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oc_第1页
危险化学品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oc_第2页
危险化学品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oc_第3页
危险化学品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oc_第4页
危险化学品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60A 47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 XXXX2016危险化学品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in hazardous chemicals place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本稿完成日期:2016-09-10)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T XXXX2016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规定34.1检测项目34.2检测周期34.3检测工作程序34.4检测作业要求44.5检测方法及内容44.6检测数据记录84.7检测数据整理84.8检测报告84.9检测作业事故应急处置84.10检测机构和人员84.11检测仪器装备95分场所检测要求95.1室内装置检测95.2室外装置区检测95.3危险化学品车辆检测135.4油气运输码头检测145.5其它场所检测14附录A(规范性附录)等电位连接测试15附录B(规范性附录)防雷装置检测报告16附录C(资料性附录)检测作业要求33附录D(资料性附录)检测作业事故应急处置35附录E(资料性附录)检测仪器主要技术参数37附录F(资料性附录)安全防护装备主要技术参数40参考文献4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辽宁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溪市防雷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克中、谢长富、张洪刚、石艾平、于会明、尹宝河、武天明、程志强、郭建华、樊金鹏、展宏翼、李岩、孙颖、赖厚庄。44危险化学品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场所防雷装置(包括防静电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周期、检测工作程序、检测作业要求、检测方法及内容、检测数据记录、检测数据整理、检测报告、检测作业事故应急处置、检测机构和人员、检测仪器装备和分场所检测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场所防雷装置的检测。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标准的范围:a)火车、船舶、飞机及离岸装置;b)无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场所;c) 地下管道。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811 安全帽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T 3608高处作业分级GB 6095 安全带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 12014 防静电服GB 12158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 15599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802.1 低压电涌保护器(SPD) 第1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8802.21 低压电涌保护器 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20300 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安全技术条件GB/T 214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8409 个体防护装备足部防护鞋(靴)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指南GB 5002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8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74 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156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601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50 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JGJ 80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T 230 汽车导静电橡胶拖地带QC/T 653 运油车、加油车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除本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规定的术语和定义外,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危险化学品hazardous chemicals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3.2危险化学品场所hazardous chemicals places用于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场所。