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饰变化与满汉文化交融.doc_第1页
清代服饰变化与满汉文化交融.doc_第2页
清代服饰变化与满汉文化交融.doc_第3页
清代服饰变化与满汉文化交融.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服饰变化与满汉文化交融?108?纺织科技进展2008年第6期清代服饰变化与满汉文化交融王耘(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四川德阳618000)摘要:清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时期,清代服饰也发生了重大变异.介绍了满族及其服饰的特最,从清代服饰的变化形式入手,探讨了满汉服饰交融发展的原因.关键词:满族;清代;服饰;变化中图分类号:ts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56(2o08)o6一o1o8一o21满族及其服饰特点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王踵翰先生认为“我国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就是今天满族的最早先民.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记载的挹娄(后汉,二国),勿古(北朝),棘(隋,庸),女真(辽,金,宋,元,明),都是肃慎的后裔,因而也是满族的先民”.1由此可见,从其先民算起,满族的历史可以迫溯到2000多年以前,其直接先民是明代的女真人.从明万历十一年(1538年)起至天命四年(1619年),努尔哈赤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女真的大业,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登位,建元”天命”,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后金政权的建立对于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即位,在其父所开创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取,彻底改变了后金政权内忧外患的局面.天聪十一年(1635年),皇太极定族名为”满洲”,标志满民族这个共同体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次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福临(顺治帝)即位,顺治元年(1644年),在多尔衮等人的积极辅佐下,清朝最终定鼎北京,满族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建立起全国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白然环境是决定服装基本性格的因素.满族先民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过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其服用材质多为保暖的皮毛.进关之前,棉纺和丝织儿乎没有,而后的”女工所织”也”只有麻布”.因此,自然环境也决定了满族服饰以”旗袍”的袍服形制出现.”旗袍”最初为男女老少四季都可穿的服装,圆领,箭袖,捻襟,宽腰,结构简单.男子穿的袍,长至脚面,下摆肥大,束腰带,窄袖,四面开衩,便于骑射,所以又称”箭衣”.男子的旗袍具有”马蹄袖”,袖i:1狭窄,上长下短,袖i:1能覆盖在手背上,既保暖御寒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称”箭袖”,又因形似马蹄,亦称”马蹄袖”.外出行猎时,男子旗袍外面还套圆领对襟紧身短褂,衣长至脐,袖长及肘.这样的袍服既能抵御严寒又便于骑射狩猎,极具实用价值.旗袍以开衩袍为贵,作官服,礼服用.也有不开衩的袍,俗称”一裹圆”.女式袍比男式略小,起初为宽袍大袖,后来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左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不束腰带.入关后,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和受汉族服式的影响,旗袍就仅为女子穿着.满族男子的发式为”半去半留”,即把前额和周围头发剃去,只留颅后发,这种发式的形成,在于它便于骑射,习收稿日期:2008-0918;修回日期:20081008作者简介:王耘(1966一).女,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专业方向:服装学.武和行军.为御寒,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的习惯.