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1 大气、大气科学的概念大气是包围在地球的空气的总称,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大气科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2 叙述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及大气圈与地球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其它圈层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相互作用。3叙述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1) 农业气象监测 (2)农业气象信息服务 (3)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4)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手段的研究 (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4 叙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农业科学与气象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5 叙述农业生产与气象学的关系(1) 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 (2)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物质、能量基础 (3)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全过程和农业设施等的影响 (4)大气对其他自然资源的影响 (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 大气1 大气的组成包括悬浮集中的液体和固体质粒在内的气体混合物。气体混合物 干结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2 什么叫干结大气?干结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结大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氩气,但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成分是氮、氧、臭氧和二氧化碳。(1) 氮是地球生命体的基本成分,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2) 氧是维持人类及动物生命极为重要的气体,因为动植物都需要呼吸,并在氧化作用中获得能量,以维持生命。氧还决定着有机质的燃烧、腐败及分解过程。(3) 臭氧可以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总紫外C的全部和紫外B的绝大部分。臭氧层因吸收紫外线而引起的增暖,可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4)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3叙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特点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不均匀的。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可将大气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平流层特征:(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有哪些大气污染源1) 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且排放量大而集中。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4%2) 交通运输污染源:汽车、轮船、飞机等产生的废气。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它们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3) 农业污染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等使用不当4) 生活污染源:家庭炉灶及取暖设备在燃烧过程中项大气排放的污染物质。5 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 酸雨(PH1.00 微米:被植物吸收转化为热量。1.00-0.72 微米:对植物起伸长作用。0.72-0.80 微米(远红外):植物光周期及种子形成有重要作用。0.72-0.61 微米(红光、橙光):被叶绿素强烈吸收。0.61-0.51 微米(绿光):表现低光合作用。0.51-0.40 微米(蓝紫光):被叶绿体和黄色素较强烈地吸收,表现为次强光合作用。0.40-0.32微米(紫外光):成型和着色作用。0.32-0.28 微米(紫外线):对植物有害。0.28 微米(远红外):可立即杀死植物。8 试述地面能量平衡公式及公式中的各项意义(P48)9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1) 改革种植制度与光能利用 间套复种、改变行向行距(2) 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水肥管理、通风透光、育苗移栽、加强机械化(3) 选育优良品种 选育合理株型、叶型、较适合高密度种植而不倒伏的品种(4) 改造自然与充分利用地区的光能资源 第三章 温度1 概念热容量:表示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C表示热导率: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m,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热扩散率:指在一定的热量得失情况下,土壤温度变化快慢的一个物理量。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为气温日较差。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之差。三基点温度:对于作物的每一个生命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界限温度: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中药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非绝热变化:由于空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而引起空气内能的变化。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无热量交换,而是由外界压力的变化对空气做功,使空气膨胀或压缩引起的。