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及答案.doc_第1页
兰州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及答案.doc_第2页
兰州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及答案.doc_第3页
兰州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及答案.doc_第4页
兰州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2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5”x5)1. 地理信息系统(02,03)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科学技术,它的主要职能是向管理和生产部门提供有关区域综合、方案优化、战略决策等方面可靠的地理信息或空间信息。2. 数据库管理系统02,03)(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是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简称DBMS。能够对介质上存储的数据进行语义和逻辑上的定义,并提供对数据的查询检索和存取功能,以及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更新的一套软件系统。它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用户通过dbms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库管理员也通过dbms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它提供多种功能,可使多个应用程序和用户用不同的方法在同时或不同时刻去建立,修改和询问数据库。它使用户能方便地定义和操纵数据,维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进行多用户下的并发控制和恢复数据库。3. GPS02,03,04)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 )的简称。是一种采用距离交会法的卫星系统。分为空间部分、地面控制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 颗工作卫星组成,它位于距地表20 200km的上空,均匀分布在6 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 颗) 。GPS是美国海陆空三军联合研制的全球性、全天候和实时性导航、定位和定时系统. 该系统从1973年12月开始研制, 20世纪80年代试运行, 90年代成熟. GPS由卫星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接收机三个部分组成. 与其他定位技术相比, GPS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多用途、定位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该技术正沿着卫星系统性能改进、接收机性能改进和导航定位方法完善三个方向发展。轨道倾角为55。此外,还有3 颗有源备份卫星在轨运行。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 颗以上的卫星,并能在卫星中预存的导航信息还可用一段时间,但导航精度会逐渐降低。地面控制系统由监测站(Monitor Station)、主控制站(Master Monitor Station)、地面天线(Ground Antenna)所组成。用户设备部分即GPS 信号接收机。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当接收机捕获到跟踪的卫星信号后,就可测量出接收天线至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计算机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4. 地图投影02,03,04)就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气球曲面映射到平面或者可以展开成平面的曲面(如圆柱,圆锥),以此建立地表面点与平面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地图投影,Map Projection.把地球表面的任意点,利用一定数学法则,转换到地图平面上的理论和方法。地图投影就是指建立地球表面(或其他星球表面或天球面)上的点与投影平面(即地图平面)上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的方法。即建立之间的数学转换公式。它将作为一个不可展平的曲面即地球表面投影到一个平面的基本方法,保证了空间信息在区域上的联系与完整。这个投影过程将产生投影变形,而且不同的投影方法具有不同性质和大小的投影变形。(1)按变形方式可分等角投影、等(面)积投影和任意投影三类。(2)按转换法则,分几何投影和条件投影。(3)按投影轴与地轴的关系,分正轴(重合)、斜轴(斜交)和横轴(垂直)三种。(4)几何投影中根据投影面与地球表面的关系分切投影和割投影。5. 元数据02,03)data about 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性数据信息,它应尽可能多反映数据自身特征规律,以便用户对数据集准确,搞笑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不同领域的数据,其元数据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元数据可以检索访问数据库,可以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系统资源。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二次开发等,实现空间信息共享的核心标准。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在许多领域有其具体的定义和应用。元数据(Metadata),又称元数据、中介数据,为描述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property)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储存位置、历史资料、资源寻找、文件纪录等功能。元数据算是一种电子式目录,为了达到编制目录的目的,必须在描述并收藏数据的内容或特色,进而达成协助数据检索的目的。论述题(25”x3)1. 