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doc_第1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doc_第2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doc_第3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doc_第4页
水深测量技术报告模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精选范本 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水陆域测量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水陆域测量工程工程 技技 术术 报报 告告 广州邦鑫测绘有限公司 二 O 一 O 年 九 月 . 精选范本 文件名称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水陆域测量工程技术报告 文件编号文件属性测量技术报告 文 件 审 批 记 录 版本号编 制校 核审 查批 准生效日期 012010-09-21 文 件 说 明 其它: 批批 准准 页页 . 精选范本 目目 次次 1工程概况.1 1.1 测区概况.1 1.2 任务依据及测量内容.1 2 测量时间及参加人员.1 2.1 测设时间.1 2.2 参加人员.1 3 完成的工作量.1 4 工程施工组织及使用的仪器或设备.2 4.1 工程施工组织.2 4.2 使用的仪器设备.3 5 作业技术依据.3 6 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4 6.1 平面控制.4 6.2 高程控制.4 6.3 其它资料.5 7 平面控制测量.5 7.1 控制网的布设.5 7.2 选点与埋石.5 7.3 控制点的编号及点之记.6 7.4 控制网观测.6 7.5 控制网数据处理及精度统计.6 8 高程控制测量.8 8.1 控制网观测.8 8.2 控制网平差及精度.8 9 地形测量.9 9.1 陆域地形测量.9 . 精选范本 9.1.1 图根测量.9 9.1.2 地形图测绘.10 9.2 水域地形测量.10 9.2.1 采用的深度基准及基面关系.10 9.2.2 验潮点设置及高程引测.10 9.2.3 验潮测量.11 9.2.4 平面位置定位.11 9.2.5 水深测量.11 9.3 地形图分幅.15 10 检查和验收.15 10.1 一级检查.15 10.2 二级检查.15 10.3 内部验收.15 11 提交的成果资料.16 12 结论.16 . 精选范本 1 1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1.11.1 测区概况测区概况 为满足工程设计和工程决策的需要,受广东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委托,广州 邦鑫测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司)承担了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的上下 游水深地形测量任务。测区地处四会市的马房北江大桥,测区中心位于东经 114 34,北纬 2112。测区潮差较大,近岸水域水深较浅,有部分水域停泊货船等船 舶,航道船舶往来频繁,对水深测量外业行船作业带来不利影响;测区陆域房屋建筑 物、构筑物、树木等障碍物较多,通视条件较差,测量外业期间天气炎热,增加了测 量的难度。测区交通状况良好。 1.21.2 任务依据及测量内容任务依据及测量内容 a) 我司 2010 年 8 月 23 日下达的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水陆域测 量工程任务书 (编号:H-2008-039) 。 b) 本次测量任务的主要内容为:对码头陆域及水域进行 1:500 地形测量。测区具 体测绘范围参见附图 1。 2 2 测量时间及参加人员测量时间及参加人员 2.12.1 测设时间测设时间 本工程外业从 2010 年 10 月 8 日进场开始工作,2010 年 10 月 12 日完成外业工作; 内业工作从 2010 年 10 月 13 日开始,至 2010 年 10 月 14 日完成。 2.22.2 参加人员参加人员 参加人员有:张淑强(总工) 、陈广春(生产部经理) 、李晓红(质检办经理) 、 蓝诗景(项目负责人) 、汪显文、苏保明等 6 人。 3 3 完成的工作量完成的工作量 四等 GPS 点 8 个; 一级 GPS 点 4 个; 一级导线测量 15.32km,计 20 点; . 精选范本 二级导线测量 8.25km,计 18 点; 代替四等水准的三角高程测量 14.46km; 四等水准 13.53km; 图根水准测量 2.56 km; 1:500 地形测量 1.10km2。其中陆域 0.12km2,水域 0.98 km2。 4 4 工程施工组织及使用的仪器或设备工程施工组织及使用的仪器或设备 4.14.1 工程施工组织工程施工组织 我司根据本测绘项目的测量技术要求、测量工期和现场实际工况,按质量控制 相关规定,精心组织测量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以保证测绘生产质量和工期。