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急诊专业质控标准(2013年修订本) 福建省急诊专业质控中心 福建省急救中心目 录一、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 (1)二、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标 (1)三、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内容(1)(一) 急诊专业管理的组织建制 (2)(二) 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的准入标准 (9)(三) 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11)(四) 建立健全急诊生命绿色通道(12)(五) 卫生应急救治队伍的建设(16)(六) 急诊急救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职责(19)四、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19)(一)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统计指标(19)(二)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21)(三)医疗质量持续改进(27)(四)机构管理(30)附件一 1994年卫生部“关于下发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第八部分:急救中心、站基本标准 (33)附件二 急诊抢救室、救护车的装备 (36)附件三 急诊急救人员培训的具体范围 (43)附件四 急诊急救管理规章制度 (45)附件五 我国医疗机构体制的三级医疗网络及功能 (66)附件六 紧急救援急救物资装备 (67)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目的一、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目的1一切为了病人,高速、高效、高度责任感是急诊急救的服务宗旨。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标准都应围绕着这一宗旨来制定和实施。2急诊急救和应急医疗救援都是社会紧急事务安全保障体系和卫生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急诊科和急救中心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及时、高效的急诊急救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与预后,因此对急诊急救的工作质量控制、急诊急救流程规范化意义重大。3通过制定出可行性急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可以带动全省急诊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4通过加强的急诊质量控制,完善急诊诊疗常规,规范操作规程,统一质量控制标准,可以使急诊急救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最大限度地保障急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全。5通过制定出有效完整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可以增强行业自律,树立医疗卫生系统的救死扶伤良好形象。6通过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实施,可促使全省各级各类医院和急救中心急诊急救有章可循,急诊管理工作更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利于急诊医学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二、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目标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和等级医院评价指南的要求,推进全省医疗机构急诊专业的规范化建设。主要包括在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诊icu、急救中心的设置、急诊专业人员的配备和准入要求和科室管理等方面,统一全省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管理标准。2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制订出全省急诊专业质量控制方案。其中包括组织制订严格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急诊急救病历书写要求、急诊急救医疗流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急诊专业培训和考核,急诊医疗质量控制检查、监督和评价。3通过加强全省各级医疗机构急诊学科行业管理和医疗业务指导,达到完善我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院内急诊救治水平,保障医疗安全的目标。三、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内容(一)急诊专业管理的组织建制1.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筑要求 急诊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条件71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内容以保障急诊救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最好设在医院大门、楼群或门诊部的一侧或最前方,原则上在楼的第一层要与门诊部和住院处有通道相连接,便于联系和增援,并临近各类辅助检查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可分为设急诊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做到人车分道。急诊区前要设有停车场,设置救护站的医院应设救护车专用停车点并保持救护车道路通畅。最理想的是救护车可直接开到急救室以争取抢救时机。 急诊科应有明显的路标和标识,独立入口,大门要宽敞,有醒目标志,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要清楚明显,紧急救治相关科室的服务能够保持连续与通畅。 