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儒家思想.doc_第1页
孔子和儒家思想.doc_第2页
孔子和儒家思想.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和儒家思想一 孔子介绍1孔子的生平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 479 年,享年72岁。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防叔因避祸逃到鲁国。父名纥,字叔梁,做过鲁国陬邑的地方长官 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以礼乐之邦著称,春秋末期,西周王朝的礼乐仍保存完好。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国公子季札来聘,请求观赏西周音乐,听后赞叹不已说:周礼尽在鲁矣。 论语子罕里,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后来,他曾担任鲁国大司寇,属于卿一级。纵观他 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晚年他一面整理古籍,一面讲学传授学术孔子三十多岁开始招收学生,深得学生爱戴。死后许多学生在他墓侧结茅屋守丧。 他早期的学生子路、冉有、子贡等跟他奔走四方,为拯救乱世而呼号。他晚期的学生子游、子夏、子张、曾参等接过他讲学的衣钵,为传播文化而奋斗。2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源于殷商、西周、东周的社会思想潮流,接受了郑国子产、齐国晏婴等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行。孔子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1.关于世界观 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留恋旧秩序,也向往新事物。其哲学思想既有唯心主义成分,也有唯物主义因素。 2关于天命观孔子继承传统的原始宗教的天命观,有时把天视为人世间的主宰者和人格神。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 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与传统 的天命观是矛盾的。儒家的特点: 1.以孔子为宗师,把孔子的言行视为最高准则;2.以诗、书、礼、易、春秋为经典; 3.提倡仁义,把仁义作为行为准则; 4.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对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的 美化。儒家在父系家长制中加进封建制的内容, 使之成为一种封建宗法主义。孔子创立儒学时,已经明确提出封建宗法主义的基本原则。他的仁就是合同。他的礼就是别异。孔子思想的核心不是仁,不是礼,而是仁和礼的统一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儒学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即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正强调宗法思想。孟子曾概括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试图以道德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与其哲学政治思想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理论体系。儒家内部各派的伦理思想虽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特点。儒学参与封建文化创造全过程,也是动态结 构,开放体系,尽管它坚持不变的思想核心,但 又能不断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具体情况而自我完善。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规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色调格局,使之体现 强烈的封建宗法精神,又具有不同时代的风貌。 儒学还有一个严重欠缺,就是没有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方法论的依据。 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哲学体系,却丝毫没有触及这个 重要命题,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中国的佛教佛教(公元前565年4月8日,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最后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王子。其生卒年月,南、北传佛教说法不同。一般认为在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 释迦牟尼名悉达多,姓乔达摩。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年青时感到人世变幻无常,常思考解脱 人生若难的途径。29岁出家修行。 佛是佛陀简称,意为觉者或智者。据佛教教义,佛非造物主,他虽有超人智慧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教认为一切人都有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释迦牟尼及直传弟子所传佛教,称根本佛教。释迦牟尼生前在不同场合里,对不同对象有不同说法,因此释迦牟尼逝世后,弟子对他的说法便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释迦牟尼及直传弟子所传佛教,称根本佛教。释迦牟尼生前在不同场合里,对不同对象有不同说法,因此释迦牟尼逝世后,弟子对他的说法便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释迦牟尼去世后的一百年,根本佛教分裂为:上座部 大众部称为根本二部。 此后一百多年间,佛教先后分裂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寺院经济高度发展,触犯贵族利益,也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 ),唐武宗李炎曾下令没收寺院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 资料: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禅宗 净土宗 密宗在隋唐时期,佛教分化出许多独立的宗派。这些宗派主要有: 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禅宗、净土宗、 密宗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就是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从狭义的角度说,佛教就是释迦牟尼佛陀所说的言教。用佛教固有的术语说,就是佛法。佛经中关于缘起的解释很多,最主要的论点有四个: 1.无造物主; 2.无我;3.无常; 4.因果相续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谛来概括。 一是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痛苦; 二是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 三是灭谛,指痛苦的消灭; 四是道谛,指消灭痛苦的方法。 佛经所说的道理非常多,究其实质,都是围绕四谛展开讨论的。 四谛的根本原则是缘起论。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产生和兴起,都是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这些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可能产生和兴起。因和缘就是关系和条件。无造物主就是否定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认为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从竖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的方面看,无边无际。否认有人格化的造物主,否认宇宙本原的人格化的存在。无我是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实在的自体。无常是说一切事物都受时空条件的制约变动不居。因果相续是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生灭无常,却又相续不断,如同流水,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不净、苦。苦的原因不在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是由自身的惑和业造成的。惑指贪、瞋、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而造成生死不息之果,依善恶行为轮回报应。1.出家僧徒自道安(312385)以后一律以释为姓; 2.僧徒必须素食; 3.不行乞食,安居寺院中修行; 4.僧人受菩萨戒。 佛教活动主要有忏法,忏法原为佛教忏悔罪过的仪式,起于晋代的道安和慧远,历代相沿。寺院有住持(方丈)、监院、维那、知客等僧职。 唐末禅宗盛行后,逐渐在全国寺院推行改订的百丈清规,对僧徒诵经的仪式和参禅等活动作了具体规定。佛陀诞辰(农历四月初八)、成道日(农历腊月初八)、涅槃日(农历二月十五日)都是佛教重要节日,其中以佛陀诞辰日最为重要。观音和地藏菩萨在汉地民间信仰颇盛,每逢传说中 两菩萨的诞辰(农历二月十九日 、农历七月三十日 )等节日,也举行佛事活动。诵经盂兰盆会 盛行于唐代,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举行供佛及僧超度先灵的法会。宋代以后又有水陆法会和瑜伽焰口。汉地还有半月布萨之制,每逢朔望之日聚集礼佛、供养、 。近代佛寺的基本部分不过是两组建筑: 山门和天王殿是佛寺门脸儿 大雄宝殿是主体建筑 。天王殿再往北是正殿,俗称大殿,正名大雄宝殿,是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层领导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