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内容提要】从宏观视角考察,我国南北文化自古以来就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质,这在各自的子系统上都有充分的反映。究其成因,除社会环境这一主要因素外,南北迥然的地理环境是重要的内在基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产品,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最墓本的物质存在,必然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类的文化活动。这种影响不仅因为自.然外物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参照物,更由于地理环境参预人的性格塑造及对人情感的激发。翻开中国文化史,人们就会发现,南北文化在风格特质上,确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自以其鲜明的地域风貌特征彪炳于文化史册,从而构成了锦簇繁花、异彩缤纷的文化世界。悉心考察,南北文化风格特质的差异,在其各自的子系统上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本文对此作简略扫描,并试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一 从地域风貌的角度将文化作南北划分,古已有之,非自今日始。孔子在子路请教“强”的问题时回答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社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孔颖达疏曰:“南方,谓荆阳之南”。荆P楚地。文心雕龙亦云:“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蛾谣于飞燕,始为北声”。何以有南北之分呢?俞抛在九九消夏录中所言,对我们很有启示作用。俞褪说:“盖自郑君说禹贡导山,有阳列阴列之名,而世遂分为南北二条。南条之水,江为大;北条之水,河为大。西北之地皆河所环抱,东南之地皆江所环抱。南北之地,实江河大势使然,风尚因之而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使风尚因之而异,这其问也就孕育了风格特质大相径庭的南北文化。 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方面,历史上有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北南对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发生剧烈变动,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文人学子纷纷著书立说,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学派而言,班固在诸子略中归纳为“十家”,其中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是主要的两大显学,各自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巨大。儒道两家虽然在哲学思想上同属唯心主义体系,在政治思想上都为落后的生产关系服务,但在很多问题上又针锋相对,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质。儒家学派孔子首创,尽管以后“儒分为八”(著名的有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孙氏(荀子)之儒),但总、的来讲。儒家学派主张积极入世,提倡教化,崇尚刚强。儒家虽亦言夭命,但更注重人道,对幽深邃远的宇宙奥秘较少探寻.更多的是泥着于现实的斗争。道家学派始于老耽,后亦发生变化(主要是庄周学派和宋尹学派),但从总体上看.道家学派反对人的主观进取,主张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主静,守柔弱。道家注重天道,崇尚自然,对于宇宙的本质、万物的原由作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与探索,其中不乏一些闪烁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真知灼见。颇有意味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大都生活于北方的齐、鲁等国,而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则大都生活于南国的楚宋之地。范文澜先生就曾把道家学派称作楚国的哲学。 文学方面.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与发韧于南国楚地的楚辞风格迥异,前者植根于现实的生活里,而后者则驰骋在理想的世界中。诗经在形式上多为四言一句,重章叠字。诗中所描绘的溪涧山陵、日月天地、农桑稼稿、征夫思妇,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S对于虚无飘渺的神世仙界少有涉猎。虽然偶有神话出现,也大多与歌颂先人开国辟疆的历史活动相关联。语言质朴明快,风格淳朴厚重。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风格,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基础。楚辞则另树一帜。在形式上.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每句字数不等,亦多偶句,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在表现手法上,上夭入地,驱神驭鬼,想象丰富奇特,境界扑朔迷离,感情浓烈奔放,语言清新俊美,风格绚烂飘逸。楚辞发展了我国上古神话的浪漫色彩,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直接源头。先秦文学如此,后世文学亦多有南北风格之别。情辞慷慨、梗概多气的建安文学;率真爽直、豪放刚健的北朝民歌;激越深沉、雄浑悲壮的盛唐边塞诗;叱咤风云、“挟幽并之气”的金词;“如金戈铁马”、清劲树骨的元初北曲;直至深刻展示当今西北人民生活风貌的西部文学,都流贯有北国风情。而情辞婉转、轻靡绮艳的南朝诗歌;润泽华采、清新秀美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以婉约柔媚、徘侧缠绵为正宗的宋词;“柳颤花摇”、“贵温贵雅”的南曲,无不荡漾着江南韵味。既使同为一人,前后处于南北不同地域,其文学风格也有殊多变异。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庚信,前期在梁,善作宫体诗,梁亡后被强留北朝。这样,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就相应地由山青水秀的南朝而变为广漠萧索的北国,诗风也由华艳轻窕一变而为苍劲沉郁,南北两个时期截然不同。 艺术方面也大体如此。书法上有“南北书派”。南宋赵孟坚论书云:“晋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朴,有隶体,无晋逸雅。”清阮元著南北书派论亦说:“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长于启赎,北派长于碑榜。”北方的碑版书法以魏碑为代表,承袭汉代风韵,格调严整肃穆;南方王羲之等人则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以来的隶楷,形成新派的楷、行、草书,形态清丽飘逸。这虽然主要指南北朝时期而言,但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此种情况并非仅存一时。至于音乐、舞蹈、戏剧艺术等方面,南北差异更为明显。