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文化解读.pdf_第1页
俄罗斯历史文化解读.pdf_第2页
俄罗斯历史文化解读.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科学家1999年增刊 哲学研究 俄 罗 斯 历 史 文 化 解 读 何志平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教育系, 广东 深圳 518060) 俄罗斯是一个位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的国家。从地理特点来看,它横跨欧亚大陆,联系着欧洲与亚洲,一直被认 为是 “西方的东大门、 东方的西大门” 。从历史地位来看,在新大陆尚未被发现,海上航线尚未对国际社会生活发生巨 大作用和影响时,俄罗斯起着沟通欧亚两大洲的桥梁作用。东方势力试图向西方渗透时,例如,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就 必须先进入和征服俄罗斯;俄罗斯民族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文化的形成,不能说与蒙古人240年充满东方色彩 的专制统治无关。当西方文化试图向东方传播时,也必须通过俄罗斯;所以,俄罗斯最早接受西方的影响,在东方国家 中先行一步,最早开始了资本主义化的历史步伐。在发现新大陆、 开辟了沟通世界的海上航线之后,西方得以直接进 入东方,俄罗斯的历史桥梁作用与地位被削弱了。刚刚摆脱了蒙古统治的俄罗斯人从17世纪末开始,在彼得大帝和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领导下,开始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俄罗斯的西方化。但是,由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特殊状 态与文化特点等内部原因,特别是在普加乔夫起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社会内部出现分裂,知识分子出现分化,东 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在俄罗斯大地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历史为俄罗斯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也为俄罗斯激烈动荡 的跳跃性发展提供了契机。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 托洛茨基都认为,俄国社会历史最重要的特点是动摇于东西方 之间,如同它介乎于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地理位置一样,既不同于欧罗巴的西方,又区别于亚细亚的东方。因此,从文化 角度看,俄国历史就是一部东西方文化互相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这种文化个性影响了俄罗斯的历史生活,在俄罗斯 历史生活的各个时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 基辅罗斯时期( 862 - 1240)与基督教(东正教)文化影响 在基辅罗斯时期,对俄国历史文化发展有着最为重要意义的事件是接受东正教为国教。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 世(980 - 1015年)于公元988年受洗入教,并命令所有罗斯人在第聂伯河受洗,史称 “罗斯受洗” 。从基辅罗斯接受东 正教的过程、 特点、 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可以看到早期俄罗斯历史在东西方文化边缘徘徊的特点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罗斯人接受的东正教,与天主教及新教合称基督教三大派别。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在罗马东部行省巴勒斯坦产 生后,公元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不久,基督教分化为以罗马教皇为首、 以拉丁地区为中心、 自称 “公教” 的天主教 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 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 自称 “正教” 的东正教会。公元9世纪,多瑙河中游的斯拉夫王国摩拉 维亚受罗马天主教洗礼后,感到日尔曼传教士、 邻邦德意志王国的威胁,便向拜占廷寻求帮助。君士坦丁堡牧首派遣 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有了共同的理想, 也就有了铁的纪律,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我们今天事业的大发展,也正是我们党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 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虽然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但整个社会的主流是好的。我们不仅扭转了十年内乱的严重局势, 端正了思想工作作风,而且还经受住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内、 国际风波的严峻考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朝 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一切得益于我们有强大的精神文明力量。如果没有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没有 邓小平同志对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及时纠正,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将不堪设想。因此,无论过去、 现在乃 至将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将维系社会主义的成败,决定社会主义的命运,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 性作用。 