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栽培技术.doc_第1页
竹荪栽培技术.doc_第2页
竹荪栽培技术.doc_第3页
竹荪栽培技术.doc_第4页
竹荪栽培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竹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食用菌之一,形态绚丽,清香袭人,风味独特,为世人所瞩目。曾被加封了许多桂冠,如:“真菌之花”、“面纱女郎”、“真菌皇后”、“山珍之王”、“林中君主”、等。历史上一直靠采集野生竹荪作为帝王贡品。现用作高级宴席上的佳肴。概述1、分类地位鬼笔目、鬼笔科、鬼笔属。在竹荪属中,目前已报道12个种。但可食用、并目前已人工栽培的主要有4个种。2、栽培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红托竹荪棘托竹荪:栽培最多3竹荪在自然界生长量很少,除中国和日本外,没有吃竹荪的习惯。我国产区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福建、浙江等地,我国野生竹荪每年约采收100 kg左右,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故市场价格很高。我国目前栽培竹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是福建古田县、湖南会同县、浙江云和县。 氨基酸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1/3,而且赖氨酸含量特别高,占23%;氨基酸总量为粮食和蔬菜所不及。 维生素富含b族维生素(vb6、vb1、vb2)及vk、vd、va、ve等。尤以vb2含量较高,达5.36mg,这是我国人体内普遍缺乏的一种重要维生素。4(1)竹荪含多糖体免疫强身作用;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固有的抵抗力;具有防癌抗癌作用;抑制消化道溃疡。(2)竹荪有防腐作用用它烧肉做菜,放几天也不会馊坏。(3)长期服用竹荪可以减少胆固醇、降低血压、减肥之功效,同时对细菌性肠类以及白血病有一定疗效。(4)近来报道还对艾滋病也有疗效。因此,竹荪又是一种可供药用的理想保健食品。4菌丝体:白色、细长、分枝状丝状体;子实体菌盖:钟形,宽和高为35 cm,上有多角形的小孔格。菌裙:位于菌盖下面,洁白多孔的网状,在分类上很重要。例:依裙长短可分为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菌柄:白色、中空、纺缍形或圆锥形,海绵状竹荪菌蕾(菌蛋或担子果):褐色或棕褐色,呈卵形。菌托:鞘状,有红色、紫色、红褐色等依品种而异,与菌索相连,支撑整个子实体,起保护作用。子实体菌盖:钟形,宽和高为35 cm,上有多角形的小孔格。菌裙:位于菌盖下面,洁白多孔的网状,在分类上很重要。例:依裙长短可分为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菌柄:白色、中空、纺缍形或圆锥形,海绵状菌托:鞘状,有红色、紫色、红褐色等依品种而异,与菌索相连,支撑整个子实体,起保护作用。长裙竹荪(一)温度:竹荪是中温型菌类。不同竹荪对温度要求不同(不同生长期)品种菌丝生长阶段 子实体生长阶段范 围 最 适 范 围 最 适长裙竹荪530 2224 1730 2225短裙竹荪528 2123 1526 2022红托竹荪529 2123 1626 2022棘托竹荪1335 3032 2030 2532不同生长阶段要求水分不同: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6065%;子实体分化:培养料含水量80%;破蕾:培养料含水量90%;菌褶张开:培养料含水量9495%;以便菌裙最大度张开。(三)空气为好气性真菌,整个生长阶段都需要新鲜空气。(四)光照菌丝生长:不需光。在室内光照下,菌丝生长将受到抑制,容易老化。30 cm深的土壤内菌丝能旺盛生长。菌蕾原基形成:不需光。子实体发育:一定散射光,100300 lux光照能促进子实体形成。(五)ph:喜微酸环境。培养料ph以5.06.0为宜;生长土壤ph应以6.0以下。(六)营养:竹荪是腐生真菌,自然发生主要在竹林。c源:以纤维素、木质素为主要c源。依靠分解竹材而获得。n源:腐殖质中蛋白质的分解物为主要氮源。覆土:需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竹园土做覆土材料,无覆土就不能形成菌蕾。(一)栽培季节竹荪属中温型菌类。