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油系统设计手册.doc_第1页
供油系统设计手册.doc_第2页
供油系统设计手册.doc_第3页
供油系统设计手册.doc_第4页
供油系统设计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主任: 总体上写得不错,很专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如下:1. 建议第一部分写所有柴油车和汽油车的供油系统的结构,有哪几种形式,轻卡主要用哪几种。2. 增加供系统和主要主要件的失效模式分析。3. 主要零部件的试验验证标准与方法(参考进气部分)。4. 排气系统谁写的。储成高2003.8.23燃油供给系统设计手册1燃油供给系概述 燃油供给系统是发动机附件中的一个分系统,主要功用是燃油的贮备,滤清和输送。因发动机使用燃油的不同分柴油供给系和汽油供给系。2柴油供给系的选型与布置(增加一结构简图) 柴油供给系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柴油箱、油水分离器、柴油粗滤器、柴油细滤器、输油管路,柴油喷射系统(柴油的动力来源)等。2.1柴油箱的设计要点(增加一结构简图) 柴油箱总成由油箱本体、加油管、吸油管、回油管、油箱盖、油箱内的隔板、油量传感器等组成。2.1.1柴油箱容积及外形尺寸的确定1.应满足续驶里程500Km以上或市场用户需要,初定油箱容积,再根据整车总布置的要求,确定油箱的外形尺寸,即长、宽、高。2.燃油箱的额定容量应控制在燃油箱最大液体容量的95%以内,以避免因燃油吸热产生的体积膨胀而使燃油溢出。2.1.2柴油箱的安装固定1.油箱下端面应有适当的离地间隙,避免成为离地间隙最小的零部件。2.油箱应尽可能布置在远离热源的地方,如避开没有隔热保护的排气管路等热源。3.油箱尽可能布置在发动机机体进、回油接口同侧,以便于输油管路的布置。4.根据整车总布置情况,选择与车架的连接安装形式(吊装或托架)。2.1.3 吸油管、回油管的设计1.吸油管的粗细可根据整车上发动机所需的油量确定,吸油管通常用螺纹固定在油箱本体的凸缘上。2.吸油管口可大致设在离燃油箱底部10mm处,并设置网眼型过滤器,以防此吸及燃油箱内沉淀的水和杂质。3.回油管口应伸入燃油箱内燃油平面以下,高度可与吸油管相当,两者的距离应大于300mm,以防止发动机停机后,回油管内的燃油流空而进入空气,导致起动困难。2.1.4为提高燃油箱的整体强度,以及防止柴油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来回晃动,一般在油箱中设计有隔板,通过点焊连接在油箱本体上。2.1.5油箱上进、回油管接头及其它接头,多凸缘焊接在油箱体上。进、回油接头主要采用螺纹孔的形式,在现有产品中,主要有M12x1.25、M14x1.5两种规格,设计时应优先考虑现有结构,以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2.1.6油箱外表面加强筋的设计和布置 为提高油箱的刚度及外表美观,油箱外表面一般都设计加强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纵向或横向加强筋。2.1.7油箱材料的选择 金属燃油箱体所用材料一般为热镀锌板或电镀锌板,若采用其它板材应确保能满足设计要求。2.1.8柴油箱加油管、加油口、油箱盖的设计1.加油口分为槽型和螺纹型两类,可依据QC/T 488 汽车燃箱盖、加油口确定应采用的加油口的结构及尺寸。2.油箱加油管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1)对于新开发车型,加油管的纵向安装位置一般应以同系列车型中的双排车型为基准;(2)加油管的加油口应避免被货箱挡住,造成加油困难或无法用加油枪加油。3.柴油箱盖设计要点:(1)油箱盖结构及类型应与加油口匹配;(2)油箱盖的密封垫必须有一定的密封性和耐油性,柴油箱盖的最大泄露量不得大于30g/min;(3)油箱盖应加锁,可分为三锁统一(门锁、点火锁、油箱锁共用一把钥匙)和三锁不统一,一般应采用三锁统一形式。2.1.9柴油箱底部应具备放油螺塞,以便定期清除掉燃油箱底部沉积的水和杂质。2.1.10柴油箱应设置通气孔,通气口流量不小于340L/h,阻力不超过5Kpa,一般1.5mm的通气孔已足够使燃油箱通气。通气孔必须加以保护,以防止灰尘和水进入燃油箱。2.1.11燃油传感器的布置:应准确校核燃油传感器在油箱上的装配位置,以保证油浮子摆臂能在整个行程中自由摆动,避免与油箱隔板或其它零部件干涉,导致燃油表指示不准。2.2柴油滤清器的选型与布置柴油滤清器分为柴油粗滤器、柴油细滤器、沉淀器(油水分离器)等,主要作用就是滤去柴油中的杂质、水分和石蜡,以减少各精密偶件的磨损,保证喷雾质量。2.2.1计算选型1.