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介质选矿.doc_第1页
重介质选矿.doc_第2页
重介质选矿.doc_第3页
重介质选矿.doc_第4页
重介质选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第4章 重介质选矿全章内容4.1 概 述4.1.1 重介质选矿的基本原理4.1.2 重介质的种类与加重质的选择1重介质的种类2加重质的选择4.1.3 重介质选矿的应用4.2 重悬浮液的性质4.2.1 悬浮液的密度1悬浮液密度的特点2悬浮液的有效密度4.2.2 悬浮液的粘度和流变性1.悬浮液的粘度和流变性2悬浮液粘度的测定4.2.3 悬浮液的稳定性4.2.4 影响悬浮液密度、粘度及稳定性的因素1.悬浮液中加重质容积浓度的影响2加重质的密度、粒度和形状影响4.3 重介质分选机4.3.1 选煤用块煤重介质分选机其余略4.4 旋转重介质流选矿 P1594.4.1圆锥型重介质旋流器4.4.2圆筒型重介质旋流器P166-1674.5 重悬浮液的回收与净化4.5.1重悬浮液回收与净化系统4.5.2重悬浮液中煤(矿)泥量的动平衡4.5.3重悬浮液回收与净化的主要设备4.5.4重悬浮液回收与净化中的损失 4.6 重悬浮液密度的自动控制 4.6.1 双管压差密度计4.6.2水柱平衡密度计4.6.3 放射性密度测定仪 4.6.4 悬浮液密度自动控制系统重点讲授4.1 概 述4.1.1 重介质选矿的基本原理通常将密度大于水的介质称为重介质.在这样的介质中进行的选矿称为重介质选矿,它是按阿基米得原理进行的.任何物体在介质中都将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F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同体积介质的重量,即F=V zj g颗粒在介质中的有效重力G0与重力加速度g0分别为:G0GF=V(-zj )g g0=(-zj)/ g可见,G0及g0 均随zj增大而减小。在重介质中,当zj时,g0为正,与g的方向一致,矿粒将向下沉降;而当1。在这样的介质中,分选完全属于静力作用过程,流体的运动和颗粒的沉降不再是分层的主要作用因素,而介质本身的性质却是影响分选的重要因素。分选条件比较:则密度差(高密度矿物与分选介质之差比密度矿物与分选介质之差)比可以判定分选的难易程度。例如:煤矸石煤矸石=2.2 ; 煤=1.5 水=1若在水中分选,则密度差为:( 煤矸石水)/( 煤水)=2.4若zj =1.4的介质分选中:则密度差( 煤矸石水)/( 煤水)= 8空气=1.23kg/m34.1.2 重介质的种类与加重质的选择1重介质的种类重介质有重液与重悬浮液之分。重液重液是一些密度高的有机液体或无机盐类的水溶液。它们是均质液体,可用有机溶剂或水调配成不同的密度。选煤浮沉试验多用氯化锌,用后要清洗。其他重液可根据需要配制。如三溴甲烷(CHBr3)或四溴乙烷(C2H4Br4),最高密度可达2.93.0gcm3。用不同量的苯、甲苯或四氯化碳与之混合,即可改变其密度。碘化钾与碘化汞按1:1.24的比例配成的水溶液,最高密度可达3.2gcm3。二碘甲烷(CH2I2)溶液最高密度可达3.3gcm3。甲酸铊(HCOOTl)和丙二酸铊CH2 (COOTl) 2)配成的溶液,密度最高达4.25gcm3。另外氯化钙的水溶液,最高密度可达1.4gcm3;氯化锌的水溶液,密度可达1.82.0gcm3;四氯化碳与甲苯配成的溶液,密度可达1.6gcm3。上述重液的共同特点是来源有限,价格昂贵,有毒,有腐蚀作用且不易回收。生产上几乎不用其作为介质,只在实验室中作重力分析或分离矿物时使用。重悬浮液重悬浮液是由密度大的固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构成的非均质两相介质。高密度固体微粒起着加大介质密度的作用,故称为加重质。加重质的粒度一般为-200网目占6080,能够均匀分散于水中。此时,置于其中的较大矿粒便受到了像均匀介质一样的增大了的浮力作用。密度大于重悬浮液密度的矿粒仍可下沉,反之则上浮。