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源市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2008年济源市政府批准实施了济源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年),同年,该规划被纳入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目前,规划中提出的生态工程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业产业总产值等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但森林抚育和改造、林业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等任务仍然较重,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提升空间很大,林业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全市林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依据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新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我市组织编制了济源市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第一章 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实施成效和面临的形势第一节 工程实施的主要成效一、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济源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年)实施5年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9.312万亩,封山育林9.600万亩,飞播造林8.383万亩,成林面积5.7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4.39%,较规划实施前提高了2.01个百分点。完成中幼林抚育12.512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5.183万亩,森林质量普遍提高。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和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的实施,使我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效益显著的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二、林业产业稳步发展新增核桃经济林6.670万亩,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7.225万亩,年产量2.319万吨;花卉和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0.615万亩,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达到7.54万亩;2012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0.8 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9.38亿元。三、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展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工作,并创建国家级生态文化企业1个,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处。黄河湿地和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已通过国家验收,二期工程正在稳步实施。南山森林公园和九里沟生态旅游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四、森林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政稽查、林地管理、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保障体系得到加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第二节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生态体系尚不完备,城乡结合部有待加强5年来,我市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多集中在山区防护林体系建设,侧重于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对平原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森林生态建设重视不够。随着我市工业化的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崛起,企业建设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群企矛盾也多由此产生。企业周边环境净化,建设防护林保护居民区和城市生活区的生活环境已成为林业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二、投资不足,造林成效不理想我市地处太行山地南坡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北岸,特殊的生态区位决定了该区域内的地表径流量和水土流失模数,将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是全省和我市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点治理区域。目前,我市的20余万亩宜林地多是基岩裸露、植被稀疏、地表径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困难造林地,造林难度大,成林成本高,依据目前社会经济状况,每亩造林投资均在千元以上。生态省建设中,国家级、省级补助的造林经费每亩200元左右,市级财政补贴多用于重点区域,营造经济效益较差的生态林难以募集社会资金,上述原因造成了该区域造林经费的缺口偏大,造林质量因资金问题下降,造林成效不太理想。三、抚育措施落后,森林质量不高我市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和国家公益林区森林采伐限额的影响,中幼林抚育管理多采用割灌和修枝进行,缺乏必要的间伐措施,无法对林木密度和林分郁闭度进行调整,中幼林抚育的效果不佳。由于生态林地长期没有较好的效益产出,农民的经营热情不高,集体林地的林相越来越差,生态效能有所下降。四、基础设施薄弱,支撑保障能力不强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省级投资实行“以奖代补”,支撑体系没有按规划要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林业资源管理和监测手段落后,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薄弱,良种使用率低,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人才队伍、林业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基层林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森林防火监测控制能力薄弱,森林公安基础设施也有待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压力不断增大。