摘自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第154、144、274、120、143、144页。 参考文献: 1 、 钟克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0 - 21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2 、 陈志良 杨耕:邓小平哲学 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16 - 234页。(责任编校 重 明) 91 以哲学家君士坦丁( kostantinos,827 - 869)、 美多迪( mithodios,815 ? - 885)弟兄为首的使团到西斯拉夫人中传教、 建 立斯拉夫教会。东斯拉夫人也逐渐受到了东正教的影响。公元10世纪,在保加利亚为翻译圣经,基里尔、 美多迪的弟 子们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文字,对东正教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988年,罗斯大公弗拉基 米尔利用拜占廷内乱,娶拜占廷国王的妹妹安娜公主为妻,并答应受洗,接受拜占廷东正教为国教。 东正教被奉为国教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拜占廷是当时欧洲文化最发达地区,继承了古代 希腊、 罗马的优秀文化遗产,属于西方文化范畴。当时的罗斯还处在原始多神教时代。按照法国思想家孔德的历史文 化理论,罗斯接受基督教使它的文化由宗教阶段跨入了形而上学阶段,相当于欧洲社会由上古时代进入中世纪。先 进的西方文化进入罗斯文化,使罗斯在农业、 手工业、 语言文字、 教育、 科学、 建筑、 绘画等方面得到飞跃发展,加速了俄 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最为重要的是,罗斯接受基督教,使罗斯文化纳入了欧洲文化范围,使罗斯成为真正的欧洲国 家。罗斯大公及其后裔与西方的王室广泛联姻,甚至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是一位德国公主 显示了罗斯与欧 洲的接近。另一方面,拜占廷文化本身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的混合物,东正教是基督教中在教义、 礼仪方面非常保守的 一派:政治封建色彩浓厚,贵族势力薄弱,皇帝大权在握,东正教教权受制于政权,世俗生活经常干预宗教生活,宗教生 活要为世俗生活服务。罗斯接受东正教和拜占廷文化,使罗斯社会原始的部落民主风俗被破坏,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由于罗斯文化与亚洲文化联系在一起,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关注不够,因此当欧洲文化在西部得到发展并成为一种先 进文化时,俄罗斯却悄然落后了。马克思常把俄罗斯归为亚洲国家,视为亚洲野蛮势力的代表,认为俄国属于 “半亚细 亚社会” 。所以,接受东正教使得俄罗斯文化获得了一个飞跃的发展,也对它未来文化发展的路向与特点产生深远的 影响。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就在于此。 二、 蒙古统治时期( 1240 - 1480)与亚洲文化影响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称 “成吉思汗”,开始大规模对外征服。1223年,蒙古军队越过高加索山进入罗斯;1242 年,蒙古军队直抵亚得里亚海北岸的波黑、 克罗地亚地区,后退守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建立金帐汗国。蒙古人以加强中 央集权的方法实行对罗斯的统治,一是在罗斯各个王公中选择一位王公,册封为 “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授予统 治全罗斯的权力,负责征收贡赋;二是金帐汗直接派出官员,清理户籍,丈量土地,确定税额;三是在全国建立 “八思哈” (镇守官)制度,居民按百户、 千户、 万户组织起来,从政治到经济,对罗斯各公国实行监视。 蒙古统治时斯的历史,对于罗斯社会的发展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个性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蒙古社 会12世纪尚未完全摆脱原始社会生活,蒙古社会文化较之浸润于基督教文化的罗斯是一种落后文化。他们以剑与火 征服世界,对罗斯的经济、 文化造成直接的破坏,延缓了罗斯文化的发展,破坏了罗斯与西欧的联系,扩大了罗斯与西 欧在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等各方面的差距。罗斯急剧地向东方、 向亚洲靠拢,罗斯早期所受基督教影响中的西 方要素被压抑,而拜占廷东正教文化中的东方要素得以发展。这是阻碍罗斯社会文化进步与历史发展的一面。另一 方面蒙古对罗斯的统治,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蒙古统治罗斯的特点是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得原本分裂的、 由十几个独立的公国组成的罗斯成为一体,促进了独立的俄罗斯民族意识的产生和统一的、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 斯民族的形成。俄罗斯民族基本形成于伏尔加河与奥卡河之间地区,莫斯科城坐落在奥卡河的支流莫斯科河上,通 过奥卡河与伏尔加河相连。莫斯科的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伏尔加河与奥卡河之间地区的中心,成为各公国与地区之 间互相联系的枢纽。蒙古统治期间,东正教教会与莫斯科结成联盟,莫斯科成为罗斯和教会中心,加强了莫斯科的影 响力。莫斯科大公长期得到金帐汗的信任担任 “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被授权征收全罗斯向金帐汗交纳的贡赋, 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最终在反对蒙古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以领导者的身份建立起俄罗斯国家。其后承 袭蒙古旧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俄罗斯在打败蒙古人获得独立之后,仍然继续着俄国文化的东方化。