急诊科应明亮通风,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急诊科建筑布局应注意预防交叉感染,开辟急诊感染(室)诊区,保持通风和采光。急诊科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建筑设计的要求,不同级别的急诊科,其建筑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但均应实用。 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相当于急诊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有条件的可设急诊手术室。急诊监护室和急诊病房等。支持区包括挂号处,各类辅助检查部门(检验室、放射科、心电图室、b超室、ct室等)、药房、收费处、住院处和安全保卫部门。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合理布局,医疗区应在便于抢救的位置,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半径。 急诊大厅应有足够的面积,根据我国分级管理的标准,一级医院病室建筑面积不少于45m2;二级医院病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50m2;三级医院病室建筑面积不少于60m2。根据医院的等级和患者量,设立足够数量的抢救单元(床),每个抢救床占地面积1416m2左右,抢救室内应具备完好的急救药品、器械,抢救设备如心肺复苏、监护等处于备用状态,并应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理的功能。同时需配置相应的诊室,其建筑面积应满足患者量的需要。小儿急诊与成人急诊分开为宜,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合适患儿的就诊环境。应建立急危重症和多发伤等的急诊生命绿色通道。 输液厅应宽敞、明亮、便于进出,以利于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情况的处理。有条件的可分小儿输液区、成人输液区等若干区域,尽量由急诊静配中心药师直接配置静脉输液所需药物。 急诊科或其他层面应根据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急诊观察室和(或)急诊病房,床位数应与急诊量相适应。收住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以医院床位23%为宜。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急诊科应设有专门传呼(电话、传呼、对讲机)装置。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2.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的建筑要求急救中心建设符合区域卫生规划、机构设置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规划要求实施运转。急救中心(站)地址选择除应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划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外,还应根据当地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城乡发展趋势、站本身任务与规模等因素来确定。急救中心、省属急救分中心宜靠近主要交通干道,便于车辆迅速出发。直属急救站靠近城市主要居民住宅区,或重点区域,或交通要道。每个地、市必须设一个急救中心或急救分中心、急救站,每1850平方公里设一个分中心或急救站,其服务半径为35公里。急救中心占地面积符合规定(见表1)。表1 急救中心用地面积建设规模5辆及以下10辆20辆30辆40辆50辆60辆用地面积(m2)1000150022002800330037004100注:(1)表中所列指标,为保障急救中心功能的最低用地面积指标;(2)中间规模的急救中心用地面积指标可采用插入法计算;(3)60 辆以上规模的急救中心用地面积可按每10 辆增加400 平方米计算;(4)直属急救分中心用地面积指标参照执行;直属急救站的用地面积一般为250500 平方米;(5)本表不包括培训用房的用地面积。 急救中心建设应具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医疗救援保障的能力。急救网络由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三级机构组成,急救网络层级的设置应根据城市规模确定。新建急救中心应按照立足当前、考虑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需求的关系。同时应遵守国家现有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急救中心的建筑应贯彻经济、适用的原则,重要用房的室内装修材料均应采取燃烧性能等级a级装修材料。急救中心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建筑抗震烈度应在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础上提高一度,主要的车道和通道上不应有易倒塌的装饰物。 急救中心的供电设施应安全可靠并确保不间断供电,宜采用双路电源供电。不能保证持续供电的地区,可设自备电源。重要部位应有ups应急电源系统。 急救中心的建筑防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一般用房应采用不燃烧体隔墙,其耐火极限为1小时,调度中心、库房等重要用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为2小时的不燃烧体隔墙,其隔墙上的门窗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窗;车库应按汽车车库消防设计规范有关条款执行;消防设施的配置应遵守国家有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急救中心必须设置完善的避雷设施,宜远离易燃、易爆设备。 急救中心(分中心)用房应有通讯指挥调度和业务行政办公用房、后勤保障辅助用房、培训设施用房、核定的专用车库、地下车库、修理场所、限量油库、车辆洗消用房等。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用房主要包括调度室、会商室、信息机房等,面积可按每辆车10m2计,最低建筑面积不小于200m2。业务用房主要包括车库和隔离用房,其面积可按表3计算,大于60辆,大于部分可按每辆30m2计算。救护车车库包括车道的室内净高宜大于3.2m,有条件的急救中心可设置直升飞机停机坪。急救分中心用房包括业务、行政、后勤保障等功能用房,总面积应根据急救功能、车辆有回旋余地的特点而定,见表2和表3。