比较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优缺点(02,03,04)矢量和栅格数据结构总体比较矢量结构和栅格结构是利用计算机形象表现客观世晃的两种基本方式,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矢量结构力图精确而简明地表达人类对地理空间事物简化抽象的结果,即点、线和多边形空间对象的轮廓,具有天然的精练性,以及为了保证准确、精练而带来的结构复杂性。栅格结构的基点是从某种(属性)角度,用简单规整的格网来模拟空间景观的整体形象,数据量大而结构简单,但抽象和简明地表达主要空间对象及空间关系的能力不够强。矢量和栅格数据结构的表现手法和总体效果也正好相反:矢量结构的数据的空间位置坐标取值可以是任意的、连续的,但表达的空间形象是分立空间对象组成的画面,即总体效果是不连续的;而栅格结构的数据取值方式是不连续的、分立的,但总体表达效果却可以是连续的,表现为照片般的空间图像。矢量数据优点:数结构紧凑,冗余度低 拓扑关系易于空间分析,查询 图形显示质量好 精度高 便于面向实体的数据表达 缺点:软件实现的技术要求比较高 多边形叠置分析相对困难 数据结构复杂 不能像遥感图像那样做增强处理 栅格数据优点:数据结构简单 空间分析较易实现 有利于遥感数据的匹配应用和分析 输出快速成本低廉 缺点:数据冗余度高 拓扑关系难以表达 定位精度比矢量低 投影转换难。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的优缺点是互补的(图2-4-1)为了有效地实现GIS中的各项功能(如与遥感数据的结合,有效的空间分析等)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数据结构,并在GIS中实现两种数据结构的高效转换。在GIS建立过程中,应根据应用目的和应用特点、可能获得的数据精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硬件配置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一般来讲,栅格结构可用于大范围小比例尺的自然资源、环境、农林业等区域问题的研究。矢量结构用于城市分区或详细规划、土地管理、公用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2. 试述GIS的基本构成及GIS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空间数据及系统的组织和使用维护人员即用户。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新的技术手段和思想解决地理学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上一次质的飞跃。而地理学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依托。Parker,把地理学称之为地理信息系统之父。离开地理学,gis处理的空间数据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据,同样,离开地理学模型,计算机也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地理信息系统。另外,gis是地理学的许多分支,特别是地理学,大地测量学,地形学,遥感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3. 谈谈GIS空间数据的共享途径(02,03)GIS空间数据共享的实现模式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形数据格式各异,给信息共享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解决多格式数据源集成一直是近年来GIS应用系统开发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实现多源数据集成的方式大致有四种,即:数据格式转换模式、数据互操作模式、直接数据访问模式、开放式数据库互接模式。 1、数据格式转换模式 格式转换模式是传统GIS 数据集成方法。顾名思义,在这种模式下,其他数据格式经专门的数据转换程序进行格式转换后,复制到当前系统中的数据库或文件中。这是目前GIS系统数据集成的主要办法。目前得到公认的几种重要的空间数据格式有:ESRI公司的Arc/Info Coverage、ArcShape Files、E00格式;AutoDesk的DXF格式和DWG格式;MapInfo的MIF格式;Intergraph的dgn格式等等。 2、数据互操作模式 数据互操作模式是OpenGIS consortium(OGC)制定的规范。OGC是为了发展开放式地理数据系统、研究地学空间信息标准化以及处理方法的一个非盈利组织。GIS互操作是指在异构数据库和分布计算的情况下,GIS用户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能透明地获取所需的信息。OGC为数据互操作制定了统一的规范,从而使得一个系统同时支持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成为可能。根据OGC颁布的规范,可以把提供数据源的软件称为数据服务器(Data Servers),把使用数据的软件称为数据客户(Data Clients),数据客户使用某种数据的过程就是发出数据请求,由数据服务器提供服务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数据客户能读取任意数据服务器提供的空间数据。OGC规范基于OMG的CORBA、Microsoft的OLE/COM以及SQL等,为实现不同平台间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数据请求和服务提供了统一的协议。OGC规范正得到OMG和ISO的承认,从而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标准,将被越来越多的GIS软件以及研究者所接受和采纳。目前,还没有商业化GIS软件完全支持这一规范。 数据互操作为多源数据集成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规范。它将GIS带入了开放式的时代,从而为空间数据集中式管理和分布存储与共享提供了操作的依据。OGC标准将计算机软件领域的非空间数据处理标准成功地应用到空间数据上。3、直接数据访问模式 直接数据访问指在一个GIS软件中实现对其他软件数据格式的直接访问,用户可以使用单个GIS软件存取多种数据格式。直接数据访问不仅避免了繁的数据转换,而且在一个GIS软件中访问某种软件的数据格式不要求用户拥有该数据格式的宿主软件,更不需要该软件运行。直接数据访问提供了一种更为经济实用的多源数据集成模式。 目前使用直接数据访问模式实现多源数据集成的GIS软件主要有两个,即: Intergraph 推出的GeoMedia系列软件和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研制的SuperMap。GeoMedia实现了对大多数GIS/CAD软件数据格式的直接访问,包括:MGE、Arc/Info、Frame、Oracle Spatial、SQL Server、Access MDB等。