南方轻柔、舒缓、温馨典雅;北地高亢、粗犷、活泼自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舞蹈“春江花月夜”,萌发于绿筱清涟的江南水乡;电影红高粱和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安塞罗鼓”,则诞生在黄土大川的塞上北国。 南北民风习俗也径渭分明。北人情刚,崇豪侠,赞快马长鞭,大漠荒原。“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趾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阳刚之气扑面而来,反映出北方民族以刚猛为强的精神风貌。男儿如此,巾帼亦不让须眉。木兰虽为普通织女,却代父从征。乘骏马,挥长鞭,跨黄河,踏燕山,舞刃弯弓,征战十年。气概何等英勇轩昂!南人情柔,尚温文,咏桃花绿水、秋月春风。“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即使在劳动之时,也是边吹奏,边轻歌。风情何等悠然浪漫!桑妇如此,男人亦以阴柔为尚,并不追求什么“男子汉”气概。正如荀子非相篇所指出:“今世俗之乱君(俞越以为“乱君”当为乱民”之误引者注),多由之f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到六朝时期,一些贵游子弟更从楚人以香草为饰,发展到“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在男性软化的“女性化”的南国风习中,连本应具有阳刚气质的男神,也变成了“郎艳独绝,世无其二”的窈窕艳美的丽人形象。在表达男女相悦的感情时,南人与北人的心理情态及表达方式也大异其趣。北人心直口快,不扭捏遮掩;南人纤回碗转,意余言外。北人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南人却道“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神情韵味何其不同。欢聚如此,离别亦然。颜氏家训云:“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北方风俗,不屑此事,歧路分离,欢笑分首。”反差何等强烈鲜明!检视南北朝民歌即可看到,在南歌中,汪汪的眼泪洒满卷峡,但在北歌中,却罕见一个泪字。 南北文化风格特质的差异在其它领域亦俯拾可见,如绘画、园林、雕塑。一,即使是对抗激烈的现代足球运动,也充分体现出南北风格之不同。南方球队注重脚下功夫,动作细腻,技术娴熟,配合默契、北万球队人高体壮,长传直吊,勇猛彪悍,作风硬朗。 上述对南北文化部分子系统所作的简略扫描,极其生动地展示了两大地域文化风格特质的差异:南方文化主浪漫,温润秀媚,格调清新,具阴柔之美;北方文化重现实,刚健雄伟,肃穆端正,多阳刚之气。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不能把这种风格差异绝对化。事实上,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化,都不能处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中,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相互间总是在不断地交流、渗透与融汇。因此,南北文化在各自的主色调中又都含有多色杂染的情况,呈现出质的多样性,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互交融渗透日益增强。但是,从宏观上考察,这种风格差异又是明显的客观存在,并没有,也不会因互有交汇而消失,其流风遗韵,不仅泽及当代,还将流溢后世。二 南北文化风格特质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及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是社会的、历史的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然而其中就底蕴而言,南北迥然的自然地理环境,亦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化,其产生都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地理上的依据。所谓文化地理,即一定的人类文化与一定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江河湖泊,绿洲荒漠,高山大谷,气候物产等等。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因素和前提。人们要想生存,就必须处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而且必须与身处其中的自然界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马克思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观点,是“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马克思关于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的论述,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文化风格形成的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也很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先人早就有所察觉,给予极为热情的关注,并提出了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精辟见解。易经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虽然充满了“天”能决定人间吉凶祸福的迷信色彩,但透过这层幽幻的迷雾,亦可窥见气象地貌对古人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至无力摆脱的制约。晏子春秋云:“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礼记王制篇说:“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问者异俗。”清代刘继周认为治学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明“天地之故”,即要揭示少、们的文化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述说明,包括少、们的生活习愤 行为方式。及其特定的心理定势与审美情趣在内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那么地理环境对干文化风格的影响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试从两方面加以探讨。 (一)自然万物是人类文化产品创作的必不可少的参照物,二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人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一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列宁的精辟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意识是存在的反映。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来观照文比产品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其结论只能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产品,都是一定的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文化产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各种文化产品与该地域的山水地势、气候物产等在形体动态、气质神韵各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和惊人的相似性。