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及答案详解.doc_第1页
第十一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及答案详解.doc_第2页
第十一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及答案详解.doc_第3页
第十一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及答案详解.doc_第4页
第十一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及答案详解.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辅导网/2000年第11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3(2000)下面哪种不是高尔基体的功能?A把糖加到蛋白质中B贮存脂肪C包装分泌的产物D糖蛋白的形成E从简单的糖合成多糖解析: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 (1)将内质网合成的多种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送到细胞特定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包括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蛋白质或多肽激素、粘蛋白等),膜蛋白(如质膜上的、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膜上的),构成细胞器中的可溶性驻留蛋白(如内质网上合成的大多数蛋白质是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发生糖基化成为糖蛋白的。这些加工后的蛋白质,经高尔基体的分拣、包装等修饰加工,形成运输小泡或以上出芽方式形成溶酶。) (2)内质网上合成的脂质(如膜质等)一部分也要通过高尔基本体向细胞膜和高尔基体膜等部分运输。 (3)高尔基体还是细胞内糖类合成的工厂,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合成和分泌多种糖,如纤维素等。答案:B4(2000)下面哪个属于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1)把碳水化合物加到蛋白质中 (2)膜磷脂的合成 (3)把碳水化合物加到脂肪中 (4)胆固醇的合成 (5)药物的解毒A1、2、4B2、3、4C2、4、5D1、4、5E1、2、5解析: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1)脂类合成和运输的主要场所。在合成固醇类物质的细胞,如肾上腺皮质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和卵巢黄体细胞,光面内质网较发达。光面内质网中存在胆固醇的合成,激素转化及其他酶类合成有关的酶系。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是合成外输性脂蛋白的合成基地。 (2)光面内质网与糖原的合成有关,糖原的分解也有内质网参与。 (3)内质网上存在与解毒作用有关的酶系,其中集中了多种重要的氧化酶,多种对集体有害的物质,如药物和毒物等经氧化酶系作用可解毒和转化,如给动物内服大量苯巴比妥后,可引起光面内质网的显著增生,同时与解毒作用有关的酶的含量明显增加。把碳水合化物加到蛋白质中,是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功能。答案:C6(2000)成纤维细胞是合成连接组织(胶原纤维)、糖蛋白(纤粘连蛋白)和蛋白聚糖(硫酸软骨素B)等胞外蛋白复合物的细胞。依这些性质,下面哪种(或哪些)细胞器在这些细胞的功能起重要作用?A粗糙内质网和光滑内质网B高尔基体C粗糙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D高尔基体和粗糙内质网E粗糙内质网解析:成纤维细胞是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相比是间质发达,细胞少,于是,结缔组织是细胞、基质和纤维组成的,凡符合这个条件,不管主要功能是不是结缔作用(如血液),都属于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纤维有3种:胶原纤维,是由胶原蛋白构成,在沸水中煮后可变成白明胶;弹性纤维,是由微原纤维(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包埋于均质的单性蛋白构成;网状纤维,主要成分也是胶原蛋白,在输送结缔组织中少,网状结缔组织中多。