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政策建议.doc_第1页
完善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政策建议.doc_第2页
完善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政策建议.doc_第3页
完善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政策建议.doc_第4页
完善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政策建议.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善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政策建议2011年2月第l3卷第1期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JournalofShanxiFinanceandTaxationCollegeFeb.2011VoIIl3No.1【税收与企业】完善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政策建议李永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税收公平原则是公平价值在税法领域的具体体现.个人所得税税负具有不易转嫁,税率超额累进等特点,能够有效调节收入差距,但从税收公平角度来看,仍存在着种种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本文主要从税率角度入手,首先解剖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在税率结构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然后介绍了外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中的先进经验,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对策.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率;税收公平中图分类号:F810.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306(2011)0l一002204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调节收人分配,促进公平的重要工具,主要通过累进税率调节收入分配.即个人收入越高,所适用的边际税率也就越高,从而使收入水平不等者承担不同的税收负担,有利于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之内,累进税率幅度越大,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就越强;如果超过一定限度,较高的累进税率一方面会导致纳税人产生逃税动机,从而损伤效率和公平,另一方面又会抑制纳税人的劳动,投资等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也会不利于效率和公平.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在税收公平上的缺失(一)以个人为基本纳税单位导致税负不公平由于性别,健康状况,职业,年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等原因,同等收入的纳税人对同类商品的消费能力不同,如赡养人口的多少,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残疾人与正常人,老年人与青壮年,身体患有重病的人与健康人在消费能力上有很大差别.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设计税率时单纯以个人收入作为依据,凡是月收人额超过免征额的居民,无论已婚,未婚,无论子女多少及其年龄大小,无论家中是否有老人需要赡养,均适用相同的税率.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简单易行,但忽略了家庭状况对纳税人实际负税能力的影响,导致收入相同而纳税能力不同的纳税人适用相同的税率,产生了实质上的税负不公平.(二)分项定率模式导致税负不公平通过比较工资薪金,劳务报酬,财产租赁,股息红利,稿酬等所得的实际税负率(见表1),我们可以发现,数量相同,类别不同的所得,其税负高低亦不同,各类所得在不同的收人区间,税负轻重变化无序,因此税收的横向公平原则在此无法得到体现.而且,由于分类所得课税模式设计上的特点,纳税人可以通过分解收入,转移收入类型等方式达到多扣除,减少应税所得或降低税率的目的,形成偷,逃,避税等现象,甚至会出现高收入者税负反而轻,低收入者税负反而重的不合理情况,不符合税收纵向公平的原则.如纳税单位可以分割税基,将纳税人的收稿日期:201l一0201作者简介:李永佩(1985),女,山西平遥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政策与税收筹划.22所得分成各个独立的部分,避免运用工资薪金九级税率表中的高税率,大大削弱了累进税制的调节收人通过分解成多次收入从而少缴税,造成税源流失.由此可见,我国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不仅难以实现入分配作用.又如,劳务所得按次征税,易造成纳税公平的预期目标,反而容易导致新的不公平.表1各类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负率比较(单位:元)股息红利应税所得T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20000l2%,8.4%l2%12%2O%400O4.375%16%l1.2%16%l6%20%12000l3.542%16%11.2%16%l6%20%320oo19.141%17.75%11.2%l6%16%2O%5200022.356%20.75%11.2%16%l6%2O%7200025.174%22.28%11.2%l6%16%2O%92O0027.853%24.39%l1.2%16%l6%20%ll200030.469%25.75%11.2%16%l6%20%二,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的经验税率主要是从税率结构,税率数目,初始税率,税率的累进程度,最高边际税率的高低等几方面对税收累进程度或税收公平产生影响的.