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分析报告.pdf_第1页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pdf_第2页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pdf_第3页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pdf_第4页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 FAX: (010)68558370 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2001 年 4 季度) 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2001 年 4 季度) 出版日期:出版日期: 2002 年年 2 月月 编写说明编写说明 为了对 2001 年我国汽车行业做出一份全面系统的研究报告,编者邀请了部 分从事我国汽车行业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并且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他们为该报告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和图表。报告对 2001 年我国汽车行业的基本运 行状况、产品的生产状况、行业的结构布局、重点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等方面 都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此外,报告还重点还分析了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 汽车市场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影响,并对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提出了合理化的发展 建议。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2001 年我国汽车产品总产量(不包括农用车)233.444 万辆,较上年增长 12.87%;汽车总销量 236.366 万辆,较上增长 13.72%;产、销量的增长幅度与 1999 年及 2000 年基本相近。 2001 年我国汽车行业的主要特点:产销量进入第三个快速增幅年;效益与 产销同步增长;生产集中度进一步得到提高;汽车产品结构调整有成效;私人 用车快速增长;随着“入世” ,国产汽车与进口汽车及国产各车型之间的竞争加 剧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汽车市场有效需求的开拓力度还不 足;国外企业进军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国内企业规模偏小、自主 开发能力弱、配套零部件配套体系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 力;国内市场要素的发育程度较低,导致企业缺乏良好的外界环境。 宏观市场环境分析:2002 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国家将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随着“南水北调” 、 “西电东送” 、 “西气东输”等国家级特 大项目的全面启动将对我国运输车市场产生强大的需求;加入 WTO 后进口汽车 的增加将对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 FAX: (010)68558370 2002 年我国重点车型的市场预测:轿车市场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预计市场需求将达 83 万量左右;重型载货汽车增势比较平稳,预计市场需求将 达 18 万辆;中型载货汽车市场份额将会下降,预计市场需求量保持在 16 万辆 左右。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3 FAX: (010)68558370 目目 录录 I 2001 年汽车行业基本运行状况分析 .2 一、载货汽车产销较上年有所增长.2 二、客车增长幅度比上年有所趋缓.4 三、轿车产销量较上年有所提高.6 II 2001 年汽车市场运行特点 .6 一、汽车产销量进入第三个快速增幅年.6 二、效益与产销同步增长.7 三、生产集中度进一步得到提高.7 四、汽车产品结构调整有成效.8 五、私人用车快速增长.9 六、随着“入世” ,国产汽车与进口汽车及国产各车型之间的竞争加剧.10 III 国内重点汽车生产企业的运行情况.11 一、国内九大重点汽车生产企业的运行状况.11 二、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集团的生产运行情况.12 三、其他汽车生产企业的运行状况.13 