表2 急救中心建筑面积指标建筑规模5辆10辆20辆30辆40辆50辆60辆 建筑面积(m2)850140021502950370044505200注:(1)中间规模的急救中心建筑面积指标可采用插入法计算;(2)60 辆以上规模的急救中心建筑面积可按每10 辆增加750 平方米计算;(3)直属急救分中心建筑面积指标参照执行;直属急救站的建筑面积宜为250500 平方米;(4)本表不包括培训用房的建筑面积。表3 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车辆5辆10辆20辆30辆40辆50辆60辆建筑面积(m2)4007009501150130015001800 急救站建筑要求:急救站应根据规模和任务选择合适地点建筑。直属急救站用房包括业务、后勤保障等功能用房组成,其中34间车库、1间调度室、1间办公室、2间值班室,留有救护车活动场地,有独立的进出通道,占地面积400 m2左右,其结构、设置可参照急救中心要求。3.急诊科室的设置和管理三级医院设急诊中心或急诊科,二级医院设急诊科,一级医院、卫生院设急诊室。 急诊科应有相对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科应有相对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护士参加急诊。 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 医院应建立制度,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 急诊科应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确保急诊救治及时。 急诊实行预检分诊制,建立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症状鉴别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优先。需要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立即复苏和抢救;急诊危重患者:应在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急诊患者:应在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急诊处理。 医院应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 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应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急诊、留观患者的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都有病历,记录诊疗全过程和患者去向。 医院应建立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优先及时收入病房,相关临床科室不得拒绝推诿。 医院应建立制度与机制,加强对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急诊科在重大抢救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的重大抢救,应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 急诊科应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并对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 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应指定专兼职人负责急诊科管理,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出口问题。 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急诊科进行质量评估与检查指导。 急诊科急诊量与床位和人员设置比例,见表4. 表4 急诊科急诊量与床位和人员设置比例表急诊量(日平均人次)抢救量(日平均人次)观察床位数日观察人次医师(人)护士长(人)护士(人)护工(人)10041012121412530 210120081520201821240502201300122130252426250603301400163140302728360703401500203140302930370804500203140303140380以上4急诊科各科室人员配备预检台 护师(士)不少于4人。抢救室 不少于2个抢救单元。抢救单元(床)与医师比为l:15;抢救单元(床)与护师(士)比为1:34。注射室不少于4人。输液室 床位与护师(士)比为34:1。诊室 设内、外、儿科,其他诊室可在门诊停诊后开诊,根据医院急诊量设置。急诊观察室不少于20张床位。 eicu不少于2个监护单元。清创室。急诊手术室。急诊药房。急诊心电图室。急诊放射科、ct室。急诊检验科。急诊挂号收费处、住院登记处。4.急救中心设置及人员配备预检台 工作3年以上的护师4人。抢救室 不少于4个抢救单元。抢救单元(床)与医师为1:15;抢救单元(床)与护师(士)比为1:34。注射室根据工作量配备护师(士),但不得少于4人。输液室 根据输液床(椅)位,床位与护师(士)比为34:1。诊室 设内科、外科、神经内、外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妇产科。内、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各诊室医师编制不得少于6人,医师配比为高(1):中(3):初(2),初级职称医师必须在本单位工作3年以上,由各大科派出在急诊轮值的医师,每人每次不少于3个月。急诊观察室 设床位不少于30张。床位与医师比为4:1,床位与护师(士)比为2:1。急诊病房 设床位不少于30张。床位与医师比为23:1,床位与护师(士)比为2:1。eicu 设床位不少于4个监护单元。床位与医师比为1:2,床位与护师(士)比为1:4。急诊清创室 清创手术台12台,护师(士)不少于5人。 石膏室。急诊手术室 手术台不少于3张,配相应的麻醉师、护师(士)。急诊药房。急诊心电图室、b超室(24小时开诊)。急诊放射科、ct室(24小时开诊)。急诊检验科(开展急诊所需的各项检验)。急诊挂号、收费处、住院登记处 根据工作量开设窗口。5.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的设置与配备(附件一) 急救中心是医疗救治体系的枢纽,急救中心是国家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满足日常为人民群众提供急救医疗服务,也承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重要会议及活动的急救指挥和应急保障任务。目前,我国急救中心主要分类为:院前急救型、院前+院内急救型、指挥调度型和依托型等类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观念差异,采用模式有所不同。