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1间断:沉积间断简称间断,指在沉积过程中出现的中断不连续现象,沉积间断不同于地层缺失,他仅包含一个短暂停止沉积的时间间隔,一般在恢复沉积以前很少或未发生过侵蚀作用,生物的不连续往往反映沉积的不连续或沉积间断,因此常用生物地层方法来推断沉积间断2层型:P21是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质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典型剖面或界线。由于地层划分依据、地层单位的种类是多重的,所以地层单位的层型也是多重的。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有不同的层型。在特定的岩层序列内,层型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点,它构成了定义和识别该地层单位或所确定的地层界线的标准。这个特定的间隔就是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特定的点就是界线层型。3 延限带: P65; 是指由某一个或多个生物类别的已知地质延限所代表的一段地层体。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代表该类生物从“发生”到“消亡”所占用的地层。“延限”一词具有地层延限和地理延限两种含义。延限带是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其整个范围内所代表的地层。种、属、科来划分的。4标志层:P50.51标志层在岩石地层中极为重要,代表了某一重要地质事件,标志层常常是特殊的单一岩性层,厚度不大、特征突出、分布广泛,区域稳定的岩层可做标志层。多用来作为划分级别较高的地层单位的标志。5退积序列:?(沉积学P100)当沉积物的堆积速度小于盆地的沉降速度时冲积扇砂体向源区方向退积,或者向侧向转移,其结果便形成下粗上细的退积型的正旋回沉积层序。 6生物层序律:P61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一般来说,年代越老的地层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和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这就是生物层序律。7穿时:P56是由英国地质学家Wright介绍英国兰开郡内的磨拉石粗砂岩在其分布范围内其他地质年代随地区变化而提出来的,在现代地层学中是指在连续的海侵或海退过程中,一个岩石地层体及其界线与地质时间斜面斜交的现象。8群落:P141生态学中的群落,是指生活于某一环境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因为在某一环境中,生物均按物种类别分为不同的居群,所以它也是在该环境内所有各物种居群的总和。9极性带:P110是磁极性地层中的基本单位,通常每个极性带是以自身所特有的极性为基本特征,其时空位置均以上限和下限来区分,这种界限被称为转换带,标志着两种相反极性符号的变化。极性带的延续时间为105106a。10事件地层:在地层中留下某种印记并可被识别的较大范围分布的等时地质事件所在的地层,即记录灾变或突变事件的地层。11米兰科维奇旋回:P234是指月球、木星等天体对地球绕太阳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影响,使地球的三个轨道要素:偏心率、黄赤交角(或地轴倾斜度)和岁月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12初始海泛面:P120是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并以从低水位进积到海侵的退积为特征。海侵体系域的准层序向陆方向上超于层序界面之上,向盆地方向则下超于初始海泛面之上。初次海泛面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下降而遭受地表剥蚀或发生无沉积作用,也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上升,发生可剥去近10m厚的沉积物的海侵侵蚀作用。13低位体系域:P125(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LST)是指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行成的。低水位体系域存在于三种地质背景中:陆架坡折背景(常见于被动大陆边缘);缓坡背景;生长断层背景。14生物相:P70指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群的生态特征,是某种特定生态环境的生态物质反映,代表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生态适应特征变异,因而具有古地理上和地层学上的双重意义。15地层三定律:P4(古生物)地层叠覆律: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原始侧向连续律:地层在大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16瓦尔特相律:P10-11在没有沉积间断的条件下,只有那些在横向上具有成因联系、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叠覆在一起。17混合极性带:?P107-108(自己总结的)在地质历史某段时期内,地磁场极性不稳定,既有正向极性(与现今地磁场极性相同),又有反向极性(与现今地磁场极性相反),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一般等级的磁性地层学单位称为混合极性带。18侧向堆积原理:?P11侧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搬运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不符合地层叠覆律(上新下老)和原始水平律,但符合瓦尔特相律,通常是穿时的。19沉积层序:P119层序是指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20密集段:P120又称凝缩层(Condensed section)是指沉积速率很慢的(10lOOmm万a)、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的。