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上海市“862”课程资源中信息科技学科探索实践课为例徐 斌上海市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 200540【摘 要】为发现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本文从上海市二期课改“862”课程资源中的信息科技探索实践课中选择了几个典型案例,采用S-T分析方法对这些案例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并利用改进后的Flanders分析方法作补充,对课堂的交互信息作进一步分析。在归纳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表征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关键词】信息科技;师生互动;课堂教学;S-T分析;Flanders行为分类;一、引言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在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作为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基础课程,已日益受到关注。但信息科技教法研究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还不够重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研究力度不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程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交往、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成长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目前最主流的教与学的方式,仍是影响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二期课改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教师不应该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倡导一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无法有效组织师生间的互动。至今,许多研究者对师生互动行为进行了研究,国外的利比特和怀特(Lippitt&White)探讨了教师领导方式对师生互动关系的影响;弗兰德斯(Flanders,1970)运用“社会相互作用模式”提出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C),并用以分析课堂中师生的言语互动行为;艾胥利等(Ashley)基于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的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知识中心三种类型;布鲁菲与古德(Brophy&Good,1974)提出的师生间互动系统分析法等。国内有影响的吴康宁等人(1997)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进行了探讨;宁虹与武金红(2003)探讨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来分析教学行为,提出了FIAC的改进方案;顾小清与王炜(2004)对FIAS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形成了ITIAS编码系统。但针对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为进一步研究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表征,本文主要采用S-T分析方法分析了课堂教学行为,并以此为据改进课堂有效教学。为了进一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以改进后的Flanders分析方法作补充,对上海“862”课程资源中的三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研究,为增进师生互动行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建议。二、研究设计本文研究对象是2006年上海市二期课改“862”课程资源中部分信息科技探索实践课。笔者从全市19个区县的50多节信息科技实践课的课堂教学录像中,按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并兼顾中心城区和郊区,最终抽取其中的三节录像课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具体汇总见表1。表1 三节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情况汇总表年段本课主题授课年级录像来源上课用时小学图片的编辑和修饰小学三年级上海市松江区某小学35分钟初中运用图表分析数据初一年级上海市普陀区某中学40分钟高中分支结构高一年级上海市宝山区某中学37分钟本文研究主要采用S-T分析法,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进行定量的分析。将教学中的行为仅分为学生(S)行为和教师(T)行为两类。通过实际观察教学过程,以确定的时间间隔,对观察的内容进行采样并根据样本点的行为类别,以相应的符号S和T记入,构成S-T数据,然后根据该数据绘制S-T图,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Rt、学生行为占有率Rs和师生行为的转换率Ch并绘制Rt-Ch图确定教学模式。将师生互动行为教学模式分为4类:练习型、讲授型、混合型和对话型,其中:练习型教学模式:教师行为占有率Rt70%混合型教学模式:教师行为占有率Rt介于30%70%之间,师生行为转换率Ch40%按照S-T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具体参照改进后的Flanders行为分类表(见表2)。每隔20秒,观测记录教学行为,逐行记录,从而绘制出课堂教学S-T数据序列表。其中小学这节课的S-T数据序列表见表3。表2 改进后的Flanders师生互动行为分类表分 类编码表 述教师语言间接影响1教师接受情感2教师鼓励表扬3采纳意见4提出开放性问题5提出封闭性问题直接影响6讲授7指示8批评学生语言9应答(被动反映)10应答(主动反映)11主动提问12与同伴讨论沉寂13无助于教学的混乱14思考问题15做练习技术16教师操作技术17学生操纵技术18技术作用学生(学生观察媒体演示)表3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ST数据序列表初中和高中两节课的相关数据表也以依此类推。最后,我们对各个数据表格进行S-T分析。针对得出的数据,进一步的解释,剖析表象背后所隐藏的影响师生互动行为原因。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分析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更真实地反映课堂中师生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进一步分析师生的交互行为,本文也借用了改进后的Flanders行为分类法,对教师提问、学生言语行为类别进行细分,并增加了沉寂状态下的技术行为,分析的教学行为包括18类(见表2)。用它对三节录像课进行课堂教学数据采样,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每5秒钟取样一次,对每隔5秒钟的课堂教学行为按照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作为观察记录。根据改进后的Flanders行为分类法,把教学行为分为18类(见表2),顺序对每隔5秒钟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编码,形成一个编码序列,并进行数据组合,形成坐标序列,最终形成课堂互动行为分析矩阵。三、数据统计和分析(一)S-T分析根据ST数据序列表绘制成的S-T图如图1所示。纵轴为S,横轴为T,分别表示S行为,T行为的时间。各轴的长度一般表示时间长度,每2分钟标上相应的数字。教学的起点为原点。S行为、T行为分别根据时间的长、短,在纵轴为S,横轴为T上引线。从三节信息科技课的S-T曲线图可清晰的看出,他们各自教学过程情况。教师与学生频繁对话互动,使曲线中S、T频繁交错出现,基本形成近45度角的斜线,构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初中这节课由于是项目活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有些偏向S轴。教师的引导和与学生的交流略显不够。图1 (S-T图) 图2 Rt-Ch图根据ST数据序列表统计出教师的行为占有率Rt,师生行为转换率Ch。