条件不成熟的可依托于当地医疗力量最强的综合医院设置急救中心(站)来承担本区域的院前急救任务。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予以确定, 各城市急救中心(站)应根据实际服务需求设立若干急救分中心、急救分站等,组建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络。有条件的城市,在政府的支持下,根据需要,可建立立体急救网络。特大型城市院前急救体系可分为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三级急救网络,大中型城市可分为急救中心、急救站二级急救网络,中小城镇可以仅设急救中心(站)及急救网点。一个城市原则上只能设置一个急救中心(站),“120”为院前医疗急救电话号码。 直辖市、省、自治区所在地的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应当设置独立的急救中心。 国家计划单列市原则上设置独立的急救中心。 城区人口在450万以上的城市(副省级市),原则上设置独立的急救中心;城区人口在150450万以上的城市(地级市),可设置独立的急救中心站;城区人口不足150万的城市(县级市),可设置独立的急救站。急救中心(站)内部必须设有急救、通讯和车辆管理等相关部门,如设主任办公室,急救科、车管科、通信科、财务科、总务科及若干急救站及急救分站。 救护车辆及其他交通工具配备符合救护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92-2008)相关规定,满足日常运行、维修保养、应急保障等工作、标识醒目、统一,救护车有gps定位。定期保养、维护、更新。救护车及车载设备有利于传染病就只转运的相关防护消洗装备与设施。根据运载病人的不同需要,城市急救车辆可分为:a型:普通型,为基础处理、观察和转运轻症病人而设计和装备的救护车。b型:抢救监护型,为救治、监护和转运急危重症病人而设计和装备的救护车。c型:防护监护型,为救治、监护和转运传染性病人装备的救护车。d型:特殊用途型,为特殊用途设计和装备的救护车如急救指挥车。所用的负压监护型救护车和普通监护型救护车的比例宜为1416。 随车医护人员,每辆普通型急救车医师及护士配编比例为1:4.5,驾驶员数量以急救车辆数配比,也应每辆急救车配1:4.5名驾驶员为妥,监护型救护车可达1:5。 院前急救标识、急救车辆标识、急救服装必须统一。院前急救人员待命区应毗邻救护车待命区,以方便快速出诊。急救人员数量配置满足日常值班、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及各种急救医疗保障工作需求;人员服装及标示醒目、统一,以方便现场救援识别。急救中心通讯系统的配置标准急救中心应配置与其功能和建设规模相适应的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集群系统、计算机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本区域电子地图和卫星定位系统以及114 数据库信息系统等。急救中心通讯系统配置标准a.*有线、无线通讯系统。b.*数字交换系统。c.*急救信息系统(包括三字段信息、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录音系统(应设双机热备份)。e.*ups 应急电源系统。f.gps 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省会以上城市gps 系统应包括车辆定位和数字信息,省会以下城市gps 系统可以仅有导航定位功能)。g.led 条屏显示系统。h.电子大屏幕投影系统。i.视频监控系统。注:带*号的是基本配置。6.急诊科抢救室、救护车的装备(附件二) 急诊科抢救室: 仪器设备心电图机、心脏除颤仪、起搏器、呼吸机、电动洗胃机、心脏复苏机、吸引器、氧气筒或氧气管道和床边x光机、便携式超声仪,一般急救搬运。 急救器械心电监护仪、血压监护仪、各科基本手术器材、转运器械等。 急救药品必要的急救药品,如中枢神经兴奋药、镇静药、镇痛药、升压药、降压药、强心药、利尿药、脱水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抗过敏药:止喘药、止血药、抗凝血药、血管扩张药、抗菌素类药、激素类药、生物制品、解热剂、解毒类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局部麻醉药以及各种静脉补液液体药物,各类敷料、包扎固定用材。 城市急救救护车内的设备配置 救护车车载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及药品配备符合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8年报批稿)(卫办规财发2008122号)及其他相关,满足日常运行、维修保养、应急保障工作需求,定期保养、维护、更新。 普通监护型救护车的配置标准:a.手提出诊专用急救箱;b.微型医用氧气瓶;c.气动急救呼吸机;d.手持或脚踏吸引器;e.手提多参数监护仪;f.便携式心电图机;g.骨折负压固定装置;h.折叠、铲式、车式担架各一副。 负压监护型救护车的配置标准:a.手提出诊专用急救箱;b.呼吸系统急救箱;c.循环系统急救箱;d.创伤外科急救箱;e.骨折负压固定装置;f.电动吸引器;g.无创呼吸机;h.全导联心电图机;i.除颤监护仪;j.铲式和自动上车担架各一副;k.医用一次性防护服。7.急救服务(1)指挥调度与急救信息管理 指挥调度中心通讯机指挥调度系统具备呼叫受理、指挥调度、信息管理、质量监控机支持保障等功能。有能力的地区逐步开展分层级调度工作。 调度坐席及电话线路数量的设置应满足日常院前急救呼叫受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需要,适应当地院前急救需求发展。 调度人员配置合理,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指挥调度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合理地完成指挥调度任务,记录并保存调度信息。 有指挥调度系统运行的网络安全、动力支持和安全环境。 加强急救信息建设,有保障院前急救与送达医院急诊科“急诊绿色通道衔接的机制和措施,院前与医院的信息互联互通。 有日常院前急救、保障与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的记录、保存和统计的管理制度,指挥调度与急救信息保存期不少于3年。 有质量及安全管理制度及持续改进方案。有系统故障的应急预案。(2)急救医疗单元管理 院前急救医疗单元以救护车为主要工作平台开展院前急救,提供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急救医疗单元人员由医生、护士、驾驶员组成,有条件的地方要配备2名担架员,医疗保障、非急救医疗转运、应急救援等特殊任务根据需要配备医生、医疗救护员、护士、驾驶员等急救人员。 配置一定比例的危重症抢救车及完备的抢救设备,并配备有资质的医师。 特殊患者(如新生儿等)的急救医疗单元应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执业医师与护士。 现场救治、转送处理得当,与送达医院有衔接,及时完成医疗文书的书写。