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doc_第1页
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doc_第2页
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doc_第3页
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1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1.1执行的主要规范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高程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2004);3、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2岩土工程勘察等级1、工程重要性等级的划分;2、场地等级的划分;3、地基等级的划分;4、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来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1.3勘察阶段划分勘察阶段可分为可研阶段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高层和重要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时要分阶段勘察。当建筑平面布置已确定,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1.4勘探孔类型可分为一般性钻孔和控制性钻孔。1.5基础类型按基础构造形式分,主要的基础类型有:条基、独立基础、箱形基础、筏板基础、壳体基础、锚杆基础、桩基础、扩底墩基础、沉井基础和地下连续墙基础等。1.6勘探工作量布置勘探工作量布置要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地震)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工程上部荷载、功能特点、 结构类型、拟采用的基础形式、 变形限制和环境条件 (主要指是否形成人工切坡)等综合考虑。1.6.1 初勘(1)布孔原则a、勘探线垂直地貌单元(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地质构造和地层界限;b、每个地貌单元应布置勘探点,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应加密;在微地貌(如斜坡、平地、陡崖、斜坡等)和陡倾岩层地段,勘探点应适当加密;c、地形平坦区可按网格布点;d、岩质地基按地方标准或地方经验确定;e、对发育有不良地质作用地段应专门布置工作。(2)勘探线、点间距和勘探深度a、土质地基(gb500212001)表 1.6.1.1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线距(m)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复杂 501003050 一般孔15,控制孔30中等复杂 7515040100 一般孔 1015,控制孔 1530简单一般孔 610,控制孔 10201、局部异常地段应加密,控制孔占总数的 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应有控制孔;2、地面标高与设计标高相差较大时,应调整孔深;3、预计孔深有软弱层,孔深应适当加深,控制孔应穿透软?醪悖?、对重要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孔深。b、岩质地基(db50/50051998)表 1.6.1.2工程条件 勘探工作布置原则 线距(m)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建筑物安全等级 一级 控制整个场地,兼顾建筑周边及中心或筒体 2030 203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812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57m二级 控制整个场地,兼顾建筑边线 2540254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57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35m三级 控制整个场地 303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23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 0.51m边坡高度(m) 15 控制边坡卸荷带,兼顾控制可能滑动面 3050 3050 控制孔:垂直孔进入控制性缓倾结构面 35m,斜孔进入边坡潜在滑动面或控制性陡倾结构面 58m。一般孔:进入中等风化层基岩 13m。8158洞室跨度(m) 8 沿洞顶轴线及洞侧,兼顾建筑边线 2040 2040 控制孔:1)进入洞底 25m;2)进入压力拱圈内。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25m。5851、对斜坡、基岩面起伏较大或岩层产状较陡地带,适当加密勘探点和增加勘探深度;2、控制孔占总数的 1/41/2,且每个地貌单元应有控制孔;3、场地起伏较大时,应根据预计整平标高调整孔深;4、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层,孔深应适当增加,控制孔应穿透软弱层;5、对重要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孔深。1.6.2 详勘1.6.2.1主要原则(1)布孔原则a、根据建筑物特性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b、岩质地基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c、勘探点宜按建筑物角点、周边、中心、柱列线和电梯井位置等布置;d、重大设备基础单独布点,重大动力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3 个;e、对发育有不良地质作用地段应专门布置工作。(2)勘探线、点间距和勘探深度a、土质地基(gb500212001)表 1.6.2.1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复杂 10151、勘探孔深度从基础底面算起;2、基底宽 b5m,条基3b,独立柱基1.5b,且5m;3、高层或需地基变形验算,控制孔孔深应大于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一般孔进入基底下 0.51.0b,且深入稳定层。中等复杂 1530简单 30501、同一建筑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大勘探点密度;2、单栋高层建筑4 个钻孔,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至少应有一个控制孔;3、大面积堆载或含有软弱下卧层,应适当加深控制孔的深度;4、当需进行地基整体稳定验算时,控制孔深度应满足验算要求;5、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应2b。