大气稳定度:当空气块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叫大气稳定度。日、年恒温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振幅减小,当土壤深度增加到z=3D时,其振幅已经减小到地面温度振幅的5%,可以说温度振幅基本消失,因此人们常把土壤深度34D处称恒温层。D为衰减深度,年衰减深度是日衰减深度的19.1倍。活动积温:高于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活动温度,作物在某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有效积温:日平均温度与生长下限温度之差称有效温度,作物在某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有效积温。2 土壤的热特性有哪些?它们怎样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土壤的热特性包括:土壤热容量、热导率、热扩散率(1) 土壤热容量越大,则它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和放出热量就越多。反之如果吸收和放出的热量相等,那么热容量大的土壤温度变化就小;(2) 土壤的热导率大,传递热量的能力强,传递热量速度快,同一时间传递的热量越多。当温度垂直梯度相同时,热导率大的土壤,热量容易传入深层或从深层得到能量,表层温度变化小。(3) 土壤热扩散率与土壤热导率成正比,与土壤定容热容成反比,所以土壤热导率越大、土壤定容热越小,土壤热扩散率就越大,土壤温度变化越快。3 为什么高纬度地区土壤温度的年变化较低纬度地区大?这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年变化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引起的。4 影响地温、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影响地温日较差的因素:(1) 太阳高度 是影响土壤表面温度最主要最基本的因子。(2) 土壤热特性 热导率大的、热容量大的土壤,温度日较差较小。(3) 土壤颜色 深色土壤表面比浅色土壤表面的温度日较差大。(4) 地形 凹地的日较差大于平地大于凸地。(5) 天气 晴天土壤表面温度日较差大于阴天。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1) 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较小。(2) 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春季。(3) 地形 低凹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4) 下垫面性质 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5) 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5 在正常天气情况下,土壤最高温度出现在正午后,而不是在辐射最强的正午,说明原因?因为正午以后,虽然太阳辐射逐渐减弱,但土壤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仍大于其由长波辐射、分子传导、蒸发等方式所支出的热量,即土壤表面的热量收支差额仍为正值,所以温度仍继续上升,直到13时左右,热量收支达到平衡,热量累积达到最大,呈现出最高温度。6 逆温层是怎样形成的?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怎样利用逆温?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叫逆温,出现逆温的气层叫做逆温层。形成原因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由于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时,由于近地气层空气受冷地面影响大,降温较多;而上层空气受地面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出现逆温。生产实践中应用:A 有霜冻的晚上,燃烧柴草、化学物质等,所形成的烟雾会被逆温层阻挡,是大气辐射增强,防霜冻效果好;B 喷洒农药在早上进行,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可是药剂停留在贴地气层,并向水平方向机向下发展,均匀地洒落在植株上;C 寒冷季节需晾晒农副产品是,为避免地面温度过低受冻,可将晾晒的东西置于一定高度之上;D 在果树栽培中,利用逆温现象进行高接,避开地温层使嫁接部位恰好处于气温较高的范围之内,这样果树就可安全过冬;E 山区的逆温程度比平地强,可把喜温怕冻的果树种植在离谷地一定距离的山腰上。7什么叫绝热变化?怎样利用绝热直减率来判断大气的稳定度?(P69)绝热变化分为干绝热变化和湿绝热变化,是指气团鱼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8. 试述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积温的应用(1) 积温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 作为物候期预报、收获期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3) 积温是热量资源的主要标志之一,可以根据积温的多少,确定某作物在某地能否成熟,并预计能否高产优质。积温的局限性(1) 影响作物发育的外界环境条件,不仅有气象因子还有其他因子。(2) 积温学说是建立在假定其他因子基本满足的条件下,温度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基础上,在自然条件下,这一条件难以满足,因而影响积温的稳定性。(3) 农业生物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曲线关系。(4) 当气温超过三基点温度的上限时,温度对作物发育不利,但计算式并没有剔除,也造成积温的不稳定。(5) 积温的计算式以日平均气温作为基础,它没有考虑每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温度对发育的影响。(6) 有的作物本身多光照有特殊反应,发育速度主要与日照时间长短关系较大,而对温度的反应就不敏感。 第四章 水分1 名词解释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e。实际水汽压: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分子式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低于此限度,则空气呈未饱和状态,这是的空气称未饱和空气,未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气温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绝对湿度或水汽密度。蒸腾系数:指植物形成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农田蒸散:将农田表面水分输送到大气中去的总过程。