因重悬浮液具有价廉、无毒等优点,在工业上得以广泛应用。目前所说的重介质选矿,实际上就是重悬浮液选矿。2加重质的选择工业上所用的加重质因要求配制的重悬浮液密度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有下列几种。硅铁选矿用的硅铁含Si量为1318,这样的硅铁密度为6.8gcm3,可配制密度为3.23.5gcm3的重悬浮液。硅铁具有耐氧化、硬度大、带强磁性等特点,使用后经筛分和磁选可以回收再用。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硅铁又分为磨碎硅铁、喷雾硅铁和电炉刚玉废料(属含杂硅铁)等。其中喷雾硅铁外表呈球形,在同样浓度下配制的悬浮液粘度小,便于使用。方铅矿纯的方铅矿密度为7.5 gcm3,通常所用者为方铅矿精矿,Pb品位为60,配制的悬浮液密度为3.5gcm3。方铅矿悬浮液用后可用浮选法回收再用。但其硬度低,易泥化,配制的悬浮液粘度高,且容易损失,因此,现已逐渐少用。磁铁矿纯磁铁矿密度为5.0gcm3左右,用含Fe 60以上的铁精矿配制的悬浮液密度最大可达2.5gcm3。磁铁矿在水中不易氧化,可用弱磁选法回收。此外,还可用选矿厂的副产品如砷黄铁矿、黄铁矿等作加重质。从选矿生产的角度来看,配制的重悬浮液不但应达到分选要求的密度,而且应具有较小的粘度及较好的稳定性。为此,选择的加重质,应具有足够高的密度,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泥化和氧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便于制备与再生,这些都是选择加重质时必须考虑的因素。4.1.3 重介质选矿的应用只介绍应用范围即可从原理上看,重介质选矿是严格按密度分选的,与矿粒的粒度与形状无关,介质常表现出较高的粘度,严重影响颗粒的沉降速度。若给矿粒度大,重矿物沉降快,对分层精确性的影响倒不显著;但若给矿粒度小,则往往因有一部分粒度小的重矿物颗粒未来得及沉降到底部,便被介质带到机外,从而降低了分选效率。因此,在分选前预先筛分出细小矿粒还是必要的。重介质选矿的给矿粒度下限,对金属矿石为1.53mm,对煤为36mm,应用重介质旋流器可到0.30.5mm;给矿粒度上限,金属矿石为50150mm,煤为300400mm。目前一般认为分选金属矿石时合适的给矿粒度范围为275mm。受加重质自身密度的限制,悬浮液难以达到很高的密度,通常只能比轻矿物密度略高一点,故重介质选矿不能获得高品位的最终精矿,而只能选出密度低的单体脉石或采矿过程混入的围岩,因此只能作为预先分选作业使用。对煤来说,通常多采用磁铁矿粉作为加重质。因其配制的悬浮液密度范围较宽,完全能够分选各种煤炭,而且便于回收。对有色金属矿石预先抛尾,最适合于处理的有用矿物为集合体嵌布或粗粒嵌布的矿石。这类矿石经中碎后,即有大量单体,脉石产出,用重介质选矿法将其除去,使之不再进入磨矿和分选作业,从而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选矿厂的处理能力。对于井下开采的铁、锰矿石,利用重介质选矿法可预先除去混入的围岩,恢复地质品位。重介质选矿法已在我国用于处理铁、锰、锡、钨等矿石。复习思考题: 1.重介质选矿的基本原理2.重介质的种类与加重质的选择3.重介质选矿的应用条件4.2 重悬浮液的性质4.2.1 悬浮液的密度1悬浮液密度的特点2悬浮液的有效密度4.2.2 悬浮液的粘度和流变性1.悬浮液的粘度和流变性2悬浮液粘度的测定4.2.3 悬浮液的稳定性4.2.4 影响悬浮液密度、粘度及稳定性的因素1.悬浮液中加重质容积浓度的影响2加重质的密度、粒度和形状影响4.2.1 悬浮液的密度1悬浮液密度的特点(1)悬浮液是一种不均质的两相系统,在固、液两相间具有很大的相界面,因此,它具有类似胶体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就使悬浮液在密度和粘度方面与均质重液有不同的性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悬浮液的密度等于加重质的密度和液体(水)密度的加权平均值,即 zj(重介质)j(加重剂) +(1) s(水) 因水的密度为lgcm3,所以 zj(重介质)(j(加重剂)1) +1 (241)式中 zj 重介质悬浮液的密度,gcm3; 悬浮液的固体容积浓度,; j 加重质的密度,gcm3; s 水的密度,gcm3。