结缔组织的基质,种类很多,在不同结缔组织中比例悬殊。输送结缔组织中,基质有三种主要成分:蛋白聚糖、糖蛋白和组织液。结缔组织的细胞种类繁多,在不同结缔组织中比例悬殊,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固有细胞有成纤维细胞、间实质组织、脂肪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耕牛有三:一是生成三种纤维,二是分泌基质,三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的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中核仁有1或2个,有一对中心粒,高尔基体靠近核,线粒体多,粗面内质网布满整个胞体,显示旺盛的蛋白质合成作用,这是应为三种纤维蛋白,还有基质蛋白都是要分泌到胞外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都是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经内质网的逐步加工和运输,芽生后进入高尔基体,由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包装,以膜泡的形式出胞的,即外排作用。答案:D7(2000)下面给出了4种结构(IIV)以及这4种结构的一些相关的功能和结构特征(17) I纤毛 II基体III中心体IV鞭毛1)1个9+2排列以1个环的形式围绕1对微管;2)这些结构的绝大多数都比这个细胞长些; 3)它比这个细胞短些; 4)有9组,每1组3个微管,联成三联体,中轴是空的; 5)这些是运动的主要结构; 6)它们的主要功能在于纺锤丝的合成作用; 7)它们把纤毛和鞭毛固定(结合)到细胞膜上。 下列哪些结构和功能的组合是正确的?AI1)、3)、5)II3)、4)、5)III3)、4)、6)IV1)、2)、5)BI1)、4)、5)II1)、2)、7)III2)、3)、4)IV1)、3)、5)CI1)、4)、7)II3)、4)、5)III2)、3)、6)IV2)、3)、4)DI3)、4)、6)II2)、4)、7)III3)、4)、5)IV4)、5)、6)EI2)、4)、6)II2)、4)、7)III3)、4)、5)IV2)、4)、5) 解析:纤毛和鞭毛是细胞表面特化结构,具有运动功能。二者基本结构相同:其轴心含有一束“9+2”排列的平行微管,其外围为9个二联体微管环列,中央为2个完全微管。纤毛多,但短。绝大多数比细胞短(如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动物)。而鞭毛少,但长。绝大多数都比细胞长(如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动物)。故I纤毛具有题中1)、3)、5)、特征;而IV鞭毛具题中1)、2)、5)特征。基体和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的主要微管组织中心。所谓中心体是由2个中心粒和中心粒周围物质共同组成。在中心粒周围特质中含有数百个微管蛋白构成的环。每一个微管蛋白环是一条微管形成的起点。、微管蛋白二聚体以一定的方向添加到微管环上。这样,每条微管的起始端便埋藏在中心粒周围物质中,纺锤体微管是由中心粒发出的。位于鞭毛和纤毛根部的微管组织中心是基体。鞭毛和纤毛是由基体长出来的。中心粒和基体都由9组三联体微管环列而成,它们都比细胞短。故II基体具有题中3)、4)、5)特征;III中心体具有题中3)、4)、6)特征。答案:A8(2000)下面哪种含有极性的头和非极性的尾?A甘油三酯B中性脂肪C蜡D磷脂E上面所有的物质解析:具有极性头和非极性尾的是磷脂分子。磷脂包括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类;它们主要参与细胞膜系统的组成,少量存在于细胞的其他部位。第一大膜脂质是甘油磷脂,第二大膜质是鞘磷脂,除此,膜质还有胆固醇和糖脂。这些不同的膜脂在不同类型细胞膜中含量、分布是不同的。