SuperMap 2.0则提供了存取SQL Server、Oracle Spatial、ESRI SDE、Access MDB、SuperMap SDB文件等的能力,在以后的版本中将逐步支持对Arc/Info Coverage、AutoCAD DWG、MicroStation DGN、ArcView等数据格式的直接访问。 直接数据访问同样要建立在对要访问数据的数据格式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如果要访问的数据的格式不公开,就非破译该格式不可,还要保证破译完全正确,这样才能真正与该格式的宿主软件实现数据共享。如果宿主软件数据格式发生变化,各数据集成软件不得不重新研究该宿主软件数据格式,提供升级版本,而宿主软件的数据格式发生变化时往往不对外声明,这样,其他数据集成软件对基于这种GIS软件数据格式的数据的处理必定存在滞后性 4开放式数据库互接模式 该模式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现在尽管各个数据库存储数据的数据格式不同,但几乎每个数据库系统都支持开放式数据库互接(ODBC),都按照ODBC的要求提供接口一致的驱动程序。而一般的GIS数据都具有一些空间数据的特性,因袭可以定义一个包含各种数据的元数据文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思路,定义一个包含纯虚函数、不可实例化的抽象基类,这个基类应具备GIS空间数据读写的基本接口。在定义好面向抽象GIS数据格式的抽象基类和统一接口的基础上,由各GIS软件厂商完成存取自己格式数据的子类的动态连接库(类似于ODBC中各数据库系统的驱动程序)。实现厂商一次编程,其他开发者拿来就用,省却大量的重复劳动,加快开发进程。 该模式的优点就是,由于各GIS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派生类是继承统一的抽象基类,各函数接口一致,可集成到自己开发的GIS软件中,提供对其他软件强有力的支持,并且不会产生数据丢失。而且各GIS软件开发商在不暴露其底层文件格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方便其他软件的开发者,一旦其内部数据格式有所变动,则只需提供相应的升级过的动态连接库,二次开发人员和其他利用其动态连接库的软件不需作任何变动和重新编译程序。如何保证数据共享:1. 数据格式:根本途径是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数据格式,通过将这一个格式作为转换标准,使之成为GIS数据交换的主流。2. 体系结构:为了实现这个全球统一的数据格式,要求制定出全面的数据结构,尽量囊括全空间对象的描述方法,为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提供有效的,方便的统一标准3. 政策方面:各国政府应加以宏观政策的引导和调控,制定和完善地理信息产业政策和法规。以改变个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改价过高的问题。4. 你对GIS和遥感的关系有何了解,请加以说明简述GIS和遥感的关系,遥感和GIS集成的关键技术。(03)简述遥感与GIS之间的关系。(04)试述“3s”集成的概念,理论,关键技术。(08)遥感 (R em o te Sen sing , R S ) 一词本身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当然, 我们所指的 R S自然是狭义的遥感, 它是指从远距离、高空及外层空间的平台上, 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 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 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的处理, 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几何影像、性质及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Geog rap h ica l Info rm ation) 则是一种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软件、硬件支持下,对描述外部客体的空间及属性数据按一定的地理坐标进行输入、存储、更新、运算、分析处理、图形显示, 为地学研究与科学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它具有空间性, 动态性, 区域空间分析、综合分析、动态预测及决策服务的能力。GPS是美国海陆空三军联合研制的全球性、全天候和实时性导航、定位和定时系统. 该系统从1973年12月开始研制, 20世纪80年代试运行, 90年代成熟. GPS由卫星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接收机三个部分组成. 与其他定位技术相比, GPS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多用途、定位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该技术正沿着卫星系统性能改进、接收机性能改进和导航定位方法完善三个方向发展RS与GIS关系:(1)R S 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采集手段, 其应用价值和效益不仅发挥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上, 还表现在遥感信息综合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已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 将 R S 作为一项信息工程, 形成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直到预测、规划和决策的综合信息流程。 显然, 要做到这一点, 只有实现 R S 与 G IS 技术的结合, 即把 R S 信息作为 G IS 的信息源与数据更新手段, 把 G IS 作为支持 R S 信息综合开发和应用的理想工具。(2)遥感是GIS重要的数据源,有效的数据更新手段。GIs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的数据时时势的有效的。遥感能准确迅速综合大范围采集和资料数据。同时,遥感具有多光谱多时相的特点,它为gIs数据更新提供了全方位的收单的动态数据源。G IS 的建立, 首先问题是收集信息。 R S 技术具有宏观性动态性、及时性,高分辨率、多波谱、多时相、动态的特点。 它的数字影像处理又是基于图像数据库的操作与管理 , 经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所获取的大量图形图像信息数据为 G IS 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 将 R S 信息应用于 G IS , 可以大大降低 G IS 中数据获取的成本, 加快数据更新的步伐。