21生物区系:?生物区是由时间或空间限制的基本实体。(百度)在一定的地域中(同一环境或地理区域)生物的全体种类。这是个定性的概念,通常是指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总合,同时可以与微生物区系相区别。例如地中生物区系、陆生生物区系(land biota)、底栖生物区系(benthic biota)、非洲生物区系等,这里并不包含种类相互关系或环境意义等概念。22地层穿时diachronism:包括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等在内的所有非年代地层单位在不同地点所代表的时间不同的现象。它表现为地层单位的顶底界面与时间面斜交和顶底界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在不同地点不相等。23积层序depositional sequence:层序地层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基本单位,它由一系列的沉积体系域组成,并被认为是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前一个下降拐点至后一个下降拐点之间的产物。二、简述题1试述地层对比的主要方法岩性地层对比:(1)岩性对比法:在侧向连续的条件下,不同地区岩石学特征相同和地层位置相当的地层可以对比。(2)标志层方法:标志层是指那些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易于识别、分布广泛的特殊岩层。标志层有穿时性的标志层和等时性的标志层两种类型。前者只能用于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后者才能用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比。生物地层对比(1)标准化石法: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2)化石组合法: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化石组合法是根据地层的化石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3)生物演化法(种系发生法):根据生物的演化特点划分对比地层 的方法。同位素年龄测定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原理进行的。不同地区的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可以用于地层对比。磁性地层对比:由于地球的磁极是全球性的,利用地磁极向年表可以对地层定年和磁性地层的对比。地震地层对比:利用地震反射波形成的反射同相轴来进行地层对比的方法。不同岩性界面之间由于密度差异而形成反射同相轴,利用同相轴的追踪对比就是地震地层的对比。测井地层对比:利用地层的自然电位曲线、视电阻率曲线等进行对比地层的方法。事件地层学对比法:利用地史时期突发的稀有地质事件进行对比地层的方法。层序地层学对比:根据层序内部沉积体系域组合特征,进行地层对比。2 试述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及二者的异同点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分级:群、组、段、层。年代地层单位: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岩石(或地层)。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带。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之间关系-穿时或时侵: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3地层对比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大区域地层对比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岩性对比;生物地层对比;构造运动面的对比;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对比;磁性地层对比;事件地层对比;层序地层对比 作为地层对比的重要手段,在大区域内使用时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横向追索和穿时问题。在岩性方面,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同时形成的地层在横向上会有很大的岩性变化,而岩性一致的地层在不同地点又存在形成时间有先有后的问题,即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生物化石方面,不同生物地理区系的生物群面貌有很大不同,甚至难以找到可以说明时代的共生分子。而作为对比依据的标准化石又可能存在穿时问题。其它对比手段也存在局限性,如地震反射层追踪,它难以跨越盆地边界和断裂带。4 试述生物带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生物带是最基本的生物地层单位,它是指具有共同化石内容和化石分布特征的一种地质体。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代表该类生物从“发生”到“消亡”所占用的地层。组合带:指含有一定特征的化石组合的一段地层。该地层中所含的化石或其中某一类化石,从整体上说构成一个自然的组合,并且该组合与相邻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组合有明显区别。组合带是根据多种化石类别的共存所占有的地层确定的。间隔带:指两个明显生物地层界面之间的一段地层。谱系带:是含有代表进化谱系中某一特定片段的化石标本的地质体。谱系带具有重要的时间意义,近似与年代地层单位。富集带:所指的地层体是其中一个特定的分类单元或一组特定的分类单元的丰度明显高于其所属剖面相邻地层中的一般丰度,而不必考虑伴生生物和分类单元的延限情况。5 试述事件地层学中的主要地质事件及其特点沉积事件:包括风暴事件、火山事件、冰川事件、大陆拼合事件、气候事件、海平面变化事件、浊流事件等。这些事件代表的沉积物基本上是同时或近同时的,大多数被看作“地质上瞬时的”,可以作为一种真实的地质资料。化学事件:包括地磁反转事件、缺氧事件等。化学分析数据出现异常幅度生物事件:包括生物灭绝事件、区域性短期进化、繁殖、集体死亡等。