所有的磷脂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极性强。它是由磷脂酰碱基和脂肪酸两部分通过甘油基因(或鞘氨酸)结合而成。磷脂酰碱基部分较短,称为头部,由于集中磷酸和碱基极性很强,是亲水的;脂肪酸部分是两条较长的碳氢链,称为尾部,是非极性、疏水的。这种一头亲水,一头疏水的分子成为双型性分子,或称“双亲媒性分子”、“兼性分子”。A图解B化学结构C分子结构模型D示意图(仿B. Alberts.等)答案:D9(2000)下列哪一类纤维是在点状桥粒的胞质位点上附着到血小板上的?A胶原纤维B细胞骨架纤维C弹性纤维D微管蛋白纤维E网状纤维解析:点状桥粒又称黏合斑,它是相邻细胞间纽扣样的接触点,同时桥粒也是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直接将两个细胞铆在一起。在电镜下看,点状桥粒区的相邻细胞膜之间,与宽约25nm的细胞间隙。在质膜的胞质面有一个由细胞质附着蛋白构成的细胞质斑,称致密斑。相邻两细胞的致密斑有跨膜连接糖蛋白相互连接。致密斑直接与胞内的中间纤维直接相连,细胞之内的中间纤维通过桥粒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整个组织的整体网络,支持该组织并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与桥粒相连的中间纤维成分依不同细胞类型而不同;上皮细胞中为角蛋白中间纤维;心肌中为结蛋白中间纤维。下图为桥粒结构模式图。桥粒为坚韧的细胞连接点,通常在易受牵拉的组织结构中,桥粒最为丰富。答案:B11(2000)在需氧呼吸中糖在下述哪个地方转变成丙酮酸A线粒体内膜B细胞质基质C线粒体外膜D线粒体间质E线粒体二膜的间隙解析: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变为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主要含有与维持细胞形态和细胞内物质运输有关的细胞质骨架结构和与中间代谢有关的数千种酶类。细胞质基质担负着一系列重要功能。目前了解最多的是许多中间代谢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如糖酵解过程、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糖原的合成与部分分解过程等。蛋白质的合成与脂肪酸的合成也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细胞质基质另一方面的功能是与细胞骨架相关。细胞质骨架作为细胞质基质的主要结构成分,不仅与维持细胞形态、细胞运动、细胞内物质运输及能量传递有关。而且也是细胞质基质结构体系的组织者。糖酵解是葡萄糖变为丙酮酸的一系列反应,共有10步化学反应,此途径在动植物和许多微生物生物体内都存在。在需氧生物中,酵解途径是葡萄糖氧化成CO2和H2O的前奏。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在线粒体间质发生的主要是三羧酸循环,它是三大类有机物共同氧化途径。本题答案应为细胞质基质。答案:B12(2000)对于膜孔蛋白,下述哪种是正确的描述?A这是一种微管中的蛋白B这是一种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C这是一种核膜孔的蛋白D这是一种脂肪,具有将碳水化合物加到蛋白质上的功能E这是一种形成细胞骨架的蛋白解析:膜孔蛋白是一种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构成,其外膜厚度约6nm,比较光滑,其上分布有整齐排列的圆柱体结构,由孔蛋白组成;圆柱体整体上呈筒状,中央有小孔,孔径约23nm,允许10KDa以下的小分子穿过小孔进入外室,即内外膜之间的膜间隙。答案:B13(2000)过氧化体在细胞中是怎么形成的?A只通过复制B只通过从大量的氧化体脱离C通过复制和分裂两种方式D通过分裂E通过复制和脱离解析:过氧化体即过氧化物酶体(微体),是由单层膜围绕的,内含一种或几种氧化酶类的细胞器。它普遍存于所有动物细胞和很多植物细胞中,如叶肉细胞。它是一种异质性的细胞器,不同生物和细胞中,甚至单细胞生物的不同个体中,所含酶的种类以及其所行使得功能都有所不同,过氧化体中含有两种酶:一种是依赖于黄素(FAD)的氧化物,其作用是将底物氧化成H2O2,二是H2O2酶,其含量常占过氧化酶体总蛋白量的40%,它的作用是分解H2O2成H2O和O2。由这两种酶催化的反应,相互偶联,从而可使细胞免受H2O2的毒害。