(3)GIS为遥感提供有用的辅助信息和手段,GIS中确定的实体位置以及DEM可以显著提高遥感的定位精度和分类精度,从而提高整个遥感的应用水平。G IS 是 R S 的合理“延伸”G IS 引入到 R S 图像处理和 R S 应用分析中, 大大提高了 R S, 图像的可识别性。 例如, 在 R S 图像的分类处理中, 将 G IS 中的地形信息与陆地卫星图像处理结合起来, 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R S 数据的自动分类精度及应用价值。集成:由英文/ Integration0一词翻译而来,包含有/ 使完整、整合、融合、合而为一等含义, 其核心含义是要在不同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 笔者认为, 这种联系有多种实现方式, 不同实现方式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性质会有差异, 实现的代价和针对的应用目的也不同. 这种联系的差异可以从广度、深度和同步性三个方面来探讨. 广度指建立了联系的子系统或要素的多少, 包括三种两要素集成方式( RS+GIS/ RS+GPS/ GIS+GPS)和一种3要素集成方式( RS+ GIS+GPS) . 深度是指联系的紧密程度, 包括三个层次, 即数据层次的集成、平台层次的集成和功能层次的集成. 所谓数据层次的集成, 是通过数据的传递来建立子系统之间的联系, 此时平台处于分离状态, 数据传递要通过网络或人工干预完成, 故效率较低. 平台层次的集成是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中分模块实现两个以上子系统的功能, 各模块共用同一用户界面和同一数据库, 但彼此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功能层次的集成是一种面向任务的集成方式. 此种集成方式同样要求平台统一, 数据库统一, 界面统一, 不同的是, 它不再保持子系统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而是面向应用设计菜单、划分模块, 往往在同一模块中包括了属于不同子系统的功能实现. 同步性是指系统处理数据的时效与现势性, 即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时间差, 包括完全同步、准同步和非同步三种方式. 完全同步是指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同时进行, 此方式下数据采集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过程, 并且要求数据处理的速度与数据采集的速度严格匹配. 准同步是在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造成该时间差的原因是数据处理的速度与数据采集的速度不能严格匹配, 进而使得数据采集不是连续进行而是在两次采集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 非同步是指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 造成这种间隔的原因是因为数据获取与传递的过程太长( 如统计资料和RS影像) , 有时是因为目前尚不能克服的技术上的一些限制( 如用载波相位法解算的定位数据) . 应该指出, 同步与准同步方式不仅要求数据处理平台集成, 同时也要求数据采集台集成, 故实现的代价较高, 通常只用于需要实时监控和快速反应的紧急事件如救灾抢险、交通或战场指挥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 非同步方式都能满足应用要求, 且成本远低于同步、准同步方式,是一种恰当的选择。RS与GIS集成关键技术RS与 GIS的集成是3S中最重要也最核心的内容,对于各种GIS,RS是其重要的外部信息源 是其数据更新的重要手段 。反之GIS亦可为RS的图像处理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辅助数据。两者结合的关键技术在于栅格数据和矢据的接口问题。遥感系统普遍采用栅格格式其信息是以像元存储的而GIS主要是采用图形矢量格式是 按线面多边形存储的 因而由于数据结构的差异 图像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之间的集成也是两者集成的难点现阶段其解决方式如图所示。因为早期的GIS大多采用矢量数据结构, 而RS采用栅格数据结构记录. 绝大部分GIS中现已能够处理矢量、栅格两种数据格式, 此问题基本解决. 集成的另一难点是RS影像信息的自动识别和提取, 该问题仍未能彻底解决.GIS与GPS集成: GPS和GIS集成是利用GIS中的电子地图结合GPS的实时定位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种组合空间信息服务方式, 通常采用实时集成方式.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GPS提供的是空间点的动态绝对位置, 而GIS提供的是地球表面地物的静态相对位置. 二者通过同一个大地坐标系统建立联系. 在实际应用中, 在非集成方式下使用GIS和GPS技术常常产生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 在实地位置和图上位置之间建立联系只能靠目测估计, 速度慢、准确性差. 其二, 在动态定位或者缺乏参照物的场合, 由于不能确定实地位置和图上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只能靠目测来获得测点周围地物的相对位置,受人眼视野窄、不能定量等因素的影响, 靠目测获得的测点周围地物相对位置在信息量、准确性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所以, 在电子导航、自动驾驶、公安侦破、实时数据采集和更新等既需要空间点动态绝对位置又需要地表地物静态相对位置的应用领域, GIS与GPS集成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具体的说, 存在以下几种集成模式( 1) GPS单机定位+栅格式电子地图; ( 2) GPS单机定位+矢量电子地图; ( 3) GPS差分定位+矢量/ 栅格电子地图。RS与GPS集成GPS和RS集成的主要目的是利用GPS的精确定位功能解决RS定位困难的问题, 既可以采用同步集成方式, 也可以采用非同步集成方式. 传统的遥感对地定位技术主要采用立体观测、二维空间变换等方式, 采用地空_模式先求解出空间信息影像的位置和姿态或变换系数, 再利用它们来求出地面目标点的位置, 从而生成DEM和地学编码图像. 但是, 这种定位方式不但费时费力, 而且当地面无控制点时更无法实现,从而影响数据实时进入系统.PS强大的定位功能为RS影像的实时处理与快速编码提供了可能, 其基本原理是采用GPS/ INS方法, 将传感器的空间位置(Xs, Ys, Zs)和姿态参数(fai.w.k)记录下来, 通过相应软件, 快速产生直接地学编码.