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doc_第1页
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doc_第2页
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doc_第3页
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doc_第4页
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常海平(河北省众联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31)摘 要:我国面临严峻的持久性有毒物质土壤污染形势,开展相关治理修复技术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综述了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客土、换土法和翻土法;热修复法;玻璃化技术;淋洗法和提取法;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法;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同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应用范围和研究进展,提出了电动力学技术的优越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关键词:持久性有毒物质;土壤;修复技术;电动力学修复1 土壤污染现状和修复的必要性土壤是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大气-水-生物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生长于土壤,土壤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物的增加。持久性有毒物质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进入环境后,随着大气沉降、降雨过程、地表径流等作用同土壤发生作用,并在土壤沉积,造成土壤的污染。我国的土壤污染总体形势相当严峻,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 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土地约2500万hm2,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农田达3600万hm21,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 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将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土壤是持久性有毒物质的一个蓄积库。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土壤中蓄积的持久性有毒物质会重新释放到环境中2。土壤成为一种长久性的污染源,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危害3。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与滞后性、累积性与地域性、不可逆转性和治理难且周期长等特点4,其带来的环境风险日趋严重,并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如日本的水俣事件、美国的腊芙运河事件以及江苏多氯联苯污染和福建屏南Cr污染等事件都在不断告诫人们,受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不仅关系到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食品卫生安全,是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土壤污染在部分地区比较严重,危害极大,因此开展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土壤的治理研究十分紧迫。2 土壤修复技术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是当今环境保护工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土壤修复技术总体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以及电动力学修复法。2.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客土法、换土法、翻土法、热处理法和玻璃化法等。分别介绍如下:2.1.1 客土法、换土法和翻土法客土法、换土法和翻土法是常用的工程措施。客土法是在污染土壤上加入净土;换土法就是将已染的土壤移去,换上新土;翻土法就是将污染重的表土翻至下层5。对于浅根植物(如水稻等)和移较差的污染物(如铅),采用客土法较好,但客入的土应尽量选择比较黏重或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以加土壤环境容量,减少客土量。而换土法对于小面积严重污染且污染具有放射性或易扩散难分解的壤是必需的,以防止扩大范围,危害人畜健康。吴燕玉等6在张士灌区调查土壤剖面中镉含量发77%耀86.6%土壤镉累积在30cm以上土层,尤以0耀5cm、5耀10cm内含量最高,去表土15耀30cm使米中镉含量下降50%左右。这类方法效果好,稳定,不受土壤条件限制,但投资大,易导致土壤肥下降。采用翻土法可将聚集在表层的重金属污染物分散到更深层的土层,达到稀释的目的,此法适用土层深厚的土壤,且要配合增加施肥量,以弥补耕层养分的减少。2.1.2 热修复方法热修复法是将受污染的土壤加热(常用的加热方法有蒸气、红外辐射、微波和射频),使土壤中的发性污染物(重金属Hg)在挥发时能被收集起来进行回收或处理的一种方法7。目前该方法已被美一家Hg回收公司成功地应用到Hg污染土壤的治理之中,现已修复2300t被Hg污染的土壤,使土壤Hg含量小于100mg/kg8。热修复法作为一种物理修复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技术成熟等优点。但由该方法能耗大、操作费用高,仅适用于易挥发的污染物,因而其应用范围比较窄,目前未能得到广泛的广应用。2.1.3 玻璃化技术玻璃化(Vitrification)技术是把重金属的重污染区土壤置于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玻璃态物质,使金属固定于其中,达到消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9。这种技术工程量大、费用高昂,但能从根本上消除壤的重金属污染。由于该法见效快,因而适用于由重金属严重污染区土壤的抢救性修复。