柴油滤清器最大流量应大于发动机额定点的最大喷油量:(1) Q Qmax (2) Qmax=(1.31.4)Ne*ge/(6*104*)式中 Qmax额定点最大喷油量(L/min)Ne柴油机额定点功率(kW)ge额定点燃油消耗率(g/kWh)柴油密度(g/cm3)柴油滤清器由专业厂家制造并已有系列型谱,可根据流量查阅国标规定的 芯尺寸系列,选定滤芯型号。2.柴油滤清器的布置形式(1)油箱粗滤器输油泵细滤器喷油泵(2)油箱输油泵细滤器喷油泵方案1为主要采用形式,如果燃油污染情况严重或燃油喷射系统有特殊要求,可在燃油箱与粗滤器之间设置沉淀器(油水分离器)。3滤清器盖上应设置放气螺钉。拧开螺钉,抽动手动输油泵,可以排除滤清器和低压油路内的空气。2.3柴油输油管路1.柴油管路,一般情况下有三根: 油箱粗滤器; 粗滤器发动机输油泵接口;发动机回油接口油箱回油管接口。2.柴油管路布置:根据整车对发动机柴油箱、滤清器布置的相互位置以及输油管路在车架上的走向而定,应保证管路走向顺畅,装配方便;管路应在约每(300400mm)的位置上加以固定,以防止由于振动而与其它零部件干涉。3油管所用材料应具有较好的耐油性和抗老化性,能在-40100范围内安全可靠地工作,在内外压差100kPa时不会吸扁或开裂。目前,材料尼龙11综合性能较好,已被广泛使用。3.汽油供给系的选型与布置汽油供给系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汽油箱、汽油滤清器、燃油蒸发控制装置、输油管路等。3.1汽油箱的设计要点:汽油箱总成由油箱本体、油箱盖、安全阀、翻转止流装置、进气阀、油箱内的隔板、油量传感器等组成。金属汽油箱的选型与布置思路与柴油箱相似,不同之处有以下几方面:1.额定容量在95L以上的汽油箱必须配备安全阀装置。2.汽油箱盖不允许泄露,并应设置空气阀(进气阀)和蒸气阀(排气阀),其控制压力如下:(1)当汽油箱内压力降到0.098Mpa以下时,空气阀被大气压压开,空气便进入油箱内,使汽油泵能正常供油。(2) 当汽油箱内压力超过0.11Mpa时,蒸气阀被打开,使汽油蒸汽排向大气,以保持油箱内的正常压力。(3)油箱盖加锁,一般应采用三锁统一。3.重力阀-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当油箱倾斜时,防止汽油从油箱内溢出的装置,可视油箱盖及加油口结构确定是否增设此阀。3.2 汽油滤清器的选型与布置 1. 目前汽油杂质粒度统计显示,5m以下的杂质粒子占95.1%,15m以上的杂质粒子占2.9%,而20m的粒子对发动机磨损最为严重,从过滤细度考虑,汽油滤清器应能滤除10m20m的粒子,滤芯材料推荐使用微孔滤纸。2.从结构上汽油滤清器可分为可拆式和整体式。目前,整体式汽油滤清器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在使用10 000km12 000km之后整体更换。3.对于采用电喷系统的汽油机,汽油滤清器应能承受70 kpa450 kpa的压力。 4.容积计算 (1)汽油滤清器的设计,一般是参考国外同等吨位车辆的现有结构,滤清器的容积V可以按下式估算:V=Qt式中 V-滤清器容积,L; Q-发动机汽油流量,L/min; t-汽油在沉淀怀内的停留时间,推荐取t2 min。 (2)滤芯面积的计算:可以按以下公式对滤芯面积进行校核。 A=16.7Q/F式中 A-滤芯面积,cm2; Q-发动机汽油流量,L/min; F-滤芯允许流量, cm3/( cm2s) 一般F值取0.0020.010。 确定滤清器的容积V之后,结合所选定的滤芯型号,调整滤清器壳体直径D和高度h,尽量使h/D值大些。推荐h/D值取1.52.0。滤清器壳体越深,已经沉淀下来的粒子和水分不容易被油流重新扬起。 5.汽油滤清器的布置形式 油箱汽油泵滤清器喷油器3.3燃油蒸发控制装置-碳罐的选型与布置1. 碳罐的选型(1)碳罐应设置三个接口:吸附口、脱附口、大气接口。(2)吸附量-碳罐性能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轻型汽油车(油箱容积约80L左右),吸附量不小于50g(仅做为参考)。(3)碳罐上各阀的开启压力a. 正向阀开启压力:3.9kPaP5.39kPab. 反向阀开启压力:P-1.96kPac. 脱附阀开启压力:-5.88kPaP-0.69kPa2. 碳罐的布置(1) 碳罐应安装在发动机附近较高位置且空气清洁处。(2) 油箱最高点处的通气孔通过管路与碳罐吸附口相连接,若两接口间距离较长,应中间采用邦迪管(金属管或硬尼龙管),两端用橡胶管连接,管路应固定牢固。3.4汽油输油管路1. 基本要求:(1) 管路应布置在整车上的冷区域,避开如排气系统等热源对燃油的热辐射加热。(2) 管路各接口必须密封良好,避免漏油、漏气。(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