复合事件:包括缺氧事件、外星撞击事件等。由物理事件,化学事件和生物事件三者复合而成。特点:易于辨认;其地层记录具有一定的保存程度;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等时性或近等时性;持续时间较短。全球性事件一般以万年为单位,地方性事件一般以十万年至百万年为单位。6 试述层序地层学中各体系域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1)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速率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构造沉降速率时,以及海平面相对缓慢上升时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组合,其底为I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面。这个阶段的沉积载荷比较大,以较高的砂泥比为特征。在具陆棚坡折的盆地中,低位体系域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前积楔状体组成;在陆架坡折背景中,还包括深切谷。(2)海侵体系域: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密集段广泛发育。其水体向上不断加深,依次堆积的较新的准层序向陆方向上超在层序边界之上。海侵体系域完全是退积的,几乎没有前积沉积物海侵体系域较低位和高位体系域具有更低的砂泥百分比值,因而它可构成广泛分布的盖层和烃源岩层。(3)高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上升末期及下降早期形成的,或者说是在可容空间增长小于沉积物供给速率时形成的。它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其下部以加积准层序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超于海侵体系域顶面之上。高位体系域是以一个或多个加积式准层序组,继之以一个或多个具前积斜层形态的前积准层序组为特征。(4)型层序的最低部位体系域称为陆架边缘体系域,该体系域可沉积于陆架的任何位置,其底界为型层序边界,而顶界是陆架的首次大的海进面。陆架边缘体系域由进积的顶积层和斜积层组成,最初是前积结构,向上转为加积结构,最后变为退积结构(海进体系域)。该体系域常发育有三角洲复合体。7层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您认为地学研究内容有哪些重要变化? 传统的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的形成顺序和年代关系的学科,偏重于一个个地层剖面的描述、划分和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以及内容和概念也发生很多变化。 现在的地层学概念不仅涉及岩层的形成顺序和年代关系,而且也涉及岩层的形状、分布、岩性成分、化石内容、地球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实际上,它涉及岩层的所有特征、性质和属性,以及根据环境、形成方式和地质历史所做的解释。现在的地层学研究内容也不仅仅是地层剖面描述、地层资料收集、地层划分和小范围地层对比等,还包括岩相特征和岩相侧向变化研究、地层年代的研究、地层综合分析及成因研究、地层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等很多内容。其中对地层剖面的描述也不是过去那种偏重于岩石名称、标准化石、厚度和接触关系的一般记录,而是分层更细,内容更详地描述,涉及岩层的各种特征和属性。8幕式沉积(或事件沉积)与旋回式沉积的区别。幕式沉积也称事件沉积,其特点主要表现于具有明显的随机性,瞬时性和突发性。幕式(事件)沉积物同样可以形成广泛分布的近等时的地层学信号被保留在地层记录之中,构成高分辨率事件地层学对比的基础。 旋回式沉积的周期在深海远洋沉积序列和陆地内部的湖盆蒸发岩沉积层序中都适用,旋回式沉积物具有全球等时性,可被用于高分辨率地层对比。与大多数生物地层带的平均延续时限相比,精度可提高50倍以上。三、综合分析题1根据华北地台前寒武系地层发育特点,论述华北地台的形成和地史演化。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岩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2试述层型的种类,建立层型的一般要求,界线层型研究现状(举例)。正层型:指命名人在建立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时当时指定的原始层型副层型:指命名人为解释正层型的一个补充层型选层型:指命名人命名地层单位或界线时未选定合适层型事后补指的原始层型新层型:指取代已经毁坏而不复存在或失效的旧层型,在层型所在地或相邻地区重新指定的层型;次层型(参考层型):为延伸一个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在别的地区或相区指定作为参考用的派生层型。建立层型的要求:层型剖面一般要求是连续出露的地层剖面,地理位置应该不存在政治限制、交通方便、逾越条件好;地层划分或建立地层单位的标志清楚,易于识别;属于全球性的年代地层单位层型,为了能使各国所接受,必须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建立这类地层单位的定义标准,并通过国际性权威地质学组织的认可;属于区域性的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等,也要经过国家或区域权威地质学组织的认可。1.确立层型的必备条件是它是具体的模式,能恰当的表达该单位的概念2.层型描述包括地理和地质内容。地理上应图示层型剖面的地理位置,交通途径和方式,并附一定比例尺的航空照片或地面照片。地质上应明确表示层型剖面的地层分层、岩性、厚度、生物化石、矿物、构造、地貌及其它地质现象,界线层型应详细描述地层界线的划分标志。同时应附地层剖面图、柱状图等。3.必须有明确的标志,界限层型和单位层型的上下界限最好以永久性的人工标志物指示,并对界限进行详细地理和地质描述4.建立的层型应该易于到达和妥善保存。5.建立的层型应该具有公认性3试述山西西山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并根据地层发育和沉积特点分析其地史演化。