过氧化体的发生,过去一般认为过氧化体的蛋白质是在rER上合成后转移至ER腔,到ER的一定部位,膨大脱落而形成的,许多电镜照片显示过氧化体与ER的连续性。现在有实验证明,过氧化酶体基质蛋白是在细胞液中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有一短的信号序列,指导蛋白到过氧化体。现在也有证据证明,新的过氧化体的发生过程与线粒体或叶绿体类似,是经已有的过氧化体通过生长和分裂形成的,以上两种发生方式各有实验根据。答案:C15(2000)FoFlATP酶的特异抑制剂“X”被加到在有氧条件下进行葡萄糖氧化作用的鼠肝细胞中,下面哪种不是抑制作用的结果?A线粒体ATP形成将停止B由于NAD+再生作用阻断,使柠檬酸循环变慢C葡萄糖的降解速度将降低D糖酵解将加速进行E氧的消耗将停止 解析:呼吸作用的电子传递,实质上是NADH和UQH2的氧化脱氢过程,这一过程要经过电子传递链的传递,最后才能与氧结合生成水,(电子传递链即呼吸链),组成呼吸链有四种酶复合体,另外还有一种ATP合酶复合体。ATP合酶有F0和F1两部分构成,所以又称F0F1ATP合酶,如下图所示: 该酶F0由四个不同亚基组成,是复合体的“柄”,镶嵌在内膜中,内有传递H+的通道,F1由五种9条亚基组成,是复合体的“头”,深入膜内基质中,与后结合在一起能催化ADP和Pi合成ATP,也能催化从内膜基侧向内膜外侧转移相联的ATP水解。线粒体ATP酶的特异性抑制剂是寡酶素,它抑制ATP的合成,并能间接抑制O2的消耗。抑制“X”的加入,结果使线粒体ATP形成将停止,O2的消耗将停止。答案:C17(2000)如果你观察2种DNA样品“X”和“Y”(每种含有1200个碱基对)在琼脂糖凝胶中以不同速度进行迁移,你怎样解释是正确的?A在样品“X”中腺嘌呤有较大的量B在样品“Y”中鸟嘌呤有较大的量C琼脂糖在凝胶中百分量大于0.8%D在琼脂糖凝胶中有嵌入的介质E样品“X”和样品“Y”有不同的构象 解析:凝胶电泳是当前研究核酸最常用的方法,凝胶电泳有分子筛和电泳双重效果,以琼脂糖为支持物称为琼脂糖凝胶电泳。该电泳的迁移率取决于以下因素:(1)核酸分子大小,迁移率与分子量对数成反比;(2)胶浓度,迁移率与胶浓度成反比,常用1%胶分离DNA;(3)DNA构象,一般条件下,超螺旋DNA的迁移率最快,环形DNA最慢;(4)碱基组成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5)温度,430都可,常在室温下进行;(6)电流,一般不大于5V/cm。在适当电压差时,迁移率与电流大小成正比。由以上可以看出,AE的说法中E是正确的。答案:E18(2000)磷酸果糖激酶1)在糖酵解中是主要的调节酶2)ATP是该酶的底物3)ATP是该酶的负调节剂4)柠檬酸活化该酶对于以上叙述,正确的回答下面哪一种与磷酸果糖激酶有关?A只有4)是正确的B只有1)和3)是正确的C只有1)、2)和3)是正确的D只有2)和4)是正确的E1)、2)、3)、4)都是正确的解析:糖酵解过程中,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是两个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的作用是催化果糖6磷酸和ATP产生果糖1,62磷酸和ADP。该酶是一种变构酶,它的催化效率很低,糖酵解速度严格地依赖该酶的活力水平。它是哺乳动物糖酵解途径最重要的调控关键酶。该酶的活性受多种因素的控制,一是高浓度的ATP的抑制,ATP可降低该酶对果糖6磷酸的亲和力。但是ATP对该酶的这种变构抑制效应可被AMP解除。因此ATP/AMP的比例关系对此酶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二是当pH下降时,H+对该酶有抑制作用。三是高水平柠檬酸循环对该酶有抑制作用。酵解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酶是丙酮酸激酶。有氧条件下,糖酵解的速度也会减慢,这是因为有氧呼吸活跃,会产生较多的ATP和柠檬酸及PEP,都对两个关键酶的活性起反馈抑制作用。由此可知,上述叙述中,只有1)、2)、3)是正确的。答案:C19(2000)如果将寡聚酶素和2,4硝基苯酚两种加到含有Pi、Mg+和ADP的线粒体中,则A氧的消耗和ADP的磷酸化将停止B氧的消耗速度增加,ADP磷酸化将停止CP/O将保持相同D磷酸化/氧的消耗比将增加E氧的消耗降低,但磷酸化将继续解析:寡聚酶是线粒体F0F1ATP合成酶的抑制剂,它不抑制电子传递,也不解偶联,但抑制ATP的合成,使ADP磷酸化停止。