“ 3S”整体集成: 3S整体集成包括以GIS为中心的集成方式和以GPS/RS为中心的集成方式. 前者的目的主要是非同步数据处理, 通过利用GIS作为集成系统的中心平台, 对包括RS和GPS在内的多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动态存贮和集成管理, 同样存在前文所说的数据、平台( 数据处理平台) 和功能三个集成层次, 可以认为是RS与GIS集成的一种扩充. 后者以同步数据处理为目的, 通过RS和GPS提供的实时动态空间信息结合GIS的数据库和分析功能为动态管理、实时决策提供在线空间信息支持服务. 该模式要求多种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平台集成, 同时需要实时通讯支持,故实现的代价较高. 加拿大的车载/ 3S0集成系统(VISAT) 和美国的机载/ 星载/ 3S0集成系统是后一种集成模式比较成功的两个实例.“3S”集成的应用及其关键问题:由于RS、GIS和GPS在功能上的互补性, 各种集成方案通过不同的组合取长补短, 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而且能够产生许多新的功能. 如果说RS、GIS和GPS三种技术的单独应用提高了空间数据获取和处理的精度、速度和效率, 那么3S集成除了在以上三方面更进一步以外, 其优势还表现在其动态性、灵活度和自动化等方面. 所谓动态性是指数据源与现实世界的同步性、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同步性以及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同步性. 灵活度是指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来决定相应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及反馈机制, 从而以最恰当的方式完成指定的任务. 自动化是指集成系统能够自动完成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 不需要人工干预. 以上的三种优势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各种具体的集成模式中.3S集成已经在测绘制图、环境监测、战场指挥、救灾抢险、公安消防、交通管理、精细农业、地学研究、资源清查、国土整治、城市规划、和空间决策等一系列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可以肯定, 在未来其应用领域还将进一步拓展. 但无论其应用领域如何广泛, 也无论其应用领域在未来如何拓展,3S集成本质上是三种对地观测技术的集成, 它所能提供的是不同层次的空间信息服务, 服务内容会随具体的应用场合不同而改变, 但不会超出以下五个层次的组合. ( 1) 直接信息服务, 包括原始遥感影像、GPS定位信息和GIS数据库中存贮了的信息;( 2) 复合信息服务, 包括带有RS影像或地图背景的解算好的GPS定位信息, 经过处理带有地学编码的遥感影像或同时包含RS和GIS信息的影像地图. ( 3) 查询信息服务, 包括从空间位置到空间属性的双向查询以及二者的联合查询, 此处空间位置可由RS、GPS或GIS任意一种方式指定. ( 4) 计算信息服务, 包括由GIS计算所得的空间目标本身的长度、面积和体积或其相互之间的距离和空间关系等. ( 5) 复杂信息服务, 包括利用空间分析和模型得到的各种结果, 如: 最短路径或交通堵塞时的替代路线、污染物泄漏或管线断裂影响范围、自然灾害灾情实时估算等等. 显然, 上述五种信息的实时或非实时组合可以应用于但不限于上文所提到的12个领域.应该指出, 尽管3S集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仍有许多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在对3S集成及其关键技术的理解上也存在不同的意见. 李德仁强调技术上的可行性, 认为3S集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 1) 系统的实时空间定位; ( 2) 系统的一体化数据管理; ( 3) 语义和非语义信息的自动提取理论方法; ( 4) 基于GIS的航空, 航天遥感影像的全数字化智能系统及对GIS数据。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以外3S集成关键技术还包括多源多时相多尺度信息的获取与集成技术空间信的动态管理与综合分析技术。3S集成的技术与交换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和可视化技术等以下着重从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数据挖掘模型库管理系统和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几个方面简述集成技术的研究现状。1. 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数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表达的标准规范,所以各GIS应用软件都使用各自的数据定义方式。当需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时候就需要将来自不同gis应用软件的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操作,以实现数据的 整合主要的集成模式有数据格式转换模式 数据互操作模式和直接数据访问模式。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会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 而且数据转换一般通过交换格式进行转换过程较复杂。2.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指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库等技术结合起来由计算机自动地从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或模式 以解决数据量大而知识贫乏这一困扰专家系统的知识瓶颈问题的非平凡过程 尽管专家系统中在知识表达和知识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知识获取仍然主要依赖于专家和知识工程师 离知识自动生成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 此知识获取问题成了专家系统发展的瓶颈,也成了建立智能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瓶颈。3.模型库系统gis应用的相关领域都已有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分析模型。