从某种原始意义上讲,人类的文化产品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人类模仿或借鉴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神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与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并不矛盾,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活动,脱离特定地理环境的人类生活是不存在的,人与大自然的协调一致,是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形体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依类象形”。“象形”即描摹实物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的“日,字,就是画一个太阳的形状,“目”字就是画一个眼睛的形状,象形字就是源于物体的形状而产生的。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指出:早期最早阶段的文字,象形记事的图画文字就是取法于天地、日月、山水、草木,以及兽蹄鸟迹而成的。周易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之情”这种“观物取象”之法,不仅适用于汉字的创造,也是其它各种文化产品创作的基本途径。如舞蹈、绘画、雕塑、园林等艺术就离不开对千姿百态的山水树木、飞禽走兽、风雪雷电等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模仿与借鉴。这是一目了然,凭直观就能认识到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是语言艺术,其表现的手段和方式与表演艺术或造型艺术不同,但也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也是取象于“造化”,取象于客观世界的“相似物”的。因为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借助对具体事物真实可感的描绘而展现出来。尽管这种描绘已渗透了创作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摹拟。 文化产品与自然外物的相似不仅体现在形似上,更体现在神似上,即所谓“形神兼备”,有人还进一步提出了“遗形取神”的精当见解,这是深层次的相似。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世间万物,无论是大江小溪、高峰深谷,或雨雪风霜、动植飞禽,都具有性灵、生命和品格,而人与自然又是“主客合一”的整体。人可寄情于物,物亦能移人之情,人在创作文化产品的时候,无不把所取之象的性灵与品格融注在作品之中,使客观外物与文化产品浑然相谐,并使客体成为主体品格与情志的载体,进而形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宋人黄彻在碧溪诗话中所说的“山川历目前而英灵助于文字”,就接触到了自然外物与文化产品内在的一致性。 总之,人类在创作文化产品的时候,总是尽情地联系自然界活生生的事物,参照、吸收其形体神韵,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绚烂多姿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分别孕育于各自地理环境的南北文化,其风格特质迥不相体,在一定程度上,正因其客观参照物不同所使然。 (二)地理环境通过参预人的性格气质的塑造与心境情感的激发,进而对文化风格产生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的文学批评历来注重人的性格气质对文学风格的影响,“文如其人”、“风格即人”就是对这一认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一方面指出了文学风格体现人的性格气质;另方面则说明了人的性格气质决定其文学风格。在探索人的性格气质与文学风格相互关系的同时,人们也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气质的影响,认识到国土疆界、水土地势、气候、物产等都参预着当地人群个性的塑造。这种塑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千百年漫长过程的历史积淀,它潜移默化地、从更深的层次上,作用于包含着每一个体的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从而宏观地对个体性格气质发生作用。尽管在身处同一地域的群体中,个体的性格气质亦干差万别,但总有一种群体的共性,融注在个体性格气质之中.并以此形成不同地域的群体性格差异。古代医家在灵枢二十五人中,就描述过我国东西南北各地域的人在体质与性格特点上的不同。近年来的“中医气质阴阳学说量表”全国协作调查结果也表明,江浙地区与北方诸省人格类型有显著区别:燕赵多悲歌之士,豪放粗犷;而吴越人则细腻而巧慧。普列汉诺夫在批判吸收博丹、孟德斯鸿和黑格尔等西方学者的人地观的基础上,曾提出了许多正确的人地观的论点,对马克思主义人地关系学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在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中指出:“每一个民族的气质中,都保存着某些为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色,这些民族气质的特色对于某些思想体系的历史.譬如艺术史,给予一种毫无疑问的影响。”普列汉诺夫在这里把自然地理环境、人的性格气质及文化风格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再清楚不过了。他向人们揭示出,人的性格气质是决定文化风格的重要因素,而地理环境又参预着人的性格气质的塑造。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的性格气质的塑造这个中介,进而影响和制约着文化风格的形成。 文化风格不仅取决于群体的性格气质,而且还受创作主体心境情感的支配。文化产品都是有感而发的结果。诗序云“发乎情”,文赋曰“缘乎情”,文心雕龙体性诱吐呐英华,莫非情性”,虽然主要是对文学创作而说的,但也适用于其他形态的文化产品。但是,人的情感不能凭空产生,而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激发的.关于社会环境对人的情感影响自不待言,仅就自然环境而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说明自然界的万千事物是激起人的主观情感的物质基础,人们所面对的自然外物不同.其体验的心境与激发的情感也就因之而异。在我国文化史上,探讨客观事物与人的情感及文化风格之关系者不乏其人,刘舞那句常被人称引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得最为简明。刘氏明白无误地指出,人的情感随着客观事物而变化,文化创作凭借人的情感而发生,不同的外界事物激发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则产生不同风格的文化。 我国南方雨勤水多,气候温和,一年四季温风拂面,细雨檬檬,烟波浩渺,草绿花香。“洲萦诸连绵”,“绿1i#媚清涟”,一派山青水秀,钟毓明媚的泽国风光。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身心经过大自然的长期陶冶,无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