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中药方.doc_第1页
慢性支气管炎中药方.doc_第2页
慢性支气管炎中药方.doc_第3页
慢性支气管炎中药方.doc_第4页
慢性支气管炎中药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支气管炎中药方慢性支气管炎, 药方, 本病, 患病率, 病程慢性支气管炎, 药方慢性支气管炎方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作持续 3个月,且连续 2 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这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呼吸道疾病。患病率约为 3. 9% 。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男多于女,进展缓慢,多在冬季发作。 根据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二型:1、单纯型:主要表现反复咳嗽、咯痰;2、喘息型:除单纯型表现外,常伴有喘息和哮鸣音。 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三期:1、急性发作期:指在 1 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可伴发热等各种炎症表现;或 1 周内,咳、痰、喘任何一项加剧,或重症病人明显加重。2、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和“炎症”。3、临床缓解期:指病人自然缓解或经治后症状基本消失,仅偶有轻微咳嗽和少最咯痰,至少持续 1 个月以上。x 线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本病后期常出现肺气肿征,最后可导致肺源性心脏病。 西医治疗:1、急性发作期:患者往往继发细菌感染,治疗以控制感染为主,并辅以镇咳祛痰药;2、慢性迁延期:治疗以镇咳、祛痰、平喘为主;3、临床缓解期;主要是加强锻炼、戒烟,预防感冒,减少发病,防止复发。本病属于中医“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医学三字经说:“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口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咳嗽、咯痰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多由外邪侵袭,肺气不宣,或脾虚不运,痰浊内生所致;喘息多由外邪郁闭,宣肃失常,或肺肾两虚,失于摄纳使然。从临床来看,急性发作期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缓解期多以正虚为主,兼以邪恋。其中脾肾阳虚是导致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故临证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治以清化热痰,止咳平喘之法;缓解期以扶正为主,尤其注重温补脾肾之法。或祛邪,或扶正,或二者兼而用之,当视病情而定。临证若能中西医结合治疗,则疗效更捷。 本节选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方共 30 首。其中有偏治急性发作期者,或偏治慢性迁延期者,有适于缓解期者,临证可视情选用。 1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 活血平喘汤【药物组成】 当归 15g,红花、桃仁、杏仁、五味子、化桔红各 10g,丹参、地龙、七叶一枝花各 30g。加减变化:属热痰者,加石膏、知母;属寒痰者加细辛、干姜;湿重者加白术、半夏。【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功效主治】 清肺化瘀,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临床运用】 治疗组( 服活血平喘汤)40 例中,男 23例,女 17 例,年龄 19 70 岁,平均 44 .6 岁,病程 3 - 10 年 32例,10 年以上 8 例;对照组( 服止嗽散)35 例中,男 21 例,女14 例,年龄 18 - 68 岁,平均 41 .5 岁,病程 3 -10 年 26 例,10年以上 9 例。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 15 例,显效 13 例,好转11 例,无效 1 例,显效率 70% ,总有效率为 97 .5% ;对照组临床控制 6 例,显效 7 例,好转 15 例,无效 7 例显效率 37. 1% ,总有效率为 79 .9% 。两组比较,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1,p 0 05)。【经验体会】 慢性支气管炎的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常导致肺、肾、心、脾亏虚,气滞血瘀,痰凝饮停而演变为“ 肺胀”。痰气交结,气滞血瘀是其根本病理因素。方中当归、红花、桃仁、丹参活血化瘀,地龙、七叶一枝花清肺化瘀平喘,杏仁、五味子、化桔红化痰止咳,全方具有清肺化瘀,化痰止咳平喘,改善肺循环的功能。故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化痰止咳平喘的止嗽散。【方剂来源】 许文清 活血化瘀止咳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8):504 2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2 连翘赤芍汤【药物组成】 银花 30 - 45g,连翘 15 -30g,马鞭草 30g,黄芩 15g,黄芪、茯苓各 20 -30g,当归、党参、白术各 10 -15g,赤芍、丹参各 25g,陈皮、杏仁各 10g,甘草 6g。加减变化:痰少质粘稠者,党参易太子参 15 - 30g,去茯苓加麦冬 10g,生地 10 - 15g;痰多质粘稠加桑白皮 15 -30g,海浮石 30g;痰多质清稀夹粘丝加半夏 10g;喘重加炙麻黄 3 -6g,地龙 10g;动则喘甚加白芍、仙灵脾各 10 -15g;发热重加生麻黄 6 - 10g,生石膏 30 - 60g。【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并配合西医抗感染、平喘等常规治疗。【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运用】 治疗组 68 例,其中男 36 例,女 32 例;年龄:43 -64 岁,平均 56. 5 岁;病程:4. 5 -12 年,平均 8 .2 年。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53 例,其中男性 31 例,女性 22 例;年龄:41 - 62 岁,平均 54. 