这些模型为空间辅助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这些模型一般都缺乏友好的交互界面模型的分析结果不形象不直观,相反gis在人机交互可视化等方面则具备强大的功能。鉴于此将专业应用模型集成到gis系统中不仅能增强的gis分析功能同时也能提高已有模型的重用率。 实现gis与应用模型的无缝集成挖掘gis在各领域的应用已受到诸多学者专家密切关注。4.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VR),三维仿真(3D)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且十分活跃的技术领域之一。gis与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相结合,将虚拟地理环境带入gis可以模拟反映地学特征,处理与地学相关的属性要素。使得gis用户在处理三维客观世界的虚拟环境中能更有效的管理,分析空间实体数据。2003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5”x10)1. 地理信息系统2. 监督与非监督分类(03,08)监督分类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又称训练场地法,是以建立统计识别函数为理论基础,依据典型样本训练方法进行分类的技术。即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求出特征参数作为决策规则,建立判别函数以对各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要求训练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判别准则若满足分类精度要求,则此准则成立;反之,需重新建立分类的决策规则,直至满足分类精度要求为止。常用算法有:判别分析、最大似然分析、特征分析、序贯分析和图形识别等。非监督分类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 是以不同影像地物在特征空间中类别特征的差别为依据的一种无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图像分类,是以集群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集聚统计分析的方法。根据待分类样本特征参数的统计特征,建立决策规则来进行分类。而不需事先知道类别特征。把各样本的空间分布按其相似性分割或合并成一群集,每一群集代表的地物类别,需经实地调查或与已知类型的地物加以比较才能确定。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一般算法有: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混合距离法、集群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图形识别等。3. GPS(0203,04)4. 地图投影5. 元数据6. 遥感图像地形纠正如果地形不平坦,受坡度和坡向的影响,传感器会的的能量也会发生变化,如一个区域获得能量会随着阴影而有所减少从而减少图像的亮度值,对于高山峡谷地区的图像,地形校正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可选用TM图像进行纠正。利用遥感器观测目标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能量时,从遥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率或光谱辐射亮度等物理量是不一样的,遥感器本身的光电系统特征、太阳高度、地形以及大气条件等都会引起光谱亮度的失真。为了正确反映地物目标的反射或辐射的特性,清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7. 数据库管理系统8. 地理信息地理信息(Geographic Information)是指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表物体和环境固有的数据、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象等总称。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区域性、多维性、动态性。地理信息除具备信息的一般特性外,还具备一下独特特性:区域性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其是通过数据进行标识的,这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其他类型信息最显著的标志,是地理信息的定位特征。区域性即是指按照特定的经纬网或公里网建立的地理坐标来实现空间位置的识别,并可以按照指定的区域进行信息的并或分。多维性具体是指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多个专题的地三维结构。即是是指在一个坐标位置上具有多个专题和属性信息。例如,在一个地面点上,可取得高程,污染,交通等等多种信息。动态性主要是指地理信息的动态变化特征,即时序特征。可以按照时间尺度将地球信息划分为超短期的(如台风、地震)、短期的(如江河洪水、秋季低温)、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长期的(如城市化、水土流失)、超长期的(如地壳变动、气候变化)等。从而使地理信息常以时间尺度划分成不同时间段信息,这就要求及时采集和更新地理信息,并根据多时相区域性指定特定的区域得到的数据和信息来寻找时间分布规律,进而对未来作出预测和预报。9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是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任何影响卫星稳定运转、图像采集和图像处理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卫星遥感图像质量,进而影响到卫星图像对地面物体的分辨能力。概括讲,主要决定性因素是卫星自身的性能、卫星工作的外部客观环境、对遥感图像处理所采取的技术方法。10.空间拓扑关系空间拓扑关系描述的是基本的空间目标点、线、面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关系。GIS传统的基于矢量数据结构的结点-段-边形,用于描述地理实体之间的连通性、邻接性和区域性。这种拓扑关系难以直接描述空间上虽相邻但并不相连的离散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对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1)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确定一种空间实体相对于另一种空间实体的位置关系。