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与伤寒论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内经与伤寒论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内经与伤寒论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内经与伤寒论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内经与伤寒论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经与伤寒论单位: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 1、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2、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E、脉经3、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4、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5、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6、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言行统一,道德高尚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7、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A、精气论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E、阴阳论8、“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 A、春三月 B、夏三月 C、秋三月 D、冬三月 E、四时9、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A、寒变 B、痎疟 C飧泄 D、痿厥 E、洞泄10、据灵枢天年篇所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之“四脏经脉”是指 A、心脾肺肾及其经脉 B、肝心脾肺及其经脉 C、脾肺肾肝及其经脉 D、肺肾肝心及其经脉 E、肾肝心脾及其经脉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营血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A、寒暑 B、喜怒 C、湿邪 D、燥邪 E、劳作 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A、寒暑 B、喜怒 C、悲 D、恐 E、劳作14、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A、意 B、心 C、志 D、思 E、虑15、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有所忆谓之A、意 B、心 C、志 D、思 E、虑16、根据灵枢决气,精脱者的表现是A、目不明 B、耳聋 C、腠理开、汗大泄 D、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 E、色白、夭然不泽17、“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出自A、素问上古天真论 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C、灵枢邪客 D、灵枢本藏 E、灵枢本神18、灵枢邪客认为营气的功能主要有A、分泌津液 B、刚悍卫表 C、营养四肢 D、宣发汗液 E、抗御外邪19、根据灵枢邪客“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指的是A、宗气 B、营气 C、卫气 D、中气 E、水谷精微之气20、据灵枢本藏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作用的是A、卫气 B、营气 C、肾气 D、志意 E、五脏2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A燥热结聚胃腑B邪热充斥内外C表热过盛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2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A心烦腹满B昼日烦躁不得眠C身热不去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E卧起不安2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A内热偏盛B湿热较盛C阴虚较盛D热与水结较盛E邪在阳,表不解2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B大青龙汤C小青龙汤D苓桂术甘汤E五苓散2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A先煮B后下C用麻沸汤渍之D与它药同煮E以上均不是2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E以上都不是2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B甘草泻心汤证C桂枝人参汤证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E旋复代赭汤证2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主之”A小承气汤B大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白虎汤E栀子厚朴汤2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3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A白虎汤B大承气汤C四逆汤D四逆加人参汤E白虎加人参汤3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A发散寒湿B温下寒湿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E温阳祛寒,除湿3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A竹叶石膏汤B栀子豉汤C白虎汤D桂枝汤E白虎加人参汤3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B调胃承气汤C栀子厚朴汤D桂枝加芍药汤E理中汤34原文填空:“阳明病,胸胁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_。”A可与小承气汤B可与大陷胸丸C可与小柴胡汤D可与大柴胡汤E可与吴茱萸汤35“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其中“胸中有热”是指:A胃中有热邪B膈间有热邪C胸中有郁热D腹中有热邪E以上都不是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神明之府:2.端络经脉:3.藏象:4.翕翕发热:5.潦水: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黄连汤证有何不同?2.何谓“治未病”?其实践意义?答案:一、选择题:1-20 ADBDC EBBCB ABABA BDCAA21-35BDEEC BDCDB EEBCA二、名词解释: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2.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端络,理出头绪。3.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4.翕翕发热:指地面流动的雨水。5.潦水:发热轻浅之状。三、论述题: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黄连汤证有何不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为上热下寒的呕逆证,而以上热吐剧为甚,故以“食入口即吐”为主要表现。故本方以苦寒清胃热为主,芩连用量重而相等,温脾通阳为辅,只用干姜一味,并兼有反佐作用,人参益中气,恢复其升降,则上热下寒之格拒可除。黄连汤证所治为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吐证。其证因邪热在上,迫使胃气上逆,故欲呕吐;寒邪在腹,寒凝气滞,故腹中痛。所以其主要表现为“腹中痛,欲呕吐”。方中黄连苦寒以清上热,干姜辛热以温下寒,桂枝辛温既能散寒,又可交通上下之阳气,参枣草补脾胃,以复中焦升降之职,半夏辛温降逆和胃以止呕吐,全方具有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之功。2.何谓“治未病”?其实践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早期诊治三个方面。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