IV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一、汽车市场有效需求的开拓力度不足.15 二、国外大企业进军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15 三、国内生产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力.15 四、缺乏一个健全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18 五、缺乏公共信息服务网络.18 V 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合理化建议.18 一、积极培育和开拓我国汽车消费市场.19 二、改善社会用车环境.20 三、改善企业经营环境.20 VI 汽车工业入世对策 .24 一、加入 WTO 对我国汽车行业产生的影响.25 二、我国汽车工业应对入世的对策.29 VII 近期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32 一、 需求增长迅速,市场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32 二、价格调整将会带来中国汽车业的革命性变革.33 三、汽车工业格局将发生根本的变化.34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4 FAX: (010)68558370 四、市场弱化“政策”效力.34 五、节能、汽车环保问题将更会受到重视.34 六、汽车零部件供应模式将受到极大挑战.34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图 1 不同型载重车占其总量的比例图4 图 2 不同型客车占其总量的比例图6 表 1 生产企业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9 表 2 2001 年各车型前 5 名企业生产集中度9 表 3 载货汽车中重、中和轻微型车的生产比例10 表4 轿车产品的生产比例10 表 5 乘用车 (轿车+客车) 的生产比例11 表6 柴油车占全部汽车产品的比例11 表7 在载货汽车中柴油车的比例11 表 8 19962001 年私人用车拥有量12 表 9 国内重点企业(集团)运行情况14 表 10 2001 年国内主要轿车品牌产销量排序17 图 3 2001 年我国主要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比例图18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 FAX: (010)68558370 I 2001 年汽车行业基本运行状况分析I 2001 年汽车行业基本运行状况分析 2001 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加强宏观调控等多项措施,鼓励消 费,扩大内需,经济运行走势平稳,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 7.3%,在国家总体经济增长的带动 下,汽车工业生产、销售、经济运行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2001 年我国汽车产品产销形势良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汽车产品 总产量(不包括农用车)233.444万辆,较 2000年(206.82万辆)增长 12.87%; 汽车产品总销量 236.366 万辆,较 2000 年(总销量 207.84 万辆)增长 13.72%; 产、销量的增长幅度与 1999 年及 2000 年基本相近。从各分月来看,销售高峰 在 3、4 月份,月销售量达到 24 万辆的历史最高点;7 月份因气候炎热等原因, 市场受到一定的影响,产销有所回落,9 月为年内的第二次高峰,10、11、12 月份产销基本处于稳定正常水平。 一、载货汽车产销较上年有所增长 2001 年中国载货汽车产量 802953 辆,较 2000 年增长 6.82%;销量 818433 辆, 较 2000 年增长 8.19%, 产销增长幅度均大于 2000年 (分别为-0.6%和 0.7%) 。 1、重型载货汽车产销量增幅较大,但库存增加 2001 年国内载货汽车产、销量的增长主要受益于重型载货汽车,其 2001 年产、销量为 15.71 万辆和 14.695 万辆,分别比 2000 年增长 91.59%和 77.1%, 比 2000 年产销增幅 74%又有较大增长,产量和销量已接近中型载货汽车,占全 部载货汽车的比例已上升到 19.56%。但产销率仅达 93.5%,库存增加,尤其是 2001 年 12 月份,库存增加 6500 多辆。本年度重型载货汽车继续大幅增长的主 要原因是西部大开发力度增强,基础设施(如公路)建设投资加大、公路状况 改善等。 2、中型载货汽车产销量略有回升,其中柴油车增幅很快 2001年中型载货汽车产、销分别是 15.196万辆和 16.275万辆,产量较 2000 年增加 4.06%,销量比 2000年增长 4.7%。中型载货汽车占全部载货汽车的比例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3 FAX: (010)68558370 为 18.93%(产)和 19.89%(销) 。