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善译”翻译观.doc_第1页
马建忠“善译”翻译观.doc_第2页
马建忠“善译”翻译观.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19世纪末马建忠基于比较语言学提出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翻译观的“善译”翻译理论。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然而马氏的翻译观点已涵盖等效翻译理论的全部内容,并与语用翻译有相通之处。本文拟从语用语言等效、社交语用等效角度,探讨马建忠“善译”翻译观的实用性。 关键词:善译等效翻译语用翻译一、马建忠“善译”翻译观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于1898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用西方语法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对中国语言学史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成为积极借助西方语言学来阐释汉语语法的中国首批语言学家中的第一人。他1894年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明确指出了翻译对中国反抗外国欺侮,并最后战胜外敌的重大意义和创设翻译书院、展开翻译活动、培养翻译人才的紧迫性。在该文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善译”翻译观:“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覆,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这段话的义蕴相当丰富全面,涉及语义学、语用学、文法学、修辞学,以至进入了文化研究的领域。他看来:翻译是很难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翻译呢?平时在翻译训练中就应该培养自己对两种语言的浓厚兴趣,用心思考,一定要先将所要翻译的语言和用来翻译的语言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比较,以考察两种语言文字产生的渊源,领悟两种语言相同或相异的缘由。对两种语言相当的意义应加以反复推敲,务必探究其语调的高低,分析其字句的繁简,弄清其文体的变异,了解其内涵细微差异的由来。这样,拿到一本书,必须反复阅读,掌握它的精神实质,并且揣摩出它的风格,体会到它的语气,才能消化吸收,写起来得心应手,使译文和原文一模一样,没有分厘丝毫的差别,读者能从中得到与看原文相同的收获,这样的翻译可称得上好翻译。马氏非常注重原语言和文本,强调细致的文本分析,而且推崇翻译中的直译。作为当时主要的语文学家,马建忠将自己的翻译理论建立在比较语言学之上。他的“善译”理论与当代的翻译等值理论如出一辙。可以认为他是采用以语言对比研究为取向、以翻译对等为中心、注意翻译过程的翻译方法的中国翻译理论家先驱。二、“善译”与语用翻译本文拟从善译的语用学角度,举例说明善译翻译观的现实意义。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语用学是“推断语言在语境中意义的学问”,它可以从语用语言学和社交语用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为求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必须注意原著的“语用用意”(pragmatic force),注意从原著的角度看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语用用意就是言语的意向,分为两类:暗含的(implicit)和明说的(explicit)。前者指言下之意,后者指字面的用意。翻译中根据语境辨认原文的暗含用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字面表达出来的用意往往不是原作真正的用意,即“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例如: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I never expected you to grow so proud thatnow you have no use for me while you re so fond of outsiders likeBaochai and Xifen. You igored me or cut for three of four days at atime.这番话是宝玉讲给黛玉的,黛玉为宝玉昨日没有开门一事生气。宝玉十分委屈,讲话时十分注重措辞,诸如“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他的目的是让黛玉体会出自己的委屈与无奈。在翻译这些词时,译者对两种语言相当的意义应加以反复推敲,弄清内涵差异,如果译者照字面意思直译,外国读者会搞不清楚“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的意义,译者抓住了作者的暗含意义,译文的解释性翻译让外国读者明白原文的内容,实现了原文的语用用意。(二)翻译中的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中要达到社交语用等效,译者就要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为此,他必须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要达到等效,译者要对原语和目的语有较深的造诣,对这两种不同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还要考虑照顾译文读者的对象,即“善译”中“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三、结语中国翻译理论需要更新与提高,在现阶段中国翻译界要实现传统译论的现代转换,要在了解了传统译论的总特征的前提下,对传统译论的理论范畴进行梳理、甄别,将有用成分分离出来,从而使之成为新译论话语创建的话语来源之一。翻译理论研究必须站在科学的高度,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系统和翻译过程所涉及的诸多具体因素和复杂关系进行立体多边探讨,才能建立体现现代性的、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中国新译论。 本篇文章来源于 骆驼论文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