可能蒸散:在一个平坦开阔的地表,其上生长有旺盛且完全覆盖地面的矮小绿色植物,在无热平流干扰,且永远有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农田蒸散。作物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2怎样计算绝对湿度(水汽密度)?它表示空气中水汽的绝对含量,通常由水汽压计算得到,绝对湿度正比于水汽压,多用于理论上的计算。水汽压的计算P893 影响水面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1) 水源 (2) 热源(3) 饱和差 饱和差越大,蒸发速度也愈快(4) 风速与湍流扩散 (5) 溶质浓度 蒸发速度与浓度呈反比此外,蒸发速度还受蒸发面形状影响,曲率大比曲率小的蒸发快。4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日变化有哪些规律?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相反,一天中最高值出现在清晨,最低值出现在1415时。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式夏季最小,冬季最大。5 水汽发生凝结必须具备什么条件?雾、云的形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水汽凝结需具备的条件(1) 空气中水汽达到未饱和状态 a 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是水汽压超过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 蒸发源、蒸发面温度高于气温 b 是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使饱和水汽压减小到小于当时实际水汽压(2) 空气中有凝结核或凝华核 近地层中的凝结物雾有两种,辐射雾和平流雾。辐射雾:夜间,地面和近地面气层辐射冷却,是近地层的温度降低,当温度降至零点温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雾,称为辐射雾。 形成条件:a 空气中有有充足的水汽 b 天气晴朗 c 微风(1-3m/s) d 大气层结稳定平流雾:是暖湿空气移动到冷的下垫面上,其下层冷却降温,水汽凝结成雾,这种由于空气平流而形成的雾,称为平流雾。 形成条件:a 下垫面与暖湿空气温差较大 b 暖湿空气湿度大 c 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m/s) d 层结较稳定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它是由微小的水滴、过冷却水滴、冰晶单独或混合组成的。形成云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上升运动。云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a 要有使空气中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即空气的垂直上升运动) b 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 c 有凝结核 d 必须有水汽的不断输送和补充6 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露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表面或地物表面上凝结或凝华形成的水滴或冰晶。A 露对于雨水缺少的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意义。B 露会助长病原菌的繁殖,故常用结露时间作为病虫害预测的重要指标。7 什么叫降水、降水量?降水是如何形成的?降水是指以雨、雪、雹的形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降水的形成 云滴增大主要通过以下两种过程:(1) 凝结增长过程:当云层内部存在着冰、水云滴共存,冷暖云滴共存或大、小云滴共存的任何一种条件时,由于不同的雨滴间存在着饱和水汽压差,水汽从饱和水汽压大的云滴移动到水汽压小的云滴上,使云滴增大,这便是凝结增长。(2) 雨滴的碰并增长:由于云内的云滴大小不一,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速度。大云滴下降速度比小云滴快,因而大云滴下降过程中很快追上了小云滴,大小云滴相互碰撞而粘附起来、成为更大的云滴。而在有上升气流时,当大小云滴被上升气流向上带时,小云滴也会追上大云滴与之合并,成为更大的云滴。此外,由于云中空气的湍流混合,云滴带有正负不同的电荷等原因,也可以引起云滴的相互碰并。8 空气湿度对作物的影响?(1) 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是影响作物蒸腾作用和作物吸水的重要因子之一。(2) 空气湿度也是影响棉花蕾铃脱落的综合条件之一。(3) 有些植物开花授粉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密切。(4) 空气湿度对病虫害影响也很大,各种病有其发病的湿度指标。9 什么叫水分利用率?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水分利用率:农田蒸散消耗单位重量水分所制造的干物质重量。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1) 灌溉 时间:作物水分临界期。水量:根据土壤含水量、作物的需求、当地雨量分配特点。方式:畦灌、沟灌、淹灌(2) 种植方式(密度、行距与行向等) 土壤水分充足时,高粱、玉米等适当密植和缩小行距。行向与田面获得的辐射量有关,导致更多的水分丧失。(3) 风障 在大风情况下,风障可减少湍流交换,从而明显减少障内水分消耗,提高水分利用率。(4) 作物种类的搭配 不论干湿条件,C3植物比C4植物的蒸腾量大。(5) 覆盖 在小面积上使用覆盖物可减少蒸发。 第五章 气压与风1 名词解释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所承受的力。水平地砖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来看,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里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水平地砖偏向力)高气压:简称高压,又称反气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中心气压高,向四周逐渐降低,空间等压面类似山丘,呈上凸状。高压脊:简称脊,是有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在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其气压值沿脊线向两边递减,脊附近空间等压面类似地形中狭长的山脊。低气压:简称低压,又称气旋,是由闭合等压线构成,气压值由中心向外逐渐增高。空间等压面向下凹陷,形如盆地。低压槽:简称槽,是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在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槽线。