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忠县石柱县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谈三峡工程地面文物的保护.docx_第1页
从忠县石柱县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谈三峡工程地面文物的保护.docx_第2页
从忠县石柱县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谈三峡工程地面文物的保护.docx_第3页
从忠县石柱县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谈三峡工程地面文物的保护.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的文化内涵谈三峡工程地面文物的保护汤羽 扬摘 要 文章对三峡工程淹没区的古镇 、民居 、文物有所介绍 、分析 ,呼吁进行有效的保 护 ,并对保护的途径措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作者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副教授 、建筑历史教研室 、古建筑研究室主任 。 曾在菲律宾 G &W 建筑师事务所工作 。主 持“湖 南 省 花 垣 县 茶 洞 镇 规 划”( 建 设 部 项 目) ,获建设部村镇规划试点优秀奖 。并主 持“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石宝寨保护规划” 的制订 。发表过论文多篇 。关键词巴文化西沱镇 洋渡镇保护途径手段AbstractThe article has int ro duced andaualyzed t he ancient towns 、ho uses and cult uralrelics in t he inundated area of t he Three Go rges p roject . The article appeals fo r effective p rotect2 ing and raises usef ul suggestio n to t he p rotecting way and measure .三峡工程的川东库区涉及到 30 个市 、县 ( 区) ,幅员面积约 5 万 km2 。当库水位达 175 m 常年蓄水线时 ,忠县县城及境内 10 个乡镇将部分或全部淹没 ,石柱县 3 个乡镇将部分淹没 。经调查 , 两县淹没区内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地面文物 ,包括有街区 、祠庙 、民居 、石阙 、摩崖造像 、水文石刻 、 桥梁 、古城址等共 31 处 。这些建筑或建筑群及文物都带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征 ,展示了巴蜀建 筑的传统品格 。Key wordsYangdu TownBA - Cult ure Xit uo TownProtectingWay and Measure巴文化及建筑的一般特征11 . 1 巴的起源史学界较多人士认为 :四川古称巴蜀 “, 蜀”指今四川西北地区 ,以成都为中心 “; 巴”则指今川东地区 ,以重庆为中心 。“巴”、“蜀”初为部族名 ,继为国家名 ,后来又为地域名 。“蜀”部族为四川 土著 “, 巴”部族则是由四川以外地方逐步迁入的 。殷商之际 ,巴人生活在江汉一带 ,春秋时代入 川 ,是三峡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一次移民 。自此 ,巴人有了比较固定的活动疆域 。忠县建制 较早 ,历代为州 、郡治地 ,原名临江 、忠州 ,是周朝末年巴国的重镇 ,是研究巴文化的重要地区 。1 . 2 巴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川东地貌属盆地平行岭谷 ,由约 30 条山脉组成 ,其背斜山地陡窄 ,向斜谷地宽而缓 ,间有平坝 、石台 ,地内水系发达 ,形成格状 。其地北 部有秦巴山 ,东南有巫山 ,七曜山和湘鄂西山地 ,形成了天然屏障 。