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之门的密匙.doc_第1页
爱情之门的密匙.doc_第2页
爱情之门的密匙.doc_第3页
爱情之门的密匙.doc_第4页
爱情之门的密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情之门的密匙评纳撒尼尔.布兰登的罗曼蒂克心理学我们常识总会倾向于,罗曼蒂克是一种非理性的激情,就是一见钟情、闪电结婚、红杏出墙、堕入爱河,等等,所以,罗曼蒂克根本没有钥匙。不过,如果命运真的为我们安排了一次罗曼蒂克,我们准备好了吗?美国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的名著罗曼蒂克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罗曼蒂克的角度:以理性作为钥匙,带领我们进入罗曼蒂克的爱情世界。针对理性是罗曼蒂克爱情的谋杀者的说法,作者一针见血地说:“非理性才会扼杀爱情”。(p106)为了避免误解,作者给罗曼蒂克爱情下了一个定义:“男女之间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性方面产生的强烈依恋。它是一方对另一方高度认可的反映。”(p2)一、罗曼历史罗曼蒂克爱情有没有历史呢?作者认为,原始社会的男女更多地是从劳动需要而结合;在古希腊时期,灵肉分离的思想盛行,人们高扬精神之爱贬低性欲,而精神之爱(后人常常用“柏拉图之爱”这个词来替代)发生在男性之间,女性没有地位,谈不上罗曼蒂克;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强调对国家的忠诚,把激情视为疯狂;基督教统治西方世界之后,禁欲主义使罗曼蒂克变成罪恶。不过,也正是在最不可能出现罗曼蒂克的中世纪(或者,我们对中世纪有太多误解),罗曼蒂克却在法国出现了萌芽,所谓的“庭院爱情”,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发生在一些没有参军的游吟诗人和独守空房的贵妇之间,不过这样的爱情显然是幼稚的“红杏出墙”;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改革宗教,高扬理性,世俗价值开始受到尊重,理性作为罗曼蒂克的一个要素成为可能;经过了启蒙运动的洗礼,直到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19世纪,“罗曼蒂克爱情才被视为一种文化观和婚姻基础并被广泛地接受”(p20)。这个时期,个体主义、自由选择权力、男女平等、性爱合法化的思潮开始成为主流,这些思潮在美国更成为不可撼动的生活准则,所以作者认为,罗曼蒂克理念“只会在美国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被普遍接受”(p30),很显然,作者眼中的罗曼蒂克理念已经从法国移植到了美国,并打上美国人的烙印。作者对美国文化的吹嘘和对集体主义的攻击,有时候会让人反感,但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够去体会下面的道理。二、人的形象要理解罗曼蒂克爱情的本质,首先需要了解“人是什么”这样一个古老的话题,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学家,不是哲学人类学家,没有去探讨人的本质,而是直接用了心理学的人学假设。在美国心理学界的三大派别中,行为主义坚持人是环境的产物,精神分析坚持人是本能的高等动物,作者赞同的是第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这个以马斯洛、卡尔罗杰斯为首的学派坚持着一样一种人的本质观:人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潜能,他的任务就是“成为你自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语,人本主义学派遵奉的准则,相似的另一条准则是古希腊箴言“认识你自己”)。所以,个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什么推动着人的需要一步一步上升呢?是类本能,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本能。可见在人本主义学派那里,人性是光辉的。追求罗曼蒂克爱情,也应该是一种人类的高级本能。人一出生,就面临着与母亲的分离,开始认识自我,慢慢培养独立意识,形成个性,承认人本质上是孤独的个体是走向爱情的第一步,作者基本上是反对弗洛伊德认为的爱情是恋母情结或者恋父情结的投影的理论,因为这里还没有形成与母亲分开的独立意识,而且母爱和爱情在作者看来也不是一回事,因为母爱不求回报,而爱情要求双方都为对方付出,所以作者虽然承认弗洛伊德对性解放运动所做的贡献,但仍不赞赏他的爱情观。孤独的个体决定我们是唯一的,并且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个人自己做出的自由选择和人们称作他的命运的东西完全是一回事”,这话就是典型的法国人的浪漫主义风格,作者认为,“首先是要有自我,然后才能出现这一个自我遇见另一个自我时迸发的完美的愉悦”。(p49)三、心理可视罗曼蒂克爱情为什么是美好的?