3.3危险源 hazard source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伤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3.4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3.5风险 risk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3.6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3.7个体防护装备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从业人员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所穿戴、配备和使用的各种防护品的总称。注: 在生产作业场所穿戴、配备和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也称个体防护装备。3.8特种作业 special operation是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注: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3.9高处作业 work at heights在距坠落高度基准面2m或2m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3.10 电气作业 Electrical work 本标准中指的电气作业是指对配电设施、电源SPD、电气设备的检测作业。3.11高处作业分级 High operation level 高度在2m至5m时,称为一级高处作业;高度在5m以上至15m时,称为二级高处作业;高度在15m以上至30m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高度在30m以上时,称为特级高处作业。3.12可能坠落范围半径 radius of possible falling bounds为确定可能坠落范围而规定的相对于作业位置的一段水平距离。其大小取决于与作业现场的地形、地势或建筑物分布等有关的基础高度。3.13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等构成的,用以防御雷电灾害的设施或者系统。3.14防静电装置 antistatic device消除静电的装置。3.15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or antistatic device对防雷(防静电)装置进行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的全过程。3.16检测仪器期间核查 During the verification testing equipment为保持对检测仪器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在两次检定之间进行的核查,包括设备的期间核查和参考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3.17厂房房屋 workshop building设有屋顶、建筑外围护结构全部采用封闭式墙体(含门、窗)构造的生产性(储存性)建筑物或有屋顶但墙面敞开的厂房。3.18办公用房 office premises厂区内用于人员办公使用的房屋及附属的宿舍、食堂等。3.19生产辅助用房 production of auxiliary厂区内用于生产配套的变电所、配电室、控制室、消防泵房等场所。4 基本规定4.1 检测项目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建(构)筑物防雷分类、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4.2 检测周期高污染性、强腐蚀性、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的检测周期宜为6个月,其它危险化学品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周期宜为12个月。4.3 检测工作程序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宜按图1规定的程序进行。图1 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程序框图4.4 检测作业要求防雷装置检测作业要求参见附录C。4.5 检测方法及内容4.5.1 防雷类别的划分4.5.1.1各类场所应按GB 50057、GB/T 21431中的有关规定划分防雷类别。4.5.1.2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危险化学品场所的建(构)筑物,当该建(构)筑物达不到第三类并且不处于其他建(构)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宜将其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4.5.2 接闪器检测4.5.2.1检查接闪器的类型,其类型主要包括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可以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顶)面、金属构件或混合组合的接闪器等。4.5.2.2检查接闪器的安装方式,包括独立接闪器和非独立接闪器。