具体工 程施工组织及测量任务实施流程如图 4.1-1 和 4.1-2 所示。 (1)测绘工程施工组织流程 图 4.1-1 测绘工程施工组织框图 (2)测量任务实施流程 本测绘项目负责 人 水深外业技术主管内业技术主管 工程师及技术员 3 人 工程师及技术员 3 人 地形外业技术主管 工程师及技术员 3 人 公司总工 质量安全主 管 工程师及技术员 2 人 . 精选范本 图 4.1-2 测绘任务实施流程图 图 4.1-2 测绘任务实施流程图 4.24.2 使用的仪器设备使用的仪器设备 本项目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见表 4.2-1。 表 4.2-1 投入的仪器设备清单 序号设备名称型 号编 号数 量精 度备 注 1 双频 RTK Trimble5800 1 套 2cm2ppm 2 测深仪 HY-1600 1 套 0.01m0.1%D D 为水深 3 全站仪 索佳 SET 220K 1 套 1mm2ppm 4 水 准 仪 DSZ2 1 套 2mm/km 5 绘 图 机 HP-500 1 部 6 S-cass 海洋软件1 套 7 HYPACK 软件1 套 8 测量导航软件1 套 9 数字化仪1 套 10 GPS 接收机 Trimble 1 套1mm(图上) . 精选范本 11 手提电脑2 台 外业测 量 12 电 脑 台式电脑4 台 内业成 图 13 打印机 HP-500 1 台 5 5 作业技术依据作业技术依据 (1) 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拟建码头工程水陆域地形测量技术要求 ; (2) 交通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JTJ203-2001,以下简称水运规范 ) ; (3)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09,以下简称GPS 规范 ) ; (4)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 (5)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2009); (6)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7) 交通部港口工程制图标准 (JTJ206-96) ; (8)水利部、电力工业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 197-97) 。 6 6 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 6.16.1 平面控制平面控制 测区内有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 D 级 GPS 控制点 GPS08、GPS11。以上控制 点经现场踏勘检查,点位保存完好。平面系统为 1954 年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经 度为 123。因控制点间不通视,为检测控制点间的相对精度,采用 GPS 静态观测按 单三角形法实测了 GPS08GPS11 基线及大地高差,因控制点间距离不大,相对高程 异常较小,可采用基线长度和大地高差计算其边长。检测的结果如表 6.1 所示。 表 6.1 控制点边长检测精度统计表 边 号实测边长(m)反算边长(m)较差(cm) 边长较差相对误 差 GPS08GPS113625.3213625.2873.41/106000 由表 6.1 知,控制点相对精度满足起算点的精度要求,可作为本次测绘平面控制 测量的起算点。 测区内有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提供的 D 级 GPS 控制/导线点 GPS08、GPS11。以上控制点经现场踏勘检查,点位保存完好。平面系统为 1954 年北 . 精选范本 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23。为检测控制点间的相对精度,采用索佳 SET 220K 全站仪进行了边长检测。检测的结果如表 6.1 所示。 表 6.1 控制点边长检测精度统计表 边 号实测边长(m)反算边长(m)较差(cm) 边长较差相对误 差 GPS08GPS11625.321625.3071.401/44600 由表 6.1 知,控制点相对精度满足起算点的精度要求,可作为本次测绘平面控制 测量的起算点。 6.26.2 高程控制高程控制 测区附近有四会市川达置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三等水准点 BM03、BM04 和 BM07,以 上高程控制点资料齐全,高程系统为 1985 国家高程基准。经实地踏勘检测,精度符 合要求,可作为本次高程控制的起算点。检测结果见表 6.2 所示。 表 6.2 水准点检测精度统计表 序 号 测段 距离 (km ) 往测高 差(m) 返测高 差(m) 高差平均 值(m) 反算高 差 (m) 较差 (mm) 限差 (mm ) 1 BM03BM0 4 1.23+1.394-1.395 +1.394+1.386 +8 13 2 BM04BM0 7 1.56+1.328-1.326 +1.327+1.323 +4 15 本次水深测量基面采用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其基面间的关系见 9.2 节水域地形 测量部分。 