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1页
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2页
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3页
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文献综述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决策、区域经济关系、国家经济整体运行,乃至社会发展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到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一、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与现状分析区域经济是指国内空间资源组成的地区经济集合体,它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起着连接地区经济与国民经济的桥梁。地区经济则是由地区行政区划为空间资源限制的经济,它有着强烈的行政特征,所有地区之和构成国民经济,部分地区之和构成区域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一直运行良好,但是经济增长却突出的表现出非一致性。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已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繁荣、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针对区域经济差异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对地区经济差异变动的趋势的研究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兴起,是各种区域发展理论论述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些理论综合起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其二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利用索罗一斯旺增长模型,认为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开放区域经济的假设下,随着区域经济增长,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趋同,呈收敛之势。同时,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1956)在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假设下,也提出了区域收入水平随经济的增长最终可以趋同的假说。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个要素,而各要素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它不仅强调了部门或者产业间的均衡发展而且用于区域经济领域也强调了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最终趋于收敛,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与人们经验判断不相吻合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为了对这一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Myrdal,1957)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认为市场力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是缩小区域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区域会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从而遏制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使欠发达区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越积越多。赫希曼(Hirschman,1958)的“核心-边缘理论”,认为增长在区际间不均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区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区发展,但同时,劳动力和资本从外围区流入核心区,加强核心区的发展,又起着扩大区域差距的作用,而极化效应起着支配作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展经济学家P.弗里德曼从国家角度提出“中心边缘理论”对赫希曼的“核心-边缘区理论”进行了补充。瑞典经济学家俄林(Olin)则把区际贸易引入新古典经济学,使其成为一般均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俄林还从贸易角度研究了要素流动、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区际贸易、国际贸易与要素自由流动会带来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的平均化。以上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均倾向于认为,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处于何种水平,进一步的增长总要打破原有的均衡。但不能因此而断定区域差异必然不可逆转地扩大,因为各种非均衡增长模型片面地强调了积累优势的作用,而忽略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对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中国的学者研究得更为透彻,也符合中国的国情。在理论上,刘再兴在生产布局原理,以及刘再兴、周起业在区域经济学等这些著作里对区域经济的理论作了详细的介绍。在实证分析上,杨开忠以省区单元采用人均GNP加权变异系数计算得出:中国省际经济差距以1978年为转折。大致呈现倒“U”型变动,即1978年以前扩大,1978年以后缩小。魏后凯等采用人均GNP指标分析了1952年以来三大地带差异的变化,结果表明:19521965年三大地带差距缩小,而1965年后逐步扩大,1978年后呈迅速扩大趋势。省际差距在19781990年则是缩小的。魏后凯、刘锴还预测了19932010年中国三大地带的经济增长仍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格局。还有人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差异在1978年以前不断扩大,1978年以后则逐渐的缩小。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差距再次增大。林毅夫等从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角度考察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结果表明,从地带内、地带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来看,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此外,反映省际差距变化的吉尼系数相对稳定,在19781985年间基尼系数缓慢下降;19851995年间缓慢上升。尤其是,1995年胡鞍钢等发表的中国地区差距报告更是将人们对区域差距问题的关注引向了顶峰。不仅引起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也引起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在该书中,胡鞍钢尖锐地指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过大,解决这一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不是扩大而是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地区差距的思路,不是“压高就低”、“杀富济贫”,而是通过国际通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笔者认为,众说周知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实施更是加剧了东中西之间的差距。但是近些年我国也实施了不少的政策来促进中部和西部的发展,以减小这种差距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对于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大多说学者的认识是一致的,除了客观上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存在差异外,主观上的政策倾斜也起着重要作用。李保平、肖金成、陈文晖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指出这种政策上的倾斜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外开放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差异政策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和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同。在沿海地区加工工业迅速发展,比重提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过分强调地区的所谓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这样的产业结构在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作用下,加剧了沿海和内地的差异。经济结构的另一方面是所有制结构。沿海的非国有经济成份发展较快,而正是这些充满活力的经济成份在近十几年的经济增长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在中、西部非国有经济成份所占比重很低,国有经济由于受旧体制的约束,不但无法同国有经济竞争,反而出现大量价值向东部转移,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另外聂艳华、张玉明在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中国三大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本文用专利数据衡量区域创新活动,分析三大区域中的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以期揭示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内在原因。文中指出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源在于创新活动的巨大差异。整个空间的创新活动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也是必然的。按照技术差距理论,创新差距引致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欠发达的中西部区域与东部区域经济差异有拉大的趋势,与该理论观点不一致,没有产生追赶效应。究其原因是创新落后的中西部区域与创新领先的东部区域的创新差距过大,欠缺相应的学习能力,使得创新落后的中西部区域对先进技术总体上表现为较弱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影响其对新技术的引用与模仿,就形不成有效创新和经济增长。笔者认为,造成地区之间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还有,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中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中西部、东北地区广袤,但是这么广阔的区域范围内,铁路和公路却极为稀疏,与东部密集的运输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有一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便是造成有些地区落后的关键原因,但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是要有一定的限度的不能随意的扩大,如果不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过度的进行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必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会造成经济一定程度的倒退。另外笔者还认为市场意识因素也是一个原因。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时也是生产关系这一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的体现。改革的推进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客观上需要相适应的观念和文化与之配合。三、总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得出了造成了我国经济差异的原因,当然这些原因或许并不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全部的原因,我国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并根据这些原因实施了一些相关的措施以期这种差距能进一步的减小,笔者就不在这里进行一一累述。希望我国的经济能够健康、协调的发展。参 考 文 献1. 魏后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与区域差异.中国农村经济,1997.2张燕文.基于空间聚类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经济地理,2006.3. 聂永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原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11期.4. 李保平,肖金成,陈文晖.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开发研究,1996年第3期.5. 林毅夫.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6. 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