4.5.2.3检测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等)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2.4检查接闪器上是否附着其它电气线路或可燃、易燃物。4.5.2.5检查接闪器有无防腐措施。4.5.2.6检查接闪器及接闪器与引下线的焊接(连接)长度及焊接(连接)质量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2.7根据接闪器的不同类型,分别检测以下参数:接闪杆:检查接闪杆的牢固程度。测量接闪杆顶端距被保护物所在平面的高度。测量独立接闪杆距被保护物间的最小水平距离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测量接闪杆距被保护物最远端的水平距离。测量被保护物的长、宽、高。当采用多支接闪杆联合保护时,测量各接闪杆之间的距离。检查人员出入口处接闪杆有无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接闪带:用拉力计测试接闪带每个支持件能否承受49N的垂直拉力。沿四周多点测量接闪带高度、支持件间距、距屋檐屋角最大水平距离。测量被保护物高度。检查接闪带是否平直。架空接闪线:检查架空接闪线支柱的牢固程度。测量架空接闪线支柱距地平面的高度。测量架空接闪线支柱距被保护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测量架空接闪线最低点至被保护物在空气中的间隔距离,其间距应符合GB 50057的要求。测量被保护物的长、宽、高。测量接闪线与被保护物边角之间的最大水平距离。检查人员出入口处架空接闪线支柱及其拉线有无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接闪网:当接闪网敷设在屋面时,应按接闪带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并测量接闪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当接闪网为架空敷设时,应按架空接闪线的方法检测,并测量接闪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金属屋面(顶面):检查金属板下面有无易燃物品,用测厚仪测试金属板的厚度,其厚度应符合GB 50057的要求。当金属板之间采用搭接时,用毫欧表测试板与板之间电气导通,其电阻值不应大于0.2。金属构件:根据金属构件充当接闪器的类型,采取以上相应的方法进行检测。4.5.2.8根据滚球法计算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判断被保护物是否处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接闪器的保护范围计算方法见GB 50057。4.5.2.9检查接闪器有无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4.5.2.10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它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引下线的电气连接,屋面设施的等电位连接。4.5.2.11测试接闪器的接地电阻。4.5.2.12检查高度超过滚球半径的建(构)筑物防侧击雷装置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2.13当低层或多层建(构)筑物利用女儿墙内、防水层内或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构)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4.4.2.14当树木邻近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时,测量建筑物与树木之间的净距,其净距不应小于5m。4.5.3 引下线检测4.5.3.1 检查引下线的敷设方式,其分类主要包括明敷、暗敷或利用金属体本身作为引下线。4.5.3.2检查引下线有无防腐措施。4.5.3.3检查引下线上是否附着其它电气线路或可燃、易燃物。4.5.3.4检查明敷引下线是否经最短路径接地,是否牢固,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之间焊接(连接)长度及焊接(连接)质量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3.5检测每根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等)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暗敷引下线测量其外露部分。利用金属体本身作为引下线时,测量其规格。4.5.3.6用拉力计测试引下线固定支架能否承受49N的垂直拉力。检查引下线是否平直。4.5.3.7检查引下线有无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4.5.3.8测量引下线与附近电气和信号线路的距离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3.9沿建(构)筑物或设施周边检查引下线的数量、相邻引下线间距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3.10测试每根引下线的接地电阻,设有断接卡的引下线,应将断接卡断开分别测试其上端和下端接地电阻。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顶、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暗敷引下线时,采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引下线与接闪器连接部分回路电阻,其电阻值不应大于0.2。