发达国家的税率设计主要有以下经验可供借鉴.(一)税率适用具有差异性在美国,联邦所得税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按四种申报身份分档,并规定了各个身份的税率结构,要求纳税人申报纳税时,按照各自吻合的身份纳税.这四档纳税身份分别是未婚单身个人申报,已婚联合申报(包括鳏夫或寡妇),已婚分别申报,户主申报.不同的申报方式所对应的应税区间不同,税率也随之不同.比如,同样是l0万美元的个人应纳税所得,单身申报方式的适用税率是28%,已婚联合申报方式的适用税率为25%,已婚分别申报的则为33%.美国的这种税率制度充分考虑了婚姻和家庭负担等因素,更加体现了量能纳税原则.(二)税率累进路线和级距具有波动性和减速累进性以法同的税率表(见表2)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法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很有特色,它是不等额累进的税率表,不仅应税所得累进额不等,就连税率的累进数也不等,呈现为12%l3%10%10%10%1.8%的变化,这种波动的先提速,后平稳,再减税的累进路线,可以尽量减少税收的反激励作用.同时,税率表中的税收适用级距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应税收入相同,但由于税收级距不一致,应纳税额也不相同.我同对工薪所得适用的九级累进税率,累进级距过多,对中低收入的累进程度跳跃性过快,各级分界点的设置缺乏统一的逻辑规律,第2档的上下界与第4档上下界之间呈现十倍的关系,第5档到第9档的分界点存在等差数列关系.税率的累进程度统一是5%,累进性差.表2法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单位:法郎)级数家庭完全应税所得税率(%)1不超过21900O2超过21900至47900的部分l23超过47900至84300的部分254超过84300至136500的部分355超过136500至222100的部分456超过222100至273900的部分557超过273900的部分56.8(三)累进级次小,最高边际税率低从个人所得税法的发展历史来看,税率等级经过了一个由最初的较少到本世纪初的等级繁多,再回到现在简略的3,4个等级的循环过程.受供给学派税收理论的影响,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累进级次过多,税率过高的个人所得税制会对劳动,投资产生替代效应,造成效率与福利的双损局面,抑制经济的发展.因此,现在各国纷纷选择低税率,少累进级次.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l0年里,OECD成员国中的绝大多数国家削减了最高边际税率,平均削减幅度在10个百分点以上,并有l6个国家减少纳税档次,平均从10个以上降到不足6个,如表3所示.表3各国现行个税税率级数对比表国家级数税率档次美国610%35%法国7048.O9%英国310%40%加拿大416%29%日本410%37%韩国49%36%新加坡79%26%俄罗斯113%23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国的最高边际税率一般在40%左右,税率级数一般不足6个.就边际税率而言,法国最高,其他像美国,英国这样的国家,边际税率也不低.但是,这些国家高的边际税率水平是与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紧密相关的.相比而言,我国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制度中最高边际税率过高,级次较多,而社会福利水平却很低,且保障不全面,体现不出受益原则.三,完善现行税率制度(一)减少税率档次,降低边际税率税率的确定不仅涉及税负高低这一税收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而且对税制运行情况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过高的税率会使纳税人自觉纳税牺牲过大或不公平而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选择收入隐性化(如不要求过高的工资而要求过高的福利)以偷逃税款或者降低劳动的积极性,而较低的边际税率则意味着偷逃税款的预期收益降低,纳税人纳税时不会感到牺牲太大,有利于自觉申报纳税,减少对收入的隐瞒,为建立个人所得税的档案和统计基础信息铺平道路.因而笔者认为我国的税率设计的原则应是减少税率档次,降低边际税率.实行边际税率较低的超额累进税制的同时附以较高的扣除额更有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为与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由分类制转为混合所得税制相适应,笔者以家庭的月人均劳动所得为税基,所设计的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税率见表4.表4笔者设计的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劳动所得)家庭月人均应纳税所得额级次税率(指扣除免征额后的总劳动所得)l未超过1000元的部分5%2超过1000元未超过5000元的部分10%3超过5000元未超过10000元的部分2O%4超过100000元未超过36000元的部分30%5超过36000元未超过46000元的部分35%6超过46000元的部分30%表4中,前5档税率为超额累进税率,而第6档则对月人均应纳税所得额超过46000元的部分适用30%的比例税率,这一累进消失的安排可以将高收人者在低税率阶段得到的优惠抽走,具有更大的社会公平意义;同时可使高收入者在退清其所不适宜享受的低税率优惠之后,只需面对一个较低的比例税率,从而体现税收的效率原则.在此,公平与效率两者兼顾,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也必将得到更好的体现.24(二)税率适用兼顾婚姻家庭等人性化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受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影响,我国居民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消费,投资和储蓄活动的.