滞后的林业支撑保障能力与艰巨的林业建设和资源保护任务不相适应。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中,始终坚持生态建设第一,以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品位、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主线,统筹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绿色富民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壮美河山常在,灿烂文明永存。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围绕生态改善、环境宜居,重点建设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围绕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林区稳定,大力推动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围绕弘扬文化、提高素质、生态文明,积极推进文化体系建设;围绕科技进步、防灾减灾、管理高效,着力抓好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二、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山区、丘陵区立地条件差的困难造林地和生态区位重要的地段发展公益林,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以发展商品林为主,特别要注重沿黄生态涵养带的植被修复和建设工程,建好沿黄生态涵养带;平原区在完善生态廊道网络的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转换经营理念,由以造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通过示范带动,打造精品工程,提高造林质量;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旅游业,提高林业产业发展质量。三、依靠科技,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以突破核心技术、强化推广应用、优化创新环境为重点,不断增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有场圃改革,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形成林业改革全面推进的态势,为新时期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用体制机制创新为林业发展提供动力,用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四、改善民生,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发展民生林业。做到生态优先,寓产业发展于生态建设之中,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注重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兼顾。第三节 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17年,完成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绿色富民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四大综合体系建设,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面积、蓄积稳步增加,林种树种结构趋于优化,森林、湿地等系统功能大大增强,木材及其他林产品有效供给稳步增长,林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二、具体目标完成人工造林(含新造林和更新造林)18.311万亩,其中生态廊道0.330万亩,村镇绿化0.850万亩,山区造林更新15.075万亩,经济林2.056万亩;完成封山育林4.500万亩;完成飞播造林6.000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23.754万亩,其中生态廊道工程1.060万亩,山区营造林工程22.694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9.356万亩,其中生态廊道工程0.320万亩,山区营造林工程7.863万亩,经济林1.173万亩。提高林地生产力。新发展林下种植面积10.475万亩,林下养殖面积7.829万亩,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9个。新发展花卉苗木种植面积4.400万亩。建成济源市花卉苗木、核桃、林下种养3个林业产业化集群。新增林业总产值17.781亿元。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创建工作,创建绿化模范单位62个,创建生态文化示范村企12个,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8个,建成森林人家30个,建成森林公园1处、湿地公园2处。完成林业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林业防灾减灾、林木良种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林业信息化、基层林业服务能力、林业法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等支撑体系建设。第三章 提升工程总体布局第一节 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布局根据我市的自然区域特征,参照河南省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将全市划分为沿黄生态涵养带和太行山地生态区,形成“一区一带”的区域生态网络。一、沿黄生态涵养带黄河沿线涉及邵原、下冶、大峪、坡头、邵原林场、黄楝树林场,总面积120.543万亩,林地面积78.80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5.29%。该区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荒山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建设重点: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增加和改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沿黄观光林带,鼓励开展生态湿地和农家休闲旅游产业。二、太行山地生态区涉及王屋、承留、思礼、梨林、克井、五龙口、轵城、愚公林场、蟒河林场、大沟河林场和济水、天坛、沁园、北海、玉泉5个街道。总面积168.297万亩,林地面积94.2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3.74%。该区包括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区和城市建成区三个不同的地理分区。在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带上,分布了两个产业集聚区和众多规模以上企业,企业周边的空气质量较差,群企矛盾多发。建设重点:大力开展企业周边防护林和城郊防护林建设,提高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积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富民产业。