因为我们能在其中体会到“互相心理可视现象”(p56),人的激情来自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自我意识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碰撞,“我”感到被对方看见了,而对方也有同样的感觉,在这种互动中发现真实的对方,也发现本真的自我,这就是心理可视,这多少有点“以人为镜”的意味。为什么在两个陌生的男女之间会有心理可视呢,或者说,为什么会有心心相映,心有灵犀之类的感觉呢,作者认为,关键仍在于双方“脾气”、“个性”的相似,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对各种事情的相似的反应,使双方产生“强烈的亲和体验,而且我们通过对他的感知来感受自我”(p63)。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位很女性化的男孩子在遇到一个令他心动的女孩子后,忍不住想去保护她,并变得越来越像男子汉了,他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你让我成为男人。”英国组合five唱道:without your love ill be half a man(没有你的爱相随,我不过是半个男人而已,until the time is through)在罗曼蒂克爱情中,双方摘下伪装的面具,把自己的光辉的一面展现给对方的时候,也把自己的阴暗的一面展现出来。想起好友曾经说,她跟一位男生始终无法成为恋人,因为她总是愿意把自己光辉的一面展现给对方,而害怕暴露另一面,因为她知道他不会接受,所以,总是很不自然,她觉得,爱一个人,不是只爱他的辉煌的一面,而是爱他的全部。没错,自然无为的态度才能产生心理可视。想起一个很有趣的学生自拍的小电影中,男孩对女孩说:“你究竟嫌弃我哪一点?我改!”那个烦透了的女孩说:“你究竟喜欢我哪一点?我改!”这是一个很深刻的笑话,表明爱其实也是有“意向性”的。(爱总是有爱的对象,比如,有些人爱是为了对方的外貌,或者才华,或者灵魂,我们总是能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一点,只是有时候很难描述出来罢了)人常常会有“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这样的感觉,可是,“如果某人声称爱我们而又说不出爱的所以然来的话,我们就难以感受到爱的暖意。我们不希望盲目地爱,我们希望爱得有理由”(p69)。作者认为,心理可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而给出爱的理由仅仅是第一步。理解(或者我们可以用移情一词),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问题的,但是这种设身处地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高度确认上的,不是对方哭,我跟着哭,对方笑,我跟着笑,那样在完全丧失自我的情况下是无法理解的,最多只能叫同情。换句话说,理解是带着主观性去设身处地的,如果双方的主观世界比较相似,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而站在对方的立场,就是主动去创造一种氛围,使两个不同的主观世界进一步地靠拢,通过这种互动实现越来越多的一致。作者反对无条件的盲目的爱,也反对不负责任的自我中心的爱。四、比翼双飞心态非常年轻的人们常常会幻想,某一天在公交车上,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或者在某一个舞会上,遇到了自己的灰姑娘;这种幻想常常伴随着一种投影,即把自己的审美观拼凑成一个理想的形象,比如,王立宏的脸、刘翔的身材、刘德华的声音等等拼凑起来的一个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的东西。所以,当真的看到有类似于这样的人出现时,而对方也对自己有同样的感觉时,罗曼蒂克就悄悄地发生了,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者“一见钟情”。“似曾相识”,虽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灵魂的回忆”,但是作者还是不愿将这么一个问题交给神秘主义,而是从生活感受的角度去看待。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一个巨大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人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童年的情结决定了他的成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子”荣格则进一步认为,文化最后沉淀为人格,所以,人是文化的产物。所以,对某个人“来不来电”,我们可以深入到他的生活方式,在其中找到答案。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爱情公式:完美的爱情 = 相似的价值观 + 互补的个性。人的思想最深层次的是世界观、价值观等哲学意识,这是灵魂的核心部分,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跟一个温柔善良的人是无法相处的,一个花心的人也无法跟一个专一的人产生共鸣,罗曼蒂克爱情的最深层的部分是灵魂的共鸣,而这来源于双方从小培养起来的生活感受。