4.5.3.11检查人员出入口处引下线的防机械损坏和防接触电压措施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3.12测量独立于建(构)筑物或设施安装的接闪器的引下线与被保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4 接地装置检测4.5.4.1接地装置的检测包括对接地线和接地体的检测。4.5.4.2检查接地装置有无防腐措施。4.5.4.3首次检测时应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接地装置的结构型式和安装位置。接地装置包括自然接地装置、人工接地装置或混合组成的接地装置。4.5.4.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接地线、接地体的材料、规格(直径、截面积、厚度)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4.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测量接地装置的焊接长度、焊接质量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检查接地装置有无开焊、断裂。4.5.4.6测量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装置与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4.7检查人工接地体有无外露。 4.5.4.8检查独立接闪杆的杆塔 、架空接闪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与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4.9检查防跨步电压措施是否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4.10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采用独立接闪器时,用测试电流不大于0.2A的毫欧表测试两相邻防直击雷接地装置与防闪电感应接地装置之间是否独立,如测得电阻值不大于1,判定为非独立接地,如测得电阻值大于1,判定各自为独立接地。4.5.4.11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时,应按GB 50057的要求进行换算或使用专用仪器测试。4.5.4.12每次接地电阻测试宜固定在同一位置,采用同一台仪器、同一种方法。4.5.4.13测试大型接地装置时,应选用测试电流大于3A的接地电阻测试仪。4.5.4.14接地装置工频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见GB/T 21431。4.5.4.15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符合GB 50057及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当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共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按最小值确定。4.5.5 等电位连接检测4.5.5.1用测试电流不大于0.2A的毫欧表测试易燃易爆场所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其间直流电阻值不应大于0.2。4.5.5.2用毫欧表测试以下部位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电气连接,其间直流电阻值不应大于0.2。 配电柜(盘)内部的PE排及外露金属导体; UPS及电池柜金属外壳; 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 设备机架、金属操作台; 线缆的金属屏蔽层; 光缆屏蔽层和金属加强芯; 金属线槽; 配线架等; 防静电地板支架; 房间屋顶金属龙骨; 金属门、窗、隔断等。4.5.5.3用毫欧表测试接闪器与屋面电气设备、大尺寸金属物的电气连接,其间直流电阻值不应大于0.2。4.5.5.4用测试电流不大于0.2A毫欧表测试爆炸危险区域内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少于5根螺栓的法兰盘或大于5根螺栓有腐蚀的法兰盘过渡电阻,其阻值不应大于0.03。4.5.5.5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引下线、接地线回路电阻,其间回路电阻值不大于0.2。4.5.5.6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管道、管架跨接线的回路电阻,其间回路电阻值不应大于3。4.5.5.7等电位连接线材料规格应符合GB 50057的要求。4.5.5.8等电位连接测试方法见附录A。4.5.6 电涌保护器(SPD)检测4.5.6.1电源SPD4.5.6.1.1检查SPD外观是否正常,检查劣化显示窗口或状态指示灯是否正常,检查温度是否过高。4.5.6.1.2检查SPD前端有无过电流保护器。4.5.6.1.3检查SPD安装位置、数量、型号、主要性能参数(In、Up、Uc等)、安装工艺。4.5.6.1.4测量SPD连接线、接地线的长度、截面积。4.5.6.1.5检查SPD连接线、接地线的连接质量。4.5.6.1.6测试启动电压、漏电流、残压等参数。4.5.6.1.7测量各级SPD间线路长度,开关型SPD间应大于10m,限压型SPD间应大于5m。4.5.6.1.8用毫欧表测试SPD接地端子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4.5.6.1.9电源SPD性能要求见GB 18802.1。4.5.6.2信号SPD4.5.6.2.1检查SPD外观是否正常。4.5.6.2.2检查SPD安装位置、数量、型号、主要性能参数(In、Up等)。4.5.6.2.3测量SPD接地线截面积。4.5.6.2.4 用毫欧表测试SPD接地端子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4.5.6.2.5 信号SPD性能要求见GB/T 18802.21。