6.36.3 其它资料其它资料 甲方提供标有测量范围的 1/1 万地形图一份,该图作为控制网设计及现场选点 和测图的依据。 7.7.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 7.17.1 控制网的布设控制网的布设 本工程布设 E 级 GPS 网作为首级控制。本次布网根据地形测量的技术需要予以布 设,网点以覆盖全测区满足 1:500 地形图测绘需要为主要原则。在 D 级 GPS 点 GPS08、GPS11 作为起始控制点的基础上,共布设了 6 个 E 级 GPS 点。E 级 GPS 点均布 设在稳固、便于保存和使用的位置。E 级 GPS 网形图见附图 2 所示。 本工程布设一级闭合导线作为首级控制。本次布网根据地形测量的技术需要予以 . 精选范本 布设,网点以覆盖全测区满足 1:500 地形图测绘需要为主要原则。本次以 GPS08GPS11 为起始方向,自 GPS11 点始,沿测区共布设了 6 个一级导线点并组成了 环形单导线。所有点位均布设在稳固、便于保存和使用的地方。一级导线网形图见附 图 2 所示。 7.27.2 选点与埋石选点与埋石 所有 GPS 点位均选在方便使用和容易保存、便于安置 GPS 接收机、安全稳定 的位置,并在地平仰角 15以上的视野内无大的建筑物和障碍物,避开电磁辐射源和 可能产生多路径效应误差的地方。 除个别点位地处坚固基岩采用刻石方法以外,其余所有点位均用钢筋混凝土 浇灌而成。 所有 GPS 点位至少有一个通视方向且通视条件良好,保证在常规测量时视线 高在 1.5m 以上。 埋石及刻石规格见下图所示。 浇灌标石俯视图 现场浇灌标石剖面图 刻石俯视图 7.37.3 控制点的编号及点之记控制点的编号及点之记 E 级 GPS 控制点点号的命名由 4 位字母或数字组成,其中前 2 位是字母,字母为 “SH” ,意即“四会”之意;后 2 位为数字,表示点号的顺序。例如 SH01、SH02 等。 每个点位实地均用红油漆标注点号,并现场绘制点之记。 7.47.4 控制网观测控制网观测 外业观测采用 4 台美国产 TRIMBLE 单频 GPS 接收机按边连接法观测,观测采用 同步静态法,具体观测技术指标见表 7.4 所示。 表 7.4 E 级 GPS 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 精选范本 观测时,在每点设站,对中误差小于 0.5mm。为消除相位漂移的影响,天线盘方 向指北。观测前后各量取一次天线高,两次量取的天线高之差不大于 3mm。观测时做 好 GPS 外业观测记录。 一级导线网观测使用徕卡全站仪。依水运规范要求,水平角按方向法以 2 测 回测定,方向数不多于 3 个时不归零,半测回归零差12,一测回内 2C 互差 18,测回差12;边长往返各一测回施测(直接施测平距) ,一测回内读数较 差5mm,并对边长进行气象、加常数、乘常数改正。 7.57.5 控制网数据处理及精度统计控制网数据处理及精度统计 数据后处理采用商用随机软件 GPPS(V5.0)进行数据的下载和基线长度的解算。 解算时正确处理周跳和大气残差等质量较差的观测数据,剔除信号不好的卫星。基线 解算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数据处理模型采用双差固定解,数据剔除率小于 5。基 线解算后,检查重复基线较差,检验同步环、异步环闭合差及同步环坐标分量和环全 长相对闭合差,以保证各项指标符合GPS 规范的技术要求。 在各项指标满足技术要求后,对 GPS 网进行整体平差,平差时采用 GPS08 和 GPS11 点作为约束点。 平差计算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商用 GPS 后处理软件 CosaGPS V2000 进行约束平 差。 平差所采用的椭球参数为克拉索夫斯基参考椭球参数,采用高斯投影,中央子午 线经度为 123。 复测基线长度最大较差的绝对值为 5mm,规范允许值为 14.8mm,符合规范2 (=,其中 a 为固定误差,以 mm 为单位,b 为比例误差系数,d 为2 22 (bd)a 距离,以 km 为单位)的技术要求。最大较差的重复基线如下: 基线名 增量 增量 增量 基线长度 - - SH03 SH04 1367.468 506.076 509.260 1544.482 SH03 SH04 1367.466 506.069 509.254 1544.477 - - 卫星 高度角 有效观测 卫星数 时段中任一卫星 有效观测时间 (min) 时段长度 (min) 数据采样间 隔(s) 平均重复 设站数 强度因子 PDOP 1541545 10 1.66 . 精选范本 异步环最大闭合差、环相对闭合差结果见表 7.5-1 所示。 表 7.5-1 异步环最大闭合差、环相对闭合差统计表 坐标分量闭合差、环闭合差(mm) 环 号 S(m) XYZ Ws 环相对闭合差 SH03SH01SH0 4 15197.7-9.017.03.019.51/779369 坐标分量闭合差限差3n=83.1mm,环闭合差限差33n=144.0mm。 由统计知,重复基线和坐标分量闭合差、环闭合差及环相对闭合差均符合规范要 求。 经二维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号为 SH03SH01,其相对中误差为 1/16.6 万,符合 规范不大于 1/4.5 万的技术要求;最弱点为 SH04,其点位中误差为0.83cm,符合规 范不大于5cm 的技术要求。 