这一切都与 蒙古人对罗斯的统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 近代俄罗斯( 1480 - 1917)与西方化历程 1480年,当俄罗斯从蒙古人那里解放出来时,西部欧洲已开始了资本主义时代。面对两种文化的落差,俄罗斯 西欧近邻的西方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带领俄国踏上西方化进程的是彼得大帝( 1672 - 1725)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1729 - 1796)。俄国学者认为,前者创造了俄罗斯人的躯体,后者为俄罗斯人注入了灵魂。 彼得大帝的历史贡献是为俄国开辟了一条连结西欧的通道。1697年,彼得大帝向西方派遣了一个由250名贵族 青年组成的大使团,在欧洲17个月。作为随团留学生,彼得化名彼得 米哈依洛夫,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东印度公司造 船厂当学徒,掌握了造船和航海技术,建造了一艘三桅巡洋舰 “彼得 保罗号” 并获得了造船毕业证书。17001721 年,俄国在与瑞典的 “北方战争” 中获胜,占领了波罗的海东南岸,获得了通向西欧的出海口。1713年,彼得大帝不顾 贵族的反对,命令迁都圣彼得堡 涅瓦河入海口处的一个河心小岛修建起城堡,作为俄国通向西欧的主要门户。 彼得大帝之改革使俄国在经济、 军事方面实力增强;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使权力更加集中;废除了东正教总主 教,自任东正教最高牧首,设立宗教事务管理局,控制了教会;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兴办学校,改革文字与历法,出 02 社会科学家1999年增刊 哲学研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标准上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杭功元 (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在极左思想潮泛滥之际,人们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这一时期理论界对唯物 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上的认识具有以下形而上学因素:一唯物主义是绝对正确的,唯心主义是绝对错误的;二唯 物主义代表进步阶级利益,唯心主义反映了反动阶级利益;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阶级斗争属于你死我活的 阶级斗争;四反对唯物主义,坚持唯心主义就是反对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在关 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的认识中,许多绝对的、 片面的、 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被淘汰,已能比较辩证地认识 这个问题。但还存在许多潜在的隐生的形而上学因素:一简单地用一般唯物主义与一般唯心主义的性质与功过是非 版西方著作,创办第一份报纸,建立第一所公共剧院、 第一所博物馆和图书馆,绘制第一幅俄国地图,成立俄国学院,等 等。 叶卡捷琳娜二世继续彼得路线,重视发展工商业,鼓励手工工场发展,加强对外贸易,活跃国内外市场,增强了经 济实力。女王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恢复了波罗的海舰队,创建了黑海舰队;发展陆军,1796年俄国有125万军队,成 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三次瓜分波兰,两次俄土战争,使俄国开始称霸黑海,自由出入地中海。在社会生活方面,西方 文化(包括它的生活方式与哲学思想、 社会政治理论)涌入俄国。西方的技术使得俄国强大,西方的价值观念也伴随而 来。叶卡捷琳娜二世使俄国的西方化不断深入。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奉行开明专制的统治,这是她对俄国的最大贡献。她早年作为一位德国公主所受的教 育以及来到俄国后切身感受到的巨大文化落差,令她建立起使俄国西方化的信念。她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接触过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认为它是一部 “每个头脑健全的国君的案头必备书”;在法国政府禁止狄德罗出版百科 全书时,盛情邀请他来俄国出版并在经济上慷慨资助,使狄德罗感激涕零;她自称为 “伏尔泰的女弟子”,令年逾八旬的 伏尔泰于1773年来到俄国宫廷。叶卡捷琳娜二世开明的最突出表现是1766年成立了新法典编篡委员会,委员会虽 然在1774年因无实绩而解散,但女王的新法典编篡工作 指导书 却广泛流传开来。 指导书 共22章655条,虽是抄 袭于西欧启蒙哲学家、 法学家、 经济学家的著作,却充满了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普加乔夫起义和法国大革 命使她感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体制、 人本主义文化传统与俄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群体主义文化传统的矛盾。 她的政策由开明转向专制,开始偏离西方化轨道,向东方化方向发展。 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后,以专制制度为基础的俄罗斯帝国开始走向衰落。虽然1812年俄法战争的胜利使俄国成为 欧洲霸主,亚历山大一世领导了 “神圣同盟”,但是积极参加抗法卫国战争的农民既未得到自由、 又被更加残酷地剥夺, 农民开始骚动与反抗,农奴制的基础产生危机;俄法战争的另一个特别结果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反映了专制制度开始 从内部腐烂了。尼古拉一世时代的克里米亚战争( 1853 - 1856)暴露出俄国与西方工业国家之间的差距,加深了俄国 国内的危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为维护贵族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