“道”的相同,要求“器”的互补,罗曼蒂克爱情也需要“大同小异”、“和而不同”。俗话说得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从原始社会开始这句话就具有普遍意义,男人与野兽搏斗,保护女人;女人哺育子女,支持男人。这种模式以各种变相的形式存在到今,男女地位的日益平等和男女配合的日益融洽成为趋势,40年前在中国出现的那种无性化,把女性男性化的社会思潮已经成为女性主义者批判的对象。作者告诉我们,“要想深入了解爱情,我们就需要问问自己:我所爱的人让我的哪个部分感受到了与以往不同之处”(p93),换句话说,就是发现对方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正是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的。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会倾向于找小鸟依人型的女友,一个大大咧咧的女人可能会找一个“气管炎”型的男友,因为他们都认肯同一种男女模式,而双方都能够从对方那里发现自己没有却非常需要的特质。作者认为,“互补”有“取长”和“取短”之分,不成熟的爱情是互相“取短”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成熟的爱情也是1+12,是“比翼双飞”的。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女人有一种恋父情结,对父亲既依赖又厌恶,她希望男友能取代父亲,满足自己的恋父情结;于是,她找了一个跟父亲一样冷漠的人,并与男人在煎熬中度过。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这个女人有恋父情结,如果他喜欢的是父亲的优秀的品格,她会倾向于喜欢一个优秀的男人,那么这种爱情仍然是成熟的,关键是她把对父亲的矛盾心情带到了恋爱中,而没有摆脱出来,这样才显得乳臭未干。五、爱己及人前面已经说过,作者反对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态度,因为非理性地对待爱情不仅容易屈服于命运意识而对爱情不负责任,而且这种态度把人逼到一种赌注心理:爱情就像扔硬币,快乐当然似神仙,痛苦则容易产生悲观主义心理,即看破红尘之幻灭情绪。如何对自己的爱情负责呢?作者首先认为必须自尊。作者深入个体主义的精神,认为,“我们首先要学会的爱就是爱自己,只有爱自己才能谈得上爱别人”(p108),无论我们是否同意这样的逻辑,我们都很难否认,我们第一个爱的人一定是自己,因为在我们还不具备自我意识的时候,“我”这个概念就作为客体存在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是“我”爱着另一个“我”,而不是“我”爱自己,就像出生不久的宝宝要吃东西时说“宝宝要吃东西”一样。所以,作者认为,爱是建立在自爱的基础上的,人要使自己变得可爱起来,才能被对方所爱。柏杨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一个男人跟他说,那个女人不爱他。结果他对那个男人说,你自己不可爱,怎么能要求别人爱你呢?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人对爱情有阴影,比如一个女人可能出生在不美满的家庭,并且喜欢看悲情电影,于是认为天下的男人都是花心的,总有一天她爱的人会背叛她,美好的爱情与她无缘。有一天有一位非常好的男士追了她,她也觉得应该好好地谈一次恋爱。于是她在谈恋爱时,千方百计地盯住这位男士,甚至这位男士连跟女同事打个招呼都不行,有一天这位男士终于受不了了,他们之间开始出现隔阂,矛盾不断发生,最终分手。这位女士于是伤心地认为,她一直坚信的教条是多么的正确。所以,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爱自己,使自己变得可爱的话,靠逼迫对方来爱自己以满足自己的自卑情结,这是无济于事的,而且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往往自认为是受害者,他们唯一想做的就是去验证悲观主义论断的正确性,然后装成受伤的羔羊。其实,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呢?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说,这是一种爱情“强迫症”,在一个爱情的死循环中无法自拔。作者认为这种对爱情的悲剧意识也是有社会的深层次的原因的,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和大众文化,这个原因就是清教徒式的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影响,它使人们认为人生就是在赎罪,把幸福储存在天国,等待死后去取。其实受到儒家思想比较深远的人也会觉得,人生在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婚姻、家庭是一种责任,爱情则是一件奢侈品,所以,中国的离婚率远远低于西方,但问题是,他们真的很幸福吗?还是在受苦受累,就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一样呢?