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及对市场需求的适应,中型载货汽车的 产销量及在整个载货汽车中的比例下降是必然趋势,但经过 952000 年的急剧 下滑后,2001年产销略有回升,这可能主要受益于其中柴油车比例的增加,2001 年中型载货汽车产销量中,柴油车的比例达到了 91%和 91.08%,大大超过 2000 年(70%)的这一比例。中型柴油载货汽车的产销比 2000 年增加 34.92%和 33.57%。 3、轻型载货汽车产销量有较大幅度下滑 2001年轻型载货汽车产销36.28万辆和36.87万辆, 比2000年分别下降6.69% 和 4.43%。轻型载货汽车产销中,柴油汽车的比例为 83.7% 84.24%。 1996 轻型载货汽车产销突破 30 万辆,以后几年均呈微量上升态势。2001 年产销量有较大幅度下滑,其中主要原因是柴油汽车的比例仍不高(低于中型 载货汽车) ,2001 年柴油轻型载货汽车的比例仅比 2000 年增加约 2%。另一个 原因是轻型载货汽车厂点多、规模不大、竞争激烈,同时还需面对四轮农用汽 车的挑战。 4、微型载货汽车 上年度微型载货汽车产销 13.05 万辆和 14万辆, 产量比 2000年下降 3.11%, 销量上升 5.87%,在全部载货汽车中的比例为 16.25%(产)和 17.11%,产量比 例比 2000 年(18%)略有下降,销量比例与 2000 年基本持平。微型载货汽车 中,柴油车的比例明显上升,2001 年达到了 5.97%(产)和 5.61%(销) ,而 2000 年这一比例分别为 0.68%和 0.63%。微型载货车生产的特点是集中度高,长安 哈飞、昌河、柳微、一汽集团五大家生产量约占全国 86%。 背景说明 1:背景说明 1: 中型载货汽车过去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主导产品,80 年代初曾占全 部载货汽车产量的 70%,1994 年产销 31 万辆达到最高峰,虽然其它载货汽 车产销量增长,但中型载货汽车占全部载货汽车的比例仍高达 40%,这是 极不合理的。国外 90 年代这一比例为:美国 1%,日本 2%,只有德国稍高, 占。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4 FAX: (010)68558370 图图 1 不同型载重车占其总量的比例图不同型载重车占其总量的比例图 二、客车增长幅度比上年有所趋缓 2001 年客车总产量 82.86 万辆,销 82.38 万辆,分别比 2000 年增长 16.86% 和 16.44%,增长幅度比 2000 年的 39.3%和 38.4%有所趋缓。产、销占全国汽车 总产量的 35.49%和 34.85%。客车产销增长幅度以大、中型客车和微型客车较 大,轻型客车次之。 1、大型客车产销量创近年来新高 2001年大型客车产销 1.1316万辆和 1.1255万辆, 分别比 2000年增长 44.12% 和 47.61%。大型客车产销在 19971999 年均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2000 年是 三年高速后的调整,产销与 1999 年基本持平,2001 年的增长幅度高达 40%以 上,是历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主要得益于我国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通 车里程的迅速增加;旅游和贸易等商务活动及经济活动引起的中、长距离客流 量的增加;我国大型客车的产品水平普遍提高从而满足了随着各地经济水平上 升对大型客车舒适性及安全性的要求。 2、 中型客车产销量继续上升 2001 年中型客车产销 4.8169 万辆和 4.7906 万辆,比 2000 年分别增长 33% 和 32.45%。国内中型客车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1992年就曾达到产销 3.3万辆, 重型 20% 中型 19% 轻型 45% 微型 16%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5 FAX: (010)68558370 以后逐步回落,1999 年和 2000 年由于国内中型客车产品水平的提高和城际客 流量的增长,产销又有较高速度上升,其中尤以 1999 年产销猛增 74 %,又恢 复到 2.94 万辆,2000 年产销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增长率为 23%和 24%,去年 又比 2000年增幅加大, 特别是中型柴油客车, 产销猛增 51%和 53.9%, 是继 2000 年增长 33%以后的又一个高速增长年度。 3、轻型客车进入调整年度 2001 年产销 27.73 万辆和 27.59 万辆,比 2000 年分别增长 8.87%和 8.41%, 是继 2000 年猛增 37.8%和 40.2 后的调整年度。增幅减缓的另一个原因是,2000 年一些轿车(用 6字头编号的轿车 如奇瑞)已正式划入轿车产品。 4、微型客车增幅有所减缓,但仍维持了较高增速 2001 年微型客车产销 49.17 万辆和 48.86 万辆,比 2000 年增长 19.84%和 19.41%,增幅比 2000 年虽然有所减缓(2000 年增幅为 42.9%和 39.6%) ,但仍 维持了较高增速。 