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知识管理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知识和知识管理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知识和知识管理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知识和知识管理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知识和知识管理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 献 综 述题目:企业知识管理概况及其绩效评价研究综述专业:企业管理院系:工商管理学院姓名:王君学号:2101202020092011年3月企业战略性知识管理概况及其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王 君企业管理 210120202009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内容及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整合了当前国际上较前沿的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文献,指出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不足。关键词 知识管理 绩效评价一、引言当今时代,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不同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与应用,而知识的范围和数量呈“爆炸型”增长,知识管理及相关的研究越来越为社会所需要和重视。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加快知识创新,构建创新型企业,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二、知识管理的意义和内容 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而后,国内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也有不少学者在多个学科领域的视角下对知识和知识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于不同的理论观点对知识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古典理性理论是将组织视为一个序列功能与程序的组合,员工都是理性追求效率的极大化,在此观点下,知识管理的导入被视为是一个客观的外部力量,只要能适当地导入,就能直接、确定的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知识管理的导入被视为能改善组织绩效的外来、客观的实体,而且影响知识管理导入成败的因素也都是确定的,通过实证分析,设计出一套规划实施知识管理的最佳实务。既任一组织如果应用好的知识管理战略,就会提升知识管理的绩效,提高组织的绩效。 权变理论观点认为知识管理是存在与各组织不同的背景、情景(Context)之下,没有绝对理想的知识管理战略,更无法将单一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适用在各种不同的问题上,组织所要寻找的是“最适合”(Fit)而非“最佳的”(Best)战略。相同的背景组织可能有相同的知识管理,但不同的背景组织则应有不同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组织的背景知识的转移与流动知识的传播媒介组织的知识文化组织知识管理的绩效调节 图1 知识管理战略导入的权变模式各种权变要素通过调节和影响知识管理战略使其对组织知识管理的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不同战略与对应的权变要素适当结合,才会产生正向绩效。组织行为理论观点认为若要了解知识管理的运作,不能单从组织知识管理结构与流程设计的“技术面”,来分析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必须从员工的行为面进行。知识管理成效使用知识管理的不同方法与行为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态度与动机政治权力个人利益个性、认知、价值观图2 组织行为理论对知识管理的解释结构图图2在解释员工基于权力、利益、价值观的考虑,会影响其对知识管理的态度(喜欢或讨厌),进而影响员工对知识管理不同的行为(配合、抗拒、扭曲、阻碍等)这些行为才是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力量,而并非知识管理本身。通过对知识管理与组织互动的三大理论观点的分析,了解到多种因素下作用下的知识管理战略对知识管理绩效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组织绩效。所以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恰当的体系指标,正确的评价知识管理绩效,从中找到不足之处,将知识管理充分恰当的导入企业管理实践中。Andersen提出知识管理系统导入的方法:第一阶段:认知觉醒;第二阶段:策略制订;第三阶段:原型设计;第四阶段:原型开发与测试;第五阶段:导入;第六阶段:评估与维护。评估作为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一个阶段的终点,同时也是另一个阶段的起点。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分析,那么该项目就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也就达不到企业的预订目标。三、 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国内外针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而与知识管理评价有某些相关的研究内容有:知识资源的量化(包括维度,指标体系,测量方法);智力资本评估,企业核心能力评价,企业竞争力测评等。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指标体系,但他们对指标体系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一)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入口,以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估作为篇名或关键字,以1990到2010为时间限制,共检索出27篇文献;而以核心期刊为期刊来源的文献有12篇。以图3折线图形式简要说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在这20年里的研究状况(以下图表均为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图3 2004到2009年间核心期刊上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文献历年分布图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12篇文献中,采用的评价方法及篇数归纳如下表1所示。表1 19902010年核心期刊刊登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文献采用的评价方法分布表评价方法文献量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法1三维评价体系1D-S证据推理方法与MASS函数1层次分析1模糊综合评价3DEA1隶属度分析1相关分析1鉴别力分析这12篇核心期刊文献的分布如表2所示。表2 文献核心期刊分布期刊名文献登刊量统计与决策1科技进步与对策2科技管理研究1图书情报工作1中国经贸导刊1经济经纬1情报杂志2经济管理1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情报科学1又表2可知,20年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量为12篇,可求得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比例为44.4%,且其中大部分为CSSCI期刊,可见文献的质量较高,但数量较少;同时由图3可见2009年是发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相关文章的高峰,表明2009年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国内对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上。而且由于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和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一个标准,所以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还存在一定难度,研究也比较稀疏零散。