6 岁 ;病程:3 5 -11 5 年,平均 7 .8年。结果:治疗组显效 49 例,有效 17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7 .1% ;对照组显效 29 例,有效 16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率为 84 .9%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经验体会】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虚,急性发作期又以热证为主,并有瘀象,故用连翘赤芍汤以扶正消瘀祛邪。方中益气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可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协调清热药二花、黄芩祛邪;同时配合应用活血药丹参、赤芍等,不仅可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运,有利于炎症的吸收,而且还具有抑菌、抗病毒、调整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马鞭草止咳。诸药合用,共奏其效。【方剂来源】 王庆民,等 以清热益气活血汤为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68 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9):441 3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3 麻黄二三汤【药物组成】 麻黄、半夏、陈皮各 6g,茯苓、白芥子、苏子、炒莱菔子各 10g,甘草 3g。加减变化:热痰型加金银花、蒲公 英、地 丁 草、瓜 蒌 各15g;寒痰型加细辛 5g,干姜 3g,五味子 6g,款冬 10g。【治疗方法】 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15 天为 1 疗程。停用一切西药。【功效主治】 宣肺止咳化痰。主治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运用】 本组 48 例,男 29,女 19 例。年龄 30 -70岁,病程 6 -29 年。结果:临床控制( 咳、痰恢复到急性发作期前水平)18 例;有效(咳、痰好转,但未达到急性发作期前水平)26 例;无效(咳、痰无改善)4 例。总有效率 91 .7% 。【经验体会】 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痰饮范畴。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粘液腺泡明显增多,腺管扩张,杯状细胞也明显增生。受寒热刺激后,腺体分泌亢进,痰液阻塞气道,致咳嗽、咯痰而进入急性发作期。本病的实质乃痰饮内阻、肺失宣降,治疗以化痰宣肺宣肺为主。本方由麻黄加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组成。方中麻黄宣肺止咳;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三子养亲汤顺气降逆,化痰消滞。其以祛痰为重点,宣肺与肃肺并用,再根据寒热变化,分别加用清热解毒或温化寒饮之品,切中病机,故能取得较好疗效。【方剂来源】 陈志斌,等 麻黄二三汤加味治疗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48 例。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1996,6(2):9 4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4 加味三拗汤【药物组成】 炙麻黄、炙甘草、桔梗、前胡、葶苈子各 6g,苦杏仁、炙紫菀、浙贝母各 9g,旋复花(包煎)10g。加减变化:寒痰型去葶苈子加细辛 3g,姜半夏 6g,五味子4g;痰湿型加苍术、白术、法半夏各 9g,陈皮 6g;痰热型加桑白皮 10g,鱼腥草 12g;痰多喘甚加炒苏子、炒莱菔子各 9g;兼表证加荆芥 6g,薄荷 5g;口渴发热加生石膏 15g,炒黄芩 9g;胸痛加瓜蒌皮、郁金各 10g;便秘加全瓜蒌 12g;浮肿加车前子、云苓皮各 12g。【治疗方法】 水煎,每日 1 剂,分 2 次服。【功效主治】 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运用】 本组 128 例,男 96 例,女 32 例;年龄最小13 岁,最大 84 岁。临床分型属单纯型 89 例,喘息型 39 例。结果:用药 3 - 15 剂,91 例显效,31 例好转,6 例无效。【经验体会】 慢性支气管炎可因脏气虚损,痰浊内蕴,复感外邪,以致肺失宣降所致。治疗采用宣肺平喘的三拗汤为主,加入葶苈子、旋复花下气消痰,助麻、杏肃肺平喘;桔梗、前胡宣肺祛痰,疏理肺气;浙贝母、紫菀化痰止咳。诸药配合,共奏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功。故疗效满意。【方剂来源】 孙大兴 加味三拗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 128 例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2):65 5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5 清肺平喘汤【药物组成】 洋金花 0 8 -1g,鱼腥草 24g,黄芩 20g,桔梗 12g。加减变化:开始洋金花每剂 1g,3 剂后每剂 0 8g。【治疗方法】 水煎 2 次,取汁 300ml,分 3 次服,8 小时 1次,每日 1 剂。【功效主治】 清肺止咳,平喘祛痰。主治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临床运用】 本组 50 例,男 28 例,女 22 例。年龄 28 -45 岁 9 例,45 -73 岁 41 例。病程 8 - 30 年。结果:临床控制12 例,显效 16 例,有效 18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92% 。【经验体会】 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系素有痰饮内伏,复感邪热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故拟清肺平喘汤治疗。方中以洋金花平喘祛痰,并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抑制支气管粘液腺体分泌,止咳平喘,减少痰液;鱼腥草、黄芩有清肺解毒,抗菌消炎,控制感染之功;桔梗止咳祛痰。全方清肺平喘,止咳化痰。具有缓解症状,改善肺部通气功能的功用。