那就是工场手工业。当然工 场手工业的出现还有其它前提,它是历史“合力”的产物,如,乡村人口 的不断集中和资本的不断积聚等。 第二节第二节 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历史没有形成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历史没有形成 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使当时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给当时历史带来了 深远影响。首先是所有制发生了变化。原来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这 种所有制是以等级资本为基础的,现在越过了等级资本,形成了具有一定 意义的现代资本(这是针对当时情况来说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工业资本 还没有出现) 。其次,吸引了更多脱离土地制约的平民。原来城市中的无业 平民是工场手工业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现在工场手工业反过来又是无业 平民的“接收器” 。再次,使商业具有了政治意义。原来的商业所进行交换 的范围比较小,各地区之间没有竞争关系,或者竞争程度比较低,所以大 家进行的是和平交易;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使竞争出现了扩大趋势,这时 为了保护自己国内的商业,通过的手段有战争、保护关税等政治措施,从 而使商业具有了政治意义。最后,工人和雇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原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7 页。 8 比较固定的宗法关系,也就是帮工从属于师傅的关系,转变为具有一定现 代意义的雇佣与被雇佣的金钱关系。 尽管工场手工业对当时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与在它之 前产生的商业相比,其作用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面,随着美洲和通 往东印度航线的发现,世界人们之间的交往扩大了,商业得到了比较充分 的发展,而工场手工业由于各国为了保护自己本国工场手工业所实行的关 税保护政策而得不到十足发展。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生产的产品离不开 商业的发展,但是它对商业的反作用是微小的,因为,当时的工场手工业 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很容易在某个国家建立起来,而商业的微小变动就可 能使工场手工业由于失去市场而遭到破产。所以,马克思说: “18 世纪是商 业的世纪。 ” 那么,此时世界历史有没有形成呢?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认为,当 时世界历史有了形成的趋势,但还没有形成。一方面,由于新航线、殖民 地的开拓,一些国家越过自己的边界,抢占了其它国家的市场,世界市场 分割成各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由单独一个国家来经营的,此时世 界还是分裂的。另一方面,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工场手工业,都运用了关 税的原始保护措施, 使各国之间在生产技术上面的交往联系限于停顿状态。 因此,马克思在描述当时世界历史时,用了非常精准的语言表明了世界历 史还没有形成。“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 ” “已 经可能” “日益”这两个词概括出了马克思对当时世界历史的把握,存在形 成的潜能,但并不是已然的现实。总之,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历史还 没有完全形成,但已经存在了形成趋势,或者说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还 没有形成。 第三节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转变为大工业使世界历史得以形成工场手工业转变为大工业使世界历史得以形成 大工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客观要求。前面提到,在 17 世纪的时候,工场 手工业需要并且离不开政治上的支持和保护。政治上的支持和保护除了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0 页。 9 税措施以外,另一重要形式就是战争,通过战争,开拓殖民地,发掘新的 市场。在当时,英国的军事实力比较强大,它通过四处扩张,使属于自己 管辖的市场迅速膨胀,这不仅保护了国内工场手工业,而且还刺激了其发 展壮大,逐渐世界的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产生了集中于英国的现象。 “归根结 底,竞争的斗争还是通过战争(特别是海战)来进行和解决的。最强大的 海上强国英国在商业和工场手工业方面都占据优势。这里已经出现商业和 工场手工业集中于一个国家的现象。 ” 随着这种集中趋势的增强,世界对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扩大的需求积累到一定程度超出了工场 手工业的简单粗放型增长方式所能达到的界限,此时就需要有比工场手工 业更加有效的以自动化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来满足日益扩大的需 求,大工业应运而生,工场手工业转变为大工业。大工业的出现完全是历 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工业的本质是一种分工,是比较发达生产力的表现形式。首先,马 克思对大工业进行了定义: “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 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 ”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了大工业是一种分工, 并且是“最广泛”的分工。其次,马克思通过大工业与工场手工业的比较 论证了大工业是比较发达生产力的表现形式。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工场手 工业与大工业有共同点,那就是运用的都是机器这种生产工具,但是两者 所运用的机器是不一样的,工场手工业所运用的主要是,并且一直主要是 织布机,而大工业运用的是“自动化体系” 。他是这样描写工场手工业的: “那种一开始就以机器,尽管还是以具有最粗陋形式的机器为前提的劳 动,织布业是最早的工场手工业,而且一直是最主要的工场手工业。 ” 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大工业摧毁了工场手工业, “凡是它渗入的地方, 它就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 ” 由此可以看出大工业时代的生产 力水平远远超越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大工业代表了比较发达 的生产力。 大工业的出现,如之前工场手工业一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1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3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4 页。 10 克思对其进行了大量论证,总共表现在十四个方面。第一,大工业使原来 为保护工场手工业所采取的关税等措施失去了效应。 “尽管有这些保护措 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竞争是实际的贸易自由;保护关税在竞争 中只是治标的办法,是贸易自由范围内的防卫手段) 。 ” 这实际在说,大工 业摧毁了使世界隔离的障碍。第二,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 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 币制度得到发展) 、资本集中。第三,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 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第四,大工业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 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他们变成赤裸裸的 谎言。第五,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 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 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第六,大工业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并使分工 丧失了自己自然形成的性质的最后一点假象。第七,大工业把自然形成的 性质一概消灭掉,只要在劳动的范围内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它就把所有自 然形成的关系都变成货币的关系。