2.2 化学修复法化学修复法主要包括化学固定、化学淋洗和化学提取等,其中化学淋洗和化学提取是目前研究的门。2.2.1 淋洗法淋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来调控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土壤淋洗法用化学助剂,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等,同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增加污物在土壤空隙水中的溶解度,促使污染物在土壤和空隙水中的吸附/解吸平衡向解吸方向移动,使污物在同淋洗液的不断接触过程中得到去除10,11。重金属在土壤上的解吸行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通常情况下,重金属从土壤上的解吸效果pH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当pH升高到一定值后(如大于7),由于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无法解吸12耀14吸效果还受到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离子强度的升高有利于解吸过程13耀16。在实际淋洗治理过程由于提高酸度和盐度都会对土壤造成破坏,一些小分子有机酸,如 EDTA、柠檬酸、草酸等,可以同重属形成较为稳定的络合物,从而提高淋洗效果16,而且小分子有机酸对土壤基本不会造成破坏17。有研究者使用表面活性剂来促进重金属的解吸18。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受pH、土壤有机质、有机污染物性质等因素的影响19。可解离有机如酚类物质的解吸随pH升高而增加20。非解离的疏水有机物由于水溶性极低,很难使用水直接从壤上解吸下来,因而有必要引入化学助剂,如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等,来增加其水溶性,强化解吸果11。化学助剂通常也会被土壤吸附,吸附态的化学助剂反过来会重新吸附污染物,对吸附过程造不利影响,只有游离态的化学助剂才会对解吸有促进作用11,21耀23。因而,一种理想的化学助剂除了污染物有强的增溶作用外,还应该具有最小的土壤吸附性,同时还应该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的药剂。2.2.2 提取法提取法是运用化学试剂与土壤中的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溶解性络合物,最后从提取液中分离出污染物的一种方法,且提取液可再循环利用。该方法可用于被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目前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实验阶段。周国华等采用逐步提取法模拟研究被污染土壤中 Cd的赋存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结果表明,进入土壤的活动态 Cd可逐渐转化为稳定态 Cd,且在较长时间内水溶性 Cd和离子交换态Cd仍占30%左右,水溶态Cd含量与总Cd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4。2.3 生物修复法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富集或提取,通过生物作用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2.3.1 微生物修复法微生物在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原理是:微生物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可以吸附积累重金属,可以改变根际微环境,从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挥发或固定效率25,如动胶菌、蓝细菌、硫酸还原菌及某些藻类,能够产生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蔡信德等26发现在长期受镍胁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产生了抗性机制以减少镍的毒害作用,并通过吸收、沉淀、络合作用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毒性。耿春女等27利用菌根吸收和固定重金属Fe、Mn、Zn、Cu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2 植物修复法植物治理通过植物对重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的特殊富集和降解能力来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消除污染物的毒性。植物治理技术包括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植物固定、植物过滤和水力泵技术。植物治理的关键是寻找对某种污染物具有生物超富集能力的植物。目前已经发现了对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部分有机物等具有超积累能力的植物。据报道,某种旱柳品系可富集47.19mg/kg的Cd,当年生加拿大杨对Hg的富集量高达6.8/株,为对照的130倍28。某种对 Cu具有较高富集能力的植物已被发现,根、茎、叶中的Cu的浓度分别为2070耀6159mg/kg、369耀831mg/kg和427耀587mg/kg29。研究者通过外加药剂来达到提高污染物的植物可利用性的目的,如添加EDTA、柠檬酸等小分子有机酸19,20。植物治理的优越性是明显的,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清理土壤中污染物的同时还可以清理周围的大气和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较好的美化环境价值,易为社会所接受。但是超积累的植物需要定时收割和后处理;植物对土壤的性质有一定的要求,当土壤条件较为恶劣时植物难以正常生长;植物的生物量低、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2.4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污染土壤修复的复杂性和高难度促使研究者们不断寻求新的技术,以提高修复效率、减少对土壤性质的破坏和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电动力学修复技术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土壤修复技术受到了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早在1947年,Casagrand就开始应用电动技术对黏土进行脱水,而该技术应用于土壤修复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得到发展迅速。