山西西山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分为:本溪组、山西组、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孙家沟组:底部以上石盒子组顶部燧石层(硅质层)之上的砂岩之底作为本组底部界限,本组一般不含砾。顶部为石膏泥灰岩带之顶,紫红色砂、泥岩、淡水泥灰岩、石膏、泻湖相沉积。上石盒子组:底部以”桃花泥岩”之顶作为本组的底界。中上部夹有数层硅质海绵岩(P31),下部顶界一般为砂岩(P22).下石盒子组:以最高层位的可采煤层之上的中-粗粒石英砂岩(底部含有细砾)之底作为本组的底部界线。山西组:以最高层位的海相灰岩之上的第一层中-细粒石英砂岩之底作为本组的底界。太原组:以底部第一层稳定的中-细粒石英砂岩之底作为太原组的底界。本溪组:底部以山西式铁矿和G层铝土矿之底,或以奥陶系石灰岩剥削面之顶作为本溪组的底界。4 以中国东部中生代地层发育及主要地质事件为线索,论述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发展特征。中国三叠纪时,昆仑一秦岭以北为陆地,大陆上分布着大小相异的内陆盆地,在陆盆地中,早、中三叠统以红色碎屑沉积为主,晚期为含煤沉积。昆仑一秦岭以南以海为主,海陆并存,其沉积为浅海相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壳普遍上升,湖泊发育,因之海陆交替相或纯陆相的含煤沉积比较普遍。印支运动晚期结束了中国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形成了统一的大陆,并开始出现东西分异格局, 侏罗白垩纪,以贺兰山、龙门山、哀牢山一线为界,东部有两列大型盆地,即四川,陕甘宁盆地和松辽、华北、江汉盆地。盆地形成的顺序,愈东愈晚。盆地的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盆地中的沉积,早侏罗世为含煤建造;中侏罗世至白垩纪,主要为红色碎屑岩或杂色岩系,但在东北北部,晚侏罗世为含煤沉积。东部沿海一带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火山岩系特别发育。因此陆盆地沉积中经常有火山岩夹层。同时由于岩浆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带出现变质岩。5 常见的生物带有哪些类型?建立生物带的基本程序?生物地层带简称生物带。是任何类型生物地层单位的通称,指以含有一个种或属,或者若干个种或属化石为特征的一段地层,一般由其中一个或若干个特征化石来命名。生物地层带的含义相当于过去古生物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带。目前又把生物地层带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用的有以下五种类型:延限带,间隔带,组合带,富集带和谱系带。(每一种生物带都具有可以描述的特征,但并不表示在建立生物带时有明显的规定,因为生物界线的确定和特征的描述是完全不同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根据地层事件和种系演化事件的确定和特征来建立不同性质的生物带。许多生物带的建立是根据生物事件确定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生物事件全部是种系演化事件。实际上,大多数生物事件只是地层事件而已,因为它们在岩层中的记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生物相和保存状况,是受岩相控制的。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建立生物带的基本程序)。首先我们应该以当地的地层事件为基础,从而来基本确定生物地层或者年代地层的界线,因为它们具有古生态研究的意义。而对于具有明确界线的生物带,在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中,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带的底界用单个事件来确定,其顶界再以一个带的底界来限定,而这种建立生物带的方式由于事件彼此没有任何关系,出现的误差可能较大。最后我们要借用界线的种系事件。因为其在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中最为精确和有效,因而建立的生物带也较为精确。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连续的演化关系为基础,每个带的底界均以标志分子的首次出现来确定,上带的底界即下带的顶界,每条界线均划在他们的演化分支点上。6 主要事件地层的类型及其应用(举例)?答:根据在地层序列中可以识别的短期等时(或近等时)事件层(或面)的成因或驱动机制,把时间地层划分出4中主要的类型:1.沉积事件地层。其应用实例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火山爆发事件层,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粘土岩层的形成与火山爆发有关,如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的界线粘土层已经被证实为蒙脱石化的凝灰岩,具有典型的凝灰结构和假流动构造。粘土岩的化学成分经多人的研究证明是蒙脱石-伊利石混层,高岭石少量,根据界线层附近的粘土岩层的产出状况、化学成分及所含的火山成因的矿物与火山灰的证据来看,这些粘土岩的物质来自与火山活动。 2.化学事件地层:其应用实例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稳定同位素异常事件层,经过对国内外许多剖面的测试研究发现,在二叠系三叠系界限附近,C值出现大的变动,即C在界限层从下向上由正值突然偏向负值,再回到正值。C值的变化与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吻合,因为生物的大灭绝和有机碳的充分氧化,必然会导致海洋中12C的大量增多,C的强烈负偏。3.生物事件地层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生物面或生物事件层4.复合事件地层。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缺氧事件层,界限附近极短时间内,地球上估计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具铰腕足类大部分灭绝,苔藓虫等二叠纪生物大量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在三叠系底部生物经历滞后、残存、萧条到迅速繁盛的过程。