【方剂来源】 杨少彦,等 清肺平喘汤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 50 例 陕西中医,1995;16(4):146 6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6 清气化痰汤【药物组成】 全瓜蒌、茯苓各 20g,半夏、杏仁、陈皮、枳实、黄芩各 12g,胆南星 10g。加减变化:痰热型加银花、连翘、鱼腥草;痰湿型加附片;脾肺虚加党参、黄芪;喘促甚者加苏子,前胡,桑白皮。【治疗方法】 水煎,每日 1 剂,分次服用。【功效主治】 健脾燥湿化痰,宣肺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临床运用】 本组共 80 例,其中男 76 例,女 4 例,年龄40 - 50 岁 10 例,50 -70 岁 70 例;病史最短 3 年,最长 20 年,既往有吸烟嗜好者 77 例,伴有肺气肿者 19 例。根据临床表现分型:痰湿型 52 例;痰热型 18 例;肺脾两虚型 10 例。经服药治疗,结果:治愈 7 例,显效 18 例,有效 47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 率 90% 。痰 湿 型 总 有 效 率 91. 4% ,痰 热 型 总 有 效 率89% ,肺脾两虚型总有效率 90% 。【经验体会】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大多数由于外邪犯肺,肺失肃降而引起咳嗽。久咳伤肺,肺气亏虚,进而损及脾胃功能,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积液为痰,上渍于肺,因痰而咳,痰浊壅肺或肾不纳气则喘。清气化痰汤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热、咳、痰、喘”主证,清温异举,荡涤痰浊,调理脾胃。方中用二陈加茯苓,健脾燥湿,化痰治其本;配以胆南星、杏仁、蒌仁、黄芩、枳实,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治其标。标本兼治,药物切中病机,故疗效满意。【方剂来源】 杨大洪 清气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0 例 北京中医杂志,1994;(1):37 7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7 清肺效灵汤【药物组成】 麻黄、川贝各 6g,杏仁、瓜蒌、黄芩、橘红、桔梗、苏子、苏叶各 10g,石韦 20g,沙参 15g,茅根 12g。加减变化:湿盛痰多,舌苔白腻不渴者加半夏、厚朴;肺气不降,咳喘痰热甚者加生石膏、枇杷叶;咳嗽、咽痒痛者加荆芥穗、蝉衣、射干、板蓝根。【治疗方法】 水煎,日 1 剂,分 2 次服,7 -15 剂为 1 疗效。治疗期间不使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西药。【功效主治】 清化湿热,化痰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运用】 本组 100 例,男 44 例,女 56 例,年龄 6 -64 岁,病程 2 - 40 年。均经 x 线摄片和肺功能检查确诊。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 39 例、单纯型 40 例,支气管哮喘 20例,由肺癌致咳喘者 1 例。结果:显效( 咳嗽气喘症状消失,可平卧,活动能力较前明显增加,随访 3 年无复发)74 例;有效(咳嗽气喘症状消失,可平卧,活动能力增加,随访 3 年症状基本无复发)24 例;无效( 治疗后咳嗽气喘症状无改善,或易复发者)2 例,总有效率 98% 。【经验体会】 顽固性咳喘病位在肺,肺主气,具有宣发肃降的功能,其气以降为顺。对于慢性咳喘病,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是治疗的关键。清肺效灵汤以清化湿热,化痰平喘,使痰清气顺。本方以麻黄辛苦温,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辛甘寒,清肺胃之热以生津;石韦、茅根滋阴养肺;瓜蒌宽胸理气;杏仁、苏子止咳平喘;川贝、橘红化痰止咳;桔梗载药上行,入肺经,对于病程长,反复感染,迁延不愈,反复长期用多种抗生素效果不佳者尤其适用。【方剂来源】 蒲绥春 清肺效灵方治疗咳喘 100 例疗效观察 湖南中医杂志,1995;11(2):25 8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8 加味神秘汤【药物组成】 炙麻黄、厚朴、前胡各 12g,杏仁、桃仁、苏子、炙甘草各 10g,车前子(包煎)15g,五味子、陈皮、柴胡、细辛各 6g。加减变化:肺热痰热明显者加黄芩、浙贝母、知母、鱼腥草、生石膏;湿痰较盛者加半夏、莱菔子、云苓;饮停阳虚者加干姜、桂枝;有瘀血象征者加益母草、地龙;伤津肺燥者加沙参、麦冬;气虚汗多加人参、黄芪、白术;兼呼多吸少,肾虚腰酸者加淫羊藿、沉香、冬虫夏草。【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功效主治】 宣肺化痰,平喘止咳。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运用】 本组 116 例中,男 32 例,女 84 例;年龄6 - 78 岁。病程 2 -30 年。结果:临床控制 103 例,好转 11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8 .3% 。【经验体会】 慢性支气管炎多因痰饮内停,肺脾肾虚,加之气候变化,外感六淫邪气致肺失宣发肃降,而咳痰喘急性发作加重。治当宣肺化痰,平喘止咳。方中麻黄、杏仁、炙甘草为三拗汤,宣肺散邪,化痰平喘;苏子、陈皮、厚朴理气宽胸,化痰平喘;桃仁活血化瘀,车前子利水,皆能平喘;射干、细辛寒温并用,化饮抗组胺而助平喘;佐柴胡辛凉达郁,调节神经;前胡、五味子辛凉酸温,既助肾纳气,又制辛温发散之过。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平喘止咳之效。更配合辨证加减用药,以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咳、痰、喘诸症,获得较好疗效。【方剂来源】 范济平 神秘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116 例 河北中医,1993;2:19 9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9 清肝泻肺汤【药物组成】 桑白皮、地骨皮、瓜蒌皮、丹皮各 15g,柴胡6g,山栀、黄芩、百部、贝母、半夏、黛蛤散 1 包、枇杷叶各 10g。加减变化,青年患者酌加龙胆草、夏枯草;老年高血压患者酌加牡蛎、珍珠母;如陈咳连声不断,类似百日咳者,加用地龙、蜈蚣;伴有咳血者,加用代赭石、花蕊石、侧柏叶。【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功效主治】 清肝泻肺。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临床运用】 本组 78 例中,男 46 例,女 32 例,年龄最小14 岁,最大 78 岁。