巴人所居环境多靠山临水 ,有 人称之为“冷谷江河文明”,以区别于成都为中心的“平原灌溉文明”和江汉地区的“平原江湖文 明”。受该自然环境的约束 ,巴地农业不发达 ,且渔猎业颇为活跃 。从忠县 井沟遗址出土的器 物陶制圜底釜 ,尖锥底角状杯等推测 ,当时的主要食物是野生动物和鱼类 。这种炊器 ,是早期巴 文化的重要特征 。此外 ,由重庆博物馆藏的 于上 ,可看到干栏式建筑的形象 ,这种建筑形式适 合于山地地形 ,利于防潮防虫 ,是特有自然环境的产物 ,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古老的居住方式之一 。1 . 3 与周围地区的文化关系长江是我国文明发源地之一 ,上游有巴蜀文化 ,中游有荆楚文化 ,下游有吴越文化 。因巴 、越两族早期都以江汉为活动中心 ,后分别走向长江的上 、下游 ,所以巴文化从一开始的原生形态就 与荆楚文化及吴越文化有着多向的连锁式关系 。巴史新考中指出古代巴与越文化有许多相同 的特征 ,如 :都有纹身的习惯 、以龙蛇虎为图腾 ;同为巢居而都沿水居住 ,船棺葬 ;有以“人为祠”的 习俗等 。秦并巴蜀后 ,中原文化涌入 ,巴文化与周边文化广泛融合 ,其中有保持原文化的一面 ,但 更多的是被涵化在中原大文化之中了 。忠县县城临江岩摩崖造像群是唐代佛教入川东的代表 作 。造像结构紧凑 ,人物形象准确生动 ,不亚于中原的造像水平 。忠县出土的汉代陶屋及有名的 丁房双阙 ( 图 1) 、无铭阙 ( 图 2) 都包含了中华大文化的特征 。元 、明 、清时期出现了“湖广填四川”华中建筑 1997 , VOL15 NO3115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 ,多数移民从三峡入川 ,便使这一地区的文化渗入了各地文化的成分 ,从川东长江沿岸各地的禹王宫 ( 两湖会馆) 、万寿宫 (江西会馆) 、天上宫 ( 福建会馆) 等可以看到异地建筑的风格手法 。19 世纪末以来 ,重庆开埠 ,西方文化涌进 ,给川东地区也带来了很大影响 。 由江岸到腹地均可见到天主教堂 。西方的古典建筑形式甚至影响到一 些民居 ,沿江的商业集镇也有较大的发展 。城镇其高程多在 135 170 m 之间 , 这一地段地貌多属河流堆积的阶地和漫滩或河流堆积地貌与平状丘陵地貌的结合处 。地段地势较为平坦 , 便于居住和船舶的停靠 。长江干流与其支流交汇地段也因与腹地水运 便利而成为选址重要依据 。在两县 11 处被淹没的古镇中 ( 共 12 处 ,其 中一处为 1949 年以后建镇) ,有 6 处位于长江干支流交汇地段 , 3 处位 于支流上 。在峡区也有一些滩险因拉纤而成为集镇的 , 如秭归的新滩 镇 、泄滩镇 。沿江古镇的发展及建设规模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商业活动 的制约 。古代川地以煮盐业为主的中心地带商贾云集 ,镇场建设规模及 建筑相对较好 。清代忠州 43 个镇场中只有产盐的 井和涂井每日一 集 ;石柱县西沱镇是深水良港 ,又是“川盐楚销”的口岸和盐运大道的起 点 “, 水陆贸易 , 烟火繁盛 , 俨然一郡邑也”。忠县洋渡镇在清代属石柱 厅 ,为“厅之水陆通衢”, 为自贡富荣盐场盐船直放的口岸而得到繁荣 。 石柱县沿溪镇也曾因近代设重庆民生公司的转运站而兴盛一时 。1 . 4 古风犹存的建筑特色由于自然环境险峻 ,经济相对落后 ,巴文化的发展呈自然趋势 ,雅文 化少 ,更多的是重实际的 、自发的 、世俗的 、民间的文化 。大山的质朴与 江河的畅快相揉合 ,造成这一地区文化的特色 。建筑上表现为强烈的山 地意识 。自由曲折的建筑群轴线 ,使建筑在多重台地间展开 ,屋宇重重 , 与背景的山 、脚下的水构成一副天然画卷 ; 轻盈变化的结构形式使建筑 能够“爬山下坎 ;”古朴的图腾装饰使建筑美观大方 。在建筑类型上也有 巴文化的特征 ,较有代表性的如忠县的巴王庙 ,是为纪念古代巴国将军 巴曼子而建的祠庙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 ,每年三月周围各县民众聚集庙 前“扎彩亭彩龙 ,杂以鼓乐 ,舁曼子夫妇偶像 ,绕城一周 ,以示纪念 ,”当地 人称这天叫“三月会”,成为这一地区独特的传统节日 。巴王庙也是当地 的祭祀庙宇 。沿江地区的“王爷庙”,每镇都有 ,这与船工行业的活动有 密切的关系 。峡道为四川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滩多水险 ,船工生活 艰险 。