生态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群落分析为基础研究地层中化石群落的时空分布及演替规律,用以划分对比地层和恢复古环境,为盆地分析、沉积演化和矿产预测服务。 群落: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共生在一起的各个物种的群体(居群)集合体。同一群落内的化石必需具备的条件为:(1) 化石应该是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内,同一自然环境条件下生存的生物。(2) 化石应是原地埋葬的生物。(3) 在多数情况下化石仅是当时生存的生物中具有硬体有可能保存成为化石的那些部分和能留下遗迹的那些部分。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有规律的共处,有序状态下生存。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自身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形态、生态、营养结构。 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具不等同的群落学重要性(优势种、稀有种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密度的估计方法:总数量调查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适应: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适应和表型适应两类。适应方式(形态、生理 、行为的适应)。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交错区的另一特点是环境改变速率、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系统稳定性和对生态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资源竞争等方面都具有脆弱性。相对海平面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1、局部基准面随时间的变化2、与局部基准面相关的压实作用3、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可容空间:被定义为在某一时刻、任意一点上可用来堆积沉积物的有效空间。层序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可划分为若干个体系域。地磁事件的基本特点:(1) 广布性(2) 等时性 (3) 控时性 层序年代标定方法:1)生物地层学方法2)同位素地层学方法 3)古地磁地层学方法4)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方法5)地球物理标定方法 。常见的具有较好储集物性的储集层类型有以下几种:(1)相对独立的低位盆底扇舌状浊积砂体 (2)低位斜坡扇水道砂体和溢岸砂层 (3)低位前积楔状体前缘叠瓦状浊积砂体、进积楔状体上部三角洲和临滨砂体以及充填于海底峡谷的砂体 (4)海侵体系域海滩临滨砂体 (5)高位体系域的河道和三角洲砂体 单位层型:给定义和识别一个地层单位当标准用的地层典型剖面。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为识别这个界线作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层型描述:包括地理和地质内容。地理上应图示层型剖面的地理位置,交通途径和方式,并附一定比例尺的航空照片或地面照片。地质上应明确表示层型剖面的地层分层、岩性、厚度、生物化石、矿物、构造、地貌及其它地质现象,界线层型应详细描述地层界线的划分标志。同时应附地层剖面图、柱状图等。层型剖面应建立永久性人工标志,并作为保护对象保护起来。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的确定过程1、1996年,由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工作组的中、美、俄、德九名委员联名推荐煤山剖面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全球层型剖面 。2、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期间,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工作组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进行通讯投票,通过层型剖面和点确定在中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的27c层之底,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微小欣德刺)初现点上。投票支持率为87%。3、2000年4月至6月期间,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对其进行通讯投票,通过该剖面和点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GSSP,投票支持率为81%。这是三叠系中第一个通过的GSSP。4、2000年9月至11 月期间,国际地层委员会进行通讯投票,通过该剖面和点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GSSP,投票支持率为100%。5、2001年3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对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和点(GSSP)在上述三轮投票的基础上进行了确认,确认结果为: 正式通过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确定在中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的27c层之底,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 (微小欣德刺)初现点上。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人们普遍接受的有两种沉积盆地形成机制。