结果:显效 73 例,无效 5 例。【经验体会】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确指出咳嗽一症不可专责之于肺,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也可以引起咳嗽,临床“肝咳”患者所见不少,本组病例辨证皆属肝咳,其病因是由于患者情志不悦,郁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炎;或原属肝阳亢盛之体,生活起居一旦失调,导致肝阳上亢,木火刑金,而引起咳嗽。可见肝咳病本在肝,病位在肺,治疗应标本同治。本方由小柴胡汤合泻白散化裁而成。目的在于疏肝气,清肝火,泻肺热。临床观察表明,清肝泻肺汤治疗“肝咳”疗效显著。【方剂来源】 谢建农 清肝泻肺汤治疗“肝咳”78 例 江苏中医,1993;3:16 10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0 柴胡二陈汤【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法夏、陈皮、云苓、枳壳、桔梗各 10g,紫菀、款冬花各 15g,党参 12g,甘草 6g。加减变化:兼表寒证加苏叶、防风;鼻塞加辛荑花、苍耳子;咽喉痒痛加牛蒡子、玄参;声音嘶哑加木蝴蝶;干咳少痰加沙参、麦冬;痰黄加瓜蒌、竹茹;痰白加细辛、干姜;喘加三子养亲汤。【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功效主治】 燥湿化痰,佐以扶正祛邪。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临床运用】 本组 70 例患者,男 32 例,女 38 例。年龄小于 40 岁者 2 例,41 -50 岁者 20 例,51 岁 -60 岁者 28 例,61 -70 岁者 16 例,71 岁以上者 4 例。结果:临床痊愈 65 例;好转 5 例。服药最少者 2 剂,最多者 15 剂。服药 3 剂以内痊愈者 41 例,6 剂以内痊愈者 19 例,超过 6 剂痊愈者 10 例。【经验体会】 慢性支气管炎多因久咳而致正气亏虚,故易感外邪而发病。本病具有咳嗽、咳痰及喘息等症状,系肺炎宣肃、津失输布,湿聚为痰所致。柴胡二陈汤中小柴胡汤扶正祛邪,二陈汤燥湿化痰,桔梗、枳壳、紫菀、款冬花理气止咳,符合上述机理,故能获显著效果。用本方治疗本病单纯型及喘息型属痰湿壅盛者效果良好,属寒饮者则须温肺化饮,不宜用本方治疗。【方剂来源】 张善凌 柴胡二陈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0 例 湖北中医杂志,1995;(6):12 11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1 四佛草合剂【药物组成】 四季青 15g,佛耳草、苍耳草、黄芪各 30g,党参 45g。【治疗方法】 上药制成 500ml糖浆,为 1 周量,每日 3次,每次 20ml。【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扶正培本。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临床运用】 本组 330 例中,男 232 例,女 98 例,平均年龄 56 3 岁。其中单纯型支气管炎 158 例,喘息型 172 例。结果:近期临床控制 17 例,显效 74 例,好转 175 例,总有效率为80 .6% 。临床分期与疗效关系:急性发作期 105 例,其中临床控制 12 例,显效 5 例,好转 55 例,总有效率为 68. 6% ;慢性迁延期 225 例,其中临床控制 5 例,显效 69 例,好转 120 例,总有效率为 86. 2% 。【经验体会】 根据临床表现,慢性支气管炎可分为痰浊壅肺,肺失宣肃( 急性发作期),本虚标实肺、脾、肾虚及痰浊未清(慢性迁延期),以及正虚邪衰( 临床缓解期)三型。急性发作期治以肃肺平喘、化痰降浊为主,慢性迁延期治以“标本兼顾”为主,临床缓解期以扶正培本为治。方中四季青、佛耳草苦寒清热,止咳化痰;苍耳草祛风散热;黄芪、党参益气扶正。综观全方,功可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扶正培本。从慢性迁延期和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比较来看,本方更适宜于慢性迁延期。【方剂来源】 郭一钦,等 四佛草合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330 例临床小结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3):33 12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2 三三二陈汤【药物组成】 麻黄、杏仁、陈皮、板蓝根、北沙参各 10g,茯苓 20g,苏半夏、炙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 6g,瓜蒌皮15g,生姜 3 片。【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功效主治】 清热降逆,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临床运用】 治疗组(服三三二陈汤)300 例中,男 166例,女 134 例,年龄 1 岁 -60 岁,平均 38 25 岁;病程 5 年以下102 例,6 年 - 10 年 120 例,10 年以上 78 例。对照组(服麻杏石甘汤加导痰汤)100 例中,男 51 例,女 49 例,年龄 6 - 60岁,平均 38 4 岁;病程 1 年 - 5 年 30 例,6 年 - 10 年 39 例,10年以上 31 例。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 105 例,显效 103 例,好转 86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 98% ;对照组临床控制 15 例,显效 10 例,好转 50 例,无效 25 例,总有效率 75%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经验体会】 三三二陈汤由三拗汤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加减组成。以三拗汤之宣肺,二陈汤之祛痰,三子养亲汤之降气诸功合用而成为治疗咳喘的一个有效方剂。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半夏、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瓜蒌皮降气化痰止咳,云苓健脾渗湿,生姜、甘草调和脾胃。方中以健脾化湿之品配以麻黄、杏仁等宣降肺气,切合肺、脾两脏生理机制。再以北沙参补肺气,清肺火,保养肺胃之阴,协调麻黄发散及半夏等药温燥之偏;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清除肺系疾患。