一般安排在春、秋两季播种,具体还应视品种和栽培场所而定。春栽:35月,当年夏季长子实体;室外栽培 秋栽:810月,第二年初夏出菇;短裙竹荪:34月和910月;不同品种 长裙竹荪:45月和89月;棘托竹荪:45月栽培,很少秋栽。1、方法:人工栽培竹荪一般可分为纯菌种压块法纯菌种直播法生料栽培法其中以生料栽培法最为普遍。2、常用配方原料:不限于竹类;各种杂木的根、茎、叶、枝;竹木加工厂的下脚料;农作物秸秆(如黄豆秆、玉米秆、麦秆、稻草、甘蔗叶等)都可作为竹荪栽培原料;各种野草如类芦、斑茅、芦苇、芒棋等也是竹荪生长的良好材料。1、竹碎30%、木片40%、木屑30%;2、竹碎(或木片)60%、芦苇30%、木屑10%;3、竹片70%、木屑20%、竹叶10%;4、芦苇60%、木屑20%、竹片20%;5、蔗叶80%、竹叶10%、木屑10%;26、甘蔗渣50%、豆秆40%、竹叶10%;7、玉米秆70%、木屑20%、竹叶10%;8、杂木片60%、技叶30%、芦苇10%;9、芦苇80%、杂木片15%、豆秆4.5%、复合肥0.5%;10、芦苇65%、杂木片20%、豆秆15%、复合肥0.2%。21、选场应选择阴凉、通风、湿度较大,土壤偏酸性,结构疏松、腐殖质多的地为宜。(温、湿、气、土、ph)1、选场2、整地清除杂草,开沟排水,挖深10 cm晒白;整畦,宽1 m、畦高2025 cm、沟宽50 cm,中间高、两边低、呈弧形;喷射25%溴氰菊酯10002000倍液,以防白蚁等害虫。(或0.5%敌敌畏或石灰水喷洒床内外消毒)设遮荫棚,使光照达“四阳六阴”,有梅花点的散射光。培养料(木片、竹片、竹叶、芦苇等)12%石灰水浸泡23d捞起清水冲洗到ph90%;创造最佳温度:2325;加强通风换气:每天通1次,每次半小时;2、菌蕾形成:水分管理,保持rh 8090%;3、采收时间:以早上89点钟采收为最佳时间,竹荪开裙至菌柄2/3时即可采收;方法:用手术刀从菌托底部切断菌索,不要损伤相邻的菌蛋。4、采收后的管理清除残留菌托,以防污染;5、加工(晒干)(六)管理竹荪的破蛋很有规律,每天清晨7点半8点半开裙最高,9点以后破蛋开裙就很少了,因此以89点采收最佳。(七)生料栽培竹荪的优点1、取材容易、成本低除菌种外不需要任何大量辅料;2、污染少、出菇快竹荪菌丝能穿过许多微生物的拮抗线,若与霉菌混合埋入土中,霉菌很快会消失。这种特殊的抗杂特性,是其它食用菌所不具备的,因此,竹荪大面积栽培时杂菌污染率极低,养分破坏少,接种后成活率高。一次播种可连续采收23年。3、管理方便竹荪栽培工艺简单,不需设备,不需灭菌和粉碎。竹荪生料栽培已普及,但有些栽培者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出菇阶段的管理技术,以致出现菌蕾萎烂、托膜增厚、破口抽柄困难、子实体变异等现象。直接影响了产量质量及经济效益。1、缺水性萎蕾(1)症状:菌蕾色变浅黄,外膜收缩皱折,手板菌蕾内外滑脱,撕开肉质呈白色,质地柔软,闻之无味。(2)检测:翻开培养料,菌丝萎黄,基料干燥松散,含水量4045%;(3)原因堆料播种时水分不足,或料被晾干或晒干;通风过量或罩膜不密有破洞;光照过强,水分蒸发量大。(4)预防措施夜间灌跑马水于畦沟内,清早排除,补充基料水分;喷雾增湿,喷头朝上雾状喷水,提高空间相对湿度,然后罩膜保湿;调节荫棚遮盖物,避强光晒照。2、渍水性萎蕾(1)症状:菌蕾褐色或深褐色,外膜皱纹清晰,手抓菌蕾向外滑脱,撕开肉质中褐色或紫黑色,质地脆,闻有呕吐物味。(2)检测:基料黄色,菌丝雪白粗壮,下层基料黑色,菌丝少。折断基料明显渍水,含水量70%以上。(3)原因: 场地整理久妥,畦面四周高于中间,畦沟超过料底;喷水过量,基料积水;覆土过厚或土质板结,透气隆差,水分蒸发难。2、渍水性萎蕾(4)预防措施挖深畦沟,排除积水;挖去畦床两旁外沿覆土,用毛竹管插进畦床料内,让空气透进基料,蒸发内含水分,然后覆土。增加通风次数,适当延长通风时间;畦内凹陷积水难排的,应采取剖腹开沟,让积水流出后复原。3、病菌性烂蕾(1)症状菌蕾黑褐色,外膜收缩脱节,摇动即断,手捏肉质呈豆腐渣状,色极黑,闻有氨水味。(2)检测去表层覆土可见菌丝发霉,基料2 cm以下菌丝正常。(3)原因放线菌或其他杂菌感染菌蕾。3、病菌性烂蕾(4)预防措施受害及四周5 cm处撒石灰粉,2 d后清除残余,重新堆料覆土;减少或暂停喷水,降低地温和空气湿度,抑制杂菌滋生蔓延;加强通风,使畦床内空气新鲜。4、外膜增厚破口困难(1)症状菌蕾饱满,纹粗色深褐,多发生在后期,久停不变。(2)检测撕开外膜,比正常增厚23倍,且质硬拉而不断。(3)原因气温较高,为防御和抑制外界不适环境,菌蕾内部加快新陈代谢,细胞里营养不断输出外膜,使其不断增厚。4、外膜增厚破口困难(1)症状(2)检测(3)原因(4)预防措施用刀片在菌膜尖端割型,使营养液外流,即可收缩抽柄。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