王爷庙是行会活动的场所 ,船工在此祈祷平安 ,联络感情 ,举行祭 祀 ,庙内多有戏台 “, 庙”的气氛淡 “, 祠”的气氛浓 。2 . 2 古镇的布局结构长江入忠县 、石柱县境流长 115 km , 沿岸古镇 10 余处 , 布局都沿街 道长向发展 ,又因地形不同 ,与江南的关系不同 ,呈现多姿风貌 。典型的 布局方式有三种 。(1) 古镇街道垂直于江面 ,并沿山脊走势 ,形成阶梯式的街道 ,称 为“云梯街” 石柱县西沱镇即是 ( 图 3) 。西沱镇是川东历史文化名镇 , 地处“巴州之西界”,长江南岸的回水沱 ( 即回水湾) ,又是忠 、万 、石柱三 县交界地而得名 。唐宋起便成为川东 、鄂西边境的重要商贸集镇 。从宋 时起 ,逐步建成起于西沱的“盐运大道”,全程约 300 km ,翻七曜山可达湖 北利川 、恩施等县 。至元代成为三峡峡江水陆所设的 14 个水驿站之一 , 称“梅沱小水站”。由明清至民国 ,这里沿街的油盐商号 、山货商号 、中医 药铺 、布匹丝绸店 、烟铺 、糖果斋铺等 、日杂 、酒馆 、客栈 、店铺不下 100 家 。逢场商摊贩不下 200 个 。镇上还有多处手工业作坊 。是方圆百里 内的商业重镇 。西沱镇“云梯街”西起长江岸边 ,沿山脊蜿蜒而上 ,至山上独门嘴总 长 2 . 5 km ,这条爬山街有 113 个梯段 ,1 124级石踏步 ,当地人称之为“坡 坡街”( 图 4 5) 。这些阶梯有的是条石铺砌 ,有的就山剔凿而成 。街宽5 7 m 不等 ,两侧多为单层木构房屋 ,局部有二层吊脚楼 。特点 :沿街面2 沿江古镇民居的形态长江是沟通川东与中原地区经济及文化的走廊 ,是川盐济楚 ,川米 外销的重要通道 。唐宋以后 ,更为重要 。由此形成了沿岸城镇 、乡场 ,为 人口和商品的集散地 ,经济和文化较腹地发达的格局 ,呈现“场镇滨江者 繁盛 ,山市小而寂”的现象 。2 . 1 古镇的选址和建设沿江古城的选址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较突出的是自然地理特征和商业辐射范围两个方面 。从地理环境看 ,忠县和石柱县境内将淹没的古华中建筑 1997 , VOL15 NO3116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出檐 ,宽街沿 ,便于经营 、纳凉 、蔽雨 ; 用穿斗结构 ,山面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 ;小青瓦屋面 。由江面远眺 ,云梯街犹如一条下江巨龙 ,鳞次栉比 的青瓦屋面似闪闪的龙鳞 ,人们将此街临江段南北两侧两座单拱石桥起 名为“南龙眼桥”“北龙眼桥”。街道沿山脊“爬行”,两侧的房屋可依等高线向进深方向发展 ,形成 完整的建筑组群 。云梯街两则除店铺及一些官绅大宅外 , 还有多座祠 庙 ,如关帝庙 、紫云宫 、南城寺 、桓候宫等 。另有多处会馆 ,如万寿宫 、天 上宫 、禹王宫 ,这些建筑群有的为一进 ,有的为两进或多进 。当地人称一 进为“一重天”,而多重天井则为“一道道天”了 。这种布局待街道延伸至一定长度后 ,便在其上平行方向再建街道 ,忠县县城即由此形成 。洋渡镇在长江南岸 ,为顺岸式自然码头 ,因为石柱 、丰都 、忠县三县 的交界地而成为沿江商贸口岸 。历史上石柱县的土产 、药材均陆运至洋 渡镇 ,由此水运至渝 。民国时期有自贡盐场盐船直放站 ,又有民生公司 的加煤站 ,有下至宜昌上至重庆的客船 ,因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古镇街道 。 总长 500 m 宽 5 7 m , 两侧店铺民居多为 木 结 构 , 间 有 一 些 风 火 山 墙 。 沿街依山一侧店铺民居多为一层 ,布局紧凑 ;沿江一侧多为下落式 ,面街 一层 ,面江二层或三层 。大些的房屋带天井 。特别是下落式的天井 ,使 建筑空间既有变化 ,又出奇制胜 。构架多穿斗式 ,大出檐木板墙 ,面街一 侧用七字挑檐 ,挑檐吊柱垂头雕工细致 。街两侧除店铺民居外 ,还有王( 2)楼形式古镇街道平行于江面沿等高线展开 ,房屋“爬山下坎”,为吊脚这种布局方式以洋渡镇最具代表性 ,保存最完整 ( 图 67) 。4 西沱镇云梯街5 西沱镇云梯街8 沿溪镇老街8 沿溪镇老街华中建筑 1997 , VOL15 NO3117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爷庙 、禹王宫等祠庙 。