学者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着眼点,建立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张少杰等(2004)在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知识管理的本体评价、本源评价、战略评价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既考虑了知识管理活动的过程,有考虑了知识的来源及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较为全面,但并未建立详细的评价指标,缺乏层次性,指标的概念比较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指标的重复性,不够精确所以存在着指标体系不完善、难以量化等问题,因此,采用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存在一定难度。赵慧娟(2008年)等基于知识链的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知识管理的过程、组织对实施知识管理的“软件“、“硬件”支持能力以及领导和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满意度,并介绍了知识管理绩效的模糊评价方法,希望能为组织提供一定参考。但是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王君等(2004)分析了评价知识管理绩效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一套包括知识管理的过程、组织结经济上的收益和效率的变化情况等四个不同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既有反应知识管理过程的指标,也有知识结构、经济效益及效率方面的指标,有其合理性,但未考虑到大多数企业具体财务数据是不对外公布的问题,若采用比率型指标则更为合理。邱若娟等(2006年)在对现有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提出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是最为简单易行而且科学。此方法在所检索到的文献中,是利用度最高的方法。周敏等在2008年通过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李长玲在2006年也用了该评价模型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组织知识管理框架、影响组织知识管理的因素、组织知识资源的结构、组织知识处理活动类型来设计和选择指标,由于没有将这些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导致设计出的指标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而指标体系建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对知识及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基本范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看待组织知识管理绩效,从而导致学者们在研究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时,从相应的角度来建立和选择指标。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指标这里没有一一赘述,比如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鉴别力分析等。分析方法可谓多种多样,需要研究学者们达成一致。形成体系,以便针对不同权变因素,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使知识管理灵活的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二)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在国外,最早提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是学者Quitas,他认为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企业的开发、获取和共享知识的战略政策,知识战略实施,通过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以及测试、评估与知识有关的管理活动等。美国著名学者D.L.柯克帕特里克教授(D.L.Kirkpatrick)创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评价模式,该模式由4个等级的评价指标构成。等级一是反应,用来衡量那些参与知识管理方案的人如何反应;等级二是学习,用来衡量那些参与知识学习方案的人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信念和增长了知识;等级三是行为,用以衡量在何种程度上因参与了学习方案而使行为改变了工作;等级四是结果,用来衡量个人的行为变化对业务的影响。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评估模型应该具有系统化的指标体系、规范化的评估过程以及良好的反馈机制,4等级评价模式从项目进行的过程和产生的结果两方面来进行,是一种比较适合用以进行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方案。埃德文森在Skandian公司主持设计的Skandian模型采用111个指标,从财务、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等五个方面对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财务报表仅注重当期财务结果的弊端,强化了对组织内部过程的监测,从而使该模型不仅具有反映经营成果的功能,而且还具有预警的功能。美国亚瑟安德森(Arthur Andersen)在知识管理评价工具KMAT中提出用领导、文化、评估、技术和学习五个维度来评价组织知识管理的成效(1996)。 分析以上分析方法可发现,Donald Kirkpatrick创建的4等级评价模式则重视过程与结果两方面的测评,但基本以定性的分析为主,缺少定量的分析。Skandian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财务报表只注重当期财务结果的弊端,强化了组织对内部知识过程的监控,使得该模型不仅具有反映经营成果的功能,而且具有预警的功能。而MAKE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缺乏对组织知识管理后效果的评价。从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目前在指标体系设置上存在很多不足,设计不全面没有涵盖管理的全部活动,还有部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很好地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依据,导致设计出的指标体系缺乏较高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解决上述问题要求首先要对知识管理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定义其次要确定一个面向组织知识管理的、学者们公认的、科学合理的指标维度。应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具有动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识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四、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及意义知识管理通过其基础能力和流程能力作用于组织的效能。下图为知识管理的能力模式的结构图技术性的知识管理基础能力结构性的知识管理基础能力文化性的知识管理基础能力知识的获取流程知识的转换流程知识的利用流程知识的保护流程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知识管理的流程能力组织的效能图4 知识管理能力模式的基本结构图通过上图的研究,可以清楚地找到知识管理能力的各个环节,从而组织在研究如何提高效能时更有针对性和规范性。A lavi将知识管理研究的情景分为三类:涉及较少情景知识的一般组织、知识密集型的组织以及知识密集型的员工。该框架可以对知识管理进行系统而清晰的划分。另外从管理流程入手也可对知识管理研究进行分类。 知识管理的战略应随环境而有所不同,Hansen等学者就建议应选择适合自己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适合顾客的期待与自己产品的诉求。