(3)突发事件应急救援0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0 建立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能够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检伤分类、急救、转运等医疗救援工作。0 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和应急专家咨询网络,实行专家信息共享,开展专家咨询、会商和研判等工作,为应急救援实时提供技术支持。0 有针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调度、现场救治、及时转运以及与医院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等各环节的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0 有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信息采集、信息上报、发布等各环节的管理规范。0 规范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数据资料。0 合理进行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后勤保障机制。0 根据各类应急预案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应急演练。(4)完成各类保障任务、政府指令性任务 有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管理办法和人员、设备配置标准。 根据不同的保障任务制定相应的保障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总结。(二) 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的准入标准 1.急诊科(室)急诊专业医师的准入要求 急诊科医生的基本专业要求 取得执业医师证书、医师资格证书。 完成了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处理内外科常见急诊的基本工作能力。 经急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培训并考核合格。并具备有一定的临床操作和外科手术的基本技术。 急诊科专业医师应掌握的急救技术 独立处理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急腹症、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血尿、抽搐、眩晕、头痛等); 掌握通过心电图判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 掌握心肺脑复苏、昏迷、各种休克的抢救治疗;独立开展初级生命支持、初级创伤生命支持和高级心脏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间期以2年为宜; 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具有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抢救和处理能力,急诊外科医师还要能开展常见急诊手术和进行围手术期处理的能力; 掌握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初步诊断和处理; 对暂时未明确诊断的急危重症给予适当的抢救治疗; 对批量患者,特别是批量创伤患者的初级评估、分检和处理; 具有各种意外伤害如中毒、服毒、中暑、自杀、淹溺、触电、烧伤、冻伤、毒蛇(虫)咬(螯)伤等处理能力; 有视患者为有机的整体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能力; 与特定的急危重症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解释能力, 协调和处理各类纠纷的能力。.急诊科专业医师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心肺复苏术、急诊起搏术、溶栓术、气管插管、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腰椎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导尿、洗胃和放置食道三腔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除颤、呼吸机使用创伤急救,使用输液泵、呼吸器、多种生理监护仪、血糖仪及分析血气报告等。2.到急诊科轮转医生的基本专业要求和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急诊科医生的要求相同。3.急诊科主任的基本要求急诊科主任除具备急诊科医师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外,一级、二级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应具有5年以上急诊临床工作经历的医师担任;三级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应具有8年以上急诊临床工作经历的医师担任。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本科诊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负责人。4.急诊科护士准入标准 急诊科护士基本专业要求 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具有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经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 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 能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继续培训,间期以2年为宜。 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 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掌握急诊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 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5.急诊科护理督导基本要求急诊科护理督导除具备急诊科护士的准入标准外,还至少需要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以上技术职称,10年以上的护理工作经验。