第一种盆地形成机制是洼地内沉积物按地形法则发生堆积,由于岩石圈的负载作用,岩石圈发生并不流动的弹性变形。岩石圈凭借其弹性可承受宽度等于其深度量级的负载,这种均衡下沉可以导致沉积物的总厚度达到初始地形异常的23倍,从属这种成因机制的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和大陆裂开的地区 。第二种盆地形成机制就是热沉降作用。由于地幔深部物质上涌,在大陆岩石圈之下形成热点,大陆岩石圈受热被拉张变薄。随着均衡上隆,在地壳上部足以产生断裂的裂陷盆地,从而导致盆地的沉降和沉积物的沉积 。这种断陷盆地的沉降受多种因素的控制 ,随着盆地中沉积物负载作用的加大,盆地区域下沉作用就显得更加明显,此时,盆地就由断陷向拗陷转化,构成一个盆地演化和沉积充填发展旋回。这种由断陷向拗陷转化的盆地发展过程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是非常普遍的。2)陆相湖盆结构特征根据盆地构造成因,以贺兰山、六盘山为界将中国陆块沉积盆地划分成三种类型以西的挤压性沉积盆地,如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盆地,盆地结构受控于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盆地往往呈不对称状,发育了明显的中新生代山前拗陷,无明显岩浆活动,盆地边界受逆冲断层控制,盆地局部构造多呈线状或雁列式排列。以东的拉张型沉积盆地,如松辽、渤海湾和珠江口盆地,盆地内基底断裂发育,盆地均以正断层为界,盆地的演化经历了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演化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断陷一拗陷双层结构。由于盆地内部正断层的差异活动,造成了盆地凹凸相间的盆地结构,盆地一侧为陡坡,另一侧为缓坡,有时盆地中央发育隆起带。以及处于上述两类盆地之间的过渡型盆地,如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过渡型沉积盆地的基底坚硬,盆地结构表现为东西不对称的特点,西缘多发育逆冲断裂带在层序边界识别过程中,应遵循下述几个原则:界面间断原则,即所划分的各级层序内部不应存在比层序边界更为重要的沉积间断面;等时性原则,既所划分的各级层序内部均为同期沉积物的组合体;统一性原则,既所划分的层序应在盆地范围内统一;一致性原则,既据不同资料划分的层序边界是一致的,能相互验证。常以下述依据来划分层序:首先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识别较大面积分布的地层不整一关系,特别是以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界面为层序界面,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厚度薄、分布范围较小的古土壤层、根土层或风化壳; 古生物化石断代或灭绝之处;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上超点向盆地中央的迁移:地层颜色、岩性、粒度、沉积相、电测曲线的垂向突变以及地层产状的不一致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层序是指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周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其边界是上超、下超等沉积边界 。 准层序: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凝缩层:是指沉积速率很慢的、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的。适应: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适应和表型适应两类,后者又包括可逆适应和不可逆适应。适应方式(形态、生理 、行为的适应) :行为适应: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生理适应:生物钟、休眠、生理生化变化形态适应:保护、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多数群落的演替有一定的方向性,但也有一些群落有周期性的变化,即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然后又回到原有的类型,称周期性演替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内稳态(homeostasis):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可容空间被定义为在某一时刻、任意一点上可用来堆积沉积物的有效空间级别:全球性事件、区域性事件、地方性事件全球性事件: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观察到其影响或其地质记录的事件。如地外撞击、地磁极性反转和大规模生物绝灭事件等。该类事件在地层中造成等时性精确、持续时间短和分布极广等地质标志。“界线粘土层”就是一例。特点:全球性;瞬时性;极易辨认。因此,可成为地层对比最精细、准确的标志,并成为地层划分的自然界线。如,E/K之间发生的外星撞击事件界线粘土层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可靠标志是海岸上超向陆迁移,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可靠标志是海岸沉积物的顶超现象,海平面下降的标志是海岸上超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构造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岩石圈的弹性变化和地应力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地壳下沉,而不是指由于上覆沉积物的负载作用而产生的盆地下沉。