拓扑关系能清楚地反应实体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它比集合数据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不随地图投影而变化。(2)利用拓扑关系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例如,某条铁路通过那些地区,某县与那些县领接。又如,分析河流能为那些地区的居民提供水源,某些湖泊周围的土地类型及生物栖息环境作出评价等。(3)可以根据拓扑关系重建地理实体。例如,根据弧段构建多边形,实现道路的选取,进行最佳的路径的选择等。论述题(20”x5)1. 比较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优缺点(02,03)2. 什么叫GIS的空间分析,主要空间分析方法有哪些?空间分析是基于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它以地理学原理为依托,通过分析算法,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形成和空间演变等信息。常见的方法是缓冲区分析 vornoi分析 网络分析 叠置分析 地形模型分析。空间分析是对分析空间数据有关技术的统称。根据作用的数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1.基于空间图形数据的分析运算;2。基于非控件属性的数据运算;3.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联合运算。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其运用的手段包括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解决人们所涉及到地理空间的实际问题,提取和传输地理空间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以辅助决策。GIS中实现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包括空间查询与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路。径分析、空间插值、统计分类分析等,并描述了相关的算法,以及其中的计算公式。Robert Haining曾经对于空间分析给出如下定义: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Haining,1994)。该定义是以地理目标空间布局为分析对象,从传统的地理统计与数据分析的角度出发,将空间分析分为三个部分:统计分析、地图分析和数学模型。这是一种统计型定义法,强调统计分析,而将地图分析和数学模型置于从属地位,从空间分析的需求和GIS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看,这种定义不能完全概括空间分析的内涵。李德仁认为:空间分析是从GIS目标之间的空间关系中获取派生的信息和新的知识(李德仁等,1993)。该定义侧重于图形与属性信息的交互查询,以获取派生知识或新知识,其分析对象是地理目标的空间关系。该定义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将空间分析的类型按数据结构来划分,认为空间分析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拓扑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空间集合分析和地学分析,其划分是以空间分析的操作类型为标准的。郭仁忠认为: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郭仁忠,2001)。该定义侧重于空间信息的提取和空间信息传输,其分析对象是地理目标的位置和形态特征。它将空间信息分为: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距离、空间方位、拓扑、相似和相关。其对应的空间分析操作为:空间位置分析、空间分布分析、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关系分析和空间相关分析。这是一种信息提取型的定义方法,本质上仍是偏重于空间信息的管理,空间分析类型是依据空间信息类型来划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空间分析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我认为GIS空间分析可以理解为目前GIS技术可以实现的地理信息空间分析,GIS空间分析是对地理空间中的目标的空间关系和空间行为进行描述,为目标的空间查询和空间相关分析提供参考,进一步为空间决策支持提供服务的技术。空间分析基本方法:GIS空间分析的内涵极为丰富,这里将从空间查询、空间量测、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类分析等几个方面对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逐一介绍。311 空间查询图形与属性互查是最常用的查询,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按属性信息的要求来查询定位空间位置,称为“属性查图形”。这和一般的非空间的关系数据库的SQL查询没有区别,查询到结果后,再利用图形和属性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在图上用指定的显示方式将结果定位绘出。第二类是根据对象的空间位置查询有关属性信息,称为“图形查属性”。该查询通常分为两步,首先借助空间索引,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出被选空间实体,然后根据空间实体与属性的连接关系即可得到所查询空间实体的属性列表。在大多数GIS中,提供的空间查询方式有:1基于空间关系查询。2基于空间关系和属性特征查询。3地址匹配查询。312 空间量测1几何量算几何量算对点、线、面、体四类地物而言,其含义是不同的。(1)点状地物(0维):坐标。(2)线状地物(-维):长度、曲率、方向。(3)面状地物(二维);面积、周长、形状等。(4)体状地物(三维):体积、表面积等。一般的GIS软件都具有对点、线、面状地物的几何量算功能,或者是针对矢量数据结构,或者是针对栅格数据结构的空间数据。2形状量算对目标地物形状的量测一般有两个方面:空间一致性问题,即有孔多边形和破碎多边形的处理;多边形边界特征描述问题。度量空问一致性最常用的指标是欧拉函数,用来计算多边形的破碎程度和孔的数目。关于多边形边界描述的问题,由于目标地物的外观是复杂多变的,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指标量对其进行描述。最常用的指标包括多边形长、短轴之比、周长面积比、面积长度比等。绝大多数指标是基于面积和周长的,对目标地物属紧凑型的或膨胀型的判断极其模糊。