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论文.pdf_第1页
五问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论文.pdf_第2页
五问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论文.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幸 圭 捆 客 教 学 链 接 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 广东 省恩 平市 第 一中 ( 5 2 9 4 0 0 ) 岑东照 摘要本文对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中 5个常见问题进行 了分析 , 并通过 实例说 明了相应知识在 试题 中的应用。 关键 词刺 激 ; 电位 ; 突触 ; 兴奋 文章编号1 0 0 5 2 2 5 9 ( 2 0 1 2 ) 5 0 0 3 5 0 3 兴奋的产生及其传导和传递过程是高 中生物学 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也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 对这一内容 , 教材中虽然已用文字结合图片进行过解 释 , 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 对相应机理 的前 因后果没 有作出深层次的分析 , 而在练习题甚至高考题中又涉 及相应 的内容 ,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题 目对相应内 容作以介绍, 仅供大家参考。 1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肯定会产生电位变化吗? 人教版教材必修 3 稳态与环境 中这样描述: “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到刺激时, 这个部位 的膜两 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 很多学生阅读到这里 时会误认为由于神经纤维非常敏感 , 只要一受到刺激 就会产生电位变化。其实 ,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王 玢和左明雪主编的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 3版中介 绍 : “ 欲引起组织兴奋 , 必须使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并 维持一定的时间。 ” 即刺激必须达到或者超过一定 的 强度( 阈值) 才能引起组织兴奋 , 低于阈值则组织细胞 不能产生兴奋。 2 神经纤维上电位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 2 1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理 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差异 , 细胞 内 k 浓度 比细胞外高 , n a 浓度 比细胞外低。离子在细胞中的 这种分布不均是靠 n a 一 k 泵维持的。n a 一 k 泵 每消耗一分子的 a t p可以逆浓度梯度将 3个 n a 泵 出细胞 ( 主动 运输 ) , 将 2个 k 泵进 细胞 ( 主 动运 输) 。这样就使膜内外出现 n a 和 k 两个相反的浓 度梯度 。由于 k 的有效直径很小 , 加上细胞 内外 的 浓度梯度很大和细胞膜对 k 的通透性 比较大 , 因此 , 很容易顺浓度梯度流 出细胞。虽然 n a 的直径也很 小 , 浓度梯度也很大 , 但细胞膜对它的通透性较低 , 能 顺浓度梯度流进细胞 内的数 目很少。而且进入膜内 的 n a 又不断地被 n a 一k 泵泵出 , 与此 同时又有 k 泵入作为交换 , 这样就会使膜外 的正电荷多于膜 内。此外 , 细胞 内还有很多带负 电荷的大分子, 这些 大分子不能穿过细胞膜而留在细胞 内, 排斥膜外负离 子的进入 , 进一步强化 了膜 内的负电性 。因此, 静息 电位主要是 由 k 的外流而导致的, 表现为膜外为正 , 膜内为负。 用 2个玻璃微 电极 , 一个接在细胞表面 , 一个插 入细胞内, 测 出膜 内外一般有 7 0 m v的电位差 , 由于 膜内是负电性 , 习惯写成 一7 0 m v。这时细胞处于静 息状态 , 故一般的静息 电位标记为 一7 0 m v。 例 1 ( 2 0 1 1年深圳一模第 3题 ) 静息时 , 大多数 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 ) a 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 , c l 一 大量流出膜外 b 对 阳离子的通透性 比较大, n a 大量流出膜外 c 对 n a 的通透性 比较小 , 对 k 通透性比较大 d 对 n a 的通透性比较大 , 对 k 通透性 比较小 解析静息时 , 细胞 膜对 k 的通 透性 比较大 , n a 的通透性 比较小 , 大量 k 外流 , 加上细胞 内有大 量 的带负电荷 的大分子 , c l 一 很难流人, 所以选 c项。 2 2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 在神经、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 由亲水性强 的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n a 通道和 k 通道 , 这些通道 岑东照( 1 9 8 3一 ) , 男, 中学一级教师, em a i l : e e n 1 9 8 3 1 6 3 e o m e ma il : b i o 8 5 3 0 8 0 0 9y a h o o c n 牛 圭 捆表 教 学 链 接 在静息状态时是关闭的, 当细胞受到的刺激达到最低 有效强度时 , 这些离子通道就会被激活 , 那么膜对相 应离子 的通透性就会增大, n a 通道 比较敏感 , 几乎 立即被激活 , 使大量的 n a 顺浓度梯度 内流 , 这个过 程不消耗 a t p ( 协助扩散) 。