微型客车在国内市场一直看好的原因是,它是一种廉价的乘用车,其性能 价格比适合我国居民目前的收入水平,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第三 产业的蓬勃发展,微客既可用为生产资料,又可作为生活资料的多重适应性, 满足了众多客户从事经济活动的需求。此外,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也促使它在 国内市场上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微客生产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生产集中度非常高,长安、哈飞、昌河、柳微、 一汽集团五大集团的产量占到全国的 95.35%。 背景说明 2:背景说明 2: 微型客车自 90 年代以来历年均维持着较高增速, 1990 年仅 9000 辆, 94 年产销突破 10 万辆,2000 年猛增超过 40 万辆。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6 FAX: (010)68558370 图图 2 不同型客车占其总量的比例图不同型客车占其总量的比例图 三、轿车产销量较上年有所提高 2001 年全国产销轿车 70.35 万辆和 72.15 万辆,比 2000 年分别增长 15.81% 和 17.43%。增长幅度比 2000 年度加大(2000 年分别增长 7.3%和 7.6%) 。2000 年度的轿车产销统计,仍未计入吉利、悦达等准 6 字头轿车,因其准入 7 字头 系列已近年底。 2001 年轿车市场按产品划分升降不一,其中,中级轿车中的桑塔纳系列与 2000 年基本持平,但帕萨特和雅阁增长幅度较大;以捷达和富康为代表的普及 型轿车产销略有增长,2001 年产销猛增到 3 万辆和 2.88 万辆。中高级轿车中、 别克产销略有下降,雅阁 3.0 和奥迪 2000 产销上升;微型轿车由于夏利产销下 滑的拖累而下降。 II 2001 年汽车市场运行特点II 2001 年汽车市场运行特点 一、汽车产销量进入第三个快速增幅年 我国汽车工业在 1994 年至 1998 年历经了长达 5 年的低速增长期(年增长 率在 1.57.4%之间) ,1999 年走出低谷,年产销增长 12.5%和 15%,2000 年增 长 12.9%和 13.4%,2001 年又继续以 12.87%和 13.72%快速增长,是 1994 年至 轻型客车 33% 微型客车 60% 中型客车 6% 大型客车 1%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7 FAX: (010)68558370 1998 年产、销低增长幅度以来第三个高速增幅年。 二、效益与产销同步增长 2001 年汽车工业效益与产销同步增长,15 家重点企业(集团)公司经济指 标增长率高于产销增长率,其工业总产值(90 年不变价) 、工业增加值、产品 销售收入分别增长 21.39%、26.05%和 18.29%;利税总额增长 29.7% 、利润总 额增长 52.87%(重型集团减亏 23 亿,导致该指数上升较大) ;三大集团公司上 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不含奇瑞和柳微)一汽集团和东风集团公司的利 润总额比 2000年分别增长 20.99%,14.69%和 78.34%。 三、生产集中度进一步得到提高 2001年上汽、一汽、东风三大集团生产集中进一步提高,2001年为 48.1%, 比 2000 年提高 3.35 个百分点;三大集团市场占有率 47.46%,比 2000 年提高 2 个百分点;排在前 7 名、产销超过 10万辆的企业(集团)是上汽、一汽、东风、 长安、哈飞、北汽、昌河,其市场占有率比 2000 年提高 2.66 个百分点。参见 表。 表表 1 生产企业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生产企业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 单位(单位(%) 生产集中度市场占有率 企业生产 集中度2001 年2000 年 同比增加 (、 ) 2001 年2000 年 同比增加 (、 ) 前 3 名企业48.1144.753.3547.4645.452.02 前 4 名企业57.7654.573.1957.2054.902.30 前 5 名企业63.7160.63.1163.2060.842.36 前 6 名企业69.4566.502.9668.9866.642.34 前 7 名企业74.6571.493.1674.1071.442.66 从各车型生产集中度看,重型、中型、微型载货车和微型客车前 5 名企业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8 FAX: (010)68558370 的生产集中度均在 90%以上;中型客车前 5 名企业生产集中度为 80.18%;轿车 前 5 名企业生产集中度为 74.99%;大型客车是 73.44%;轻型载货车和轻型客车 较低,分别为 62.95%和 61.47%。详见表 2-2。 