气压值沿槽线向两边递增。槽附近的空间等压面类似地形中狭长的山谷,呈下凹形。低压槽一般由北向南伸,相反,由南向北的槽称为倒槽。地转风:在自由大气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所形成的风。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空气作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焚风:气流翻阅高大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形成又干又热的风。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使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范围较大的闭合的高、低压区,它们主宰着大气的活动和水热的交换,对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称之为大气活动中心。大气环流:2 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据实测,近地层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气压平均降低12.7hpa,在高层则小于此数值。大气处于静力平衡时,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可由大气静力学方程表示: dP=-pgdZ 符号表示随高度增高,气压降低。3 实际大气中风是在哪几种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各自所起的作用如何?空气运动主要是由四种力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动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速度。4 自由大气中的风和摩擦层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自由大气中的风是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的,不受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层中的风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5 三圈环流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一致的,并且没有地球自转运动,即空气的运动既无摩擦力,又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6 地球上可分哪几种风带和气压带?为什么会出现高、低气压活动中心?7 焚风、山谷风是怎样形成的?当未饱和的暖湿空气越山而过的时,气流沿迎风坡爬升而发生绝热冷却,开始气流按干绝热过程降温。到达凝结高度后,空气达饱和状态,则按湿绝热过程降温,并有水汽凝结成云,甚至出现降水。当气流越过山顶后,就沿背风坡下滑,并按干绝热过程增温,加之水汽在迎风坡已凝结降落,空气相对湿度减小,因而在背风坡就出现了炎热而干燥的焚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市,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因子形成的,白天因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空气受热膨胀,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辐射冷却,是邻近坡面的空气迅速变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成为山风。8 风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风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1) 风对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 a 风对农田小气候的调节 风能影响农田湍流交换强度,增强地面与空气的热量和水分等的交换,增加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也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成分的交换,使作物群体内部的空气不断更新。b 风与光合作用 低风速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风速增大而上升;风速超过一定限度,则光合作用强度降低。 c 风与蒸腾作用 适当的风速使叶片的片流层变薄,水分扩散阻抗减小,蒸腾速率相应增大。但强大的风速会使气孔关闭。(2) 风对花粉、种子传播的影响 风速大小影响授粉效率和种子传播距离 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 风害 a 大风对作物的危害 加速蒸腾,降低光合作用,加剧旱害或冻害,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b 风能加重干旱,造成土壤风蚀 c 风能传播病虫害(2) 风沙害 a 风沙对农业的影响 埋没农作物,侵蚀土壤,降低土壤肥力,淤塞水库和水井,影响生长发育 b 防御风沙害的措施和对策 1)增加地面植被覆盖 2)改进农业技术措施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1名词解释寒潮:大范围冷空气活动引起气温下降的天气过程。霜冻:在温暖季节里,土壤表面或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植物组织冰点以下的低温而使植物体内组织冻结产生的短时间低温冻害。冷害:在作物生长季节里,当温度下降到植物生育期所需的最低温度以下,而温度仍高于零度以上,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的危害,称为冷害。干旱: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洪涝: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和长期积水淹没农田所造成的灾害。 台风:发生在热带海洋的强热带气旋。天气: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天气系统: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2 什么叫气团?气团是怎样分类的?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1) 地理分类法:根据气团形成的源地进行分类。 源地的纬度:冰洋、极地、热带、赤道气团、海洋型和大陆型气团(2) 热力分类法:气团移动时与所经下垫面之间的温度对比和气团之间的温度对比。 暖气团:当气团温度高于流经下垫面温度时。 冷气团:当气团温度低于流经下垫面的温度时。3 我国冬、夏两季各受什么气团影响?对应的天气特点?冬季:变性极地大陆气团 影响我国各地,在它的控制下,天气寒冷、干燥、晴朗。 热带太平洋气团 仅影响华南和西南地区,与变性极地气团相遇时,常有降水。