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清热降逆,止咳平喘之功。故其临床疗效显著。【方剂来源】 陈友泉,等 治咳喘十三味汤对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临床及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27 13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3 附子生脉饮【药物组成】 制附子 10 - 30g(先煎半小时),补骨脂 10- 15g,菟丝子、山药、枸杞、麦冬各 15 - 20g,五味子、杏仁、米壳各 10g,党参、黄芪、仙鹤草各 20 -30g,牛蒡子 9g,核桃仁 3个。加减变化:肺气虚表现明显时,可重用黄芪;脾阳虚表现明显时可重用党参,加用焦白术、云苓,并用小量陈皮、半夏。【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功效主治】 温肾纳气,止咳平喘。主治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运用】 本组 58 例中,男 24 例,女 34 例,年龄最小12 岁,最大 70 岁。结果:临床控制 12 例,显效 14 例,好转 29例,总有效率为 94 .9% 。【经验体会】 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其辨证要点在于咳喘日久,动则喘促气急,呼多吸少,无痰或少痰,同时兼见肾虚的表现。方中补肾阳与补肾阴同时并举,而随其临床表现有所侧重,目的就在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使之阴阳协调,气归于肾,咳喘自平。配黄芪、党参目的在于保肺健脾,米壳以定咳喘,配牛蒡子以制其壅涩之弊。仙鹤草称脱力草,具有补益之功,且能止咳喘。诸药合用共奏温肾纳气,止咳平喘之功。对于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好。【方剂来源】 程广里 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 58 例治疗总结 吉林中医药,1985;(6):11 14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4 甘露消毒丹【药物组成】 飞滑石、绵茵陈各 15g,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射干、连翘、藿香各 10g,白蔻仁 4g,木通、薄荷(后下)各3g。加减变化:若咳喘甚者,加麻黄、杏仁;痰黄明显者加二花、蒲公英;头痛者加白芷、川芎;口渴不欲饮者加芦根;大便秘结者加生地、大黄;唇绀舌紫暗有瘀斑者加丹参。【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功效主治】 清化湿热,宣通肺气。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咳喘。【临床运用】 本组 68 例中,男 36 例,女 32 例。年龄 16-26 岁 24 例,27 - 37 岁 10 例,38 - 48 岁 6 例,49 - 59 岁 12例,60 - 70 岁 16 例,平均年龄 27 岁。结果:临床治愈 42 例,有效 24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7 .1% 。【经验体会】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咳喘,多属本虚标实证。根据临床观察,急性发作期病变主要在肺,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不效者,大多表现为湿热症,其病因病理一般为湿热外袭于肺,或外感风寒湿郁而化热,或肺中痰湿蕴而化热,或脾胃湿热上犯于肺。湿热所致咳喘在新病时应以清化上焦 湿热为主,用药必须以甘露消毒丹之“轻灵”为原则,方用藿香、连翘、薄荷、白蔻仁、木通等芳香轻灵之性,达到轻举上浮,走窜入肺,醒脾化湿,宣通肺气之效。黄芩清上焦湿热,滑石、菖蒲加强了清热化湿的效果。肺为贮痰之器,而方中川贝、射干搜剔肺中凝结之痰热。诸药共奏清热化湿,宣通肺气之功。需要注意,此方不可久用,中病即止。【方剂来源】 陆修坤 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咳喘 68例 江苏中医,1995;(11):7 15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5 柴胡姜辛汤【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法半夏、枳壳各 9 耀 12g,干姜 6耀 9g,细辛、甘草各 3 耀 6g,五味子、杏仁各 10 耀 15g。【治疗方法】 日 1 剂,水煎服,分 2 次温服,5 日为 1 疗程。【功效主治】 解郁散火,化饮止咳。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所致久咳。【临床运用】 本组 52 例,男 19 例,女 33 例,病程 8 耀 15天者 7 例,16 耀 30 天者 23 例,31 耀 60 天者 22 例。临床表现主要是夜间咳嗽剧烈,咯白色泡沫样痰,发热或寒热往来,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心烦、气急、自汗、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或弦数。结果:显效(临床症状基本解除)13 例,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35 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4 例,总有效率92 3% 。【经验体会】 本组久咳病例,属外感咳嗽范围。其病因病机为外邪不解,少阳气机郁遏,肺气失于宣肃,与肝、胆和三焦的气机失调有关。治当清解少阳郁火,兼化饮止咳。陈修园云:“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的确是治疗郁火久咳的经验之谈。本方去小柴胡汤中人参、大枣之甘腻,加枳壳协助柴胡、黄芩宣畅气机,清解郁火;加杏仁降肺气,配合柴胡降浊升清,使痰液下行;加细辛、干姜,配半夏,既能化饮止咳又能通调水道;加五味子,取其酸敛止咳且防干姜、细辛过度辛散,姜、细、味同用,收散并举、相反相成;全方共奏解郁散火,化饮止咳之功。【方剂来源】 薛堂语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久咳疗效观察 山西中医,1995;11(6):12 16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6 三伏阳和汤【药物组成】 熟地 30g,鹿角胶 15g,细辛 3g,白芥子、五味子、甘草各 10g,紫河车(吞)、炙麻黄、肉桂各 5g。【治疗方法】 一律在三伏天服药,每日 1 剂,分 2 次服,疗程为 30 天。若遇病人急性发作,改用急性期方剂治疗。