第八,大工业建立了现代大工业城市 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第九,大工业破坏 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第十,大工业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第十 一,大工业造成了大量的生产力,对于这些生产力来说,私有制成了它们 发展的桎梏,正如行会成为手工业的桎梏和小规模的乡村生产成为日益发 展的手工业的桎梏一样。在私有制的统治下,这些生产力只获得了片面的 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而许多这样的生产力在私有制下 根本得不到利用。第十二,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 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第十三,大工业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 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 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第十四,大工 业不仅使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而且使劳动本身都成为工人不堪忍受的东 西。 马克思阐述的大工业这十四个作用,其中心论点是在说明此时世界历 史形成了。首先,马克思认为大工业使竞争出现了普遍化,人们之间扩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4 页。 11 了交往。原来的竞争是相当不完全的,或者说各个地区之间由于政治上的 原因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竞争,而大工业把政治上的部分壁垒打破了,扩大 了竞争的范围。竞争活动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竞争范围的扩大, 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普遍化了。其次,大工业不仅本身使竞争出 现了普遍化,而且大工业还为竞争的普遍化提供了条件,加速了交往的扩 大。大工业通过自己机器生产,改进工艺,生产出了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无 法创造出来的大型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的出现就象纽带一样把世界各 地的人们连接在一起,使交往的扩大成为了可能,扩大了交往空间,缩短 了交往时间。第三,大工业不仅使世界人们在经济上联系在一起,而且还 使人们在精神领域内也不可分离了。马克思说:大工业“尽可能地消灭意 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他们变 成赤裸裸的谎言。 ” 当世界处于分离状态时,各地的宗教,道德,意识形 态是相异的,大工业到来后,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就会使代表大工业 利益的精神文化逐渐处于优势主导地位,一开始它可能会与本土文化产生 剧烈冲突,但随着大工业逐步扩展,前者的“霸权”地位日益显现,渐渐 地改变或支配着后者,这使世界人们在文化意识上出现了趋同化、世界化。 第四,大工业是一种破坏力量,它改变了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马克思在 论述大工业作用时用了五个“自然” , “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 “自然形成的性质的最后一点假象” 、 “自然形成的性质” 、 “所有自然形成 的关系” 、 “自然形成的城市” ,这五个“自然”的主体分别是国家、分工、 劳动、人与人关系、城市,它们都被大工业给打破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货币关系” 了。第五,大工业又是一种 建构力量,它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大工业“创造现代的世界市场” 、 “建 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 、 “造成了大量的生产力” 、 “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 级间相同的关系” 、 “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 ,世界市场、现代城市、发达 生产力、简单阶级关系和无产阶级,这五个方面清晰地描绘了被大工业所 改变的世界图景,那就是全世界联在一起、生产力发达、阶级关系简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4 页。 12 总之,马克思通过以上五个角度,论述了一个中心主题:大工业开创了世 界历史。 第四节第四节 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世界历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马克思那里世界历史的基 本内涵。首先,在空间上,是指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突破区域界限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 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 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 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 其次,在时间上,是指机器大工业以后的世界历史, 不包括工场手工业时期及以前的历史,但又不仅仅包括以机器大工业为主 的资本主义社会,还包括“未来”社会。目前全球化尽管出现了与马克思 时代诸多不同特征, 但在时间上还是属于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范畴内的。 最后,在内容上,是指不仅在物质生产上世界联系在一起了,具有趋同趋 势,而且在精神、意识形态上同样具有趋同趋势。前面提到“它尽可能地 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 他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 ” 这一点马克思在而后共产党宣言中曾加以 强调,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互 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 是如此。 ”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清晰看出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严密论证逻辑。物质 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使城市和乡村发生分离,在城市中封建行会处于 主导地位,从乡村逃离到城市中的农奴被排挤在行会之外,成为无业平民, 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条件;同时分工的发展使商人出现了,这 个群体扩大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加大了对物品种类的需求,这又产生了需 要大量劳动力的生产部门。这两个条件共同作用,产生了工场手工业。工 场手工业的出现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此时世界历史还没有形成,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76 页。 13 要是因为此时的工场手工业、商业完全依靠于政治,而政治的形式主要就 是战争、关税等等,这些措施使各国处于分离状态,没有联系在一起。但 是历史还是向前的,在政治上特别是在军事上处于优势的英国渐渐地把商 业和工场手工业集中于一体,扩大的世界市场需求超越了工场手工业所能 达到的生产限度,这极大地刺激了分工的进一步拓展,大工业应运而生。 大工业的本质是分工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它的出现使世界 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它打破了原来一切事物的“自然”关系,构建了一个 全新的世界,那就是世界历史。 14 第二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论证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紧紧地抓住了分工这一要素,正是 分工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使历史转变为了世界历史,马克思为什么会以分 工为起点呢?这说明了什么?我们说,马克思扣住了分工,就是扣住了物 质生产,就是坚持了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运用、坚持唯物史 观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史观的创立 前面提到,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著作中处于十分 突出位置,它同时又是马克思阐述其唯物史观的一部重要著作,并且对唯 物史观的论述是在论述世界历史理论之前,所以,要把握世界历史理论与 唯物史观的关系,必须先考察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论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初 步形成了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精神决定论。