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1)识别层序界面、划分层序类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有构造不整合面、铁质和铝质风化壳、古土壤和植物根土层、底砾岩层、深切谷及其充填物、地层接触关系、颜色和岩性的垂向变化、沉积物水深突然向上变浅或地层堆砌样式突然变化等 (2)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确定层序单元的年代,并努力使之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拟合 (3)以岩性、岩相以及地层堆砌样式来确定各地层层序的凝缩层、体系域和准层序组特征,运用可容空间概念进行沉积相分析。明确各层序中体系域组合特征、准层序的叠置样式以及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 (4)编制露头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图及不同露头的层序地层对比图并建立于钻测井和地震层序的对应关系。 (5)露头层序的生储盖初步评价,指出较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1)关键井岩性序列、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研究,并建立岩性及其序列与电测曲线的响应关系。(2)依据风化壳、底砾岩、古土壤、生物化石的断带和岩性、沉积相的垂向突变以及地层产状的不一致性确定层序边界,并进行多井层序边界对比,通过古生物组合和同位素测年等方法,确定层序的年代,建立盆地覆盖区年代地层框架。 (3)识别最大海泛面或湖泛面,确定体系域类型。 (4)测井资料的时频分析,以确定层序旋回周期的规律,探讨形成层序的主控因素。 (5)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以确定准层序组的叠置样式、古水流流向以及砂体的展布方向。(6)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详细分析,编绘单井和多井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图以及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图单元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图。确定有利的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分布区 (7)建立岩性序列、沉积相类型、层序和体系域与地震反射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作好准备。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1)根据地震反射削蚀、顶超和下超、上超等地震反射终止关系,考虑露头和钻测井层序划分方案,对地震资料进行地震层序划分,进而利用合成地震记录、VSP、古生物和同位素测年资料对地震层序进行年代地层标定,并建立露头和钻测井层序和地震层序的一致关系 (2)根据初次和最大海泛面的位置以及上超点的迁移规律、地震反射形态,区分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并努力在全区追踪闭合 (3)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图单元,研究地层厚度的展布特征、地震相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4)利用地震层速度制作砂泥岩量板,求得不同层序、体系域中的砂泥岩百分含量或确定砂岩相对富集区。 (5)以关键井岩心相分析为依据,考虑盆地结构和古地形特征,有机地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并进行环境解释。 (6)依据地震反射上超点的的迁移特征,制作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曲线,结合古气候、盆地构造沉降速率的研究成果,探讨控制层序构型的主控因素。 (7)结合露头和钻测井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模式并进行计算机模拟,进而确定层序与生储盖层、非构造圈闭之间的关系,总结成藏特点和油气藏分布规律,指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提供油气勘探部署意见 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1)I型层序的识别标志(1)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面。这个不整合面可分布于整个陆棚地区,也可分布于盆地缓坡,甚至分布于整个盆地。不整合之上可存在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的、厚几十厘米级的底砾岩,可存在厚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含褐铁矿、铝上矿的古土壤和根土层;不整合面波状起伏,在平面上可长距离追踪;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可明显不同。(2)层序界面上下地层颜色、岩性以及沉积相的垂向不连续或错位。沉积相的垂向错位意味着浅水沉积间断性地上覆在较深水的沉积之上,相序错位多出现在高位体系域的前积层处和顶积层向盆地一侧 。(3)层序界面处的古生物化石断带或绝灭 (4)在层序界面处具有明显的测井曲线的突变响应,如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值的突变、地层倾角测井反映的地层产状突变等 (5)层序界面上、下体系域类型或准层序类型的突变,比如层序界面之下为高位体系域沉积,层序界面之上为海侵体系域沉积,其间缺少低位体系域。这种体系域的垂向突变在测井曲线上也有良好的响应。 (6)伴随着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一个层序的顶部海岸上超的向下迁移现象和一个层序下部层序界面之上的海岸上超向陆迁移现象,另外还可见明显的削蚀反射结构。它们与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终止关系构成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7) 层序边界上下地层的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类型和含量以及古地磁极性也有明显变化 (8)伴随海平面相对下降,由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是层序边界的典型标志 。