禁忌:有干咳、无痰、咯血、盗汗者禁用。【功效主治】 温阳散寒,扶正固本。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临床运用】 本组共 119 例,其中男性 98 例,女性 21例;年龄在 35 -70 岁之间;病程最长达 45 年,最短 5 年。全部病例均有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经上述治疗后,结果:显效(咳、喘、痰明显改善或本年不发作)74 例,好转( 咳、喘、痰三症均有一定程度减轻)31 例,有效( 三症略有减轻)12 例,无效(诸证未见改善)2 例,总有效率为 98. 3% 。【经验体会】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多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之邪、侵袭肺系而发病。其病在肺,其本在肾。预防该病要比治疗更有意义。“冬病夏治”即“缓则治其本”。夏用阳和汤能两热相得,更能扶正祛邪。方中肉桂、细辛、鹿角胶善温肾补阳,配熟地滋补肾阴,麻黄宣肺平喘,配伍五味子敛阴。阴中有阳,开合得宜。更用紫河车善补不足,共奏温阳散寒,扶正固本之功。实践证明阳和汤既能改善症状,又能提高体质,对慢支的防治效果显著。【方剂来源】 吴秀珍,等 三伏阳和汤防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119 例观察 四川中医,1994;(10):32 17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7 加味肾气丸【药物组成】 熟地、山萸肉、茯苓各 15g,山药、淫羊藿各30g,附子、红参、泽泻各 10g,丹皮、肉桂、五味子、罂粟壳各8g,冬虫草、蛤蚧粉各 3g。【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功效主治】 补肾壮阳,纳气平喘。主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运用】 本组 32 例均为男性,年龄 50 - 75 岁之间,平均年龄 62 岁。病史最短为 10 年,最长为 20 年。经 x线检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 20 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早期肺心病 12 例。结果:显效 8 例,好转20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87 .5% 。【经验体会】 本组患者年龄比较大,病史比较长,病位虽在肺,久则累及脾肾,致脾肾阳虚。故治以补肾壮阳,纳气平喘。该方以金匮肾气丸加淫羊藿、冬虫草、红参益气补肾壮阳;五味子、罂粟壳、蛤蚧纳气平喘。全方配伍严谨,紧扣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病机,故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方剂来源】 杨德放 补肾法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32 例 陕西中医,1989;(8):353 18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8 升阳益胃汤【药物组成】 柴胡、防风、白术、茯苓各 15g,羌活、独活、半夏、陈皮、白芍、炙甘草各 10g,黄芪、党参各 20g,大枣 5 枚。加减变化:急性发作期加鱼腥草、桑白皮、紫苏子等;缓解期加仙茅、仙灵脾、菟丝子等。【治疗方法】 浓煎成 150ml溶液,每日 1 剂,分 2 次口服。辅以吸氧,2 周为 1 个疗程。【功效主治】 升发阳气,健脾补肺。主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运用】 共观察 98 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50例,其中男 47 例,女 3 例;年龄 55 - 69 岁 28 例,70 -85 岁 22例;病程 5 -19 年 33 例,20 - 30 年 17 例。对照组(单纯西医组)48 例,其中男 43 例,女 5 例;年龄 55 -69 岁 29 例,70 - 85岁 19 例;病程 5 -19 年 35 例,20 - 30 年 13 例。两组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病史。合并肺气肿、肺心病例数等情况均基本相似。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 13 例,显效 21 例,好转 12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92% ;对照组临床控制 12 例,显效 19 例,好转 5 例,无效 12 例。总有效率为 75% 。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说明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经验体会】 肺金为脾土所生,老年人多脾胃素虚,不能散精归肺则肺亦虚,因而咳嗽、咯痰、上气喘息。本方体现了治肺从脾胃的理论,方中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阳气,使脾的健运而脾气生,达到补肺效果。从组方上看,本方既有扶正固本的玉屏风散,又有燥湿化痰的二陈汤,其标本兼顾的功效尤适宜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方剂来源】 高健,等 升阳益胃汤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50 例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19 19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19 补肾平喘汤【药物组成】 党参(或红参)15g,白术、淫羊藿、地龙、熟地各 30g,补骨脂、茯苓、法半夏、白芍各 15g,干姜、水蛭各 6g。加减变化:若恶寒微热、头痛鼻塞、咳嗽频作,痰白清稀者,去干姜、熟地,加桂皮、生姜各 10g,杏仁、百部各 15g,炙麻黄 6g;痰黄粘稠、咽干渴饮者,去干姜、淫羊藿、加黄芩、桔梗各 15g,鱼腥草、生石膏各 30g,且熟地改用生地;喘咳气短、声低自汗者,加黄芪 30g,五味子 15g,加制附片 15 - 25g;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者,加丹参 25g,桃仁 12g;食少便溏、苔厚腻者、去熟地加苡仁 30g,炒苍术、厚朴各 15g。【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功效主治】 温脾补肾,化痰平喘。