4.6 检测数据记录4.6.1应根据检测场所类别选择相应类别的检测原始记录表。检测原始记录表内容参照附录B编制。4.6.2检测原始记录表应采用黑色、蓝黑色中性笔或钢笔填写。4.6.3随检测进程如实将每个检测数据或结果记录在原始记录表上,绘制草图标记检测点的位置。原始记录表中填写的所有内容应由同一人完成。4.6.4现场检测人员应如实填写检测数据或结果,不应对所测数据进行修约。4.6.5涉及复检的应在原始记录表中的复检记录处填写复检日期、复检项目、复检结果、复检人等。4.6.6原始记录表应有检测人员和受检单位人员签字确认。4.6.7原始记录不得随意修改,如需要对数据进行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上划两杠水平线后,再在错误数据右上角填写正确数据,更改后应签章确认。4.6.8原始记录表每页均应有与正式检测报告对应的唯一性标识。4.6.9竣工验收检测原始记录表应永久保存,定期检测原始记录表应保存6年。4.6.10检测原始记录表除应进行纸质文档保存外,宜采取电子扫描存档,以防止纸质记录被意外更改。4.7 检测数据整理4.7.1 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并划分所检场所的防雷类别。4.7.2 计算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判断被保护物是否处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4.7.3 涉及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应计算安全距离。4.7.4 应将计算后的结果填写到原始记录表中,填写人与记录人应相同。4.7.5需要进行数值修约或修正的,应在原始记录的备注栏注明修约或修正的方法。数值修约应符合GB/T 8170的要求。4.7.6检查、核对检测项目和数据的完整性。4.8 检测报告4.8.1每个独立的场所或区域出具一份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按附录B进行编制。4.8.2检测报告应附检测示意图,并在检测示意图中标注检测报告中的每个检测项目位置。4.8.3将各项检测数据与相关的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各检测项目是否合格,对不合格的项目提出隐患通知。涉及复检的应附复检记录。4.8.4检测报告结论应用词规范、准确。4.8.5数据录入人员确认数据无误后提交审核人员审核,审核人员发现问题返回录入人员进行修改,审核人员审核通过后提交技术负责人批准。4.8.6报告打印装订后,由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技术负责人签字,加盖检测机构检测专用章。4.8.7检测报告、隐患通知书应一式二份,一份送受检单位,一份由检测单位存档。存档宜有文本和电子存档两种形式。4.9 检测作业事故应急处置防雷装置检测作业事故应急处置参见附录D。4.10 检测机构和人员4.10.1检测机构应具有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证。4.10.2检测机构应确保所从事检测及其相关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4.10.3开展防雷装置检测的人员应持有气象主管机构核发的防雷装置检测资格证,涉及特种作业场所检测的还应持有相关特种作业资格证,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作业能力。4.11 检测仪器装备4.11.1检测机构应配备与资质等级相匹配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检测仪器应当经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或校准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检测所需的仪器装备和工具参见附录E。4.11.2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检测仪器设备宜每年进行两次以上期间核查,减少由于仪器精度的变化和不稳定性造成的检测结果偏差。4.11.3每次使用检测仪器设备时均应记录检测时间、检测场所等,当仪器设备发生故障后能追溯和验证之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11.4检测机构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设备、用品等,并应有第三方法定机构检定合格证,且处于有效期内。检测所需的安全防护装备参见附录F。5 分场所检测要求5.1 室内装置检测5.1.1 静设备5.1.1.1检查爆炸危险区域内储罐、反应器等静设备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端子间的电气连接。5.1.1.2检查爆炸危险区域内配线电缆金属屏蔽管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端子间的电气连接。5.1.1.3用毫欧表测试充装助燃、可燃、易燃介质管道、充气枪(管)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端子间的电气连接。5.1.1.4检查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5.1.1.5测试传输助燃、可燃、易燃介质金属管道法兰盘、阀门过渡电阻。5.1.1.6检查接地线、等电位连接线的材料、规格。5.1.1.7防闪电感应装置检测按本标准4.5.5要求进行。5.1.1.8检查输送甲类、乙类、丙A类液体,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等液化烃和甲类气体作业场所的泵房入口处人体静电消除装置,测试其接地电阻。5.1.2 机器设备5.1.2.1测试压缩机、鼓风机、充装机、泵等机器设备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端子间的电气连接。