II类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为: (1)上覆地层的上超; (2)没有显著的侵蚀削截和下切谷; (3)层序上倾方向及滨岸平原部分内沉积岸线坡折向陆迁移; (4)滨岸上超向下迁移; (5)微弱的加积或进积准层序。层序年代标定方法:1)生物地层学方法:可以通过比较密集的古生物采样分析来确定不同古生物组合特征的层序地质年代 2)同位素地层学方法 :可利用自生粘土矿物伊利石、火山岩中的固、液、气包裹体对地层进行地质年代测定 3)古地磁地层学方法 :野外或岩心样品进行古地磁极性分析,与标准古地磁剖面进行对比,以确定层序的地质时代 4)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方法 :制作研究区的区域海平面升降变化曲线,并将其与全球海平面曲线进行对比,来推断各层序的地质年代 5)地球物理标定方法 :采用合成地震记录和VSP等方法对已划分的地震层序进行地质年代的标定,建立钻井地质层序与地震层序的对应关系,赋予地震层序地质年代意义 磁性地层学是根据地层磁学属性所建立的极性单元来划分对比地层的地层学分支学科。地磁事件是指在过去地质时期内,地磁场强度随时间变化所发生的极性倒转或偏移,它是构成磁性地层学的标志。地磁事件的基本特点:(1) 广布性 同一个地磁事件具有全球分布的特征,即在全世界不同地方, 年龄相同的岩石,它们记录的古地磁场特征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它们形成时受到同一个地磁场磁化的结果。(2) 等时性 地区不同而年龄相同岩石记录的地磁事件的变化特征基本相同。(3) 控时性 泛指地磁事件变化的周期或所持续的时间 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连而发育的相才能在垂相上依次出现而没有间断。(层序地层遵循相律)准层序特征:1)将新老地层分开2)跨过次面存在水深突然增加的证据3)界面存在着小规模的沉积间断海泛滞留沉积。4)界面可以与层序界面、体系域界面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基准面旋回的特点:1)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对地层单元进行“二元划分”。上升半旋回记录可容空间由最小向最大单向变化的过程。下降半旋回记录可容空间由最大向最小单向变化的过程。2)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一个旋回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岩石是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以等时面为边界的时间地层单元。3)一个基准面旋回的全过程被岩石和间断面的组合所记录成因地层的半旋回边界基准面变化的转换面,上升到下降或者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转换面:地层不连续面或整合面。4)基准面旋回具有层次性根据地层记录的旋回地层特征,可以将基准面旋回划分出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和长期基准面旋回。每一个高级基准面旋回都是由若干个具有相同地质背景和沉积特征的低级基准面旋回组成。 四比较地震层序分析与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层序”概念的异同点。 (地震层序分析中的层序以地震反射的不协调(不整一 incordance)终止现象划分层序,它可根据反射终止的方式区别为削截(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4种类型。而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其中提出的不整合概念,则被定义为一个重要的时间间断面,这个时间间断面的特征是暴露到水上和具有水上(有时为水下)侵蚀削截现象 地震反射的不协调现象包括如下四种: (5分) 1削蚀(削截、侵蚀):层序的顶部反射终止,既可以是下伏倾斜地层的顶部与上覆水平地层间的反射终止,也可以是水平地层的顶部与上覆地层沉积初期侵蚀河床底面间的终止。 2顶超:下伏原始倾斜层序的顶部与由无沉积作用的上界面形成的终止现象。它通常以很小的角度,逐步收敛于上覆层底面反射上。 3上超:层序的底部逆原始倾斜面逐层终止。它表示在水域不断扩大情况下逐层超覆的沉积现象。 4下超:层序的底部顺原始倾斜面,向下倾方向终止。下超表示一股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一定方向上引力的前积作用。 地震层序分析与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层序”概念的最大区别在于,层序地层学中的不整合面不包括下超面。 (5分) 盆地:是指沉积岩和沉积物分别的地区。1、盆地边缘类型:根据盆地边缘地形坡度、沉积物沉积方式、构造类型可分为:1)陆棚坡折边缘:(1)沉积水体较深(2)具有明显的地形坡折(3)发育前积斜坡(4)海平面下降期,下切谷、海底扇2)缓坡边缘(1)沉积水体较浅,风暴和沿岸流占主导作用(2)沉积界面角度常1(3)低位沉积时缺少深水浊流沉积(4)硅质碎屑岩缓坡边缘盆地,浊积物常为三角洲前缘滑塌,而非独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咨询服务合同汇编
- 2025年汽车抵押贷款抵押权解除合同协议
- 2025版企业员工借调与员工晋升发展协议
- 2025版互联网金融服务投标合同范本
- 诸暨股票知识培训课件
- 说课课件时间安排方案
- 红色电影影视鉴赏课件
- 2025工程技术服务合同模板
- 客户服务满意度调研问卷工具
- 项目风险管理与应对方案工具箱
- GB/T 8758-2006砷化镓外延层厚度红外干涉测量方法
- GB/T 4937-1995半导体器件机械和气候试验方法
- GB/T 2941-2006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
- 26个英语字母教学-完整版课件
- 幼儿园安全教育《防溺水》课件
- 最新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吊篮操作工岗位风险告知卡
- 招录事业编人员政审表
- T∕ACEF 027-2021 农药污染地块土壤异味物质识别技术指南
- 建筑结构:高层建筑结构选型
- 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