从表3中,我们知道小学这节课的教学行为数N为105,其中教师行为数Nt为58,学生行为数Ns为47,教师行为占有率Rt=Nt/N=58/105=0.55,学生行为占有率Rs=Ns/N=47/105=0.45,相同行为的连续,即数据中的连数g=51,师生行为转换率(即师生互动)Ch=(g-1)/N=(51-1)/105=0.48。同样的方法将初中和高中两节信息科技课进行相同的数据处理,最终将全部S-T分析结果汇总如表4。根据表4计算出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行为转换率Ch,将Rt值做横坐标,Ch值做纵坐标绘制成Rt-Ch图(见图2)。表4 三节信息科技课S-T分析结果年段上课用时行为采样数N教师行为数Nt教师行为占有率Rt学生行为占有率Rs连续数g师生行为转换率Ch教学模式小学35105580.550.45510.48对话型初中40120380.320.68400.33混合型高中37111670.600.40370.32混合型根据图2和表4,我们可以对三节信息科技课的师生互动行为作如下一些对比分析:小学这节课属于对话型教学模式,师生互动良好。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55%,学生行为占有率Rs为45%,比较接近,师生行为转换率Ch高达48%。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将一些容易掌握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教师事先将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做成一个FLASH动画课件,学生点播观看。这种教学方式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这节课属于混合型教学模式,师生交互较好。教师行为占有率Rt仅为32%,学生行为占有率Rs达68%,师生行为转换率Ch也有33%,学生行为占有率大大超过教师行为占有率,是一堂以学生项目活动为中心的探究型课。在教学中关注教师的讲,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设计了一个研究项目,按小组进行研究,教师在教学“运用图表分析数据”时,事先不介绍该用什么图表类型分析和展示相关数据,而是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图表类型分析同一组数据,看哪一个直观,自己去体验新知,最终自己获取新知。整堂课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生生互动发挥得比较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项目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的不够。高中这节课属于混合型教学模式,师生交互较好。教师行为占有率Rt达60%,学生行为占有率Rs为40%,师生行为转换率Ch也达到32%。这节课是高中信息科技算法中分支结构的教学内容,是在传统的教室环境中进行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大大超过学生行为占有率Rs,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是我们从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32%来看,即使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巧设问题,合理的引导,仍可以做到师生的积极互动。但本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方面略有不足。综上所述,在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一般具有以下一些表征。总体上教师行为占有率在30%-70%间,师生行为转换率较高。具体表现为:教师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景,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小组和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创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学生和技术的和谐互动。从而实现良好的师生有效互动,即体现对话型或混合型教学模式的表征。(二)Flanders分析由于S-T分析将教学中的行为仅分为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两类,虽然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分类记述的模糊性,提高了分类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是S-T分析没有深入分析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不能真实地反映课堂中师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此,笔者运用改进后的Flanders分析方法,根据改进后的Flanders师生互动行为分类表(见表2),得出三节信息科技学科课堂互动分析矩阵表,其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互动分析矩阵(见表5)。并以此进一步得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比例统计表(见表6)。表6 三节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比率统计表变 量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言语比例47.9728.5739.09学生言语比例16.4751.2629.09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例62.1070.0053.57沉寂比例5.2513.4510.91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例100.00166.67100.00教师提问比例26.8726.4727.91提开放性问题比例1.8555.5625.00提封闭性问题比例98.1544.4475.00技术使用比例35.5620.1729.09学生讨论比例5.8037.7053.13表5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互动分析矩阵1、师生互动行为中情感气氛分析在表5矩阵中,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是积极整合格,如果在这个区域里的记录次数密集,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气氛融洽,是一种积极性的表现。矩阵中8-10行与7-8列相交的区域是缺陷格,如果在这个区域里的记录次数密集,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上有隔阂,是课堂上应该注意避免的缺陷。从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互动分析矩阵(表5)可看出,落在积极整合格的记录次数5次,缺陷格为3次,可见该课中教师与学生情感气氛融洽程度一般。2、师生互动行为中课堂结构分析从表6数据分析,教师言语方面,三节课中,小学教师言语比率(1-8列次数占总次数)为47.97%,学生言语比率(9-12列次数占总次数)为 16.47%,教师的语言行为占较大比重;初中教师言语比率(1-8列次数占总次数)为28.57%,学生言语比率(9-12列次数占总次数)为51.26%,学生的语言行为占较大比重;高中师生语言行为比较接近。教师提问方面,三节课教师提问比率(第4-5列次数占1-8列次数)都超过26%,可看出教师教学的言语交互性较强,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率较高。在教师提问中,国外有关研究指出,当课堂内容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为7:3,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复杂性层次较高时,两者最佳比例为6:4。因此,小学这节课开放性问题占的比例过低为1.85%,初中这节课开放性问题占的比例略高为55.56%,说明初中教师在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高级思维方面比较有效,这可能跟一堂项目活动课有关。而三节课主动提问的相对行为数为0或1,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出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够。