满族人冬季普遍穿”缝皮为鞋,附以皮环,纫以麻绳,最利跋涉”的鞋【,很具地方特色.可见,入关前的满族服饰全面折射出白山黑水的自然环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实用功能,正所谓”衣冠元语,演绎大千”.2满汉服饰的交融发展2.1清代男装的变化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清室虽废弃了明代服饰,坚守旧制,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沿袭了汉制.男式旗袍的形制,工艺有一定变化,与入关前的袍服有明显区别.从官服看,主要体现在十二章纹作衮服朝服上的纹饰,“补子”的采用,”箭袖”的变化等.清代皇帝穿的朝服,吉服为明黄色,绣龙纹,带金镶玉,胸前挂念珠,脚下穿软靴.这种服饰以满族的旗服为主,结合汉制龙纹而形成.在乾隆的朝服像中可以发现汉族皇帝衮服中的十二章纹样的使用.乾隆虽然十分强调不改满族遗风,然而他在纹饰方面却主张”润色章身,即取其文”,继承了汉族传统的”十二章纹”和补服纹饰.清朝的龙袍既延续了前朝的文饰,又比前朝更显得富丽堂皇,其中图案所要表示的意义更加丰富.如胸前绣条正龙,龙身盘旋成团,具有稳坐江山的象征意义.补服始于明朝,是清代官服的一种.”补子”就是在外褂上加的一块纹饰的装饰物,上饰各种鸟兽图案做为官员品级的标识.不同的是明代绣在常服上,而清代绣在补服上.清代的式样比明代略小,约30cm见方,贝子以下均为方形补子,由于满服是对襟式,所以前襟补子分成左右两半.清朝会典中具体规定了补服图案与相应官品的标准,大致与明代相仿.补子的采用一方面体现_清朝沿用明朝通过补子的纹样区分官员品级的做法,另一方面则是男子袍服装饰性和标识性增强的有力证明.清朝人关之后,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骑射之风逐渐衰微,袍服上的箭袖更多地起到装饰作用,平时将袖头挽起,遇到行礼之时,迅速将”袖口”弹下行半礼或全礼.随着骑射行猎活动的减少,箭袖也有减少的趋势,一般日常穿用的袍褂,不必再镶上箭袖而是着平袖即可.但在郑重场合,则必须换上箭袖袍,以示庄重,守礼仪.清代男装的变化,还体现在冠帽,旗鞋等上.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权初步巩固,随即严令汉族臣民依满制剃发梳辫易服,”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一举措激起了民族矛盾,遭到了各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汉人内心不服,曾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江阴十余万人举行示威活动,齐呼”头可断,发决不可剃!”迫于压力清统治者不得不寻求暂时的妥协,采纳了明遗臣金之俊”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2008年第6期纺织科技避展?109?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等.这种说法虽没见之于明文规定,但清代服饰确有这样的情形,男子发式一直都是剃发梳辫,女子发型满式,汉式均有.从冠帽的变化来看,帽子的种类有了明显增加,分礼帽,毡帽,暖帽,凉帽等,并且出现了一种既能区分官员品级又能起装饰作用的帽饰一冠顶,即顶戴花翎.顶珠即帽顶最高处缀有的不同颜色的宝石珍珠.皇上穿朝服时戴东珠宝石顶,穿便服时戴红绒结顶.大臣们不分文官武将,按九等品级戴用,无项珠者无品级.对顶珠的规定各时期略有更改,但按品级戴用之宗旨始终如一.花翎即冠上向下垂拖着的一根孑l雀尾的翎羽,也叫孔雀翎.有花翎和蓝翎之分,蓝翎用鹃羽制成,无眼;花翎用孔雀尾毛制成,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以三眼为最贵,眼就是孔雀尾毛上的彩色圆斑.花翎的作用是昭明等级和赏赐军功,从内容到形式上加强封建专制权威.冠顶的出现更增加了满服的观赏性和标识性,它与补服一起充分体现了满族服饰中官服的等级差别.人关前的满族男子多穿鞋,之后细化为靴,鞋两种,一般身着官服穿靴,身着便服穿鞋.不再用野兽皮做靴,改用缎,绒,布等各种质料,鞋的款式也呈现多样化.清代男子普通着装分袍,褂,袄,衫,裤,坎肩等,礼服以袍褂为主,前朝的宽衣大袖逐渐变为窄袖筒身.清代男装是满人人关后对男子进行强制性改装的结果,清朝近三百年男子服装以满服为基本模式.2.2清代女装的变化清代妇女服装在”男从女不从”的规范下,基本上保持了满汉两民族原来的形制.汉女为上衣下裳,而满女则穿不分衣裳的长袍.汉女平时穿衫袄,下裙,裤子,披风等.与汉女服饰相比,满女装更具有民族特色.人关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受汉族服式的影响,旗袍仅为女子穿着.清初旗女之袍基本上继承了人关前简约,实用,朴素的特点,轮廓呈长方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颜色较素,衣领和袖口开始镶边.清中叶旗袍的样式除圆领外,又出现了狭窄的立领,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时宽大.