作者认为,集体主义的宗教观也好,世俗观也好,必定是幸福的绊脚石,需要把它搬掉,“罗曼蒂克爱情需要接受这样的观点:幸福使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p119),不要用拒绝的防守的心态去接受爱情,而是用一种开放式的胸襟去拥抱爱情。六、双子星座拥抱爱情而不是被动接受爱情,作者把这种心态成为“自主”,而不是“神主”等待神的拯救、命运的安排。“罗曼蒂克爱情是成人的事情,而不是孩子的游戏”。(p120)人成为自己,便意味着不再依赖,不再为别人而活,承认个体的孤独,也就意味着允许和尊重伴侣的自由选择,彼此保留自己的私有空间,而不是把两个人紧紧地绑在一起。同床异梦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方式。“小别胜新婚”,中国人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因为短暂的分离常常能使罗曼蒂克的激情重新复燃。不成熟的人害怕寂寞,成熟的人能够接受孤独(因为按照个体主义的信条,孤独才是人的最本真的状态,这种想法在克尔凯郭尔那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既愿意与爱人朝夕相处,也不会因为与爱人分隔两地而觉得生不如死,痛苦万分,他们遵循的是一种作者所谓的“现实浪漫主义”的态度。在传统的思维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对立的概念,而作者却走了一条中道:现实浪漫主义。我们在第三节中说过,真正的爱是既接受对方的优点也接受对方的缺点,这就是现实主义。我们都知道,初次看一个人,我们都是先看对方的长相,而看长相,往往先看到他的脸,但是我们看不到他的后脑勺。凭借常识我们知道,他的脸的后面还有一个后脑勺,但当我们正对着他的脸时,我们却永远也看不到他的后脑勺,因为我们眼前是一个平面,我们没有透视的直观能力。不过,我们可以选择看他的正面,想象他的背面;也可以选择看他的背面,想象他的正面。爱得不深的时候,双方往往只看到对方的优点,因为彼此都把缺点隐藏起来。作者告诉我们,要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缺点,也要勇敢地去发现对方的缺点,不要掩耳盗铃,否则等到真正考验来临时,棒打鸳鸯的悲剧就不可避免了。现实浪漫主义要求我们了解对方的缺点,想象自己能接受的程度,如果自己能够接受,那么在容忍他的缺点的同时,多看看他的优点,这才是用成熟的方式接受一个人。这使我想起了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的一个情节:双子星座黄金圣斗士撒加有着双重人格(心理治疗称精神分裂症),而邪恶的人格战胜了善良的人格,最后杀死教皇,篡夺教位,并且要杀死女神雅典娜,可是在拿武器准备杀死雅典娜的瞬间,善良的人格最终战胜了邪恶的人格,在那一瞬间矛头转向自己,自杀身亡。女神雅典娜尽弃前嫌,接受了这位曾经的叛徒。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撒加,爱撒加,就意味着认清邪恶的撒加后,还能去接受整个撒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醒那个善良的撒加。七、爱的距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因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x(哲学人类学之父舍勒语),所以,保持对自我的开放性也要求自我对他人保持开放性,这就是作者认为的共同的爱情生活的方法:“互相自我公开”。(p125)有时候,“小别胜新婚”,“距离产生美”,但距离毕竟就是距离,就像弹簧拉长了就没有弹性一样,刻意制造距离并不利于沟通,就像刻意制造考验会扼杀爱情一样。“在罗曼蒂克爱情的发展中,最大、最广泛的阻力就是彼此的自我疏离,它使得自我开放难以实现”(p125)。社会学有一个词叫做刻板印象,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所以男儿要保持坚强的外表这样一种刻板印象。作者并不欣赏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这样扼杀了自然的生命力,也阻碍了罗曼蒂克的激情。刘德华唱到:“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如果双方都能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那么彼此纯真一点,可以使爱情更加甜蜜。作者认为,男女之间有时候玩玩家家,耍耍脾气,拌拌嘴,打打架,只要是自然本性之流露,不仅不会拉大距离,还会使爱情升温,爱情促进人的成熟,通过创造一个开诚布公的氛围,一个人会重新发掘曾经“被否定的自我部分”(p127),提高自尊水平。比如一个女孩子一直为自己的贪吃而烦恼,每天喊着减肥,可是后来她发现,男朋友就喜欢胖胖的姑娘,对她的身材欣赏得不得了,于是她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健康上而不是肥胖上。今年是猪年,各式各样的可爱猪使中国变得祥和,麦兜等猪将更显英雄本色,猪的美学意义会被更多地发掘的,各位其实不必太着急于减肥,健康最重要。八、秀出真情赵传唱到:“爱要怎么说出口,我的心里好难受!”