(2)悬浮液的假密度式(241)所求悬浮液的密度,在物理意义上与均质介质的密度不完全相同,只有将悬浮液中的固、液两相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时,才具有密度的概念。因悬浮液是由两种密度完全不同的质点(即固、液两相质点)所构成的两相混合物,故悬浮液密度在数值上不能表征其中每一个质点的密度,因此通常称该密度为悬浮液的假密度,或称悬浮液的物理密度。(3)悬浮液内各质点密度的不均一性,影响矿粒在其中的分选。只有当加重质粒度较细,容积浓度又较高,而人选的矿粒粒度大时,在分选过程中,对矿粒而言,悬浮液才能作为一个整体称其为分选介质;否则,此时的分选介质只是悬浮液中的液体而不是悬浮液的整体,悬浮液的密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矿粒在悬浮液中的沉降,仅仅看做是矿粒在液体中受加重质悬浮粒作用的干扰沉降。矿粒在悬浮液中所排开的介质不是具有密度为悬浮液密度的悬浮液本身,而是悬浮液中的液体,它的密度为s。因此,尽管有的矿粒密度低于悬浮液的密度,但也将下沉,即矿粒不能按悬浮液的密度进行浮沉过程,而达到高、低不同密度矿粒的分离。从以上分析可知,在重介质选矿过程中作为分选介质而起作用的悬浮液,其中固体悬浮粒(加重质)的粒度和容积浓度与入选物料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关系;再有,从式(2-4-1)可以看出,悬浮液的密度要由加重质的密度和容积浓度来决定。2悬浮液的有效密度 zj(重介质)(j(加重剂)1)+1 从式(2-4-1)看出,重介悬浮液的密度zj是由加重质的密度j及其容积浓度所决定。按规定的重介悬浮液密度配制一定体积的悬浮液,所需加重质的质量,可用公式计算。根据质量平衡关系,则 mj + Vzj (mj /j) Vzjzjmj (2-4-2)式中 mj 悬浮液中固体(加重质)的质量,kg;Vzj 重介悬浮液的体积,m3; zj 重介悬浮液的密度,kgm3; s 水的密度,kgm3; j 加重质的密度,kgm3。理论与实际的差别 从理论上讲,重介悬浮液的物理密度应该就是分选密度,但实际工作中有时并非如此,这是由于加重质颗粒很细,当悬浮液固体容积浓度大到一定程度后,加重质颗粒由于种种原因经直接接触而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物,这就使悬浮液发生了结构化。由于悬浮液出现结构化的影响,实际的分选密度常常高于悬浮液的物理密度。对于未结构化的重介悬浮液,因加重质颗粒的沉降,分选密度既可高于也可低于悬浮液的假定密度,这应由轻、重产物分离界限层的位置决定。图2-4-1结构化悬浮液中矿粒的浮沉运动在已出现结构化的悬浮液内,若体积为y的矿粒向下运动,开始时所遇到的静力作用,除悬浮液的浮力外,还有静切应力引起的摩擦力F如图241(a)所示,故矿粒下沉的条件为: Vkkg Vkzj g+F (243)式中Vk 矿粒体积,m3;k zj 分别为矿粒及重介悬浮液的密度,kgm3; F 由静切应力引起与矿粒沉降方向相反的摩擦力之合力,N。F的大小与矿粒的表面积A和静切应力0成正比,即 F=(1/K)A0 (244)式中 1/K 比例系数,根据测定K值与颗粒粒度有关,如图242所示。当矿粒粒度大于10 mm时,K值接近一个常数,即K值近似等于0.6。图2-4-2 K值与矿粒粒度的关系将式(244)代人式(243)中,两边都用Vkg除之,则得 k=zj + (245)式中,AVk一项是矿粒比表面积,由于Vk(dv3) /6,而且Adv2(dv2)/,故AVk6/dv (246)式中 dv、dA 分别为等体积当量直径与等面积当量直径;X 球形系数。