表表 2 2001 年各车型前年各车型前 5 名企业生产集中度名企业生产集中度 单位(单位(%) 载货汽车载客汽车企业生产 集中度重型中型轻型微型大型中型轻型微型 轿车 前 1 名54.9246.6227.7739.9231.7229.1122.9426.6832.73 前 2 名85.2791.8839.9866.6247.7754.4334.1350.8651.76 前 3 名90.0596.1448.3179.2557.7666.2244.3672.1860.09 前 4 名94.7798.0256.4885.2265.8175.2753.9486.0167.72 前 5 名97.4098.9962.9591.1773.4480.1861.4994.7574.99 四、汽车产品结构调整有成效1 我国在 90个代以前,主宰汽车工业的是中型载货汽车,通过“八五”和“九 五”两个 5 年计划的调整改进,汽车产品结构配比有所改进,2001 年又有所进 展,参见表 23至 27。 表表 3 载货汽车中重、中和轻微型车的生产比例载货汽车中重、中和轻微型车的生产比例 单位(单位(%) 年份全部载货汽车重型中型轻型微型 198210057322 19921003.83944.2+13.0 200010010.720.151.1+18.1 200110019.5718.9345.18+16.32 1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产品结构构成主要以乘用车(轿车和载客汽车)为主,且轿车产品所占份额较 多,载货汽车产量所占份额较少;在载货汽车中又以轻、微型和重型为主,中型为辅;在整个汽车产量中, 柴油车占有效大比例,载货汽车更主要采用柴油。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9 FAX: (010)68558370 表表 4 轿车产品的生产比例轿车产品的生产比例 单位(单位(%) 年 份1982199220002001备注 轿车在全部汽车产 品中的比例 2.515.82930.14 表表 5 乘用车(轿车客车)的生产比例乘用车(轿车客车)的生产比例 单位(单位(%) 年 份1982199220002001备注 乘用车占全部汽车 产品的比例 1237.162.965.63 表表 6 柴油车占全部汽车产品的比例柴油车占全部汽车产品的比例 单位(单位(%) 年 份1992199820002001备注 柴油车占全部汽车 产品的比例 14.026.429.7431.43 表表 7 在载货汽车中柴油车的比例在载货汽车中柴油车的比例 单位(单位(%) 年 份1995199720002001备注 载货汽车中柴油车 的比例 41.35566.8175.54 五、私人用车快速增长 近年私人用车量快速上升是带动汽车市场发展的主流,2001年汽车产量中, 轿车、微型客货车、轻型客车中 9 座以下车型和大中型载货汽车以私人购置为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0 FAX: (010)68558370 多,私人购车车占全国汽车产品产量的 50%以上。表 28 为 2001 年私人汽车 保有量及与过去数年的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近年的年 增量中,私人车拥有量的增量占 60%左右。 表表 8 19962001 年私人用车拥有量年私人用车拥有量 单位(辆)单位(辆) 私人汽车拥有量 年份 全国民用汽 车拥有量 普通载 货汽车 专用载 货汽车 客车(含 轿车) 特种车 其它专 用车 私人用 车合计 1996110007641420654715614303851987365562896738 19971219090216194231250119127392831360493583543 1998131930341907684126292306480388058084236481 1999145294132269076176593040914492562595338833 2000160891012571236196343650909427572506253304 六、随着“入世” ,国产汽车与进口汽车及国产各车型之间的竞争加剧 表现在进口汽车数量猛增,据海关统计资料,2001 年 111 月全国进口汽 车(含底盘)7.02 万辆,同比增长 78.75%;其中轿车进口 4.5 万辆,同比增长 133.96%; 越野车进口 1.01万辆, 同比增长 26.94%、 9座及 9 座以下小型客车 0.44 万辆,同比增长 80.69%。截至 11 月,汽车出口(含底盘)2.48 万辆,同比下 降 8.55%。但汽车零部件出口数量有所增长,前 10个月同比增长 16.3%和 18.2% (全额) 。 国内各生产厂家为扩大其市场份额,推出新产品的频率加快,以轿车类产 品为例,2001 年进入市场的新产品(新车或改型车)有 20 多种,几乎每月有 新款车上市,上市步伐之快品种之多创国内历史之最。与此同时,2001 年国产 轿车价格下调,幅度在 3%15%之间,中高级车下降幅度较大。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1 FAX: (010)68558370 III 国内重点汽车生产企业的运行情况III 国内重点汽车生产企业的运行情况 一、国内九大重点汽车生产企业的运行状况 2001年国内九大重点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见表 9。 