在整网平差后,为验证 GPS 网的外符合精度,用索佳 SET 220K 全站仪实测了 3 条边,实测边长与 GPS 网平差后坐标反算边长统计见表 7.5-2 所示。 表 7.5-2 实测边长与反算边长较差统计表 从以上精度统计知: GPS 网的内符合及外符合精度优良可靠,符合相关规范 的技术要求。 在平差前进行角度闭合差检验,角度闭合差均符合规范要求。 平差使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编制的平面控制网数据处理自动化软件系统 APS- H(Version 3.0A)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解算。一级导线网平差后精度见表 7.5 所 示。 表 7.5 一级导线精度统计表 角度闭合差 最弱点位中误差 (cm)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导线点区 间 导线 长度 (km ) 边 数 平均 边长 (m ) 实测 允 许 实测允许实测允许 序 号边 号实测边长(m)反算边长(m)较 差(cm)较差相对误差 1SH01SH021059.5971059.584+1.31/81506 2SH03SH041541.7381541.731+0.71/220200 3SH01-SH051261.0361261.024+1.21/105086 . 精选范本 GPS11S H01GPS 11 4.56751012.3 28. 2 2.25.01/520001/20000 由上表知:一级导线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8 8 高程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8.18.1 控制网观测控制网观测 首级高程控制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方式布设,等级为四等。四等水准以 BM03 点为 起算点,将 E 级 GPS 点纳入四等水准路线组成水准闭合环,水准网的网图参见附图 3。 四等水准的观测按照水运规范P22 第 4 .2.5 条款的要求进行,采用中丝读数 法,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使用仪器为 DSZ2 水准仪,水准尺为双面木制厘米区格 式水准尺。四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 8.1 所示。 8.1 四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累积 差(m) 视线高度(m) 黑红面读数差 (mm) 黑红面高差之 差(mm) 1005100.235 首级高程控制采用代替四等水准的三角高程方式布设。三角高程线路以 BM03 点 为起算点,将 E 级 GPS 点纳入四等三角高程路线组成三角高程闭合环,网图参见附图 3。 代替四等水准的三角高程的观测按照水运规范P23 第 4 .3.5 条款的要求进行, 采用徕卡全站仪(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2mm+1ppm)施测。观测的主要技 术指标见表 8.1-1 所示。 8.1 代替四等水准的三角高程观测技术要求 垂直角测回数 指标差互差 () 垂直角互差 () 斜距测回数测回差(mm) 往返测高差之 差(mm) 481021045 8.28.2 控制网平差及精度控制网平差及精度 平差前首先检查环形线路高差闭合差是否在水运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在闭 合差均符合技术要求的条件下,采用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 平差采用最小二乘法,数据处理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编制的高程测量控 制网数据自动化软件系统APS-V3.0A软件进行平差。平差后的精度统计见表 8.2 . 精选范本 所示。 表 8.2 四等水准线路平差精度统计表 路线长度 (km) 最弱点高程中 误差(mm) 高差闭合差 (mm)等级路线 实测允许实测允许实测允许 四 BM03SH06SH07BM038.32208.120.0+16.457.7 上表数据表明,精度符合水运规范要求。 9 9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 本工程地形图测绘分为陆域和海域两个部分,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其采用了不同 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9.19.1 陆域地形测量陆域地形测量 陆域地形测量平面系统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 1985 国家高程 基准。 9.1.19.1.1 图根测量图根测量 陆地部分采用全站仪按幅射法(通视条件不良时采用 RTK 测定)进行图根点的 加密。在困难情况下,连续支站数不超过 2 站,为防止粗差出现,水平角观测采用左 右角观测,圆周角闭合差不大于30;边长观测采用 1 测回 4 次读数读取平距,读 数较差不大于 10mm,满足此条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边长值。