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pdf_第1页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pdf_第2页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pdf_第3页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pdf_第4页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JFUPSY 第九章第九章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原因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第九章第九章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原因亲社会行为及其原因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第一节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原因亲社会行为及其原因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 他人的行为。 分类: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后者涵盖范围要大于前者。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 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 回报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并不加以区分。这不仅是因为意图难以把握, 还因为二者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对其加以鼓励要 比区分更重要。 二、亲社会行为的原因二、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1)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 这是由威尔逊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任何遗传上具 有高生存价值(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 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 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 续生存下去,并且产生较多的后代,而每一个后代 也将具有该特质。从而在群体中形成团体优势。 长脖子的长颈鹿比短脖子的长颈鹿更获得食物,产 生更多的后代。长脖子基因被传递。但脖子过长会 使动作变得笨拙,也会被淘汰脖子长度适中的 长颈鹿能够成为该种族的优势团体。 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 生存价值,对个体来说则未必如此。一对鸟饲养6 只小鸟,每一只幼鸟有半数的基因来自其雄性亲代, 6只小鸟的基因加起来的话就是其雄性亲代的3倍。 雄鸟基因胜于从前。 研究者认为,只有双向的或相互的利他行为 (Mutual or reciprocal altruism)才可作为生物学 上的基础(Robert Trivers, 1971)。 个体利他行为的潜在成本,必须经由得到来自 他人帮助的可能性所抵消。社会生物学对利他 行为的预测较易验证,比如具有血缘关系的个 体之间会有更多的利他行为。 (2)社会进化论 很多人认为社会因素要比生物因素更为重要。 社会进化论理论认为,在历史发展中,人类将 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助人 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也在进 化中得到了提高,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三种社会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三种社会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社会责任规范(Social responsibility):人们有责任和 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我们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家长 有责任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相互性规范(Reciprocity):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 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 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回馈他人。主要维持人际关系 的协调和稳定 社会公平规范(Social justice):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 人。有时候没有助人并非我们没有责任感或者是不遵 循互惠规范,而是我们认为对方不值得帮助。 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对于“闹市杀人”案,拉特纳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 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 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 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原因: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 降低。 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 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 明紧急情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 报告的速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 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 出了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 显降低至3810。 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 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 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 谈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 声音在电话中出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 要死了呃救命呃呃发作了呃。” 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旁观者数目 旁 观 者 助 人 比 率 85 62 31 125 52 93 166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旁观者数目 消 耗 时 间 125 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 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 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 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 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 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 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 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 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 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社会作用力理论(social impact theory)是一个关于 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 家拉塔纳(Latan, 1981)在总结利他行为和旁观者 干预的实验研究后,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 拉塔纳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social force field)的 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对个体行 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 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1.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 特定的社会影响源 ,接受其影 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 某一目标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 目标人越多,每个目标人所接 受的来自影响源的作用力也越 小。第n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 散作用要小于第(n-1)个目标靶 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 N I I = SN-t ( t100元99元(边际效用递减) 恋爱的感觉 I N I = SNt ( t1 ) 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 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提高某 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 提高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作用源 目标靶 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是 的 不 不 不 不 是 的 是 的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他不需要帮助 我没有责任 我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吗? 恐怕我不知道怎么做 我的行动值得吗?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 是的,给予帮助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特点 1、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 性的时候。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 Piliavin & Unger,1985)。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大学生”乞讨; “一家三口”乞讨 第三节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 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 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 帮助因外在不可控的因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状态的人, 而不愿帮助那些内在可决定的理由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 人。 酒鬼VS.被抢劫的白领 第三节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助人者特征 1.年龄与性别 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 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 道德发展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 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 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 比例稍稍大一些。 第三节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2.个性特点 自我形象(有同情心、仁慈的、慷慨)建立和自我形象维护 自尊水平(别人怎么看我) 共情能力(需要帮助的人是什么感受) 3.心境 心情好让我们看到别人好的一面; 帮助他人是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办法; 做了有负罪感的事情,感到内疚助人行为增加 4.道德推理 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也就是说,道德推理水平 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第三节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情境因素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心情好,代价小) 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相互熟悉度,旁观者少) 社会环境 文化(美国人帮助以后可能帮助自己的人,印度人帮 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家庭、学校、社区 第三节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2.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 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 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 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 。 达利(Darley)等人1973年的研究 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和没 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有着 不同的模式。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 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 小。 63 45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时间紧急时间正好 时间充足 第三节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3.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 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过失(道歉); 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抵消不好的行动; 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误。 实验情境:实验者突然掉下一堆卡片,看行人是否帮助捡起卡片。 偿还:实验者和被试擦肩而过,看上去是因为擦肩而导致卡片散落; 泛化内疚:另一个实验者的书被被试撞掉在地,实验者很快自己捡 起书,并表现出不高兴; 同情:看到另外一个人撞掉实验者的卡片,那个人很快离开了; 控制条件:卡片意外散落。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 第三节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第四节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 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 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 人行为。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 们的助人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第四节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助人行为的培养 二、示范作用 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 学习理论的: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 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的 示范作用: 现场的示范作用 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感动中国 第四节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助人行为的培养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共情能力培养 共情是人际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