利用电动技术去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已在实验室研究和某些中试规模的应用中取得了成功,到目前为止,已有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4.1 电动力学修复原理电动修复污染土壤的原理是在土壤体系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土壤中的污染物在电场、电化学等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迁移、富集于某一区,从而达到去除土壤污染物的目的30,31。在电动修复过程中,主要的迁移作用有电渗析、电迁移、自由扩散和电泳等。污染土壤修复过程实际是通过电迁移、电渗析和电泳三种机制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其中,电渗析是指土壤中的孔隙水在电场中从一极向另一极的定向移动,非离子态污染物会随着电渗流移动而被去除。电迁移是离子或络合离子向相反电极的移动,溶于地下水中的带电离子主要通过该方式迁移和去除。而电泳是电渗的镜像过程,即带电升高。在电场作用下,H+和OH分别向阴、阳极方向移动,直到两者相遇并中和,相应地在相遇区域会发生pH突跃,因此以该区域为界线将整个土壤区划分为酸性带和碱性带。在酸性带内,重金属离子的溶解度大,有利于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解吸,但同时低 pH会使得双电层的 电位降低,从而发生反渗流现象;在碱性带内,重金属离子容易生成沉淀,堵塞土壤孔隙而不利于污染物的流通,从而影响其去除效果;同时,水的电解反应产生的气体易附着在电极表面而增大电极间的阻抗(即活化极化),导致电流密度降低,不利于电动修复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如何将装置改良,是很多学者现在研究的问题。3 重金属以及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3.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在电迁移作用下实现重金属的修复,主要问题是阴极区pH上升造成的重金属的吸附和沉积影响,所以主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钱署强等32建立了土壤电修复实验装置并以 Cu2+为模拟污染物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清洗液对土壤中 Cu2+的络合能力,以此为基础选择柠檬酸作为清洗液;通过实验测定了土壤颗粒电位,结果表明电位主要取决于溶液的pH值及离子强度,与土壤颗粒粒径无关;测定了土壤的电渗流动特性,证明装填不同粒径的填充床具有相同的比电渗速率。San和Chen33用0.1mol/L盐酸溶液饱和过的铅和镉污染的土壤进行电动修复实验研究,结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Reed34等用乙酸、盐酸 乙酸和EDTA控制阴极液对 Pb污染土壤进行了电动修复实验,结果发现这三种体系都能明显提高修复效率,甚至有65%以上的铅被去除。Li等35在阴极区域放置一个阴离子交换膜,以铜离子为代表物进行了小试研究,结果表明可以达到90%的去除效果。3.2 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土壤中有机物的电动力学修复主要以电渗析作用为主,而使用各种方法提高体系的电渗析流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Probstein等36在研究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去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的改良方式中发现,在电极区附近加入无毒性的清洗液有助于污染的去除,且清洗液的 pH值越高电渗流的流动速度就越快。Puppala等37提出通过向阴极和阳极加入酸性和碱性溶液,中和水解生成的 H+和 OH,控制体系的pH变化。Li等38在电极和土壤之间保持一段距离的导电溶液,且在溶液中间的适当位置安置一个阳离子选择膜,阴极产生的OH不能进入土壤区,维持土壤的低 pH条件。Ottosen等39在两电极区和土壤之间分别用离子交换膜隔开,通电流以后,由于离子交换膜的存在,H+和 OH都不能进入土壤体系,维持了土壤pH稳定的目的。Wong等40向土壤中加入络合剂,络合剂通过配位机制和污染物形成稳态并且在较大pH范围内都是可溶的配合物,通过电迁移达到去除的目的。Ko等41用表面活性剂增强疏水性污染物的溶解度,他们在阳极贮水槽中加入土壤6185mmol/L、HPCD(羟丙基-环糊精)和0.33mol/LNa2CO3,修复时间为14d,菲的去除率达到75%。钱易等42研究了土壤中酚类物质在电动力学作用下的迁移和机理,探讨了不同条件下酚类物质的电渗析和电迁移的作用。4 总结与展望传统的土壤修复技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和限制因素,换土/客土法并没有去除污染物;水洗法、热解吸法、蒸气提取、化学氧化和固定化法要求处理土壤有较好的渗透性,而且化学氧化和固定化法会引入二次污染;焚烧法的处理费用过高;微生物法要求处理污染物的专属菌种,而且微生物同污染物的充分接触也比较困难。电动力学修复技术作为一种原位土壤修复技术,不需要操作工人同污染土壤进行直接接触,避免了操作工人的风险暴露;适用于高致密性的黏性土壤处理;可以用于离子交换容量大的污染土壤的处理;可控性强,污染物的迁移方向受电迁移和电渗析方向的影响,可以通过外加电场和土壤性质来调控。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复合型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对现有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进行参数优化、组合后开辟新的修复途径;研究土壤中持久性有毒9物质吸收、释放过程与分子机理;开发新型无污染的表面活性剂及培养降解效率高的新型菌种;研究吸附、溶解、沉降等地球和地质化学反应对修复过程的影响。在多学科渗透及交叉学科发展的同时,电动修复技术将不断发展和成熟,为我国土壤修复做出重要的贡献。参考文献1周启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SeidelH,LoserC,ZehnsdorfA,etal.Bioremediationprocessforsedimentscontaminatedbyheavymetals:feasibilitystudyonapilotscaleJ.Environ.Sci.Technol.,2004,38:1582-1588.3BrennerRC,MagarVS,IckesJA,etal.CharacterizationandfateofPAH-contaminatedsedimentsattheWyckoff/eagleharborsuperfundsiteJ.Environ.Sci.Technol.,2002,36:2605-2613.4陈宝梁.