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森林旅游,建设湿地公园。第二节 绿色富民产业体系建设布局依托林业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批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化集群,使之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建设以环城公路为轴心的济源市花卉苗木产业化集群。以北环路为重点区域建设园林苗木花卉物流核心区;以南环路为重点区域建设以高档盆栽盆景、鲜切花为主的生产核心区;207国道沿线以牡丹、紫薇为主建设核心生产区;以西环路区域为主建设园林苗木生产核心区。以沿黄河和沿太行山南麓为重点区域建设济源市核桃产业化集群;在坡头镇、大峪镇、下冶镇、邵原镇、克井镇、承留镇和轵城镇,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并加大对品种改良和果品深加工的扶持投入,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确保该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以西部山区为重点建设济源市林下种植、养殖集群;在承留镇、大峪镇、下冶镇、坡头镇、王屋镇、邵原镇和克井镇,加大合作社建设力度和龙头企业培植力度,积极开展示范带头作用,开发林下资源,利用林地发展畜牧业和中草药种植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大对经济林产品加工、果品储藏营销和木材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第三节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布局围绕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品位和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以黄河湿地和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南山森林公园、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黄楝树森林拓展训练中心等生态景观资源丰富的企事业单位为基础,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林业科普基地。第四章 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升工程规划在继续推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同时,重点提升生态廊道网络、村镇社区绿化美化、山区营造林三大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工程建设总规模58.692万亩,其中生态廊道网络工程1.710万亩、村镇社区绿化美化0.850万亩、山区营造林56.132万亩。规划造林26.755万亩(含新造林和更新造林),其中生态廊道网络工程0.330万亩、城镇社区绿化美化工程0.850万亩、山区营造林工程25.575万亩(含封山育林4.500万亩、飞播造林6.000万亩)。规划中幼林抚育23.754万亩,其中生态廊道网络工程1.060万亩、山区营造林工程22.694万亩。规划低质低效林改造8.183万亩,其中生态廊道网络工程0.320万亩、山区营造林工程7.863万亩。第一节 生态廊道网络工程一、建设范围及现状建设范围:包括省道、县道、国道、黄河干流、河流一级支流、河流二级支流、干渠及以上现有廊道及规划期内新增廊道。现状:济源市现有廊道里程0.073万公里,规划期内新增廊道里程0.011万公里。在现有廊道里程中,适宜绿化里程0.060万公里,已达标绿化里程0.036万公里,已绿化但未达标里程0.024万公里。二、建设内容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按照以下标准建设生态廊道(河道植树范围为干支流堤防背水侧以外,无堤段河道管理范围以外;廊道建设尽量少占用基本农田)。级:黄河干流。两侧各栽植宽度100米以上树木。级: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一级支流及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级:省道、县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通过新建、抚育和改造,级、级廊道沿线两侧要栽植2行以上常绿树,级廊道要栽植1行以上常绿树,积极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实行常绿与落叶搭配、乔灌结合。在黄河干流和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廊道的重要地段,适当增加宽度,实现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丰富绿化层次,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景观走廊。把生态廊道建设和城乡绿道建设相结合,在生态廊道中建设满足低碳出行、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城市绿道,打造城乡一体的生态绿道网络,使城乡生态廊道和绿道成为生态健身旅游的最佳路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做好防洪工程的绿化工作,丰富绿化层次。三、建设任务规划任务1.710亩,其中新绿化里程0.011万公里,造林面积0.330万亩;改造0.024万公里,造林面积0.320万亩;抚育0.015万公里,面积1.060万亩。第二节 村镇社区绿化、美化工程一、建设范围工程涉及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坡头、轵城、承留、思礼、克井、五龙口、梨林11个镇和济水、天坛、沁园、北海、玉泉5个街道。二、建设内容围绕村镇社区建设,以社区周围、公共场所、内部道路和宅旁为重点进行组团式、立体化绿化、美化,以乔灌为主,乔灌草藤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提高常绿树和花卉配置比例,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按照以下标准搞好绿化、美化:外侧生态防护林带要在20米以上,内部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1行乔木,游园以乔灌木为主,乔灌比例达到75%以上。按照城镇和居住区园林景观指标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营造宜居、休闲的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园林景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以上。三、建设任务完成村镇社区绿化85个,完成绿化面积0.850万亩。第三节 山区营造林工程一、建设范围工程涉及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坡头、轵城、承留、思礼、克井、五龙口、梨林等11个镇;邵原、黄楝树、愚公、蟒河、大沟河5个国有林场。二、建设内容加强企业周边和产业集聚区与城市间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强困难宜林地造林、疏林地、灌木林地改造和未达标造林地的补植补造力度,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努力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林地利用率;结合生态移民,实现人退林进;按照可持续经营理念,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地生产力;生产活动中,要重视生物多样性原则,坚持多树种、多林种、乔灌搭配,形成较为完整的森林群落体系,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增强生态防护功能。