5.1.2.2 测试机器设备控制箱、柜、防爆开关等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端子间的电气连接。5.2 室外装置区检测5.2.1 炉区5.2.1.1金属框架支撑的炉体,用毫欧表测试其框架、炉体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5.2.1.2直接安装在地面上的炉体、混凝土框架支撑的炉体,用毫欧表测试其炉体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混凝土框架上有接地线连接件的还应测试连接件与炉体的电气连接。5.2.1.3沿周边检查每台炉体的接地点数量、间距,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接地点间距不应大于18m。5.2.1.4断开炉体接地线,测试每根接地线的接地电阻。5.2.1.5当接地线与炉体无法断开测试接地电阻时,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线与接地装置间的回路电阻。5.2.1.6检查每根接地线有无防腐措施及锈蚀程度。5.2.1.7检测接地线的材料、规格(直径、截面积、厚度)。5.2.2 静设备区5.2.2.1独立安装或安装在混凝土框架顶层平面的封闭式钢制静设备,应采用测厚仪测试其厚度,当厚度小于4mm时应检查有无接闪器或其它物体对其进行保护,并计算静设备是否处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5.2.2.2非金属静设备应检查有无接闪器或其它物体对其进行保护,并计算静设备是否处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5.2.2.3检查静设备上有无突出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放空管等排放设施,其检测方法见本标准5.2.9的要求。5.2.2.4当金属静设备作为接闪器时,沿周边检查接地点数量、间距,接地点数量不应少于2处,接地点的间距不应大于18m。5.2.2.5测试每根接地线的接地电阻。5.2.2.6检查每根接地线有无防腐措施及锈蚀程度。5.2.2.7检测接地线的材料、规格(直径、截面积、厚度)。5.2.2.8当接地线与静设备无法断开测试接地电阻时,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线与接地装置间的回路电阻。5.2.2.9当静设备内贮存可燃性介质时,应测试与其相连管道法兰盘或阀门的过渡电阻。5.2.2.10检查静设备与近旁其它防雷引下线或金属塔体的电气连接,应采用共用接地。5.2.2.11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混凝土顶层平台金属栏杆与接地装置的回路电阻。5.2.3 机器设备区5.2.3.1检查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是否处在接闪器或其它物体的保护范围内。5.2.3.2测试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5.2.3.3检测接地线或等电位连接线的材料、规格(直径、截面积、厚度)。5.2.3.4当机器设备连接管道内含有可燃性介质时,应测试管道法兰盘或阀门的过渡电阻。5.2.4 框架、管架及管道5.2.4.1检查、了解金属管道输送的介质。5.2.4.2当结构为钢框架、管架时,应检查立柱与接地装置的连接状况。5.2.4.3当结构为混凝土框架、管架时,应检查框架或管架上的爬梯、电缆支架、电缆桥架、栏杆等金属构件与接地装置直接连接或通过其它接地连接件进行连接的状况。5.2.4.4当框架、管道架有明敷接地线并可以断开测试时,应断开后测试每根接地线的接地电阻。当有明敷接地线但不能断开测试的,应采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每根接地线与接地装置的回路电阻值。每组框架、管架接地点数量不应少于两处,接地点间距不应大于18m。5.2.4.5检查金属管道与管架的等电位连接情况。每根金属管道均应与已接地的管架作等电位连接,多根金属管道可以互相连接后,再与已接地的管架作等电位连接。当管道多层敷设时,应逐层进行检测。5.2.4.6采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每相邻两根管道间跨接线的回路电阻,其阻值不应大于3。平行敷设的金属管道,其间净距小于100mm时应检查每隔30m有无金属线跨接。管道交叉点净距小于100mm时,应检查其交叉点有无金属线跨接。5.2.4.7管架上敷设输送可燃性介质的金属管道,检查始端、末端、分支处有无设置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管道中间有法兰盘、阀门或膨胀节的,应测试其过渡电阻。5.2.4.8检查进出生产装置的金属管道,在装置的外侧是否接地,并测试与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防闪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电阻值。5.2.4.9检查接地线、等电位连接线连接质量、防腐措施及锈蚀程度。5.2.4.10检测接地线、等电位连接线的材料、规格(直径、截面积、厚度等)。5.2.4.1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架空金属管道应检查架空金属管道进入建筑物前是否每隔25m接地一次。5.2.5 塔区5.2.5.1检查、了解每个独立塔体的工作介质。5.2.5.2测量塔体的直径、高度。5.2.5.3检查塔体的接地点数量、间距,接地点数量不应少于两处,接地点间距不应大于18m。测试每根接地线的接地电阻。当接地线无法断开测试接地电阻时,应采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线与接地装置间的回路电阻。5.2.5.4用测厚仪测试塔体的壁厚,当壁厚大于或等于4mm时塔体可以充当接闪器,当壁厚小于4mm时检查有无接闪器或其它物体对其进行保护。5.2.5.5用毫欧表测试塔体顶部安全阀、呼吸阀、放散管、消防喷淋管、吊架及测温、测压力、测液位装置等金属附件与塔体电气连接。