它主张“80-20”的法则,即认为组织 应专注于支援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不要认为“多就是好”。相反地,Davenport&Prusak(1998)则认为知识管理要全面配合,不仅要支援外显知识的知识库,同时要支援内隐知识的沟通网络,因为一个组织面对的内外部知识不可能都为内隐或外显,而且两者都很重要。 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如同理论丛林一样,各个学派有他们落脚点和出发点。我们认为目前的研究多过于静态,强调通过制度管理个人,或仅希望让知识通过咖啡间随机的碰撞产生。这些战略都有其效果,但因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中实行不同的战略,人际间社会网络如果呈现缺乏互动,如较为疏远或是松散则需要通过空间的建构和通讯技术的应用来加强。我们认为,可以援引社会资本中社会网络结构学派的概念,强调人际间所呈现的社会结构能反映出个人、制度、技术所表现出模式,且不同的社会结构具有不同的资本,而社会资本则能促进人类的行动(Coleman,1988;Bourdieu,1992)。 Prusak(2002) “人际沟通的学习效率是阅读的十四倍”。知识管理的活动已经从过文件的保存跃升到通过彼此的沟通来转移隐性和显性的知识。Cross et al.(2001)的研究发现,人们通常会通过人际间的非正式网络的寻求知识获取解答,通过从网络、电子数据库、档案夹则是次要的选择。Cross et al.(2001)同样点出人际沟通的重要,但更进一步强调人际间非正式网络的关键地位。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竞争中的关键因素,知识管理既是对知识进行管理,构建知识型企业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对企业面临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生存和竞争能力。五、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意义 知识管理的发展,主要研究一下三个方面: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型员工管理,知识管理评价。由此可看知识管理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价找出知识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知识管理的水平。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比较狭隘,学者们往往停留在某一个情景因素上,并且研究还比较浅显。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有很多影响因素和流程,而学者们往往是局限于一种方法对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常常不准确或是仅适用的某个特定的环境,没有更好的参考价值。我们认为应该用适合的评价指标对各个环节进行测量,最后综合各环节的评价结果来反映总体的知识管理绩效。除此之外,通过拆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因为当细分到各个环节时,不同情景下的知识管理环节,有可能是一样的。这样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后,就更具有参照性了。参 考 文 献1 陆燕春,闭恩高.知识管理:塑造更具竞争力的组织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3:81-832 单伟,张庆普.基于可拓方法的企业隐形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603-6063 童亮.基于跨组织合作联结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知识管理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浙江,20064 曹文娟,王海龙等.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5 Malhotra Y.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J. Journal for 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Special Issue of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8,21(4):58-616 蒋日富,霍国庆等.企业识管理战略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2):2-67 李忆.知识管理战略、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业务战略类型的分析.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重庆,20099 吴冰,王重鸣.知识和知识管理: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与经济管理,2006:57-6110 云绍辉,黄永鹏.知识型员工管理与开发研究综述.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1 李理,彭灿.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决策参考2010,1712 张霞,刘明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13 路文杰,王亚楠等.基于知识管理的知识型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914 赵慧娟等.基于知识链的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J.情报杂志,2008,2:25-27鲍新中,刘小军.企业战略框架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3(27):82-8515 张少杰,王连芬.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因素分析和指标体系J.情报科学,2004,10(22)16 邱若娟,梁工谦.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6,717 颜光华,李伟健.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6:79-8218 熊学兵.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经济经纬,2008,6:119-12019 周敏,李建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案例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10(24)20 Fairchild AM.Knowledge management metrics via a balanced scorecard methodologyc.Proceedings of the 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USA,200221 Tiwana A.The essential guide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E-business and CRM applicationM.Atlanta,Prentice-Hall,200122 李长玲.知识管理绩效的模糊评价J.情报科学,2006,2(24)23 王君,樊治平.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2004,2:44-4824 鲁曼,武忠.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25 A aviM,Leidner D.Review: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2001;(1)26 王秀红.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 Andersen A.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sessment Tool(KMAT).London:Arthur Andersen KMAT Study,199628 Davenport, t.,Prusak , l. Working Knowledge.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29 盛明科.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