三、建设任务规划任务56.13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含新造林和更新造林)15.075万亩,飞播造林6.000万亩,封山育林4.5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7.863万亩,中幼林抚育22.694万亩。第五章 绿色富民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规划积极发挥林业基础产业作用,促进永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规划实施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工业四大林业产业工程。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新发展花卉苗木4.400万亩;新造特色经济林2.056万亩,经济林改造1.173万亩;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面积18.304万亩。第一节 花卉苗木一、建设范围及现状建设范围:涉及轵城、承留、思礼、克井、五龙口、梨林6个镇和玉泉街道。现状:现有花卉苗木面积0.615万亩,其中鲜切花0.001万亩、盆栽植物类0.012万亩、观赏苗木0.162万亩、其它绿化苗木0.400万亩、食用与药用花卉0.020万亩、工业用途花卉0.020万亩,年产值10220万元。二、建设内容进一步加快花卉苗木集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强鲜切花、盆花、药用食用工业用花卉、盆栽植物、绿化苗木等特色花卉品种推广及基地建设,注重野生花卉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建设一批重点花卉研发基地、种质保存和技术培训基地,提高花卉品质和效益,打造花卉品牌。三、建设任务新发展苗木花卉面积4.400万亩,其中鲜切花0.050万亩、盆栽植物类0.020万亩、观赏苗木2.130万亩、其他绿化苗木2.200万亩,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化集群。济源市花卉苗木规划表单位:万亩指 标2012年现状2017年规划花卉苗木面积0.6154.400鲜切花0.0010.050盆栽植物类0.0120.020观赏苗木0.1622.130其他绿化苗木0.4002.200食用与药用花卉0.020工业用途花卉0.020第二节 特色经济林一、建设范围及现状建设范围:涉及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坡头、轵城、承留、思礼、克井等9个镇。现状:现有特色经济林面积17.225万亩,其中木本油料林(核桃)12.000万亩、木本粮食林0.225万亩、果树林2.20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2.000万亩、其他经济林0.800万亩。总产量2.319万吨,年产值7276万元。二、建设内容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建立木本粮油、优质果品、名贵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加大优良品种配套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形式。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加强质量监督检验,促进果品安全,推动经济林产品上水平上档次。三、建设任务规划任务3.229万亩,其中新造2.056万亩(木本油料林1.456万亩、水果类0.600万亩),改造1.173万亩(木本油料林1.173万亩)。建设核桃产业化集群。济源市特色经济林规划表单位:万亩指 标2012年现状2017年规划特色经济林面积17.2253.229木本油料林12.0002.629木本粮食林0.225果树林2.2000.600生物质能源林2.000其他经济林0.800第三节 林下种植养殖一、建设范围及现状建设范围:涉及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坡头、承留、思礼、克井、五龙口9个镇和邵原、黄楝树、愚公、蟒河、大沟河5个林场。现状:全市现有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7.540万亩,年产值8200.000万元,涉及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6个,农户0.117万户。其中林下种植经营面积6.770万亩,年产值6800万元;林下养殖经营面积0.770万亩,养殖规模32.340万头(只),年产值1400万元。二、建设内容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要求,整合优势资源,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围绕“绿色、有机”特色,加大林下经济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三、建设任务规划林下种植养殖面积18.304万亩,涉及林业专业合作组织49个,农户1.820万户。林下种植经营面积10.475万亩,其中:林药8.200万亩,林菌0.560万亩,林经0.555万亩,林菜0.050万亩,林草0.850万亩,林茶0.110万亩,其它0.150万亩。林下养殖经营面积7.829万亩,规模达到96.850万只(万头、万箱),其中:林禽88.360万只,林畜6.750万头,林蜂0.900万箱,其它0.84万只。完成野生动物繁育利用0.070万只。建设林下种养集群。济源市林业种植养殖工程规划表 单位:万亩、户指 标2012年现状2017年规划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7.54018.304涉及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649农户0.1171.820林下种植经营面积6.77010.475林下养殖经营面积0.7707.829第四节 林产工业一、经济林产品加工业(一)建设范围及现状建设范围:涉及国有济源市邵原林场、下冶镇、克井镇和市区5个街道办事处。现状:全市经济林产品年加工产量15.390万吨,其中果品加工15.000万吨,森林药材加工0.120万吨,森林食品加工0.270万吨。年产值2.769亿元。(二)建设内容以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为依托,重点扶持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核桃、枣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木本粮油、果品等加工产业化集群。加强果品贮藏库建设。提高经济林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品链条,增加产品品种,提升储藏能力。(三)建设任务全市经济林产品年新增加工能力6.802万吨,其中果品加工5.000万吨,森林药材加工0.200万吨,森林食品贮藏加工0.350万吨,果品储藏能力1.252万吨。二、木材加工业(一)建设范围及现状建设范围:涉及市区5个街道。现状:全市年产家具2.450万套、木制工艺品等0.280万件。年产值0.244亿元。(二)建设内容以科技为支撑,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生产能力和品牌知名度。(三)建设任务新建家具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1.55万套。