高程测量采用三角高程 测量方法,测量时变换标高两次,直接测量高差,在高差互差不大于 5cm 时,取其平 均值作为高差值。在通视条件不良时采用 GPS RTK 测定。观测时采用六个已知控制 点现场进行点校正并求解七参数,以测区内地势条件较好且外界干扰信号较小的任意 一点为基准站,保证流动站半径5km,以 SH01、SH02、SH03、SH04、SH05、SH06 为已知校正点,点校正精度和已知点使用 情况见表 9.1-1 所示。 表 9.1-1 GPS-RTK 点校正精度统计表 使用情况 点号x 残差(cm)y 残差(cm) 水平残差 (cm) 垂直残差(cm) 平面高程 SH012.52.13.31.9 SH021.71.92.52.6 SH032.00.82.21.6 SH042.21.32.63.5 SH051.42.42.82.9 . 精选范本 SH061.82.32.93.1 点校正后进行七参数的求取,上表中水平残差最大为 3.3cm,垂直残差最大为 3.5cm,表明精度良好,可作为求取七参数的依据。求取七参数后在已知控制点上设 立基准站,然后依次在每个待测点上精确整平、对中,每点独立观测时间均大于 20 秒,测量其三维坐标,对中误差小于 2mm。为了保证图根点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分 别采用 IV-4 和 SPT01 两个控制点作为基准站点,观测后的成果其平面较差均不大于 5cm,高程互差均不大于4cm,然后取两次观测的中数作为最终结果,两次观测成 果互差统计见表 9.1-2 所示。 9.1-2 不同基站图根点测量点位误差统计表 互差区间互差区间 项目项目 0-1(cm)1-2(cm)2-3(cm)3-4(cm) 平面(个) 022111 高程(个) 011716 双观测值平均值平面点位中误差:mH=2.8cm 双观测值高程平均值中误差:mV=3.1cm 上表数据统计表明,精度符合水运规范要求。 9.1.29.1.2 地形图测绘地形图测绘 地形图比例尺为 1:500,陆域等高距为 1m。 采用索佳 SET-220K 全站仪按极坐标法和美国 Trimble5800 RTK 进行陆域地形 碎部测量,测定测区内道路、斜坡、陡坎、草地、建筑物、构筑物、岸线、滩涂、码 头、草地、菜地、鱼塘、河涌、管线等地物和碎部点高程,并现场绘制地形草图。采 用全站仪施测时在每个测站均进行控制点和地物点的检测,主要测量技术要求如下: 在测站测图时,做到测站检查、定向点检查,确保点位的正确,在该站测图 过程中,做到动态归零,归零方向值之差小于 1。 对于重要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6mm, 次要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8mm。等高线高程中 误差平地不大于1/3h,山地不大于1/2h(h 为等高距) 。 地形图高程注记至厘米。 将陆域地形测量数据经过系列计算整理后采用 CASS7.0 数字化测绘成图软件通过 CAD 计算机平台进行成图,绘制出陆域地形图。 9.29.2 水域地形测量水域地形测量 水域地形图等深距为 1m。 . 精选范本 9.2.19.2.1 采用的深度基准及基面关系采用的深度基准及基面关系 水深测量采用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其与 1985 国家高程基面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985 国家高程基面 4.217m 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9.2.29.2.2 验潮点设置及高程引测验潮点设置及高程引测 因本次水深测量水域为沿岸线长度约 500 米、垂直岸线长度约 300 米所构成的区 域,设置一个验潮站已能满足水深测量的精度要求。本工程在码头设置临时验潮 工作点 1 个,验潮工作点编号为YCD。以测区内的 H02 点作为水准测量起算点, 用 DSZ2 自动精平水准仪按四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联测验潮工作点 YCD 的高程。因 SH02 点至 YCD 点距离较短,水准观测采用变换仪器高的支线水准测量方法,同测段最 大高差较差为 6mm,符合规范精度要求。求得 YCD 点的高程后,将验潮工作点 YCD 的 高程按基面间的换算关系换算为当地最低理论最低潮面的高程。 9.2.39.2.3 验潮测量验潮测量 水位观测从水深测量前 10 分钟开始,每隔 10 分钟观测一次,直至测量结束 后 10 分钟。在验潮工作点处设置两根水尺,两水尺零点差为 0.30 米,采用水准 . 精选范本 间视法进行每个水尺的的潮面高程测量。同时刻两水尺测定的潮高的差值不超过 3cm,取其中数作为最终值,并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潮面高程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图,配合水深测量,从而确定水下地形点的高程。 