具备科研综合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6.急诊科护士长的基本要求急诊科护士长除具备急诊科护士的准入标准外,一级、二级急诊科护士长应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并至少从事急诊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人员担任;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并至少从事急诊临床护理工作8年以上人员担任。护士长负责本科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7.院前急救人员的准入标准 院前急救医生基本专业要求同急诊科医生的要求相同。 要求到院前急救科轮转的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要求(一级标准) 正确判断患者t、p、r、bp、hr等生命体征变化。 正确实施现场cpr的基础生命支持(bls)的抢救。 正确实施创伤急救四项技术(包扎、止血、固定、搬运)。 掌握心电图机、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呼吸机、吸引器、心脏泵、除颤监护仪、心电监护仪、急救箱(包)等的正确使用。 掌握合理氧疗、肌肉注射、浅静脉穿刺、导尿术、灌肠术等方法。 掌握急救(心肺脑复苏抢救、止血、补液、抗炎、抗休克等)基本用药的正确使用。 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原则与急救流程。 识别正常心电图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分析。 院前急救专业人员的准入要求(二级标准) 一级标准必须达标。 正确实施cpr的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 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诊断与急救处理。 掌握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术、胸、腹腔穿刺术、现场清创缝合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技术。 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条例,掌握突发事件或疫情的应急预案。 掌握大批量伤病员的分检及处理原则。 具有一定数量的省级或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或相应级别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三) 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急诊医学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有其不同于其他各专科的特殊性和业务要求。院前急救工作昼夜24小时、全年不间断,患者病情多为危重、急,病情变化快,因此,要求医护人员的编制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业务素质上要适应急救任务的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急救培训中心,应有规范化的急救培训课程、培训场地及培训器材;急救培训中心的职责包括专业人员培训和社会公众培训;有急救培训教师队伍和管理制度。1.培训目的 了解、熟悉急救和急诊医疗体系的运作程序和特殊的工作性质。 系统学习急诊急救医学知识,熟悉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 承担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在职医务人员急诊急救医学教学和业务指导。2.培训内容 综合素质的培训。 急诊急救医学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3.培训要求凡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者必须经过急救专业培训并取得急救证书。医生须持有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执业证,护士须持有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执业证。到急救科轮转工作的医护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要进行过急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培训,在上岗时应进行岗前培训。 加强院前急救医学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一直在急救岗位工作的急救科医生,定期进行业务学习、知识更新的再培训和考核,并且每年专门培训班的学习和提高不得少于一次。 急救科的护士也应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业务学习和知识更新。 平时急救科内部也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急救中心必须每年不得少于一次的定期组织所有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急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进行相应考核,并制定一定的奖惩条例。 新医护人员上岗、转岗和新服务产品、新技术推出前也均应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 特定岗位的人员应在培训和资格考核(结合上级部门资格考核结果)合格后方可上岗。 人员培训要逐渐规范到上岗证制度和定期考核、复审制度。未能取得上岗证或复审不合格者,不得单独从事急诊、急救工作。4.急诊急救人员培训的方式 每年医院内定期组织培训班(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各级医学会、急诊医学会或其他专业组织开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和组织的专业学术会议。 急诊抢救预案的修订和学习。 科室内定期组织学术活动。 结合特定病例进行病例讨论和学习。 各医院和科室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开展的其他专业学术活动。 调度员的培训方式:急救知识系统基础培训、提高培训和调度业务培训。 驾驶员的培训方式:急救知识系统基础培训、提高培训和驾驶技术培训。5.急诊急救人员培训的具体范围 急诊急救医学基本知识(附件三) 急诊、急救基本技术(附件三)6.