b、岩质地基(db50/50051998)表 1.6.2.2工程条件 勘探工作布置原则 线距(m)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 备注建筑物安全等级 一级 沿建筑周边及柱列线 1020 102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58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35m 每单栋建筑4 孔二级 沿建筑周边及柱列线 1530153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35m, 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23m 每单栋建筑3 孔三级 沿建筑周边 252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23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 0.51m每单栋建筑不宜少于 2 孔,不得少于 1 孔边坡高度(m) 15 控制边坡卸荷带为主 1525 1020 控制孔:垂直孔进入控制性缓倾结构面 23m,斜孔进入边坡潜在滑动面或控制性陡倾结构面 45m。一般孔:进入中等风化层 12m。 垂直边坡的勘探线2 条815 垂直边坡的勘探线2 条8 垂直边坡的勘探线1 条洞室跨度(m) 8 沿洞轴线及两侧,沿建筑边线及柱列线 1020 1020 1)进入洞底0.53m;2)进入压力拱圈内;3)进入预计基底下 24m。 当场地受力层范围内洞室交叉、密集时,可适当加密勘探点线5815301530520151、控制孔占总数的 1/51/3,且每栋重要建筑物应有控制孔;2、上表主要指浅基础及筏板基础;3、预定深度内含有软弱层,孔深应适当增加,控制孔应穿透软弱层;1.6.2.2各类建筑物或基础勘察要求(1)高层建筑(jgj722004)每一单体的一级高层建筑,勘探点6 个;二级高层建筑,勘探点4 个;建筑平面为矩形时宜双排布置;不规则时,宜按突出部位的角点和中心布置;在层数、荷载和建筑体形变异较大处,宜布置适量勘探点;勘探点间距一般 1535m,为准确查明暗沟、塘、滨等异常带,勘探点间距适当加密;岩溶发育区适当加密,必要时按每个柱下布点;控制点占总数的 1/2 以上。(2)桩基1)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a、勘探点布置(土质地基)端承桩 12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宜控制在 12m;摩擦桩 2035m;复杂地基和大直径桩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点。b、勘探孔深度一般性孔为预计桩长以下 35d(d 为桩径) ,?摇?m,大直径5m;控制孔应满足下卧层验算的需要;钻遇软弱层时,适当加深;嵌岩桩钻入预计嵌岩面以下 35d,并穿过溶洞、破碎带,进入稳定层;可能有多种桩长方案时,据最长桩方案确定。2)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a、勘探点布置1/21/3 的控制孔,一级建筑3 个控制孔,二级建筑2 个控制孔;端承桩和嵌岩桩孔距 12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层面坡度10时,适当加密;摩擦桩孔距 2030m;复杂地质条件的柱下单桩基础应按桩列线布点,宜每柱设点。b、勘探孔深度控制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深度,一般孔深入桩端平面以下 35m;嵌岩桩深入持力层35d。3)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2004)a、勘探点布置控制孔1/3;端承桩、墩或端承力为主的桩宜按柱列线布设,孔间距 12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层面坡度10时,应适当加密;摩擦桩孔间距 2035m;大直径(800mm)的桩或扩底墩,当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宜每桩(墩)设点。b、勘探孔深度当以可压缩地层(包括全风化或强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时,控制孔应进入预计桩端持力层以下 510m 或 610d,一般孔应达到预计桩端以下 35m 或 35d;对一般岩质地基的嵌岩桩,控制孔进入预计嵌岩面以下 35d,一般孔进入预计嵌岩面以下 13d;遇断层破碎带应钻穿并进入完整岩体 35m;摩擦桩控制孔超过预计桩长 35m,一般孔超过预计桩长 12m。4)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b50/50051998)嵌岩桩从嵌岩面下 0.5m 起算,控制孔约 45d,一般孔约 3d。5)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检验桩底以下 3d 或 5m 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6)按勘察文件补充规定(试行) 钻孔深度以桩底为控制基准,控制孔进入预计桩底下不少于 5d,一般孔进入预计桩底下不少于 3d。且大直径桩不少于预计桩底下 5m,对重大基础还应适当增加孔深。(3)基坑工程1)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详见 p4243)本条主要适用于土质基坑的勘察。对岩质基坑按当地标准或当地经验进行勘察。a、勘探点布置勘察的平面范围宜超出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 23 倍,在深厚软土区应加大;复杂场地和斜坡场地的开挖边界外应适量布置勘探点;b、勘探孔深度为开挖深度的 23 倍。2)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b50/50051998)a、勘探点布置勘探线垂直边坡走向布置;勘察平面范围宜超出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 0.51 倍,有危险外倾结构面时为开挖深度的 1.01.5 倍;勘探点、线按表 1.6.1.2、表 1.6.2.2 确定;有危险外倾结构面时适当加。b、勘探孔深度控制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岩层 35m,在坡脚处应低于地形坡面最地点 12m。(4)边坡工程1)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a、勘探点布置勘探线垂直边坡走向布置;勘察平面范围应包括不小于岩质边坡高度或不小于 1.5 倍土质边坡高度, 以及可能对建筑有潜在安全影响区域;每一单独边坡段勘探线不少于 2 条,每条勘探线不少于 2 个孔;控制孔深度应穿过最深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层5m, 并应进入坡脚地形剖面最低点和支护结构基底下3m;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边坡应提供沿开挖线的地质纵横剖面。详勘勘探点、线间距表表 1.6.2.3边坡安全等级 线距(m) 点距(m)一级 20 15二级 20301520三级 30402025注:初勘的线距、点距适当放宽。2)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b50/50051998)a、勘探点布置勘探线垂直边坡走向布置;勘察平面范围宜超出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 0.51 倍,有危险外倾结构面时为开挖深度的 1.01.5 倍;勘探点、线按表 1.6.1.2、表 1.6.2.2 确定;有危险外倾结构面时适当加。b、勘探孔深度控制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岩层 35m,在坡脚处应低于地形坡面最低点 12m。3)按渝勘监字【2002】6 号文勘探孔布置及勘探剖面应垂直斜坡走向并控制斜坡评价所需范围;每条剖面至少 23 个勘探点,开挖线外侧应有勘探孔;对卸荷带应布置水平孔(或斜孔) ,必要时采用洞探,钻孔应控制可能破裂面以下 35m;安全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