其实,倾诉是我们的天性。恋人之间如胶似漆,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是,我们真的总是在说真心话吗?还是仅仅是在发射糖衣炮弹,哄对方开心呢?爱情是避风港,需要一颗充满关切的心去对待恋人,倾听对方的诉说,即使有些话并不是我们愿意听到的,甚至是会使自己火冒三丈的,不要让甜蜜遮盖了分歧,而是共同去解决问题。有些人喜欢做军师,还没等到对方倾诉完,就开始运筹起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等到讲完的时候,才发现对方只讲了一半,最关键的部分还没讲,而且对方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不过是想倾诉一下,缓解自己的压力罢了。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认为的那样,要像朋友一样去帮助别人自我拯救,而不是像老师一样去拯救别人。恋人之间不应该带有太多父女或者母子这样的感觉,而是应该寻求更加平等的地位,才能共同面对爱情的考验。有时候我们会冲动、害怕、愤怒,作者认为应该大声说出来,让对方了解,当自己敞开心扉之后,也会发现对方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或者,对方也会有同样的感觉,而不是一个人在难受。曾经听到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中国姑娘结婚,男人性格暴烈,常常把愤怒发泄到女人身上,女人又秉承中国传统妇道,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委曲求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女人受不了了,终于有一次,男人再次找碴,女人开始破口大骂,骂得对方狗血喷头,呆若木鸡。骂完之后,女人觉得有点失态,当以为男人会以更大的火力进行报复时,却发现对方咯咯地笑,他说,早就应该这样了嘛,每次我跟你吵架都吵不起来,我觉得不痛快。女人大悟。不同文化的沟通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典型的罗曼蒂克爱情,更强调沟通的直接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沟通的圆融圆通。当然,作者更赞同的是前者:“爱情不会因为真实地表达了愤怒而受到影响。但不说出来的怨气却每天都在导致爱情的死亡。压抑愤怒会导致爱情、性和激情的衰落凋零。”(p133)当然,如果自己真的爱对方,也一定要说出来,不要让对方去猜。另外,作者还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勇敢地直面对方的眼睛,这是真诚而勇敢的表现,而不是躲躲闪闪,看看天花板,看看地面,支支吾吾,心里有鬼。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不大一样,我们常常谈到修养,其中一点就是将眼神修炼得麻木不仁,地位越高,越需要这种功力,因为地位高的人影响大,周围小人也多(小人一般指心术不正但能力很强的人,他们很会察言观色,北京话叫有“眼力见儿”),一个眼神可能就被人利用了。而且中国人也不大喜欢直视眼睛,中国式沟通是委婉的。九、爱的支点有人会从上面的评论中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既然罗曼蒂克爱情应该是以个体主义为原则的,那么是不是爱情也是自私的呢?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误解。当年我学西方经济学时有这样一个误解,因为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上的,经济人是“自私自利”的人。老师说,“自私自利”不是我们通常理解上的那样,而是对自己负责的人,并且是遵循“己所欲就施于人”的伦理学黄金法则的人,只有在这种人性假设下,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才能运行;反之,改革开放初,中国刚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还来不及整顿市场秩序时,曾经出现过“人对人是狼”的局面,并且诞生了一批暴发户,在社会上蔓延着一种暴发户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的人性假设才是真正的自私自利人。所以,为什么在西方,大企业家往往是大慈善家,如果我们去了解一下西方人的伦理传统(基督教伦理),就不会觉得这些人虚伪了。 作者认为,“爱情是无私的”这样的说法实属荒谬至极,爱情是自私的(这里我还是要说明一下,个体主义的自私概念和我们平常用的集体主义的自私概念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中性词,后者是贬义词),自私是爱的基础。“如果宣称他人的幸福是对我们自己自私般地重要,那就是对爱情的最大褒扬。”(p152)王立宏唱到:“爱你就等于爱自己”,就是典型的美国人的道理。中国古代一直是一夫多妻制的,如今却坚持认为女性能顶半边天,坚持一夫一妻制,这是受西方的影响。爱情是自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