这条石板古街至今保存完整 ,建筑中木雕讲究 。( 3) 古镇位于长江干流与支流交汇口的较平缓地段 ,街道沿等高 线伸展 ,房屋较少“爬山下坎” 石柱县沿溪乡就处于沿溪与长江的交汇 口 ,江水在此回转 ,形成浅滩 ,地势平坦 ( 图 8) 。老街街道宽 4 m ,两侧建 筑为穿斗构架 ,二层居多 ,面街多有吊脚廊 。因为街道沿支流方向一字 展开 ,对长江江面了望不利 ,所以在码头进入街道起点处建有一座三层 高的中西合壁式碉楼 ,碉楼第三层对沿溪和长江两面出吊脚廊 ,便于了 望江面 ,亦具防御功能 ( 图 9) 。木构架规整有序 ,构架搭接明确 。过厅山面构架柱子 、正厅除廊柱以外的各缝构架柱子均不用柱础 ,直接落在高于地平的条石基础上 。过 厅及正厅前廊均为两步架 ,廊间瓜柱下设斗 ,45 放置于木雕的荷花柁 墩上 。柁墩下月梁除楞角稍加工外无多雕琢 。正厅明间装饰精美 ,其廊 步月梁下跨空枋为三角形雕花板 ,刻有珠环 ,环内飘舞丝涤 ,环外遍雕蔓 草 。檐柱下斜撑及明间花牙子均为蔓草透空雕 ( 图 11) 。古朴秀丽 , 别 开生面 。洋渡镇的陈一伟宅是受西方建筑影响的民居代表 。该宅为天 井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 ,前有平坝 ,可俯瞰江面 ,背对老街 ,左边石阶梯 , 下可达江边 , 上可达老街 , 为当地富商所建 , 民国时期曾作为盐业批发 店 。其选址符合当地“凤朝阳 ,虎落坪”风水之说 ,且入口大门位于前厅 一侧 ,略有偏斜 ,也为风水说所致 ( 图 12) 。外墙为青砖砌筑 , 拱形窗装 木百叶窗扇 ,窗套作西式线角 ( 图 13) 。外墙于二层楼面处作西式腰檐 线 ,内部砖柱也作线角 。楼梯间的布置 、跑马廊的形式都受西方近代建 筑风格的影响 ( 图 14) ,内部木构架仍为穿斗式 。这样的建筑在偏僻的 古镇是为罕见 ,是川东地区近代经济发展及东西方交流的实物例证 。2 . 3 代表性民居两例位于西沱镇云梯街下段的“下盐店”是川东地区清代穿斗木构民居的代表 ( 图 10) 。原为当地富绅住宅 ,由街面进入 , 利用坡地高差 , 几经 转折多重院落 ,当地人称之为重重过厅连着“一道道天”。现仅存最后 “一道天”,但周围部分地基 、石件仍存 ,整体形势依稀可辨 。现存建筑群 包括过厅五开间 、东西厢房各三开间及正厅开间 ,均为穿斗构架 。过厅 山面为“千柱落地”式排架 ,竹编夹泥墙套白 ,小青瓦悬山屋面 。10 西沱镇云梯街下盐店民居12 洋渡镇陈一伟民居入口3 保护的意义和保护手段的确定长江 、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包含着过去岁月传递下来的信息 ,是我 国社会发展科技演进的见证 , 也是确定多文化发展交流演变的实物例 证 。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因此 ,必须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 。川东地区长 江沿岸 高 程 135 170 m 是 城 镇 村 落 密 集 的 地 段 。当 三 峡 库 水 位 达175 m 时 ,这一文化层及其地下文化层将全部被淹没 。这也就意味着 :四 川原始文化中的“长江沿岸区 忠县 井沟类型”至明清川东长江两 岸的主要文化区都将没入库中 。对三峡工程淹没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抢 救是一项紧急艰巨的跨世纪工程 ,是举世关注的课题 。面对大量的古城 镇 、古村落民居 、各类型的传统建筑及石阙 、石刻 、造像 、桥梁出现了如何 划定保护项目 ? 保护范围 ? 保护经费由何而来 ? 保护的方法及措施如 何 ? 易地搬迁后如何再利用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群是没有可比性的 。因此对于库区文物 ,除应按历史性 、科学性 、艺术性判断外 ,更应注重地域性特征 。如洋渡镇的陈一伟宅表现了民间自发吸 收外来文化的一面 ,带有文化交流中民间的特点 。