5.2.5.6用毫欧表测试塔体顶部照明灯、操作箱、航空障碍灯等设施及配线电缆金属屏蔽管与塔体电气连接。5.2.5.7用毫欧表测试塔体管道法兰盘过渡电阻。5.2.5.8检查接地线与塔体连接质量,接地线有无防腐措施。5.2.5.9检测接地线的材料、规格(直径、截面积、厚度)。5.2.5.10塔体高度超过45m以上时,检测45米以上每层作业平台上金属构件与塔体的电气连接。5.2.6 罐区、槽区5.2.6.1检查、了解每个独立储罐(槽)的工作介质。5.2.6.2测量每个储罐(槽)的直径、高度。5.2.6.3检查金属储罐(槽)的接地点数量、间距,接地点数量不应少于两处,接地点间距不应大于18m并应对称布置。测试每根接地线的接地电阻。当接地线无法断开测试接地电阻时,采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线与接地装置间的回路电阻。5.2.6.4用测厚仪测试金属储罐(槽)的壁厚,当壁厚小于4mm或壁厚大于等于4mm但罐顶的呼吸阀无阻火器时,检查有无接闪器保护,计算接闪器对罐体、呼吸阀、放散管的保护范围。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应满足本标准5.2.9条的规定。当壁厚大于或等于4mm、罐顶的呼吸阀装有阻火器时,罐体本身可作为接闪器。接闪器对罐顶金属附件的保护范围应满足本标准5.2.9条的规定。5.2.6.5用毫欧表测试储罐(槽)顶部阻火器、安全阀、呼吸阀、放散管、量油孔、人孔、透光孔、消防喷淋管等金属附件与储罐(槽)电气连接。5.2.6.6用毫欧表测试储罐(槽)顶部照明灯、现场操作箱等设施及配线电缆金属屏蔽管两端与储罐电气连接。5.2.6.7用毫欧表测试储罐(槽)管道法兰盘过渡电阻。5.2.6.8检查输送甲类、乙类、丙A类油品(原油除外),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作业场所的上罐扶梯入口处有无消除人体静电装置并测试其接地电阻。5.2.6.9检查非金属储罐有无接闪器保护。接闪器对呼吸阀的保护范围应满足本标准5.2.9条的规定。5.2.6.10覆土储罐检查露出地面的呼吸阀有无接闪器保护。5.2.6.11浮顶储罐(包括内浮顶储罐),测试浮顶与罐体之间的电气连接。5.2.6.12检查接地线与储罐(槽)连接质量,接地线有无防腐措施及锈蚀程度。5.2.6.13检测接地线、等电位连接线的材料、规格(直径、截面积、厚度)。5.2.7 烟囱5.2.7.1检查非金属烟囱接闪器的形式、布置、材料、规格、腐蚀状况。5.2.7.2测试航空障碍灯 (如有) 配线电缆金属屏蔽管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5.2.7.3检测非金属烟囱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等)、腐蚀状况。5.2.7.4测试非金属烟囱引下线顶端、底端的接地电阻。5.2.7.5测试非金属烟囱顶层及60m以上作业平台的金属护栏、爬梯与防雷装置电气连接。5.2.7.6测试非金属烟囱专设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电气连接。5.2.7.7当非金属烟囱高度超过40m时,检查专设引下线,其数量不应少于2根;当非金属烟囱利用金属爬梯作为引下线时,测试金属爬梯顶端与底端电气连接。5.2.7.8当非金属烟囱利用混凝土内钢筋作为引下线时,用钳型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闪器与引下线回路电阻,并测试接闪器接地电阻。5.2.7.9检测金属烟囱接地线材料、规格及腐蚀状况,测试烟囱接地电阻。5.2.7.10测量烟囱高度。5.2.8 火炬5.2.8.1检测火炬接地线材料、规格。5.2.8.2测量火炬高度。5.2.8.3测试火炬塔的接地电阻。5.2.8.4测试航空障碍灯 (如有) 配线电缆金属屏蔽管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5.2.9 排放设施检测5.2.9.1检查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和自然通风管等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闪电感应的措施 。 5.2.9.2检查未装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当有管帽时,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应按表1确定;当无管帽时, 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空间。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表1 有管帽的管口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空间装置内的压力与周围空气压力的压力差 (kPa)排放物对比于空气管帽以上的垂直距离 (m)距管口处的水平距离 (m)5重于空气12525重于空气2.5525轻于空气2.5525重或轻于空气555.2.9.3未装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时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时,检查接闪器是否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是否保护到管口。 5.2.9.4未装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位于附近其它的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可不再设置接闪器,但应与防雷装置相连。 5.2.9.5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或蒸气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检测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5.2.9.3条规定。