将式(246)代人式(245)中,则得 k=zj + (247)式(247)右侧第二项,是由于结构化悬浮液的静切应力存在,所导致“浮力”增大的增大值。该不等式右侧两项之和,称其为重介悬浮液的有效密度,以yx表示,即 yx =zj + (248)yx相当于实际作用在矿粒上的悬浮液密度值,其大小不仅与静切应力有关,而且还随矿粒的粒度及形状不同而异。矿粒粒度愈小,形状越不规则,则悬浮液有效密度值就越大,矿粒感受到向上的摩擦力F就越明显,致使矿粒下沉困难。由于静切应力之合力对矿粒的作用方向始终与矿粒的运动方向相反,轻矿粒在重介悬浮液中上浮时,作用于矿粒的悬浮液有效密度以yx表示,即 yx =zj + (248a)此时上浮矿粒实际受“浮力”作用小了,因为多了一个因静切应力所引起的下拖力F,如图241(b)所示。若矿粒的密度k 恰好介于yx与yx之间,即 k (249)则此矿粒既不下沉也不上浮,在重介悬浮液中处于悬浮不动的状态,因而就难以获得有效分选。粒度细小形状又不规则的矿粒,这种现象表现尤为突出,这是导致分选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生产中所使用的悬浮液,是根据被选物料的密度组成及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初步确定下来的,然后根据分选结果再做进一步调整。在日常生产中控制好悬浮液的密度,是获得最佳分选指标的重要环节。生产中悬浮液的密度可用浓度壶人工测定或仪器自动测定。自动测定装置有压差式密度测量仪和放射性密度测定仪等,由这些装置获得的一次信号,通过电子仪器转换成电讯号传输给执行机构,用补加水或补加加重质方法调节悬浮液的密度。这些装置可使密度的波动范围不超过土01gcm3。4.1 概述:1重介质选矿的基本原理;2重介质的种类与加重质的选择;3 重介质选矿的应用4.2 重悬浮液的性质4.2.1 悬浮液的密度1悬浮液密度的特点2悬浮液的有效密度4.2.2 悬浮液的粘度和流变性1.悬浮液的粘度和流变性2悬浮液粘度的测定4.2.3 悬浮液的稳定性 4.2.4 影响悬浮液密度、粘度及稳定性的因素4.2.2 悬浮液的粘度和流变性(p142)在有关的悬浮液的性质中,密度决定着分选的密度界限,而粘度和稳定性则影响着分选的精确性。1.悬浮液的粘度和流变性悬浮液的粘度与均质液体不同,它是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以及液体与固体之间的内摩擦力(切应力)的体现。因而内切应力要比单一分散介质大。根据流体(包括两相流体)的切应力与速度梯度的关系,可将流体分为四种流变类型,即牛顿流体、粘塑性流体、假塑性流体体和膨胀性流体。后三种也称作非牛顿流体。这些流体的速度梯度与切应力关系曲线称作流变曲线,如图243所示。牛顿流体的流变曲线为一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切应力与速度梯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du/dh (Nm2) (2410)式中粘度,Pas;切应力,Nm2; du/dh 速度梯度,或称剪切率,1s。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牛顿流体的粘度为一常数,不随速度梯度而变。属于牛顿流体的有各种均质液体、空气、低分子化合物溶液以及稀的溶胶体和悬浮液等。粘塑性流体动切应力(d)。当悬浮液内固体颗粒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物时,流体不仅有粘性而且有塑性,称为粘塑性流体。当外力作用很小时,它只发生形变而不流动。只有当外力大于静切应力时,才产生流动,流变曲线为一条不通过原点的曲线。在高的速度梯度下,内部结构物遭到破坏,曲线渐变为直线。将此直线段向下延伸与轴的交点d称为动切应力。其值表示粘塑性流体流动时,粘度(塑性粘度)变成常数所需的最小切应力。直线段的值与du/dh关系可表示为: =d +pdu/dh (2411)式中 d 动切应力,Nm2; p 塑性粘度,Pas。