考核方式考核应同时采用笔试和具体操作的面试两种形式。各医院和科室对考核成绩应有一定的奖惩规定,对不合格者要重复培训直至合格为止。(四)建立健全急诊生命绿色通道1.急诊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是指院内为急危重病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icu、药房、血库、体液检验和影象检查等。2.急诊绿色通道的运作 一般抢救由专科急诊医师和当班护士负责。急危重伤病员抢救应由急诊科医师和急诊科护土长组织抢救。遇有大批伤病员、严重复合伤等情况时,应即通知急救中心领导或医院医务部,按急救中心突发事件院内急救预案实施。 多发伤或诊断未明的病员,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在未明确收治科室前,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到底。 急诊室日均急诊量200300人次的医院,急诊任务繁重,急诊抢救室应安排急诊科医生和急诊室护士固定值班。遇有抢救患者,急诊医生应在3分钟内对伤病员接诊,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应在10分钟内赶到,迅速参加抢救工作。 如患者确需转科,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医师负责联系安排。如需转院,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医师向医务部汇报,落实好接收医院后方可转院,转院应遵循院内病人院前转送规定执行。伤病员经抢救病情稳定或需转入icu病房或手术室治疗者,急诊室应派人护送,病情不允许搬动者,需专人看护或经常巡视。3.急诊绿色通道工作人员要求 绿色通道医护人员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和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对进入绿色通道患者,各类医护人员应立即提供热情高效服务。 各级绿色通道医护人员职责明确,各班各类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随时作好急救准备。 绿色通道医生、护士要训练有素,技术熟练,胜任抢救各种危重病急救患者的需要。 医生口头医嘱要准确、清楚,尤其是药名、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等,护士要复述一遍,避免有误,并及时记录于病历上,并补开处方。 急诊室护士应提高警惕,做好抢救准备工作。遇有危重病员应立即通知护士长或主班护士,同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如吸氧、吸痰、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4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疾病范围 心搏呼吸骤停 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 致命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 严重创伤、多发伤 中毒 电击伤、溺水 其他急性病引起的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抢救者。5.患者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基本要求患者或陪客应出示医保卡、身份证、工作证、离退休证、保险卡、银行卡等有效证件即可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先行抢救,在不影响抢救的前题下再补办收费手续。进入急诊绿色通道者均实行“三先三后三不转”的急救原则。6.急危重伤病员抢救的绿色通道 凡是心肺脑复苏、中毒、多发伤、休克、心衰、呼衰、电击伤、溺水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抢救患者可凭医保卡、身份证、工作证、离退休证、保险卡、银行卡等有效证件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先行抢救,在不影响抢救的前题下再补办收费手续。 绿色通道的急危重病人要优先服务,专人陪同。急诊药房、检查室、手术室、收费处要有绿色通道专用窗口。 一般抢救由有关科室急诊医师和当班护士负责。 危重病员抢救应由急诊科医师和急诊护土长组织抢救。 遇有大批伤病员、严重复合伤等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急救中心领导或医院医务部,按急救中心突发事件院内急救预案实施。 急诊室护士应提高警惕,做好抢救准备工作。遇有危重病员应立即通知护士长或主班护士,同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如吸氧、吸痰、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 急诊医生应在3分钟内对伤病员接诊,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应在10分钟内赶到,迅速参加抢救工作。 当班医生在抢救患者时,对后续急诊患者,预检护士应报告有关部门,在30分钟内另行安排医生接诊。遇突发事件批量伤员,按“急救中心院内突发事件急救预案”实施。 做好记录,要求及时、准确、清楚、扼要、完整,并必须注明执行时间和签名。 口头医嘱要准确、清楚,尤其是药名、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等,护士要复述一遍,避免有误,并及时记录于病历上,并补开处方。 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输血空袋等用完后应暂行保留,以便统计与查对,避免医疗差错。 一切急救用品实行“四固定”制度(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各类仪器要保证性能良好。急诊室抢救物品一律不外借,值班护士要班班交接,并作记录。用后归放原处,清理、补充。 病员经抢救病情稳定或需转入病房或手术室治疗者,急诊室应派人护送,病情不允许搬动者,需专人看护或经常巡视。7.多发伤抢救的绿色通道 多发伤的抢救程序 伤员直接送抢救室,先抢救后挂号,预检护士立即通知急诊科主治以上医师和医务处,负责抢救指挥和协调。 护士在伤员到达后应立即进行测量血压、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工作。首诊医师迅速检查伤情后,需要会诊者,在会诊医师末到前,首诊医师应抓紧进行抗休克、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理。 有关科室接到抢救伤员通知后,应立即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在10分钟内赶至急诊抢救室。