济源市林产工业规划表单位:万吨 万套指 标2012年现状2017年规划(新增)经济林产品年加工产量15.3906.802果品年加工产量15.0005.000森林药材加工产量0.1200.200森林食品加工产量0.2700.350果品储藏能力1.252年产家具2.4501.550第六章 生态文化体系提升工程规划完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引导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第一节 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工作为抓手,带动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升级。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创建活动,在努力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品位的同时,完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创建工作。第二节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完善王屋山、济渎庙、小浪底、引沁济蟒渠、五龙口、城展馆、自然保护区、南山森林公园、九里沟标本馆等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将具备一定的生态景观、教育功能显著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单位、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文化场馆等创建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全民“关注森林”活动,加快城乡绿化、美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到2017年,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处,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处,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4处;建成国家级生态文化示范村企2个,市级生态文化示范村企10个;建成国家级绿化模范单位2个,省级绿化模范单位10个,市级精品绿化村企50个;建成“森林人家”30个,森林公园1个,湿地公园2个。第三节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做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宣传工作,利用植树节、国际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国际森林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等重要时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生态科普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第七章 支撑体系提升工程规划第一节 林业资源管理一、林地林权管理在编制完成济源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的基础上,运用“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手段,按国家标准建立林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启动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档案更新工作。对林地保护利用实施科学严格的监测评估,严格林地定额管理,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用地,加大对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确保到2017年,林地保有量不低于173万亩。建设森林资源评估收储中心,加快全市林权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和登记档案资料查询平台建设,实现对林权变动情况的有效监管。加强林权登记管理工作,规范林权证发放工作,强化林权流转管理。二、林政资源管理与资源监测严格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强化林政稽查,建立完善森林资源林政案件举报查处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深化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扎实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示范工作。加强苗店木材检查站和林政稽查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完善全市林木采伐、运输登记发证管理系统。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开展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实施森林资源年度动态监测,开展专项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加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标准化建设。第二节 野生动植物保护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完善镇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建立济源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和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对南方红豆杉、银杏、黄岑、太行花等4个濒危野生植物和金钱豹、猕猴、天鹅等3个濒危野生动物开展拯救工程。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施建设,提升保护区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程:新建猕猴驯养繁殖基地1个、病虫害防治检疫站1个、珍稀濒危植物繁育苗圃1个、野生动物救护站1个、标志门2个、瞭望台4个、围栏50公里、关键物种栖息地10处、野外投食点20处、界桩50个、标牌50个,并根据新建设施配备相应设备。科研监测工程:新建科研监测中心1个、生态定位站1个、气象站1个、无线视频监控系统5套,并配备气象设备2套。宣传教育工程:新建宣教中心1个、野外宣教基地1个、宣教馆1个、宣传牌10个、宣传栏10个,并配备宣教设备2套、野外宣教设备15套;基础设施工程:新建保护点1处、检查站1处、蓄水池2个、机井2个、新修步道20公里、修复步道20公里、新建道路20公里、修复道路5公里,购买巡护车1辆、变压器20台、供电线20公里、通讯线10公里、采暖设备50套。(二)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程:新建野生动物救护站1个、管护码头3个、标志门2座、界桩150个、标牌100个,并根据新建设施配备相关设备;科研监测工程:新建科研监测中心1个、生态定位站1个、水文水质监测站1个、气象站1个,并配备气象设备1套、无线视频监控系统1套;宣传教育工程:新建宣教中心1个,并配备宣教设备1套。第三节 林业防灾减灾一、森林防火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积极扑救”的方针,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的预防、扑救和保障三大体系建设。