3质心量算描述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目标的质心位置。质心通常为一个多边形或面的几何中心,但在某些情况下,质心描述的是分布中心。质心是目标保持均匀分布的平衡点,它可以被赋予权重系数。4距离量算在GIS中,距离通常是两个地点之间的计算,最常用的距离概念是欧氏距离,无论是矢量结构,还是栅格结构都很容易实现。对于描述点、线、面坐标的矢量结构,有不同的距离概念。欧氏距离通常用于计算两点的直线距离,即313 叠置分析叠置分析是将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要素层的操作,其结果将原来要素通过分割或合并等生成新的要素,新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叠置分析不仅包含空间关系的比较,还包含属性关系的比较。1点与多边形叠加点与多边形叠加,实际上是计算多边形对点的包含关系。叠加的结果是为每点产生一个新的属性。通过叠加可以计算出每个多边形类型里有多少个点,以及这些点的属性信息。2线与多边形叠加将线状地物层和多边形图层相叠,比较线坐标与多边形坐标的关系,以确定每条弧段落在哪个多边形内,多边形内的新弧段以及多边形其他信息。3多边形叠加这个过程是将两个或多个多边形图层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多边形图层的操作,其结果将原来多边形要素分割成新要素,新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的属性,一般有三种多边形叠置。(1)多边形之和(UNION):输出保留了两个输入的所有多边形。(2)多边形之交(INTERSECT):输出保留了两个输入的共同覆盖区域。(3)多边形叠合(IDENTITY):以一个输入的边界为准,而将另一个多边形与之相匹配,输出内容是第一个多边形区域内两个输入层所有多边形。314 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针对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以内的缓冲区多边形。缓冲区的产生有三种情况:一是基于点要素的缓冲区,通常以点为圆心、以一定距离为半径的圆:二是基于线要素的缓冲区,通常是以线为中心轴线,距中心轴线一定距离的平行条带多边形;三是基于面要素多边形边界的缓冲区,向外或向内扩展_定距离以生成新的多边形。315 网络分析对地理两络(如河网、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网络(如各种网线、供排水管线等)进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是GIS中网络分析功能的主要目的。网络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研究、筹划一项工程如何安排,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如一定资源的最佳分配,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运输费用最低等。其基本思想是在于人类活动总是趋向于按一定目标选择达到最佳效果的空间位置。这类问题在生产、社会、经济活动中不胜枚举,因此研究此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网络分析中的主要几种分析方法如下:1路径分析(1)静态求最佳路径:由用户确定权值关系后,即给定每条弧段的属性,当需求最佳路径时,读出路径的相关属性,求最佳路径。(2)动态分段技术:给定一条路径由多段联系组成,要求标注出这条路上的公里点或要求定位某一公路上的某一点,标注出某条路上从某一公里数到另一公里数的路段。(3)N条最佳路径分析:确定起点、终点,求代价较小的几条路径,因为在实践中往往仅求出最佳路径并不能满足要求,可能因为某种因素不走最佳路径,而走近似最佳路径。(4)最短路径:确定起点、终点和所要经过的中间点、中间连线,求最佳路径。(5)动态最佳路径分析:实际网络分析中权值是随着权值关系式变化的,而且可能会临时出现一些障碍点,所以往往需要动态地计算最佳路径。2地址匹配地址匹配实质是对地理位置地查询,它涉及到地址地编码(Geocode)。地址匹配与其它网络分析功能结合起来可以满足实际工作中非常复杂地分析要求。3资源分配资源分配网络模型由中心点(分配中心)及其状态属性和网络组成。分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分配中心向四周输出,另一种是由四周向中心集中。这种分配功能可以解决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合理分配。其在地理网络中的应用与区位论中的中心地理论类似。常用的算法是P中心模型。316 空间统计分类分析多变量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数据分类和综合评价。数据分类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说地理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具有原始性质,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实用目的,进行提取和分析,特别是对于观测和取样数据,随着采用分类和内插方法的不同,得到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首先是将大量未经分类的数据输入信息系统数据库,然后要求用户建立具体的分类算法,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1主成分分析地理问题往往涉及大量相互关联的自然和社会要素,众多的要素常常给模型的构造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增加了运算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是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将众多要素的信息压缩表达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合成变量,这就克服了变量选择时的冗余和相关,然后选择信息最丰富的少数因子进行各种聚类分析,构造应用模型。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法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在分析涉及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因素时,各因素对问题的分析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决定它们对目标重要性的序列,对建立模型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