9.2.49.2.4 平面位置定位平面位置定位 本项目水域水深测量平面定位采用 GPS 自动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美国产的 Trimble-GPS 接收机和中海达自动化测深导航软件组成,工作方式为动态差分方式, 接收来自国家海事局设置建立的沿海信标台站发射的卫星信号,信标台站提供的差分 信号稳定,可以满足 1:500 水下地形测量平面定位的精度要求。水深测量前检测 Trimble-GPS 的水深测量导航平面定位精度及稳定性并在已有控制点进行点校正。以 测区 SH03、SH05 E 级 GPS 点作为校验点,将观测结果与控制点已知坐标进行比较, 经现场比对,Trimble-GPS 的平面定位精度及稳定性符合规范有关技术要求,可作为 本工程平面定位使用。 现场检校的 DGPS 的平面定位精度详见表 9.2-1 所示。 表 9.2-1 检校 DGPS 的平面定位精度统计表(单位:m) 检较点 1:SH03检较点 2:SH05 X0=2529114.4 16 (X) Y0=452082.4 98 (Y) X0=2527875.9 42 (X) Y0=453059.03 4 (Y) 2529114.345 0.071 452082.213 0.285 2527875.234 0.708 453059.321 -0.2873 2529114.22 0.196 452082.674 -0.176 2527875.567 0.375 453059.5687 -0.535 2529114.167 0.249 452082.896 -0.398 2527875.786 0.156 453058.345 0.6887 2529114.878 -0.462 452082.325 0.173 2527876.325 -0.383 453058.478 0.5557 (X)2 0.244 5 (Y)20.258(X)2 0405 5 (Y)2 05166 75 )/NYX( 22 0177)/NYX( 22 0328 9.2.59.2.5 水深测量水深测量 (1) 测深仪检校 本工程采用全数字 HY-1600 测深仪进行 水深测量。其通过发射单束声波测出 水下测点深度,并由计算机同步采集测深数据,测深仪标称精度为 0.1%D0.01m(D 为所测深度) 。测深前对水深测区运用 55X55cm 钢质测试 . 精选范本 板对测深仪所测水深进行比对校核,比对结果显示本次测量所采集的水深数据误 差在仪器精度以内,测深精度满足规范要求。有关测试板与测深仪比对校核数据 指标详见下表所示。 测试板与测深仪比对数据表测试板与测深仪比对数据表 序号测试板深度(m)测深仪数值(m)差值(cm) 110.982 221.991 332.982 443.991 554.982 665.982 776.991 887.982 998.991 10109.982 111110.991 121211.982 131312.982 141413.991 151514.982 161615.991 171716.982 181817.991 191918.991 202020.982 212120.991 222221.982 (2) 主测线与水深检查线的布设 水深测量主测线垂直于拟建码头前沿线或岸线按东、西走向布设,测线间距为 7.5 米,符合水运规范要求。水深测量完毕后, 在水深测区按规范要求布设 3 条水深检查线 测量水深以检验水深测量的精度。 水深测量时,测船上的技术人员密切注意测船航迹、测深记录及接收机接收卫星 . 精选范本 质量等状况,当遇到测线航迹间距、测深纸记录、DGPS 接收机等出现如下情况时, 均采取措施进行现场补测: a) 测线航迹间距大于计划测线 1.5 倍; b) 测深仪记录纸上的回波信号中断或模糊不清,在纸上超过 3mm,且水下地形 复杂; c)DGPS 接收机接收卫星个数少于 5 颗或信号质量强度少于 6 时; d) 测深仪零信号不正常、无法量取水深; e)连续漏测两个以上定位点或断面的起、终点及转折点未定位; f)测深点号与定位点号不符,且无法纠正。 (3) 数据采集及绘图 采用自动测深系统实时同步采集来自GPS 接收机、测深仪的测点坐标、 水深值、时间、点号、线号、航迹线、原始自然水深断面曲线等原始数据,并 自动以文本文件格式保存到PC 记录卡。 水下地形测量采集的定位和水深数据 经潮位改正、声速改正、假水深改正和波浪改正后,生成可被南方 CASS5.1 成图 软件录入的文件格式。测量完毕后将上述原始数据存盘以供内业 绘制水深地形 图 (4) 水深测量内业作业流程 水深测量内业作业流程图见下图所示。 水深内业整理作业流程图水深内业整理作业流程图 水深数据格式转换 错误 检查数据 改 正 采集水深 . 精选范本 潮位改正 海洋成图软件海洋成图软件 航速改正 编辑水深(草图) 绘图员检查 测量主管审核 出 图AUTO CAD 公司总工程师检查 绘制成果图 资料整理归档 9.39.3 地形图分幅地形图分幅 地形图按 A0 幅面自由分幅。图幅按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编号,图名由工程名称 +(图幅号/总图幅数)组成。图幅共分 5 幅,图幅接合表见附图 4。 1010 检查和验收检查和验收 测绘工作完成后,我司组织成立质量检查小组对所有内外业资料进行了全面 的检查。按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的有关规 . 精选范本 定,采用了“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方式。由队级进行一级检查,由质检部进 行二级检查,最后由总工办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