以提高依法治火、科学防火、预警响应、应急处置、基础保障等五大能力为重点,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全面提升我市森林防火装备水平和防控能力,提高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的能力。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防火信息指挥系统、森林防火通信系统、森林防火阻火隔离系统、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与装备能力、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和航空消防基础设施等建设。力争瞭望覆盖率达到95%,火灾当日扑灭率达到98%,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规划期内,新建市级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1座、镇场级森林防火信息指挥中心5座;建设市级防火物资储备库1座;建设防火培训宣传基地1处;建设50人规模的市级森林防火专业队伍1支、完善半专业队伍15支、建设营房15座;修建直升机停机坪1处、防火检查站30座、视频监控站6座、视频调度指挥系统6套;新建瞭望台15座、火险预警中心1座、火险要素监测站5座;建设中继台2座、基地台1座、通信塔3座;修建防火隔离通道200公里;购置运兵车20辆、宣传车10辆、摩托车36辆;太阳能供电设备20套、计算机网络设备6套、数据库6套;建立通信管理调度软件6套;望远镜30架、卫星电话2部、车载台20部;扑火机具与服装600台(套)及其他关键性森林防火物资装备。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构建与林业建设相适应的监测预报、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体系。力争将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7%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以上。规划期内,建设济源市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1处、黄楝树监测技术示范推广中心1处、完善5个国有林场PDA等数据采集设备;建设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重点实验室1个、林业有害生物远程诊断与评估网络平台1个及网络终端5个、检疫执法交通车辆1辆;建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系统、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防控物资中心储备库。三、森林公安以实现“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警务信息化、保障标准化、警民关系和谐化”为目标,加强“四网”(群防网、联防网、信息网、协查网)建设,强化队伍管理、装备设备管理,适时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加强林区警务室、治安卡点以及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刑事技术室和司法鉴定机构建设,加强以警用应急指挥系统、重点林区技防监控网络、警综应用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森林公安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以交通车辆、通讯工具、办公设备、单警装备为主要内容的装备配备,提升森林公安装备水平。力争基层森林公安机构设施装备达标率达到98%。规划期内,完成第一林区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东阳河林区、大店河林区、郑坪林区、山口林区、小浪底林区等5个治安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黄楝树森林公安警员培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1个刑事技术室和1个标准化信息采集室。第四节 林木良种化建设依据河南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推进良种化进程,提高种苗质量,为林业生态省建设提供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林木种苗。一、种质资源保护开展野生林木(花卉)种质资源调查,建立林木(花卉)种质资源信息库和良种采穗圃。建设太行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库100亩,建设名优经济林良种采穗圃960亩。二、林木良种基地规划期内改扩建国有场圃侧柏、刺槐、山毛桃等林木良种基地600亩。三、良种苗木培育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鼓励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个人等共同发展苗木生产,完善林木良种补贴制度,促进林木良种生产和使用。对连片的特色经济林树种、优良乡土树种和珍稀绿化树种的良种壮苗给予补贴,规划期内补贴苗木400万株。四、保障性苗圃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基础条件好、区域优势明显、技术力量强的国有场圃为保障性苗圃,培育林木良种壮苗、珍贵树种苗木和特殊生态功能苗木,规划建设保障性苗圃400亩。五、林木种苗执法和质量监督检验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执法和监督,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宣传力度,强化林木种苗执法工作,实施林木种苗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林木种苗质量检验工作,增加检验站的高新设备投入,规划期内将我市县级林木种苗质检站升级为地市级林木种苗质检站,完善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第五节 科技创新围绕提高全市林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优化林种、树种、品种结构,开展森林经营模式研究,提高林业生产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一、重点林业科技项目完成太行山区林下养殖技术研究、退耕还林地区鼠类对林木更新的影响2项技术研究,选育核桃新品种(无性系)4个,引进示范推广软籽石榴、黄连木、接骨木等林木新品种10个。二、林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重点实验室、林业工程技术中心、林业生态定位站建设,规划期内,完成大沟河林场省级林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三、先进技术推广对现有林业科研成果、技术进行认真筛选和组装配套,推广抗旱保湿造林、干旱裸露地造林、重大病虫害的防控、立体绿化模式等4项先进技术。开展对木本粮油、森林药材树种等2项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建设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基地1万亩。四、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绿色富民产业体系工程,在承留玉阳重点建设1个林业科技综合示范园区。五、林业标准化与质量监督制(修)订青檀育苗、文冠果育苗、软籽石榴育苗、林下养殖林业标准4项,建设名特优新无公害果品基地1个,建设林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监测监督机制、质量检验机构和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建设。