表表 9 国内重点企业(集团)运行情况国内重点企业(集团)运行情况 企业(集团) 名 称 2001 年全年 汽车产量 (辆) 同比增长 (%) 从业人数 (人) 总产值 不变价 (万 元) 同比增长 (%) 利润总 额(万 元) 同比增长 (%) 上汽(集团) (其中轿车) 440245 (288824) 20.61 (14.82) 55970730979119.2276186820.99 一汽(集团)41979219.88109739632387632.7125000014.69 东风(集团)26286924.62119030458379345.825002078.34 长安(集团)22539910.9624412118442523.110465979.98 哈飞公司13895813.8958495761611412789-1.67 北汽控股公司1341217.45335526196604.3-26598 减亏 16872 万元 昌河(集团)12128817.491024852200621.36454829.02 金杯公司74191-3.0111014931144-3.8230000-51.36 天汽(集团)58923-42.138831789156-25.3-91739 减亏 2422 万元 注:上汽集团除汽车总产量外,其余数据不包括奇瑞和柳微。注:上汽集团除汽车总产量外,其余数据不包括奇瑞和柳微。 从上表可以重出,在全国汽车产(销)量前 9 名的企业(集团)中,天汽 集团由于产(销)量的急剧下滑,亏损严重;北汽控股公司产量的增加主要是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2 FAX: (010)68558370 北汽福田的贡献,但由于其主要企业北吉普及北轻汽运行情况不佳,促使该公 司仍然亏损较多;哈飞和金杯公司主要是因价格下调而导致盈利减少。除此之 外,其余 5 家主要企业(集团) :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和昌河的产量及利润 总额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上述 9 家企业(集团)的汽车产量约占全国汽车总产 量的 80%,尽管有 2 家亏损较多和 2 家减盈,其上述 9 家的利润总额仍比上年 度增加 29.65%,基本可反映全行业的水平。 二、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集团的生产运行情况 三大汽车集团的汽车产量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 48.11%,市场占有率为 47.46%,分别比 2000 年度提高 3.35 和 2.02 百分点。其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度 增长 20.99%、14.69%和 78.34%。汽车产量分别增长 14.82%(轿车) 、20.95% 和 24.62%。 (一)上汽集团 2001 年上汽集团桑塔纳轿车产量为 165688 辆,其数量仍占国内轿车总产 量的 23.55%,市场占有率约 23%,鉴于其它轿车品牌的不断推出及市场的扩展, 其产量及市场占有率在逐渐退缩,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趋势,由于及时推出 新产品帕萨特,且 2001 年产量猛增到 64953 辆(销 64474 辆) ,市场占有率达 到 8.94%,居国内轿车品牌市场占有率的第 3 位,弥补了桑塔纳系列轿车的不 足。同样,上海通用尽管别克系列轿车产销量比 2000 年略有萎缩,但新产品赛 欧系列产销达到了近 3 万辆,从而保证了上海通用产量和效益的增长。上海通 用别克、赛欧轿车产量在国内品牌中占第 4 位,以上两公司产销的稳定增长。 使上汽总的轿车产销仍占国内之首(产量占 41.05%、销量占 39.97%) 。 (二)一汽集团 一汽集团的汽车产量比上年递增 20.95%,其中轿车产量 150987 辆(约占 其汽车产量的 36%)销量 147846,比上年增加约 19%,产销占有率为 21.46% 和 20.5%。其中捷达系列轿车产量 99359 辆,产销占有率为 14.12%和 13.51%。 比上年略有增长,产、销占有率居国内轿车品第 2 位。对一汽集团轿车产销增 长及效益贡献最大的是奥迪轿车,该车 2001 年产销 3 万多辆,比 2000 年猛增 95.61%。国有品牌红旗车产销也维持了 11.3%的增长率;新品宝来去年 12 月上 市销售 2610 辆,反映良好。2001 年一汽集团的另一个亮点是载货汽车,产销 比 2000年的约 17万辆的猛增 33238辆,其中重型载货车产量占全国约 54.92%;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3 FAX: (010)68558370 中型载货汽车产量占全国 46.62%。 (三)东风汽车集团 东风集团汽车产量比上年递增 24.62%;利润总额增长 78.34%,对东风集 团来源,利润总额的猛增应属恢复性增长。东风集团去年的轿车生产喜忧各半, 富康轿车系列产量 52850 辆,销 52882 辆,产量在国内轿车品牌中居第 5 位, 其排位与其企业规模不相称,其新品毕加索去年 12月份刚上市,仅销售 312辆, 尚待市场认可。东风集团去年轿车生产的可圈点之品牌为风神,去年生产 18501 辆,销售 17415 辆,但地产化率不算太高。该集团产量和效益增长的主要来源 是载货汽车,其重型载货汽车的产量约占全国的 30.4%,中型载货汽车产量占 全国的 45.26%,均居国内第 2 位。