主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运用】 本组 40 例中,男 26 例,女 14 例;年龄 50- 59 岁 14 例,60 - 69 岁 17 例,70 岁以上 9 例;病程最短 4年,最长达 40 余年。结果:临床症状控制 8 例,占 20% ;显效14 例,占 37 .5% ;有效 12 例,占 30% ;无效 6 例,占 12 5% ;总有效率为 87. 5% 。【经验体会】 本病多由咳嗽治之不当,或失治,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不愈所致。病久必虚,初期以肺虚为多见,久则伤及脾肾。故脾肾亏虚是形成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在根据。治疗该证当以温脾补肾,化痰平喘为法。方中党参、白术、淫羊藿、熟地、补骨脂温补脾肾,辅以干姜之辛温,鼓舞参、术之健运,茯苓、半夏健脾渗湿,化痰止咳,白芍收敛肺气,地龙、水蛭活血化瘀。实践证明,凡属脾肾气( 阳)虚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无论哪一期,皆可用本方加减。【方剂来源】 宋代义 脾肾双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四川中医,1996;(3):24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20 二陈四君汤【药物组成】 陈皮、半夏、白茯苓、黄芩、薏苡仁各 12g,党参、山药各 15g,白术、桔梗、莲子肉、甘草各 9g,麻黄、葶苈子各 6g。加减变化:发热者加柴胡、鱼腥草各 12g,便秘者加火麻仁 6g。【治疗方法】 水煎浓汁 200 - 300ml,每日 1 剂,早晚各服 1 次,7 天为 1 疗程。配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及呼吸兴奋剂、止咳化痰平喘、吸氧等综合方法治疗。【功效主治】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临床运用】 共 113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单纯西医组)。治疗组 58 例,男 39 例,女 19 例,年龄 18 - 76岁,平均 56. 3 岁。对照组 55 例,男性 36 例,女性 19 例,年龄19 - 80 岁,平均 61 .6 岁。所有病例均有反复发作史,慢性咳喘史,少则 2 年,长者达 40 余年。肺部 x 光拍胸片及胸透113 例均报告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改变。经用上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 23 例,有效 29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89 .65% 。对照组显效 14 例,有效 22 例,无效 17 例,总有效率 65 .45%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 p 0 .05。【经验体会】 本病常累及肺、脾、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主水之脏,痰湿为本病发病中的重要机理。陈皮、半夏益气汤旨在截断生痰之源,且开通祛痰之路,有宣肺祛痰平喘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陈皮、半夏有镇咳、祛痰、抑菌抗炎等作用,对支气管有扩张作用,甘草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有祛痰镇咳作用。麻黄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葶苈子有泻肺消痰平喘之功效,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均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诸药合用。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肯定。特别是对老年病患者,脾虚型慢性气管炎哮喘者疗效尤为显著,尤其适宜于长期应用抗生素及西药治疗疗效较差的患者。【方剂来源】 杜立峰,等 中药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113 例疗效观察 四川中医 1994 (10):3 21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21 归贝苦参汤【药物组成】 当归、贝母各 15g,苦参 10g。加减变化:痰粘难咯者,加瓜蒌仁 24g,杏仁 10g;干咳少痰者,加麦冬 24g,沙参 12g,舌苔黄腻者,苦参用 15g;舌苔薄者,苦参用 6g。【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早晚分服。【功效主治】 润肺开郁,止咳化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运用】 本组 21 例中,男性 12 例,女性 9 例;年龄最大者 79 岁,最小者 26 岁;病程最长 35 年,最短 3 年。结果:痊愈 18 例,好转 3 例,全部有效。服药最少 5 剂,最多 21剂,平均 13 剂。【经验体会】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多见。其属阴虚肺燥者亦不少,此型往往兼见大便难。治当滋阴清热,润肠通便。方中当归可治胸中咳逆上气;贝母能治咳嗽上气;苦参苦寒趋下,清湿热通淋涩,开下窍以安五脏。药理研究证明,当归有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作用,贝母可镇咳、祛痰、解除平滑肌痉挛,苦参能扩张肾血管,兴奋膀胱平滑肌。三药合用,润肺开郁,止咳化痰,启下缓上,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之良方。【方剂来源】 朱树宽 归贝苦参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1 例 浙江中医杂志,1993;(3):105 22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22 十味贝砂散【药物组成】 川贝母 30 - 60g,硼砂、石膏、胆星各 40 -80g,橘红 20 -50g,半夏、甘草、朱砂( 另研)各 20 - 40g,麻黄15 -30g,冰片 5 -10g(另研)。【治疗方法】 上方共研为末,高压灭菌或用高温蒸 30 -40 分钟,分装为每包 3g、5g两种剂量。1 -2 岁服 0 .1 - 0. 5g,3 -6 岁服 1 - 1 .5g,7 -15 岁服 2 - 2. 5g,16 岁以上每服 3 -5g,早晚饭后温开水送服。