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书法.doc_第1页
秦代书法.doc_第2页
秦代书法.doc_第3页
秦代书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代书法一、书法概况(一) 书法事件:1、书同文字;2、秦书八体;3、隶变。(二) 书法资料:1、六山石刻;2、权量诏版;3、简牍帛书。(三) 书家: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曹姓?)二、书同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随着国家的统一,文字也进行了统一。“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实际上,秦国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己逐步开始。秦先后灭六国,在所灭的国家推行秦国文字。秦统一国家后,以秦系文字为基础,进行规范。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凡“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的一律废除。由李斯等审定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李斯等所作“三篇”没有实物遗存,我们只能从秦刻石中窥见到小篆的身影。有关“书同文字”的文献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此概括书同文字概况,并未言及谁作小篆。而说文解字叙在述说“新莽六书”时说:“三曰篆书,即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等都认为是错简,“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一句应移到隶书条下。然并无证据。卫恒四体书势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此采三说:李斯造小篆、程邈造小篆、程邈造隶书。没有定论。而张怀瓘书断中则言: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此言以定论矣,后人再无异议。其实不然。实际情况应该是:程邈在秦统一以前以开始正定文字,李斯是秦统一文字的定国策者,而“三篇”则是李斯、赵高、胡勿敬三人依据程邈所定小篆所书的推行小篆的规范文字。后人以程邈曾入狱为隶徒而将隶书之名和作者附会到了他身上,这是缺乏依据的。当然,我们可以认为,程邈作为专职负责正定文字工作的官员,也存在在正定小篆的同时他也规范了隶书。当时手写体草篆每字的写法很多,而隶书要得到官府承认,字形必须规范统一,这才符合秦代书同文字的基本国策。所以书同文字既包括统一小篆,也应该包括统一隶书。三、秦书八体秦朝规定使用的文字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 刻符:用于铸刻或书写符信的文字。秦刻符作品凡三件,新郪刻符杜陵刻符作于秦统一以前,阳陵刻符作于秦代,而字形结构和书体风格完全一致,表明他是一种专用的字体。、虫书 虫书:美术化装饰性的文字,新莽六书称鸟虫书。从春秋到秦朝灭亡,秦文字中没有虫书作品发现。、摹印 摹印:用于铸刻印章的文字。秦统一前后以小篆为主,次取隶书,兼有少量的古形。新莽时更名缪篆,同样以小篆为主,次为隶势及虫书回转排叠之法。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随印赋形,修短繁简均视字在印中位置而变化调节;区别是秦摹印可以比照书写者多,缪篆则明显减少,应视为印章用字趋于独立和成熟的一个标志。、署书 用于题写书函封检和官署扁(匾)牌的文字。后世俗称扁书或榜书。、殳书 殳,古代礼仪所用兵器的一种,竹木为之,上端作觚(g,多棱角的器物)棱状,长丈二而无刃,为天子护卫仪仗所用,非实战兵器。殳用如此,其制作必然精美,其上端书刻文字也必然别有体式。因至今尚无实物出土,故不知其书风面貌。、隶书。小篆虽是官方正体,多用于皇帝的诏书以及隆重的场合,使用的范围比较狭小。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在特定场合和特定方式下所专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变异和美术化的结果。日常使用更多的是隶书。战国后期已经萌生的隶书,在秦朝得到官方的承认,被列入到“八体”之中。秦书八体的意义在于,它为后世文字应用奠定了观念基础,那就是各种字体书体有其相对稳定的分工,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的书法艺术。例如书碑、手札、誊录、写经、题匾、答卷、刻印等,都有各自适宜的字体书体和一定的规范,一般而言,符合要求者容易取得上佳的效果,而擅自改张更弦者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相关修养或所擅单一的表现。这种观念进而从社会使用价值的根本上保证了历史各种字体书体绵延不绝,从而成就了百花齐放的中国书法艺术。因此,秦书八体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四、权量诏版秦朝金文日渐减少,祭器礼器上的金文尚未发现。秦朝金文仅见于权量、诏版以及兵器和刻符上的铭文。其中权量诏版文字构成了秦朝金文的主体。秦朝统一度量衡,皇帝的诏书刻铸在权量上。 始皇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欠)者,皆明壹之。(40字)(丛386393)秦二世时又加刻了一道诏书 二世诏书:元年,制诏丞相、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为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始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勿疑。