六、退耕还林成果监测完成退耕还林地监测站建设,加强退耕地的生态因子监测,研究退耕还林地的森林营造及经营模式,为提高退耕还林地的生态及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第六节 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营造育才、引才、聚才的良好环境,加强林业人才的培训、培养与引进,改善知识结构,提升整体素质,重点专业学科要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将才,为林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一、林业人才培训做好各层次各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干部职工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规划党政领导干部培训5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4500人次、基层实用人才培训30000人次、重大改革培训3000人次。二、林业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与林业高等院校和林业科研单位的合作,选送人员学习和开展研究生教育,调动林业人才爱岗敬业、服务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三、林业人才引进积极探索引进高层次林业人才机制。结合林业发展实际,争取重点岗位、重点项目专项人才编制,打造能够引进来、留得住的林业人才引进机制。第七节 林业信息化建设以全面实现林业信息化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林业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突破口,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深化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环节的应用,加快推动林业信息化建设,为济源林业建设提供支撑。一、林业资源监管和营造林管理建立森林资源数据GIS基础平台及基于GIS的营造林管理应用系统,用于浏览、查询、管理、更新市林业资源信息,实现对营造林全过程和发展动态的信息化管理。二、门户网站建设强化市林业局和国有林场外网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为公众和各级林业部门、单位提供“一站式”林业应用和信息服务窗口,扩大信息服务范围,推进网上办事,加强互动交流。在与外网物理隔离的条件下,建设统一的林业内网办公平台,推进网上办公,整合业务系统,实现林业部门内部协同办公和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三、基础平台建设建设全市林业系统网络互联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支撑、应用系统等多个层次的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积极做好林业信息化网络及运行维护体系建设,加强数据标准化改造和整合,建成市级林业数据共享与交换中心,促进各级林业部门之间、林业各业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加强林业信息化标准建设和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四、林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林权交易网,实现林地、林木、股权、债权、项目工程和林业技术等项目的转让、招标等,统一在网上挂牌公示,建设公开、公正、全程监管的林权交易平台。建立林产品网上商城,实现林产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化。第八节 基层林业服务能力建设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建设“管理规范、设施完善、队伍精干、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健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恢复乡镇林业技术推广站10个、建设重点林业工作站1个、标准化林业工作站5个、培训乡土专家30名,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基层林业服务体系。第九节 林业法治建设积极开展政策调研、法制宣传、法制培训和执法监督工作,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林工作。第十节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管理服务体系,新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1个;建设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仲裁机构1个;建设市级林改标准化档案室1个。第十一节 国有林场改革我市国有林场林地以生态林为主,在为社会贡献出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国有林场却背上了沉重的拖欠工资、拖欠工程款等负担。要维持国有林场的持续经营和发展,急需政府资金安置富余职工和清欠债务。第八章 投资与效益分析第一节 投资概算根据省规划投资标准,我市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规划建设,总投资124866.382万元,其中国土生态安全体系42610.800万元,绿色富民产业体系55173.882万元,生态文化体系3340.000万元,支撑保障体系23741.700万元。一、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工程1.710万亩,投资1044.000万元;村镇社区绿化美化工程0.85万亩,投资1020.000万元;山区营造林工程56.132万亩,投资40546.800万元。二、绿色富民产业体系建设花卉苗木4.400万亩,投资19010.000万元;特色经济林2.929万亩,投资6288.800万元;林下种植养殖面积18.304万亩,投资4695.082万元;完成经济林产品加工业和木材加工业规划,投资25180.000万元。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完成8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投资280.000万元;完成12个生态文化示范村企,投资160.000万元;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投资500.000万元;完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投资500.000万元;完成62个绿化模范单位,投资1100.000万元;完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投资200.000万元;完成30个森林人家,投资300.000万元;完成1处森林公园,投资100.000万元;完成2处湿地公园,投资200.000万元。