表面活性剂在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的作用及机理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5余贵芬,青长乐.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研究现状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15(4):22-24.6吴燕玉,陈涛,张学询.沈阳张士灌区镉污染生态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9,9(1):21-26.7丁园.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J.环境与开发,2000,2(15):25-28.8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1997,18(3):72-76.9何益波,李立清,曾清如.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进展J.广州环境科学,2006,21(4):26-31.10SunB,ZhaoFJ,LombiE,etal.LeachingofheavymetalsfromcontaminatedsoilsusingEDTAJ.Environ.Pollut.,2001,113:111-120.11SmithJA,SahooD,MclellanHM,etal.Surfactant-enhancedremediationofatrichloroethene-contaminatedaquifer.1.transportoftritonX-100J.Environ.Sci.Technol.,1997,31:3565-3572.12何宏平.黏土矿物与金属离子作用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3陈怀满.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4UndabeytiaT,NirS,TytwoG,etal.Modelingadsorption-desorptionprocessesofCuonedgeandplanarsitesofmont-morilloniteJ.Environ.Sci.Technol.,2002,36:2677-2683.15XuYH,ZhaoDY.Removalofcopperfromcontaminatedsoilbyuseofpoly(amidoamine)dendrimersJ.Environ.Sci.Technol.,2005,39:2369-2375.16GaoYZ,HeJZ,LingWT,etal.EffectsoforganicacidsoncopperandcadmiumdesorptionfromcontaminatedsoilsJ.Environ.Int.,2003,29:613-618.17WasaySA,BarringtonS,TokunagaS.Organicacidsfortheinsituremediationofsoilspollutedbyheavymetals:soilflushingincolumnsJ.WaterAirSoilPollut.,2001,127:301-314.18DoongRA,WuYW,LeiWG.SurfactantenhancedremediationofcadmiumcontaminatedsoilsJ.WaterSci.Techn-ol.,1998,37:65-71.19SchwarzenbachRP,GschwendPM,ImbodenDM.EnvironmentalOrganicChemistryM.JohnWiley&Sons.Inc.,2003.20YouCN,LiuJC.DesorptivebehaviorofchlorophenolsincontaminatedsoilsJ.WaterSci.Technol.,1996,33:263-270.21EdwardsDA,AdeelZ,LuthyRG.Distributionofnonionicsurfactantandphenanthreneinasediment/aqueoussystemJ.Environ.Sci.Technol.,1994,28:1550-1560.22PennellKD,AbriolaLM,WeberWJ.Surfactant-enhancedsolubilizationofresidualdodecaneinsoilcolumns: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J.Environ.Sci.Technol.,1993,27:2332-2340.23KoSO,SchlautmanMA,CarrawayER.Partitioningofhydrophobicorganiccompoundstosorbedsurfactants:experi-entalstudiesJ.Environ.Sci.Technol.,1998,32:2769-2775.24周国华,黄怀曾,何红蓼,等.北京市东南郊自然土壤和模拟污染影响下Cd赋存形态及其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报,2003,22(1):25-27.25王建林.水稻根际中铁的形态转化J.土壤学报,1992,29(4):358-363.26蔡信德,仇荣亮.微生物在镍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3):9-12.27耿春女.菌根生物修复技术在沈抚污水灌区的应用前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7):51-55.28黄会一.木本植物对土壤镉的吸收、积累、耐性J.中国环境科学,1989,9(5):323-330.29TangS,HuangC,ZhuZ.AhyperaccumulatorofcopperJ.J.ZhejiangAgric.Univ.,1997,23(2):228-235.30AcarYB,AlshawabkehAN.PrinciplesofelectrokineticremediationJ.Environ.Sci.Technol.,1993,27(13):2638-2647.31DianaCG,JosephT,Swartzbaugh,etal.TheuseofelectrokineticsforhazardouswastesiteremediationJ.AirWasteManageAssoc.,1990,40:1670-1676.32钱署强,金卫华,刘铮.从土壤中去除Cu2+电修复过程J.化工学报,2002,53(3):236-240.33SahJG,ChenJY.StudyoftheelectrokineticprocessonCdandPbspikedsoilsJ.HazardMater,1998,58:301-315.34RahnerD,LudwigG,RohrsJ.Electrochemicallyinducedreactionsinsoils-anewapproachtotheinsiterem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