应争分夺秒地做好早期救治,轮转医师或进修医师一般不负责多发伤会诊。 会诊的组织: 由急诊科主任或医务处领导主持会诊; 如上述人员不在场,由首诊科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 会诊医师在共同会诊、明确诊治后才能离开,不得只写会诊意见,不参加抢救。 会诊医师提出的会诊意见,除专科性较强的特殊检查或操作外,均应坚持谁提出会诊谁执行的原则。 多发伤伤员收治原则:以专科伤情明确则收入相关科室;如伤情复杂难以明确,或循环、呼吸不稳定而暂不手术者,原则上收住eicu;收入病房后,有关科参加急诊会诊的医师应继续参加抢救,每日定时查看病员,会诊由伤员所在专科的经治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负责。 在病情允许搬动时,应由医务人员护送至手术室或病房。 医技科室等有关科室必须为抢救伤员提供方便,保证各种检查能随时进行。 多发伤抢救的程序如下: 四肢为主的多发伤(胸腹等脏器无严重损伤),应以骨科处理为主。这类伤诊断较易,但常对休克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主要问题为不同部位伤治疗次序的安排,及如何加强治疗上的连续性。 泌尿系统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早期处理主要是抗休克。泌尿系统伤者,骨科处理应在泌尿伤处理之后进行。 颅脑伤合并其他部位的明显损伤。伤员可有休克、昏迷,处理应以颅脑伤为主,骨科处理应在颅脑伤稳定之后。 颅脑伤合并其他部位不明显的损伤,常见外伤为脑震荡合并腹腔脏器伤、开放性骨折等。伤员由于昏迷而使腹部体征不明显,可因内出血发生休克。处理应以腹部伤为主,对颅脑伤应密切观察,以决定进一步治疗措施。 呼吸功能紊乱合并其他部位伤:处理应以胸科为主,骨科治疗应在呼吸功能稳定之后。 腹部脏器伤合并其他部位伤,处理应以腹部伤为主。8.患者安全目标 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对急救患者施行标识管理。 对急救医疗工作中,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确立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在院前急救活动中,医生可下达口头医嘱,及时记录并复述后执行。 急救人员须主动向患者或家属告之有关情况,尊重其知情权及选择权,并签署制式告知书。 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 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急救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 建立有效、便捷的手卫生消毒措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与使用要求,建立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处方及特殊用药管理制度。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担架等意外事件发生 评估有跌倒、坠担架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担架危险,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有跌倒、坠担架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 防范和妥善处理交通安全事故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有完善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有驾驶员交通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 有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 防范和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院前急救各环节有防范和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 有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工作流程和激励机制等管理办法。(五) 卫生应急救治队伍的建设1.医疗应急救治队伍素质要求 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强,爱岗敬业,重于奉献。 年龄55岁以下,健康状况良好,心理素质较高。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备较强的卫生应急处置技术和经验。 应熟练掌握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的知识和技能,能规范化、标准化操作。 能熟练掌握各种急救基本操作技能。如气管插管、外伤处理等。 能熟练掌握本专业救护技能,如创伤、中毒、核辐射等伤害。 对各种伤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技术资格证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网校题库安全员及答案解析
- 营业线安全管理培训题库及答案解析
- 四川会计从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平面镜成像》章节测试试卷(含答案详解)
- 达标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章节训练试题(含详细解析)
- 从业资格模拟考试及答案解析
- 矿井煤矿从业人员考试及答案解析
- 铜仁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单位安全测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 《事业编制人员入职信息填写表》
- 呵护心理健康 安心快乐成长 课件(共18张PPT) 小学生主题班会
- 施工电梯基础回顶方案
- GB/T 41957-2022炭黑原料油石油炼制催化油浆
- 土建施工基础工程重大危险源辨识清单及预防管理措施
- 军事理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 GB/T 28053-2023铝合金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
- GB/T 42064-2022普通照明用设备闪烁特性光闪烁计测试法
- 第六章 海洋材料防腐蚀工程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
- 锅炉脱硝知识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