较之单身,处于家庭中的成员个人可以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抑或受到家庭的拖累.居民个人收入的差距最终通过家庭收入的差距体现出来.家庭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准确,全面地评估纳税人真实的综合纳税能力.因而设计税率时,应仿效美国,充分考虑每一个纳税主体的婚姻状况(已婚还是未婚),夫妻双方的收入状况,需要赡养和抚养的人数等个体情况,不同的情形适用不同的税率.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家庭收人相同税负相同的横向公平,也符合家庭收入不同税负不同的纵向公平原则.然而,受我国目前税收征管手段落后,税收征管水平较低的限制,很难做到使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收入都透明化.再加上我国家庭结构的复杂度远远超过美国,许多家庭仍保持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结构,要为这类的大家庭设计适当的税率着实不易.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考虑以夫妻关系为基本单位,将多代同堂的大家庭拆分为若干个小家庭作为纳税主体,分别适用对应税率.同时,设计税率时应区别对待夫妻双方联合申报和单身申报,使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切实体现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公平原则.(三)提高非劳动所得的税率,统一劳动所得的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中,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以及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同属劳动所得,但高收人者因为收入渠道多可以通过采取转化来源,分解收入等手段选择适用低税率,而工薪阶层却只能承受着繁重的税负.2009年财政部发布的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中称工薪阶层税收占个人所得税总税负的50%,而工薪者纳税人却只占纳税人总数的30%,如此鲜明的对比已充分证明高收入者的税收流失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应将上述三大部分劳动性所得统一合并为劳动报酬所得,按同一超额累进税率征税,以体现相同性质所得相同待遇原则.另外,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法没有遵循勤劳所得轻课,非勤劳所得重课这条长期以来税收政策中的金科玉律,非勤劳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20%大大低于勤劳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45%.而且股息,红利等资本所得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大于劳动所得,付出的代价却小于劳动所得,与必要生活费用的相关程度也低于劳动所得.而劳动所得则为勤劳所得,与个人的能力,健康和寿命直接相关,随时可能终止,并且受诸多意外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当前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大多来源于非劳动收入,若按照现行的税率制度,极易产生对居民收入的逆向调节问题,造成税负显失公平.因此,对劳动所得与非劳动所得应该区别对待,非劳动所得适用的税率理所应当高于劳动所得适用的税率.参考文献:1王红晓.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温海滢.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3高强.美国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oo2.4郝春虹.中美个人所得税税率累进程度比较分析J.财政研究,2005(1).5蒋晓蕙,刘广洋.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J.税务研究,2007(6).6陈香珠.公平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9).7美罗杰?A?阿诺德.经济学M.沈可挺,刘惠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8宋月华.论税收公平原则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J.中国政法大学,2006(24).(责任编辑李续智)(责任校对郭海莲)ResearchonImprovingtheIndividualIncomeTaxRateStructureBasedontaxequityLIYongpei(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4,China)Abstract:Theprincipleoftaxequityembodiesthefairnessinthefieldoftaxation.Thetaxburdenoftheindividualincometaxcantbeeasilyshifted,andthetaxrateisextraprogressive,SOitcaneffectivelyaajusttheincomegap.Intheviewpointofthetaxequity,therearesomeseriousinequalitiesinindividualincometaxsystem.Thispaperfo-CHSontaxratetoimprove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