这样 , 膜两侧的静息电位 差急剧减小 , 失去极性 ( 去极化) 又使更多的 n a 通道 打开 , 更多的 n a 流 人细胞。这是 一个正反馈 的过 程。直至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 n a 继续 内流为止 , 这 时膜两侧的电位差相当于 n a 平衡 电位。因此 , 此时 膜的电位 由静息时的 一 7 0 m v变为 0 , 并继续转变为 +3 5 m v。此时, n a 通道会逐渐关闭, 在膜 的极性并 未恢复到静息电位前 , 关闭的 n a 通道是处于失活状 态的( 不应期) 。这时 k 通道受激活打开, 通透性也 增加 , k 顺浓度梯度从膜 内流 出( 不消耗 a t p , 协助 扩散) , k 的外流增 多, 起抵 消 n a 内流所引起的去 极化作用 , 膜内恢复原来 的负电位 , 膜外也恢复原来 的正电位( 再极化) , 即恢复静 息电位。因此 , 动作电 位 的产生是 n a 、 k 通道被激活 , 膜对它们的通透性 先后增高而引起 的( 主要由于 n a 的内流) 。 例 2 ( 2 0 1 1年高考理综浙江卷第 3题) 图 1为 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 图, 下 列叙述正确的 ( ) a a b的 n a 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 的 b b c段的 n a 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 c d段的 k 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 dc 段 的 k 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 耋 时 间 ms 图 1 解析此题考查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 , 该 内容是 这几年高考的主要考点之一 ( 如 2 0 0 9年 山东卷第 8 题 、 2 0 1 0年全 国卷第 5题 、 2 0 1 1年海南 卷第 8题 ) 。 据图 1 所示 , a 点之前为静息电位 , 即为极化状态 , 由 k 外流所致 , 而此时 k 的外流不需要 消耗能量 , 属 于协助扩散 。ab段是去极化的过程 , 由 n a 内流 所致 , 不 消耗能量 , 是协助扩散 , 故选项 a错误 ; b c段属于去极 化至最 大动作 电位 的过 程 , 其 实质仍 然是 n a 顺浓 度梯度 内流 , 故选项 b错误 ; cd段 为从 最大动作 电位恢 复的过程 , 实质 与 de段相 同, 为 k 外流所 致 , 不 消耗 能量 , 是协 助扩散 。故 选项 d错误 , 选项 c正确 。 2 3 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当神经纤维的某一点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 , 会使 n a 内流 、 k 外流 , 该位点的电位由原来的外正 内负 转变为外负内正。这样 它和左右两邻之间都会 出现 电位差。于是左右两邻 的膜也会 出现通透性 的变化 , 发生动作电位。如此连锁反应 出现 电位的变化 即电 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就是神经冲动的传导 。 3 兴奋在突触间只能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吗? 在教材 中只介绍了通过神经递质 的传递方式 , 即 化学突触。其实在生物体 内还存在着两个神经元 之 间的突触间隙 ( 2 0 r i m一3 0 n m) , 间隙很小 , 因而阻 力很低 , 神经 冲动和离子交换可 以横过 此类 间隙进 行 , 这类突触称为电突触。电突触 的特点是 : 速度快 , 双向传导。 例 3 ( 2 0 1 0年广州模拟) 根据神经 冲动通过突 触的方式不同, 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 , 电 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 在突触前膜 内无突触小泡 , 间隙 两侧的膜是对称的, 形成通道, 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 递电信号。以下关于电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b 形成电突触 的两个神经元 中任何一个产生神 经冲动均可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c 神经递质阻断剂可以阻断神经冲动通过 电突 触的传递 d 神经冲动通过 电突触 的传递可使细胞内 a d p 的含量增加 解析电信号 的传导速度 比化学信号 的传递速 度要快 ; 电信号是双 向传 导的; 在电信 号的传导过程 中消耗 a t p; 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 。故选 c 。 4 神经递质和受体特异性结合后都能引起下一个神 经元兴奋吗? 虽然教材提到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但具体怎样起抑 制作用却没有介绍。其实, 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 机能活动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 兴奋性突触和抑 制性突触。如果神经递质 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 性结合后能够提高 n a 、 k , 特别是 n a 的通透性 , 使 n a 内流 , 发生去极化而兴奋的称 为兴奋性 突触。 