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文 化交流史 ,增加新移民城市的“历史延续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保护概念还应扩大到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保护的对象应不 仅限于一座建筑 ,还应包括其存在的环境甚至一些街区 ,以至自然背景 环境 。通常的文物保护是在建筑或文物发生地进行 ,而库区文物相当一 部分必须搬迁才可保护 ,即文物将脱离其原生环境 ,这便为保护工作带 来困难 。尽管如此 ,保护工作还是应当尽可能选择恰当的地点及环境背 景 ,或对所选择的环境进行改造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国际上已有先例 , 埃及菲莱岛神庙即因建造阿斯旺水坝后 , 水岛将被淹没而将神庙后移300 m 。为模拟原环境 ,把新址改建成菲莱岛的样子 ,神庙原样不变 。忠 县的无铭阙 ,位于临水的台地上 ,有人提议将其搬迁到新县城中 ,这并非 是最佳方案 。妥善的方案是将石阙迁至高一级的台地上 ,将台地略作修 砍 ,以保持石阙与水面和背景的关系 。西沱镇“云梯街”下段的 500 m 将 被淹没 ,恰当的方案是将淹没段有价值的建筑迁到街道的上段 ,并将南 北龙眼桥上移 ,以使“巨龙”不至失去生命 。而不应将淹没段有价值的建 筑搬入开发区的游乐园中 。3 . 1 保护概念的深化文化资源保护的概念正在扩大 “, 环境的多样性”使人们改变了以前文物保护仅限于那些上层的 、高雅的 、永久的建筑物的观点 ,而转向重视 多民族 、多爱好 、多种文化影响下风格各异的建筑或历史空间 ,古老街区 以至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三峡库区的文化遗产属一次性抢救保 护 ,如果仅以属国家级或省市级文物判定取舍 ,能保存下来的地面文物 将所剩无几 。事实上 ,从文化的取舍看 ,西沱镇的云梯街与故宫的建筑华中建筑 1997 , VOL15 NO3118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可与活动广场结合 ,作为市民聚会节庆演出的场所 ; 一些祠庙也可作为集贸 、游览 、展示 、接待活动的场所 ;一些民居 ,仍可以用于居住或旅游 服务等 。这些古老的建筑如果利用得当 ,就意味着建筑资源的再生 ,也 会为城镇增添新的影响 。三峡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世 界闻名 。库区形成后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破坏 。 而文物保护及传统文化区的设立将是一种补偿 ,对于三峡地区旅游开发 品位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与其新建许多千篇一律的景点 ,不如将更多的 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下来 ,以保持我们生活空间的多样性 。总之 ,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项时间紧 、难度 大 、涉及面广的工程 ,这不仅是文物部门的工作 ,还应该得到社会各界和 民众的关心支持 。这项工程的圆满完成必将在人类保护发展自身文明 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 注 :本文部分附图参见华中建筑1996 年第 4 期 :专辑”彩页) 3 . 2 保护方法的多样性据有关部门统计 ,整个三峡工程淹没区 、迁建区内有地面文物 430处以上 ,地下文物 700 余处 。这些文物是经当地文物工作者和有关部门 组织专家再次复查而确定的 ,其本身具有一定代表性 。忠县 、石柱县 30 处以上保护点就是经当地调查后 ,我们又复查补漏而确定的 。其中部分 因年久失修 ,毁坏严重 ;部分 ,并不至于全部淹没 。基于这些情况 ,对其 保护提出了三种方法 :对于条件允许的 ,应就地保护 ,如忠县石宝寨以及 一些不便迁移的水文石刻 ;多数须易地搬迁 ,包括保存较完整的民居 、重 要的摩崖石刻 、有地方代表性的祠庙等 ;少部分可留取资料 ,如风化较严 重的题刻 、改建过多毁坏严重的古建筑 。这些保护搬迁工作必须严格按 照国际和国家文物保护的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