江南地区冬季雨较多,就是受这个影响所致。夏季:热带太平洋气团 除西北部分地区外,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团带来丰富的水汽,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 赤道气团:影响我国的华南地区,并造成长江以南地区的大量降水。 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偶尔亦能到达黄淮流域。4 气旋的含义是什么?在气旋内空气运动有什么特点?气旋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尺度漩涡。在北半球,气旋内部气流运动模式为:近地层气流围绕中心作逆时针旋转,由于摩擦作用,气流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由于周围气流的辐合作用而上升。因为绝热冷却,发生水汽凝结,形成云雨所以气旋内部一般多阴雨天气。5 冷高压的含义是什么?在冷高压内空气运动有什么特点?它的天气表现如何?冷性反气旋(反气旋是占有一定三维空间的,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大尺度漩涡)又称冷性高压,活动于中高纬度大陆近地面层的反气旋。在北半球,反气旋内近地层空气沿顺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外辐散,中心气流下沉,高空气流辐合。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冬半年活动最为频繁。北方出现干旱、寒潮。6 什么叫副热带高压?它的天气特点如何? 副高随季节的南北跳动对我国天气有何影响?P152由于大气环流,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称副热带高压带。7 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它们各自的天气表现如何?锋:当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时,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暖气团推动着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时的锋称为暖锋。锋面天气:降水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雨区宽广。锋面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风称为冷锋。缓行冷锋:缓行冷锋移动速度慢、坡度小,暖空气沿锋面爬升速度慢。形成的云系和降水分布与暖锋相似,但排序相反。(暖锋的降水区域位于锋前而冷锋位于锋后,而且由于冷锋的坡度较暖锋要大,其降水范围较前者较窄。)急行冷锋: 特点:锋的坡度比缓行冷锋陡,移动速度快。在底层冷空气推进速度大于暖空气后退速度,促使暖空气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暖空气中水汽充足时,在靠近地面的锋上出现积雨云和高积云。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锋面很少移动或来回摆动的锋面称为准静止锋。 锋面天气:云区、降水区比缓行冷锋宽;降水强度较小,长时间连绵小雨。8 切变线、西风槽、低涡?它们天气表现如何?切变线(高空切变线)通常指850hPa或700hPa等压面上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变化的不连续线,其两侧的温度差异较小或不明显。 天气表现:切变线上气流为气旋式辐合上升,因而多为阴雨天气。切变线的江水随季节的变化有很大的差异,冬半年,切变线上多出现连续性降水,降水区域较宽,但降水量较少;夏半年,切变线附近常出现雷阵雨,降水区域较窄,但强度较大。西风气流中常常产生波动,形成槽和脊。西风带中的槽线,称为西风槽。 天气表现:西风槽的东面盛行暖湿的西南气流,多阴雨天气;西风槽的西面盛行干冷的西北下沉气流,对应地面是冷高压活动的地方,天气晴好。西风槽活动频繁,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每次活动都会带来一定强度的冷空气入侵,地面形成锋面天气,造成较大范围的降水或阴雨天气。低涡(冷涡)常出现在中纬度中层大气中,是强度较弱、范围较小一般只有几百公里的冷性低压。 天气表现:低涡中有较强的辐合上升气流,可产生云雨天气,尤其在低涡东部和东南部上升气流最强,云雨天气更为严重。 第七章 气候与农业气候1 什么叫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带是根据气候成因或多种气候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辐射)的相似性而划分的与纬度大致;平行的带状气候区域。人们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按顺序,将全球划分为十一个气候带,每个半球为五个半气候带,即赤道气候带、热带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暖温带气候带、冷温带气候带、极地气候带。气候型是根据气候的基本特征划分的气候类型。2 试比较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海洋性气候一般是指海洋中的岛屿与邻近海洋的地区由于受海洋、洋流以及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团影响,所形成的气候。其一般特征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低于秋温,温度变化和缓,气温的年、日较差均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降水充沛,季节分布均匀,年际变化小;相对湿度大,雨雾多,日照少。大陆性气候一般是指分布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常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很少受到海洋暖湿气团影响所形成的气候。其一般特征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温高于秋温、温度变化剧烈,气温的年、日较差均大,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降水较少。季节分配不均匀,且多集中于夏季,年际变化大;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小,云雾少,日照多,终年多晴朗天气。季风气候是指受季风环流影响在大陆东部地区形成的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类型。其主要气候特征是:一年内冬、夏两季的,盛行风向、云雨量和天气系统等都随着季节发生明显的变化。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沛,气候炎热潮湿。地中海气候一般是指纬度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其基本特点是: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