到清后期,旗女所穿长袍最大的特点是袍身更为宽博,肥袖过肘,扣襻右侧,下摆开衩,造型线条平直硬朗,外形以直线为主.领高可碰到耳垂的”元宝领”十分普遍.”喇叭袖”大量出现,喇叭袖包括”大挽袖”和”套花袖”.”火挽袖”袖筒宽尺余,长过手半尺左右,袖里精绣各式花卉,花色与袖面迥然相异.穿时将袖挽起与袍身形成鲜明对比,以示其别致和美观.”套花袖”则是在袖fi处再接出一层或几层不同颜色的假衣袖.假袖fi不仅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更增加了整体服饰华丽的效果与层次感.许多正式礼服上还有接袖和箭袖,整只袖被分为数段,每一段的图案风格,色彩和面料截然不同.后妃贵妇的旗袍多使用龙,蟒,凤,蝶等纹样.旗袍的领,袖以及门襟边多用镶滚装饰,而且越来越讲究,花边越来越宽,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至”十八镶滚”.还有的在衣襟及下摆处用各种的珠宝盘制成各式花朵,或挖空花边,镂出各种图案l4.由于装饰过甚,几乎看不清原来服装的质地.旗袍是与坎肩,大拉翅或二把头,花盆底鞋一起搭配穿着的.可见,这时的旗女之袍无论从制式上还是工艺上都更为繁复,装饰性,审美性进一步加强.清初汉,满妇女的服饰有显着的区别.清中期有满汉相互仿效的现象,曾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衣裳”的描述.满女仿效汉装曾遭到清廷的禁止.尽管满汉两族间仿效者为少数,但还是反映出满汉服装间存在着相互影响.3清代满汉服饰交融发展的原因3.1顺应自然环境变化是服装维持人体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关前的满族服装基本是顺应自然环境,自然而然形成并延伸下去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实用性.人关后,生产,生活环境变化很大.以前大量使用的保暖性强的动物毛皮等服用材料被缎,绸,布,麻等取代;服装形制从以往的注重实用功能性,变为注重服装的审美性,标识性,礼仪性;在形态上也从简朴向复杂,厚重,端庄,尊严,礼用等方向发展变化.这也符合小川安朗的服装”形式升级规律”l_5.3.2统治民族成为引导服饰的主导力量人关后,满族成为统治民族,占有集团势力的优势.他们对于支配下的汉民族积极强制性地推行满人风俗,成为引导清代服饰流变的主导力量.虽然一般来说人类文化是从高文化集团向低文化集团传播,但是集团势力的优劣有时比文化高低对服饰的传播更有影响力,这符合小川1安朗的服装”优势支配规律”l_5_.因此清代服饰风格,服装形制集中体现了满族的习俗特性.客观地看,传统汉服在清代的变革,是通过武力强制,法律禁令而实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两族人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联系和交往,满族服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满文化在不失其内在传统的前提下,吸收了大量汉文化,充实了自己正在发展中的服饰文化.而汉文化在其早已成熟定型多个朝代的情况下融进了崭新的因素,出现了新的演变,这是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3.3服饰是文化和政治认同的符号表现形式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服饰是文化和政治认同的符号表现形式.清朝使历时数千年的汉族传统服饰产生变革,确立了肃穆的满族旗装的统治地位.清代服饰既表现了满族的服饰风格,服装形制,又保留了汉族服制中的封建等级内容.它既符合服装随环境变化发展的规律,又吻合中华民族文化共存,共享,共荣的文化发展特点,更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融特征.参考文献:1王踵翰.清史新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2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9.3李澍田.吉林纪事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4徐海燕.满族服饰i-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5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changeofgarmentandornamentinchingdynastyandculturemingleofmanchuandhanwangyurl(artdepartment,sichuanengineeringtechnicalcollege,deyang618000,china)abstract:chingdynastyisaperiodthatchinasmulti-ethnicwasfurtherconsolidatedanddevel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