载货汽车的产销量增加主要受益于国内西部 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及中型柴油载货车的猛增。对于东风集团来说,如 何加大轿车产销量,仍是集团未来力争的焦点,目前其轿车的产量仅占全集团 汽车产量的 20%,远远低于一汽集团(36%)和上汽集团(约占 65.6%未计 奇瑞) 。 三、其他汽车生产企业的运行状况 除了三大集团以外,2001 年轿车生产另一颗明星应属广州本田,由于推出 雅阁 2.3 和 3.0 使其产量由 2000 年的 32228 辆猛增到 51131 辆,增幅达 58.6%, 2001 年共销售 51052 辆,其产量居国内各轿车品牌的第 6 位,销量居第 7 位。 另一个新品牌明星是奇瑞集团,2001 年产销达到 30070 辆和 28851 辆,而 2000 年产量仅 2767辆。国内主要轿车品牌产销量排序见表 3-2。 表表 10 2001 年国内主要轿车品牌产销量排序年国内主要轿车品牌产销量排序 品牌产量(辆)产量排序销量(辆)销量排序 市场占有率 (%) 桑塔纳1656881165576123 捷达(不 含宝来) 99356297452213.5 帕萨特6459436447448.94 别克系列 5854345832858.1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4 FAX: (010)68558370 (含赛 欧) 富康5285055288267.33 雅阁5113165105277.1 夏利5101977032639.75 奥拓3404983660785.1 奥迪3102293071194.26 奇瑞300701028851104 风神185011117415112.41 红旗170941217091122.37 羚羊10795139869131.37 其他2.77 图图 3 2001 年我国主要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比例图年我国主要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比例图 捷达 14% 帕萨特 9% 别克 8% 富康 7% 雅阁 7% 夏利 10% 其他 3% 奥拓 5% 奥迪 4% 羚羊 1% 奇瑞 4% 桑塔纳 24% 红旗 2% 风神 2%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5 FAX: (010)68558370 IV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IV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汽车市场有效需求的开拓力度不足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产品从技术和成本方面竞争力都不强,产品以满 足国内市场为主。国内汽车市场由公款购车和私人购车两部分构成。1993 年以 来,公款购车市场需求增长趋缓,在汽车总销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由于而 我国又缺乏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车价高、车型不合理、使用费用高、 使用环境差尤其是一些地方采取地区保护政策,限制使用非本地企业生产的轿 车或微型汽车,人为分割市场。乱收费和繁杂的购车手续抑制了个人购车的积 极性,阻碍了个人购车的积极性,阻碍了市场需求增长,导致汽车总需求增长 缓慢。与快速增长的汽车生产能力相比,我国汽车市场的有效需求开拓不足, 出现了目前汽车供过于求的不利局面。 二、国外大企业进军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90 年代以来,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日本的丰田、三菱、日产, 德国的大众、奔驰,法国的雪铁龙、雷诺,意大利的菲亚特,韩国的大宇等大 汽车公司纷纷进入中国,进行合资、合作,在争夺整车项目的同时,积极进入 零部件领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汽车工业激烈竞争的局面。尤其是一些国外大 公司建立的零部件独资企业,与国内零部件企业抢占国内有限的资源和市场, 对国内零部件企业冲击很大。而且,往往是国外一家企业集团,在国内却有多 个合资企业,并各自为政:德国一个大众中国却有两个南北大众;美国一个通 用中国却有多个通用,若长此下去,自相矛盾,前景甚忧。 三、国内生产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力 (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随着电子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在轿车产品技术、开发技术、制造技术和产、 销各环节的大量应用,汽车产品(尤其是轿车)的规模经济性特点愈来愈显突 出。当今世界轿车工业的经济规模已经不是什么 15 万辆、30 万辆、60 万辆。 事实上,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支撑当今产品开发、车型换代的经济规模已经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6 FAX: (010)68558370 上升到 200 万300 万辆以上。