【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解毒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运用】 本组 359 例中,男 149 例,女 210 例;年龄最大者 75 岁,最小者 1 5 岁;病程最长 15 年,最短 4 个月;单纯型 201 例,喘息型 158 例。结果:治愈 293 例,好转 61 例,无效 5 例,总有效率为 98. 5% 。【经验体会】 本组观察表明,该方对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好,特别是年老体弱遇冷反复发作者;或内伤阴虚火旺,或兼湿痰者效果亦佳。方内川贝母、橘红、半夏、胆星、硼砂相伍,具有润肺散结,止嗽燥湿化痰之功;麻黄发汗平喘,石膏解肌清热生津止渴,朱砂安神定惊解毒,配冰片通窍散上焦郁火,用甘草和中缓急,本方无副作用,老幼皆宜,服用药量少,效果较好。【方剂来源】 贾锐,等 十味贝砂散治疗慢性气管炎359 例 辽宁中医杂志,1987;(5):14 23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23 参连平喘汤【药物组成】 丹参 12g,川黄连 4g,法半夏、陈皮、栝楼皮各 10g,田三七末(冲服)1 5g,甘草 6g。加减变化:发绀者加干姜、苏子、葶苈子;胸闷、胸痛者加柴胡、郁金、桃仁;胃痛加瓦楞子、砂仁;气虚者加党参、白术;血虚者加当归、白芍;顽痰加海浮石、白前、贝母。【治疗方法】 水煎,每日 1 剂,分 3 次温服,14 天为 1 疗程。【功效主治】 行气化痰,活血祛瘀。主治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运用】 本组 35 例,其中男性 28 例,女性 7 例;年龄最小 43 岁,最大 69 岁;病程最短 2 年,最长 22 年。经用上方治疗,结果:显效 9 例,有效 22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88 .6% 。【经验体会】 本病由于反复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及过敏等,导致组织学的改变,支气管弹性减弱,分泌物堆积,最后因支气管通气障碍,致使氧交换障碍而出现发绀。具有病程长,症状反复加重的特点。病因为痰邪致病,痰湿交杂,痰凝阻滞,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因此,活血化痰为其主要治则。参连止嗽汤中法半夏、陈皮,栝楼皮、川黄连具有化痰作用;丹参活血祛瘀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田三七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化痰,活血化瘀,故治疗本病能收到满意疗效。【方剂来源】 张丽容 活血祛痰法治疗哮喘性慢性支气管炎 35 例 新中医,1995;(7):40 24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24 清肺灵冲剂【药物组成】 前胡、杏仁、桔梗、瓜蒌、桑白皮、连翘、黄芩、元参、寸冬、陈皮、鱼腥草、枇杷叶各 20g。【治疗方法】 上方研成粉末加工制成冲剂。每次 1 袋(10g),开水冲服,每日 3 次。【功效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因急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等引起的咳嗽。【临床运用】 本组 50 例中,男 27 例,女 23 例。所有病例均有咳痰黄稠或黄白粘稠,咯痰不爽,口干或渴喜冷饮,胸闷喘促,发热或无热。舌苔黄白而腻、舌质红,脉滑数或弦滑等证。结果:痊愈 16 例,临床控制 12 例,显效 11 例,好转 9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6% 。【经验体会】 本组 50 例,中医辨证皆属痰热型咳嗽。本病多为外感寒凉诱发,如治疗不当,寒郁化热、热灼肺津、炼液成痰,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治当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中前胡、杏仁、桔梗、枇杷叶,宣降肺气,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前胡、连翘善宣散外感风热之邪。桑白皮泻肺热,黄芩、鱼腥草清肺经热毒。瓜蒌清化热痰,玄参、寸冬清养肺阴,陈皮理肺化痰。总观全方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临床观察表明,清肺灵冲剂对痰热型咳嗽疗效佳。【方剂来源】 何秀芬 清肺灵治疗痰热咳嗽 50 例临床观察 黑龙江中医药,1986;(4):16 25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25 温阳补肾汤【药物组成】 陈皮、半夏各 10g,茯苓、党参、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各 12g,黄芪、生熟地( 各)15g,山萸肉9g。加减变化:湿热较重者加黄芩 12g,全瓜蒌 30g;阳虚较重者去半夏,加附片 6 耀 9g。【治疗方法】 水煎服,日 1 剂,分 3 次口服。14 日为 1疗程。连续治疗 4 - 6 个月。【功效主治】 温补肾阳,健脾化痰。主治激素依赖型慢型喘息型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临床运用】 本组 28 例中,男 27 例,女 1 例;年龄最小42 岁,最大 78 岁。病程最短 7 年,最长 30 年。全部病例均使用激素,时间 3 - 8 个月不等。结果:临床控制 4 例,显效15 例,有效 5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 85 .71% 。【经验体会】 中医学认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的呼吸活动要靠肾的摄纳功能来协助。而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病人由于久病及肾,加上年龄多在 60 岁以上,已“ 天癸竭“ 肾脏衰”,肾中精气不足,故临床主要表现为肾阳虚、肾不纳气的证候。温阳补肾方通过运用补骨脂、菟丝子等温阳补肾之品“ 补其不足”,恢复了肾的阴阳平衡,因而促进了肾脏正常纳气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方剂来源】 张永涛 温阳补肾法治疗激素依赖性慢喘支 28 例 江苏中医,1995;(8):6 26 分享慢性支气管炎方 26 补肾鹤龄丸【药物组成】 附子、补骨脂、仙灵脾、肉桂、黄芪、党参、白术、葛根各 10g,丹参、赤芍、川芎各 15g。【治疗方法】 上药经加热浓缩制成煎膏,加适量蜂蜜为丸,每丸含生药 9g。每次 1 丸,日 2 次,连服 3 个月,为巩固疗效以第 4 个月开始每日晚服 1 丸,连续 1 年停药。急性发作,咳、痰、喘严重者可适当对症处理。【功效主治】 扶正固本,补气壮阳,活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