他对当时德国哲学现状作了一个概 括,认为德国哲学正在发生一次空前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只是在纯粹思 想领域中发生的,只是在黑格尔体系内进行的,也就是说这种变革是一场 无意义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 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 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 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 中发生的。 ” “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 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 接着马克思具体地分 析了这场斗争,并从本质上指出了,表面上看两派之间进行了激烈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3 页。 15 实际上他们都是在一个精神世界里的斗争,是属于一个体系的。 “老年黑格 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 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 切。 ” “他们和黑格尔的论战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论战,只局限于他们当中 的每一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个方面,用它来反对整个体系,也反 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些方面。 ”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他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理论中 有的思想涉及到了物质生产,涉及到了现实世界。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 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如果费尔巴哈那里有时也遇见类似的观点,那么它们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 的猜测,而且对费尔巴哈的总的观点的影响微乎其微,以致只能把它们看 作是具有发展能力的萌芽。 ” 但马克思很快指出了费尔巴哈思想的致命缺 陷,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 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他根本不知道现实世界是从何而来的。 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 ,而不是感性活动 ,因为他在这 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 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 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 ,并且仅 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 。 ” 所以,马克思 认为: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 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 马克思通过对以上两者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物质生产活动是人 类社会的基础,思想观念意识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首先,物质生产活 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 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 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 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5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8 页。 16 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 样。 ” 离开物质生产活动,人类将不存在。其次,物质生产活动不仅把人 与动物分开,而且还把人与人分开,使社会呈现出多样性。 “一当人开始生 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 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 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 “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完全取决于他们进行 生产的物质条件。 ” 再次,国家和社会结构等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物 质生产活动所决定的。 “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 生的。 ”最后,人类的社会意识也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 “人还具有意识 。 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 受到物质纠缠 。 ”马克思还考察了意识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的始终, 物质生产的决定性地位一直是稳固的。一开始人类的意识就与动物的意识 不一样,因为意识是人类在生产中交往的产物。马克思是通过绵羊意识与 人类意识的比较而得到上述结论的:“这里, 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 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 ” 随着 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具体一点就是随着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汇编
- 甘李药业校招题库及答案
- 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直属事业单位第二批招聘189人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广西柳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招聘编外聘用人员1人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黑龙江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试卷 公共基础知识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6年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含答案
- 2026年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通化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汇编
- 2026年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新版
- 2025年杭州市拱墅区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9人参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维修空调合同模板7篇
- 旋风除尘器设计计算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作用
- 老年失能护理学教案(供参考)
- 零售行业新媒体营销策划方案从线上到线下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营销策略范稿
- 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悲欢喜怒交织是人生-【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 01SS105给排水常用仪表及特种阀门安装图集
-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策略研究
- 高速公路机电养护技术要求
- 向榜样学习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班会
- 药敏试验结果解读及临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