3、师生互动行为中教师倾向或风格分析表5中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例(1-3列次数占7-8列次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在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强化或消极强化方面的不同倾向和风格。从表6可看出初中这节课比值为166.67%最大,说明初中教师对学生的讲话以采纳、鼓励和赞同为主,使课堂的气氛比较宽松、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相对而言其他两节课的课堂气氛稍显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稍显不够。表5中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例(1-5列次数占6-8列次数)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在间接控制或直接控制方面的不同态度倾向或风格。编码1-5所代表的教师语言行为是通过情感交流、表扬、肯定和提问对学生产生的态度、情绪上的影响,其控制是间接的。编码6-8所代表的讲授、指示和批评则对学生具有更直接的控制作用。如果这个比值大于1,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更倾向于对课堂和学生做间接的控制。反之则表明教师更倾向于直接的控制。从表6看出三节课的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值均未超过1(即100%),倾向于直接控制。研究还表明,在中学阶段,教师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三节课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四、讨论本文主要采用S-T分析方法分析了课堂教学行为,为了进一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以改进后的Flanders分析方法作补充,探究了影响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的原因。较高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构建。虽然三节课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性格有差异,年龄越大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越低,但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同样也能提高师生行为的转化率。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笔者就如何促进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情感气氛。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学习的伙伴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激励、表扬学生,在教学中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避免师生情感交流上的隔阂,从而影响课堂有效互动。就本案而言,三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气氛融洽程度一般,未能更有效促进师生互动。2、控制师生语言行为的比例以及教师间接影响的言语行为比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师生互动不可或缺的一方,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绝不要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教师单向传授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时间比例,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积极、生动、活泼、有意义的学习。同时,要提高教师间接影响的语言行为比例。特别是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尽量通过情感交流、表扬、肯定和提问对学生产生的态度、情绪上的影响。从而增加教师间接影响的语言行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就本案而言,初中这节课教师言语行为略少,而高中教师言语行为略多。教师间接影响的语言行为比例低,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略显不足。3、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最常见的课堂教学行为,也是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手段。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高级思维技能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课堂提问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课堂提问要注意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比例,师生之间的提问互动还要注意一定数量,更要关注对开放性问题的深层探究。教师应鼓励多种问题的答案的存在,启迪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思考解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问或追问,引发学生对问题指向内容的深究。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引发主动学习。本案中,三节课的教师提问都超过26%,师生语言交互性强,但开放性与封闭性问题比例不够科学。4、强化课堂讨论的意识。课堂讨论有助于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首先讨论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启发性,需要学生协作完成,内容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实现组间同质竞争,组内异质互补;最后教师要引导好讨论的方向和深度,并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对于本案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福州金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册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学生卷
- 福建福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下册高一数册末试题
- 口碑营销在互联网广告中的互动营销策略考核试卷
- 供应链风险预警与供应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考核试卷
- 糖厂生产过程智能化维护与预测性维护技术考核试卷
- 升降机操作界面与人性化设计检查考核试卷
- 服装标签设计中的印刷材料选择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PE哑光透明面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lcd电路板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EL冷光产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
- 静脉输液管理与患者满意度提升方案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 【MOOC】组织行为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食品微生物学-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生物化学实验-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专题培训
- 国开(四川)2024年秋《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1-2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
- 电商平台供应链管理技术分析
- 燃油燃烧器常见故障现象的原因分析及排除方法
- 北京汇文中学初一新生分班(摸底)语文考试模拟试卷(10套试卷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