粘塑性流体又称为宾汉体。用粘度计测得的这类流体的粘度称为视粘度,写成S: s =d /(du/dh) +p (2412)公式右侧第一项称作结构粘度动切应力与速度梯度,或称剪切率的比值。可见,粘塑性流体的视粘度(总粘度)系由结构粘度和塑性粘度两项组成。显然视粘度并非常数,而是随速度梯度的增大而减小。属于粘塑性流体的有高浓度的矿浆泥浆沥青水泥浆油漆等。选矿用重悬浮液多属粘塑性流体。假塑性流体和膨胀性流体的流变曲线都通过坐标原点,两者均没有静切应力。假塑性流体的流变曲线凸向轴,即其视粘度随速度梯度的增加而变小;膨胀性流体的流变曲线凸向 du/dh轴,即其视粘度随速度的增大而变大,两种流体的du/dh关系服从指数方程,故又称幂律流体,表达式如下: = k(du/dh)n (2413)式中 k 与粘度有关的系数,称作稠度系数,流体粘度越高,k值越大; n 流体指数。假塑性流体nl。当n1时与式(2410)形式相同,即为牛顿流体。假塑性流体和膨胀性流体的视粘度为: s = k(du/dh)n-1 (2414)属于假塑性流体的有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乳状液、胶状原油、水凝胶、牙膏、浆糊等;属于膨胀性流体的有浓淀粉糊、高固体含量的涂料、流砂、某些高浓度的悬浮液。当重悬浮液的浓度较高时(例如容积浓度大于42),也会具有膨胀性流体的性质。 2悬浮液粘度的测定了解原理即可,实际工作时学习使用方法(1)带有搅拌装置的毛细管粘度计在实际工作中,测定悬浮液粘度使用最广泛的是粘度计,带有搅拌杆的毛细管粘度计,其构造如图2-4-4所示。它是由内径为40mm的粗玻璃管1、内径为1.52.5mm的毛细管2、插置在粗玻璃管内的搅拌装置4及装置在粗玻璃管内壁上的隔板3等部件所组成的。搅拌装置由电动机6经传动皮带带动旋转,电动机及毛细管粘度计均由支架7支承,搅拌装置的作用是使悬浮液保持均匀稳定,隔板是用来防止在搅拌过程中悬浮液发生旋转。由于搅拌叶片靠近毛细管上端,所以搅拌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为200500 rmin),否则引起静压强的变化。 使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定介质粘度,是因为粘性液体在层流条件下,通过毛细管的流量体积V可按下式计算: V=(r4p)/(8l) (2415)式中 r 毛细管内径,m; l 毛细管长度,m; P 作用于毛细管下端出口处的静压强。它等于自液面到毛细管下端管口的重力压强 p=g h,单位Pa(h为自液面到毛细管最下端的高度,m); t 流出时间,s; V 经t s时间所流出的体积,m3;均质液体的动力粘度,Pas。式(2415)也可写成 V = (2415a)或 = (2416)式中 均质液体的密度(即指水的密度),kgm3; g 重力加速度,ms2。对于重介质悬浮液,则V =或 zj= (2417) 式中 zj 重介质悬浮液的密度,kgm3;tzj 重介质悬浮液流出体积V时所需的时间,s; zj 重介质悬浮液的动力粘度,Pas。由式(2-4-16)及式(2-4-17)可知,若用同一个毛细管粘度计,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h和V不变),分别测定某已知粘度的介质(如水及悬浮液)流出体积为V时所需的时间(t和tzj不变),则悬浮液的有效粘度(视粘度)为: zj = (2418)或 = (2419)式中 s水的密度,gcm3; ts流出体积为V的水所需的时间,s;S水的动力粘度,Pas。式(2-4-19)中,重介质悬浮液的粘度与水粘度的比值,称为悬浮液的相对有效粘度,简称相对粘度,以zj表示,即 zj = (2420)显然,悬浮液的运动粘度vzj则为: vzj = (2421)所以,悬浮液的相对运动粘度vzj便为 vzj = (2422)式中 vs水的运动粘度,m2s。按上述原理,可利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定重介质悬浮液的相对动力粘度zj及相对运动粘度vzj。