未装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其要求如下:用毫欧表测试金属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与附近生产设备防雷装置的电气连接。 检查非金属制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是否装设接闪器,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应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5.2.10 液体、气体装卸站(区)5.2.10.1汽车装卸区5.2.10.1.1检查、了解装卸站(区)的装卸介质。5.2.10.1.2检查接闪器的形式、布置、材料、规格,测试其接地电阻。5.2.10.1.3检查甲类、乙类液体装卸口处有无接闪器保护,接闪器保护范围应满足本标准5.2.9条的规定。5.2.10.1.4测试输油(气)管道进入点接地电阻。5.2.10.1.5用毫欧表测试栈桥、鹤管、照明灯、现场操作箱、各类泵等设施及配线电缆金属屏蔽管与接地装置电气连接。5.2.10.1.6用毫欧表测试装卸站(区)内输送易燃或可燃介质的管道法兰盘、阀门、弯头的过渡电阻。5.2.10.1.7检查输送甲类、乙类、丙A类油品(原油除外),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作业场所的操作平台或上扶梯入口处人体静电消除装置,测试其接地电阻。5.2.10.1.8检查装卸站(区)静电专用接地线,测试其接地电阻。5.2.10.2铁路槽车装卸区5.2.10.2.1检查、了解装卸站(区)的装卸介质。5.2.10.2.2检查接闪器的形式、布置、材料、规格,测试其接地电阻。5.2.10.2.3检查甲类、乙类液体装卸口处有无接闪器保护,接闪器保护范围应满足本标准5.2.9条的规定。5.2.10.2.4测试输油(气)管道进入点接地电阻。5.2.10.2.5用毫欧表测试栈桥、鹤管、钢轨、照明灯、现场操作箱、各类泵、静电泄放装置等设施及配线电缆金属屏蔽管与接地装置电气连接。对石油库专用铁路的检测应符合GB50074的要求。5.2.10.2.6用毫欧表测试装卸站(区)内输送易燃或可燃介质的管道法兰盘、阀门、弯头的过渡电阻。5.2.10.2.7检查输送甲类、乙类、丙A类油品(原油除外),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作业场所的操作平台扶梯入口处人体静电消除装置,测试其接地电阻。5.2.10.2.8检查装卸站(区)静电专用接地线,测试其接地电阻。5.2.11 加油加气作业区5.2.11.1作业区建(构)筑物外部防雷装置的检测按本标准4.5的规定进行。5.2.11.2测试加油机、加油枪、加气机、加气枪等设施及配线电缆金属屏蔽管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5.3 危险化学品车辆检测5.3.1检测前应了解车辆类型、运输物质。5.3.2检测时车辆应熄火。5.3.3检查导静电拖地带与车体连接点有无腐蚀。5.3.4检查导静电拖地带与地面能否可靠接触。5.3.5根据车辆类型,检测方法如下:槽(罐)车、压缩气体运输车:测试车体、槽(罐)体、气瓶组、装油(气)口、卸油(气)口、加油机、加油枪等与导静电拖地带末端的电气连接,其间电阻值不应大于5。箱式货车:测试车体、箱体等与导静电拖地带末端的电气连接,其间电阻值不应大于5。炸药作业混装车:测试车体、箱体、操作箱等与导静电拖地带末端的电气连接,其间电阻值不应大于5。撬车:测试车体、罐体、操作箱等与接地线的电气连接,其间电阻值不应大于5。测试各管道法兰盘的过渡电阻,其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03。5.4 油气运输码头检测5.4.1检查码头趸船在陆地上是否设置静电接地装置,接地点不应少于一处,接地线材料、规格应符合GB 50057的要求。5.4.2检查码头的金属管道、设备、构架(包括码头引桥,栈桥的金属构件,基础钢筋等)与静电接地装置电气连接。5.4.3检查装卸栈台或趸船是否设置与储运船舶跨接的导静电接地线,接地线材料、规格应符合GB 50057的要求。5.4.4检测码头前沿高杆灯的防直击雷装置和电气线路的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5.5 其它场所检测危险化学品场所内厂房房屋类、生产辅助用房、办公用房及其它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除应符合本标准第4章、第5章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AA附录A (规范性附录)等电位连接测试A.1 等电位连接的方式大致可分为图A.1所示的三种情况:图A.1 等电位连接的方式是两个导电物当其净距小于规定要求值时的连接,例如平行敷设或交叉敷设的管道的跨接;是一个导电物因工程需要产生结点,在结点两端的连接,例如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的跨接;是导电物与等电位连接排的连接,例如电气设备与LEB的连接;A.2 等电位连接测试方法如图A.2所示:图A.2 等电位连接测试BB附录B (规范性附录)防雷装置检测报告B.1 防雷装置检测报告封面防雷装置检测报告受检单位 下属机构 检测场所 报告类别 所在地址 联系人电 话本次检测 下次检测 检测机构 (盖章)地 址 电 话 XXXXXX监制B.2 防雷装置检测报告说明页注 意 事 项1.根据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应当每年检测一次,危险化学品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2.检测报告无检测、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检测报告未加盖检测机构“检测专用章”或“公章”无效,报告未加盖骑缝章无效。3.检测报告涂改无效。4.本报告中被检场所、设备、设施及其名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