(60字)(丛394),嵌钉在权量上。秦权量诏版刻铸的文字用小篆。权量诏版铭文多凿刻,由于材料形制及书刻方式不同,因此在书法风格上也与秦刻石文字存在着差异。 图见从386394页。诏版书法风格各异,部分文字的写法也有差别,有古文,有俗写简省。可见“书同文字”由于疆域广阔而难以遍行。权量诏版书法线条均匀中有粗细微妙的变化。笔画平直中时有波动,显现出率意的动感。字形斜正奇肆多有意态。出于刻凿的需要而变圆为方。字形以长方为主,亦有正方甚或偏方,字的大小产生明显变化。结构有紧密也有宽松。章法行清列不清,有疏密的变化,率意中不失规矩,更得天真烂漫之趣。权量诏版文字虽然不如石刻小篆那样法度严谨,却更加生动活泼。秦权量诏版的不断发现,为后入学习小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五、六山石刻秦始皇统一国家以后曾多次巡行天下,所到之处刻石纪功。秦始皇纪功刻石多由李斯书写。秦刻石有:峄山 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石原立山东邹县峄山,久佚,传世无原石拓本。宋郑文宝据徐铉藏摹本(或以为是徐摹临本)重刻于西安,明代时石已断裂,传世最早的明拓本有断痕,后刻淳化四年郑文宝跋。这是陕本或长安本。邹县石为宋元八年张文仲据徐摹重刻,元代刘之美复据张本重刻,石今残存。此为邹县本。后世翻刻本很多。书法离原貌相去甚远。(丛379)、泰山 泰山刻石:传世最早的是宋人摹刻于丛帖(如绛帖)中的残本,存146字;拓本最早的是明安国旧藏北宋拓本,一存165字,一存53字,皆宋人摹刻。故宫藏有明拓本29字,宋摹。比峄山刻石接近原貌得多。(丛380)、琅琊 琅琊台刻石:又名琅琊刻石。原石在山东诸城东南的琅琊山上,山为平顶,故有台名。石今存,三面文字已不存,传世仅北面二世补刻的残文13行拓本,石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石残损严重,字形笔势依然可辨,古今学者均以为秦刻石诸拓本存者,此最可信。此石小篆,横画均呈下曲形态,正是先秦摆动笔法习惯;其下垂及斜曲之笔,圆畅流美,自然生动;全篇无一僵直之笔,无一排叠刻意,沉实雄健,婉转峻拔,气象高古宏大,为百代楷模当不为过。(丛382)、之罘 之罘刻石:清杨守敬评碑评帖记:“泰山刻石毁于火,之罘刻石沦于水。”传世仅见已失真的宋汝帖本13字,风格与其它刻石不类。、碣石 碣石刻石:不传。另有东观刻石也不传。、会稽 原石久佚。南宋绍兴年间,申图駉重为摹刻,元代赵希璜用申本翻刻,清代亦有翻刻本多种。各本均有流传。(丛383)等。这些刻石文字是典型的标准小篆。秦刻石人多已经毁坏。现在残存有泰山刻石(仅存8字) (图七)、琅琊刻石(拓本13行,已漫患不清),另有一些刻石有摹刻本传世。秦刻石小篆法度严谨,规整典雅。线条粗细均匀,瘦硬坚挺,圆转流畅,后人称之为“玉筋篆”或“玉筋篆”。字形长方取纵势,上收下放,上重下轻,上紧下松,富于对称性和图案美。章法行列清晰,疏密有度,处处体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国家一统天下的气势。六、简牍帛书简牍帛书一直做为俗体文字伴随着正体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促进着正体的变革。这种俗体文字不仅对推动文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简册在商朝已经出现,帛书在周朝也已产生。惜因难以保存,至今尚未发现春秋以前的简册帛书。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简帛文字是战国时期的。近几十年间,简册、木牍、帛书大量出土,其时间跨度自战国一直到魏晋,绵延六百余年,经历了由篆到隶、草、楷的演变过程。这些大量的简牍帛书不仅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书法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简牍帛书时间跨度大,字体多样,风格也是精采纷呈。战国后期经秦至西汉前期的简牍帛书,所反映的是隶书创始期的面貌。这一时期的隶书尚未成熟定型,称为“古隶”或“秦隶”。隶书至西汉中后期才逐渐成熟起来。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发展的必然连续性,又体现出不同阶段的差异性。清晰地描绘出隶书由萌生到成熟的演变发展轨迹。古隶(秦隶)体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字形不稳定,残存着大篆固有的一些特点,又有隶书的某些特性。隶书特有的波磔笔画还不明显,整体风格体现出草率、多变、古朴。 秦系简牍出土有四系: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川青川郝家坪;甘肃天水放马滩;湖北云梦龙冈。 秦统一前后的简只有睡虎地中有一部分:秦律杂抄、封诊式、法律答问、语书(初名南郡守腾文书)、编年记中“喜”所书等。(丛351355)七、程邈造隶史料记载有“程邈造隶”之说,程邈原是秦朝的狱吏,获罪入云阳狱,在狱中研究文字,变篆为隶。“始皇喜之”,获释后任御史,令其改订文字。程邈所创隶书的实物资料至今尚未发现。一种新字体的产生决非一人所能完成,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实物资料可知,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孕育萌生,秦朝隶书虽然得到广泛的使用,尚未完全成熟。程邈在隶书初始阶段对隶书进行整理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八、书法家 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赵高、胡勿敬、程邈三人见丛383384。喜见秋302,丛347。九、秦代书法的评价秦朝使篆书法度化,规范化达到极至,把篆书推向了顶峰。随着隶书蓬勃的发展,也昭示着篆书衰落的开始。隶书取代篆书的正体地位或迟或早总会发生。1、秦代是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