测定方法是:先将毛细管下端口堵住,在粗玻璃管中加入一定体积(一般可为200mL)的水。然后开动搅拌装置并测定由毛细管流出规定体积水(规定流出的体积应少于加入体积)所需的时间ts。再按同样方法在粗玻璃管中加入与测水时体积相等的悬浮液,并测定与测水时流出相同体积悬浮液所经历的时间tzj。于是便可根据式(2420)、式(2422)算出悬浮液的相对动力粘度zj和相对运动粘度vzj。实验证明,这种粘度计完全适用于测定无结构化或结构化程度很低的重介质悬浮液的粘度。但对已经结构化的悬浮液,由于搅拌作用破坏了悬浮液的结构物,致使测定结果产生很大误差。但应指出,用式(2-4-20)或式(2-4-22)计算流体介质通过毛细管的粘度是不够准确的。首先因建立上述公式时,并没有考虑介质通过毛细管时因流速增加而造成的压头损失,故实际粘度要小于计算粘度值;另一方面,在测重介质悬浮液的粘度时,为防止沉淀,须加搅拌。但搅拌作用会使流出时间延长,故在搅拌作用下所测得的时间用于计算粘度时,其计算值又将大于实际粘度。而且,随着ts与tzj的差值越大,则计算结果的误差也就越大。所以,对粘度较大的悬浮液用上述所给出的公式计算其相对粘度是不适宜的。(2)同心圆筒式粘度计同心圆筒粘度计是研究重介质悬浮液流变特性时,使用最多的一类粘度计。它包括外转筒式粘度计、内转筒式粘度计、范式转筒粘度计和轴流式同心圆筒粘度计。 图2-4-5是外转筒式粘度计的示意图。直径为4.5cm的外转筒2,由电动机6带动,以一定的角速度旋转。直径为4cm的吊筒3置于外转筒之内,两筒之间环形间隙为0.25cm,在此环形空间内装有上升的悬浮液流。由于外转筒旋转,通过悬浮液的粘性力使悬挂在金属扭丝4上的吊筒也发生扭转。根据吊筒扭转的角度,可以计算出在不同转速u下的旋转力矩(扭矩)M,然后根据式(2423)及式(2424)算出在该条件下的速度梯度du/dh与切应力0。 = (2423) = (2424) 式中 外转筒旋转角速度,rads;R1 吊筒的半径,m: R2 外转筒半径,m; H 吊筒的高度,m; M 吊筒的扭矩,Nm。 根据牛顿内摩擦定律,即 = du/dh 将已计算的切应力及速度梯度代入,便可求出值,该即为要求的悬浮液粘度。 注意,用同心圆筒式粘度计,在试验液体处于层流状态时,均可直接根据试验数据,利用已知公式算出要测的粘度值。有关的仪器常数,则可用已知粘度的液体予以预先标定。但选矿实践中碰到的大都是由层流到紊流的过渡范围,此时仪器的标定和测量数据的处理工作都比较繁杂,实际使用时需参考仪器说明书或有关著作。至于其他型式的同心圆筒粘度计,原理相同,故而从略。复习思考题:1选矿用重悬浮液的流体类型及其变化。2悬浮液粘度的测定仪器的原理、使用条件4.2.3 悬浮液的稳定性 悬浮液的稳定性是悬浮液维持自身密度不变的性质。由于悬浮液中的加重质受自身重力作用始终有向下沉降的趋势,从而使上下层密度发生变化。显然加重质的沉降速度直接影响悬浮液的稳定性,因此通常用加重质在悬浮液中的沉降速度v的倒数表示稳定性的大小,称作稳定性指标Z(scm),即 Z = 1/v Z值愈大,表示悬浮液的稳定性愈好,分选愈易进行。由于加重质粒度的不均匀,v值很难用计算方法求得,而多用试验方法测定。试验时将悬浮液倒入1000mL或2000mL的量筒中,搅拌均匀后静置沉降。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加重颗粒的沉降,在上部出现一清水层,清水层与混浊液界面的下降速度即可视为加重质的沉降速度。取直角坐标纸,以纵坐标自上而下表示清水层高度,横坐标自左而右表示沉降时间,将沉降开始后各时间段内沉降的距离对应地标注于坐标纸上,即可获得沉降曲线,如图246所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即为该时刻的沉降速度。在开始沉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曲线斜率基本不变,评定悬浮液稳定性的指标即以这一段的沉降速度为准。图2-4-6 测定磁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