四、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完成林地林权管理等3类林业资源管理工程规划,投资358.000万元;完成自然保护区等2类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投资4309.700万元;完成森林防火等3类林业防灾减灾体系规划,投资13525.000万元;完成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等5类林木良种化工程规划,投资988.000万元;完成重点林业科技等6类科技创新项目规划,投资1226.000万元;完成实用人才培训等4类人才队伍建设项目规划,投资1520.000万元;完成森林资源数据GIS基础平台应用系统等4类林业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投资1050.000万元;完成乡镇林业技术推广站等4类基层林业服务能力建设规划,投资190.000万元;完成林业法制调研、宣传、教育、执法、监督等工作,投资25.000万元;完成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等3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项目规划,投资50.000万元;完成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安置和清欠债务等工作,投资500.000万元。第二节 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坚持分类投入原则: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以财政投入为主;绿色富民产业体系以社会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一定的政策性引导资金,重点扶持产业化集群和专业合作组织;生态文化体系实行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并重。资金来源主要有四部分: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公益林补偿等国家工程项目投资和省级工程项目资金。二、地方财政投资市政府根据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任务与财政收入情况,把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建设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总投资及年度投资由林业部门根据工程任务作出详细概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政府批准执行。三、社会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规划工程项目建设。四、统筹安排可用于林业建设的资金结合规划任务,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土地整治、结构调整、水土保持等可用于林业建设的资金,支持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建设。第三节 效益分析一、生态效益(一)森林资源动态展望。项目区现有有林地面积125.613万亩。规划人工造林19.185万亩,封山育林4.500万亩,飞播造林6.000万亩,人工造林按50%的成林率,封山育林按10%的成林率,飞播造林按5%的成林率,工程实施后项目区有林地面积将比工程实施前增加10.342万亩,森林覆盖率可提高3.58个百分点。(二)涵养水源效益。森林能有效地截留和吸收大气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风速和土壤蒸发量,可以提高土壤保水量。(三)提高土壤肥力。项目区新增有林地每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无林地每公顷增加10.4吨,水解氮每公顷增加33.7公斤。(四)减免旱灾与调节径流效益。土地在没有森林庇护下,最大洪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18%,而在森林庇护下最大洪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4.5%。根据水文资料,项目区年径流总量为73.3亿立方米,据此计算,即有9.9亿立方米洪水被森林吸收。(五)庇护农田效益。森林可减轻雹灾、风灾、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危害,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使农田增收增产。(六)改善生活环境。项目建成后,新增加的森林面积,有消减粉尘、降低噪音、制氧、产生抗菌素等一系列良好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二、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可新增林业产值17.781亿元。(一)木材价值。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工程,人工造林地和封山育林地年均蓄积生长量每亩0.6立方米,飞播造林地年均蓄积生长量每亩0.2立方米;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村镇社区绿化工程的造林地,年均蓄积生长量每亩0.8立方米。中幼林经抚育后年均蓄积生长量每亩增加0.2立方米,低质低效林改造后年均蓄积生长量每亩增加0.4立方米。出材率按平均65%计算,平均每立方米木材价格500元,每立方米薪材价格200元。根据以上标准推算,规划完成后,年均增加木材价值7.097亿元。(二)经济林产品价值。新建和改造经济林基地2.929万亩,进入盛产期后,以年亩产值4000元计,年新增经济效益1.172亿元。(三)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价值。新建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4.400万亩,建成后新增经济效益3.500亿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智慧运营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应用趋势及投资回报分析报告
- 2025-2030智慧考古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慧社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及物业管理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慧社区服务模式创新及产业政策支持分析报告
- 2025-2030智慧社区建设市场研究及投资发展策略报告
- 2025-2030智慧物流设备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慧物流系统分析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投资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慧照明行业技术升级与市场增长预测报告
- 2025-2030智慧港口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深度分析及产业升级与商业化前景研究报告
- 2021年通达信公式编写初中高级全套教程(附通达信全部函数表)
- GB/T 3639-2009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
- GB/T 30832-2014阀门流量系数和流阻系数试验方法
- “科学技术与社会”视野中的科学传播
- 业余无线电入门培训教材课件
- 操作规程与工艺卡片管理制度
- 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报告
- 提高住院部医生交接班制度落实率pdca
- 矿石学基础(第二版)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整套课件幻灯片(最新)
- JIS G4305-2021 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材和带材
- 《汽车座椅制造工艺》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