1998 年以来,世界汽车工业战略大重组的重要 背景,就是通过收购、兼并、资本合作与技术合作等捷径扩大规模,以适应汽 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规模大幅度增长的趋 势。 目前我国仅大型的汽车企业(集团)就有 103 家,2001 年整车年产超过 5 万辆的企业仅有 12 家,产量超过万辆的企业也仅有 19 家,达到规模效益的屈 指可数。这种分散的状况使企业严重缺乏推进技术进步的能力与动力,造成了 整个行业生产率低下。 (二)基本不具备产品自主开发能力 产品与技术结构的欠缺是我国汽车工业结构性缺陷的核心问题,其外在表 现就是产品结构不合理,而我们不掌握先进的技术、没有强大的自主品牌和自 主开发能力是其深层原因。由于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汽车,尤其是轿车产业还 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缺乏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轿车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大的汽车公司每年都有 多种新车型面向市场,我国引进的轿车到能大批量出厂时,产品在国外已接近 淘汰,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近些年,随着中国入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 及世界轿车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各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在我国的发展战略。通 用、本田、丰田、福特接踵而来,还拿来了别克,雅阁等不错的产品。制造技 术和生产手段也有所提高。但是,近 20 年各合资企业的集中特点是产品开发权 由外国公司控制,产品更新需再次引进,我们没有开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 关于产品开发,合资外方希望我们望而怯步,或在联合开发中干点辅助工作, 而不希望我国掌握核心技术,并建设和发展自已的开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一个 重要的合资外方的人士公开表示,不赞成在合资子公司建设与其本部“重复” 的开发手段、或进行“重复”的开发工作。这就是说,合资企业不可能建设自 主开发能力,其产品的更新只能依赖外方母公司。 与整车相似,我国零部件生产企业中除少数优秀企业外,整体制造技术水 平较低,产品质量不高,也大都不具备开发能力,不能与整车同步开发新产品, 当整车更新换代时只得同步引进零部件产品。即使有一些零部件厂家初步具有 开发能力,因为整车产品权在合资外方,国内产品即使质量性能满足要求也不 能实行等效替代,或等到通过外方的条件苛刻的认可时,已错过了产品的最佳 生长期,大量的开发资金不能有效回收,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挫伤企业开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7 FAX: (010)68558370 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同时,又由于零部件开发能力的薄弱,影响了整车的开发 能力,形成了产品开发的恶性循环。 (三)配套零部件工业存在着配套体系结构不合理的弊端 我国的配套零部件工业以地方、部门或整车企业集团各成体系,致使投资 分散、厂点分散、产品重复,多数企业产品技术水平低,批量小,不能形成经 济规模,从而无法控制成本,缺乏竞争力。 我国主要零部件企业产品技术多是整车合资外方从国外带进来的,未能形 成一批可以为多家整车企业配套的第一层次零部件骨干企业和一批专业化、通 用化程度较高,能面向国内外配套、维修市场的、产品能够适应多种车型配套 的二、三层次零部件企业,致使配套体系层次不清,结构不合理。 由于配套体系不合理,影响了整车整机企业的产品质量、市场反应速度和 产品成本。 (四)缺乏企业成长的大环境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我国在这几个要素市场 方面发育程度很低,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方面:缺少有效积聚资金和资本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不能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 状况选择筹措资金的方式和数额,造成资金使用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同时因为 体制原因,企业尚未成为完善的市场主体,缺少在市场环境中自我发展的机制, 市场对国有资产配置的调节能力很低,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