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第五章 语法.doc_第1页
现代汉语第五章 语法.doc_第2页
现代汉语第五章 语法.doc_第3页
现代汉语第五章 语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 语法1、 语法的特点(1) 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2) 词、短语和句子的机构原则基本一致(3) 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4) 量词和语法词十分丰富2、 划分词类的标准(1)有一个必须具备的特征 (2)有一个必要的特征(3)有一些不容许的特征(4)有一些可容许的特征3、 各类实词的辨析(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和时地的名称。(2)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判断动词“是”和副词“是”的区别:名词或名词成分前、在主语和宾语之间是动词;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是”要重读,可用“的确、确实”替换,是副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别区别方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看否定形式不是别、不、没有不很+X心理动词+助动词+看能否带宾语+表物量的量词短语+X+怎样区分动词、形容词?项目动词形容词能否带宾语大多数能不能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多数不能多数能重叠方式AA式 ABAB式AA式 AB式 AABB式 ABAB式能否作状语多数不能多数能(3)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4) 区别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5) 数词:表示数目或次序。分基数词和序数词。(6) 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可分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物量词与动量词的鉴别:与宾语在语义上能够搭配的物量词,不能搭配的是动量词。物量词前边可以加上表示存在的动词“有”,如“有一本 书”。(7)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只能作状语的是副词,既能作状语又能作定语的是形容词。区分方法形容词副词修饰名词作定语+做谓语+前加程度副词“很”+单独回答问题+少数能同形同音但意义完全不同的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在名词前是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副词和动词的区别:在名词前是动词,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没和没有的词性辨别区别:在名词前是动词,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区别(能是名词,不能是副词):前+介词 “在”或“从”后+的+名词看能否单独回答问题能否纳入“名+是+名” 格式(8) 代词:是有指示或代替作用的词。(9)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10) 叹词: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4、 常用虚词的辨析(1) 介词:放在名词性词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语”。介词与动词:看句中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没有第二个谓语动词,有它是介词,没有则是动词;能换成介词“被”的是介词,不能换成介词“被”的是动词。(2) 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的虚词。位置变换法:连词两项可以换位意义不变;介词不能换位,或者换位后意义改变。插入成分法:介词可以在介词之前停顿、插入;连词不能停顿也不能插入,只能在第一项前插入省略法:连词“和”可以省略,介词“和”不可以省略。(3)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的前后,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虚词。(4) 语气词:是放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的虚词。“了”的几种词性的分辨:出现在句中谓词后是助词;出现在句末名词后是语气词;出现在句末谓词后是兼用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的区别:看“的”能否去掉:能去是语气词;不能去是助词;看的后能否补出相应名词:助词能补出中心语,语气词不能;看加“不”的位置:在“是”后语气词, “是”前是助词。语气词“啊”和 叹词“啊”的区别:粘附于句末或句中停顿处是语气词;粘附于句末或句中停顿处是语气词5、 短语的结构类型和特殊类型基本类型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定中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其他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6、 句子成分分析(用简易符号法):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7、 标点,语法错误等方面的病句评改8、 复句的类型及单句和复句的区别(1) 意义类型:联合复句:并列复句,顺承复句,解说复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偏正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转折复句(2) 结构类型:多重复句紧缩句(3) 单复句区别:从结构上看:单句的结构“单一”,只能分析出一套结构成分;复句至少有两套相对独立、不互作句子成分的结构中心,复句的每一个分句各自独立,结构上互不包含,彼此不能互作句子成分。从语音停顿上看:语音停顿是区分单句和复句的重要标志,几个谓语中间有停顿的,用逗号后分号隔开的,是复句。9、 多重复句的结构和层次分析(1) 通读所给句子,掌握全句语义;(2) 确定分句数目,记出分句顺序;(3) 找出关系词语,使用符号标出;(4) 确立第一层次,标明意念关系;(5) 逐层分析下去,直至分句为止。第6章 修辞1、 修辞原则(1) 适切原则:修辞以适应和切合题旨、情境为首要原则,题旨就是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境主要指表达所需处的客观环境。(2) 审美原则:修辞充分利用语言的审美价值来满足人们的美感需求,审美原则是修辞的基本原则(3) 比较原则:效果的好坏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衡量。比较是分析修辞现象的基本方法。2、 语用规则(1) 合作会话原则:适量准则,质量准则(2) 会话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3、 利用修辞或语用规则分析语言现象4、 掌握辞格类型: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夸张、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仿词、反语、婉曲、设疑、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5、 相近辞格的辨析方法(1)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2)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作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客观基础不同:借喻侧重 “相似性”,借代侧重 “相关性”;转发方式不同: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3) 拈连和比拟的区别:构成条件不同:拈连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结构形式不同:拈连要“连”,两种不同语言环境都出现,或先或后地“连”在一起;比拟只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4) 语义双关和借喻的区别:结构方式不同: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修辞作用不同:借喻旨在“显”,目的是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生动形象、具体简洁;语义双关旨在“隐”,言此而意彼,目的在于收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5) 婉曲和双关的区别:婉曲注重在故意回避某种说法,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来;双关着重有意影射某人某事,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婉曲是闪烁其辞,用委婉的方式暗示出来,言外之意需要人们从话语外去理解;双关把话都说完,同时关顾表里两层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6)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排比是三项或更多项的平行排列,对偶只是两项的对称排列。排比每项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对偶两项字数必须相等。排比常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对偶力避字面的重复。(7) 层递和排比的区别:从形式上看:排比结构上要求相同或相似,多有提示语;层递在结构上并不强求相同或相似,也无需提示语。从内容上看:排比语句排列是平列的,前后顺序可调换;层递语句排列是呈阶梯式,递升或递降,顺序不能调换。从效果上看:排比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层递可以使语言一环扣一环,一步紧一步形成一种“渐层美”。(8) 回环和顶针的区别:结构不同:顶真是由AB,BC,CD格式构成,依次相递,一环扣一环,反映事物之间的顺接关系;回环是由AB,BA 格式构成,循环往复,来回穿梭,反映两个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功能不同:顶真中的“顶”是为了直线延伸为了条理清晰,说明事理;回环中的“顶”是为了来回穿梭,为了使意义精辟警策,富于哲理。(9) 对偶对比的区别:着眼点不同:对比以意义为 特征,着眼在内容方面,特点是对立。对偶对偶的以结构为特征,着眼点在形式方面,特点是对称。作用不同:对偶是利用对称的语言形式、和谐优美的语言节奏,以加强艺术感染力;对比是以内容上的对立,来加强语言的鲜明性。(10) 映衬与对比的区别:从侧重点上看对比重在表明对立关系,没有主次之分,平行并列的;映衬以宾衬主,有主宾之分。从范围上看: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映衬描写的是两个事物。从效果上看:对比用比较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