ema il : b io 8 5 3 0 8 0 0 9 y a h o o c r 反之, 如果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后 , 提高了膜对 k 、 c l 一 的通透性 , 特别是 c r 的通透 性 , 使 c l 一 大量内流 , 膜 的电位差增大 , 出现超极化 的 称为抑制性突触。此时, 该神经元不 易去极化 , 不易 发生兴奋。 例 4 ( 2 0 1 1年朝 阳模拟 ) 氨基丁酸 ( g a b a) 作 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 , 在 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其作用机理如图2所 示 。请回答有关问题 : 图 2 ( 1 ) g a b 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 , 储存在 内, 以防止被胞浆 内其他酶系破坏。当兴奋 抵达神经末梢时, g a b a释放 , 并与位于图 2中 上的 g a b a受体结合, 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 道 , 当 g a b a与受体结合后 , 通道开启 , 使 阴离 子 内 流 , 从而 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 电位的产生。 上述过程体现出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如果 将 g a b a离子施加到离体神经细胞上 , 可引起相 同的 生理效应 , 从而进一步证明 g a b a是一种 性 的神经递质。 ( 2 ) 释放 的 g a b a可被体 内氨基 丁酸转 氨酶降 解而失活。研究发现, 癫痫病人体内g a b a的含量不 正常 , 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 病人 , 可缓解病情。这是 由于 , 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 3 ) 图2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 , 它 的嵌入起到了与 g a b a一样的功能, 从 而可 ( 缩短 延长) 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 产生麻醉效果。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静息电位 时 , 细胞膜 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 内负。g ab a与受 体结合, 促进阴离子内流, 强化静息电位从而抑制突 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 故该神经递质为抑制 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转氨酶抑制剂能抑制氨基丁 李 生 捆技 教 学 链 接 酸转氨酶的活性 , 减少 了对释放 的 g a b a的降解 , 从 而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 的形成。麻醉剂分子与 g a b a一样, 均能被突触后膜上的 g a b a受体识别, 细胞中没有分解麻醉剂的酶 , 故延长了神经细胞离子 通道打开的时间, 产生麻醉效果。 答案( 1 ) 突触小泡突触后膜抑制信息交 流抑制( 2 ) 药物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 使 g a b a分解速率降低( 3 ) g a b a受体延长 5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递到下一个 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吗? 很多教 师在授 课 时只介 绍甚 至误 认 为只有 轴 突一树突突触和轴突一胞体突触两种突触结构。因 此, 神经递质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递到下 一 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不能从轴突末梢传递到 轴突。其实, 在高等哺乳动物体内还存在着轴突一轴 突突触, 即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轴丘或轴突末梢相接触 ; 树一树突触 , 即两树突接触 处的邻近部位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树树型突触, 多 见于神经中枢 , 形成局部神经 回路。这两种突触兴奋 的传递过程和其他两种 一样 。故兴奋 除了可 以从一 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 细胞体外, 也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 神经元的轴突或者由树突传递到树突。 例 5 在反射弧中,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 向错误的是 ( ) a 一个神经元的树 突一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b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 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 或树突 c 一个神经元 的轴突_ 另一个神经元 的轴突 d 一个神经元 的细胞体或轴突 另一个神经元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