2,4二硝基苯酚是解偶联剂,其具体作用是在不同pH下,结合H+转移至膜内,能消除跨膜的质子梯度或电位梯度,使ATP不能形成,从而解除电子传递与磷酸化的偶联作用。2,4二硝基苯酚也不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甚至会加速电子传递,其结果是氧的消耗速度增加,产能增多,但自由能以热的形式散失掉,形成“徒劳”呼吸。答案:B20(2000)在不需氧的糖酵解中2克分子无机磷(Pi)用于1克分子葡萄糖的降解,在下面的哪种酶催化Pi消耗的反应?A己糖激酶B磷酸果糖激酶C丙酮酸激酶D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E烯醇化酶 解析:糖酵解的前5步是酵解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碳糖裂解为两分子的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与此相比反,却消耗了2个ATP分子。以后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化反应。这些反应正是从甘油醛3磷酸反映取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糖酵解第六步化学反应是一步重要反应,因为在甘油醛3磷酸的醛基氧化为羧基时,将氧化过程产生的能量贮存在ATP分子中,甘油醛3磷酸的氧化和磷酸化是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催化下,由NAD+和无机磷酸(Pi)参加实现的。糖酵解中,已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烯醇化酶催化的反应如下:已糖激酶、Mg+葡萄糖+ATP 葡萄6磷酸+ADP+Pi已糖激酶、Mg+果糖6磷酸+ATP 果糖6磷酸+ADP+H+2烯醇化酶磷酸甘油醛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丙酮酸激酶ATPPEP 丙酮酸(磷酸基由PEP转移到ADP上同时形成丙酮酸是一个不可逆反应,这是因为PEP水解释放能,生成ATP)答案:D21(2000)下面哪种组织不能使用酮体用于能量再生?A脑(在禁食中)B心脏肌肉C红细胞D肾皮质E骨骼的骨肉解析:酮体是乙酰乙酸,丙酮和羟基丁酸三种物质的总称,它们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其中乙酰乙酸是主要的,丙酮和羟基丁酸是由它转变而来,肝是产生酮体的器官,但缺乏分解酮体的转硫酶和乙酰乙酸激酶,因此,肝线粒体内产生的酮体经血液循环输出至全身,在心肌、骨骼肌、肾、脑等组织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所产生的酮体在肝,而利用酮体在肝外组织。肝外组织这两种酶的活性很强。酮体的利用过程是。乙酰乙酸在转硫酶(在心肌、骨骼肌、肾、肾上腺等组织)或乙酰乙酰辅酶A,后者在辅酶A参与下,经硫解又重新生成二分子乙酰辅酶A,并进入三羧酸循环而又被彻底氧化,故肝外组织是氧化酮体的器官,乙酰乙酸转变为乙酰CoA的反应如下:红细胞中无线粒体,只能糖酵解供能,故不能氧化酮体。答案:C23(2000)在酶的催化中,下面叙述是竞争性抑制的影响1)Vmax不被改变2)抑制作用可由底物浓度的增加而逆转3)Km增加4)抑制剂结合在酶的不同位置,至少是作用中心哪种综合的叙述是正确的?A1)、2)、3)B只有1)、3)C只有2)、4)D只有4)E1)、2)、3)、4)解析:凡使酶活力下降,但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作用成为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属可逆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结合,从而阻止底物与酶的结合,因酶的活性中心不能同时既与抑制剂作用,又与底物作用。24(2000)下面哪种结合键在DNA中不存在?A35磷酸二酯键BN葡萄糖苷键CH键D疏水作用键E二硫键 解析:结合键,即化学键。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中,戊糖(脱氧核糖和碱基缩合,并以糖苷键相连接,糖环上的Cl与嘧啶碱的N1相连。所以糖与碱基之间的连键是NC键,称为N糖苷键。N糖苷键使二者连成核苷。) 核苷中的戊糖羟基(C5位上)被磷酸酯化,形成核苷酸,生物体内存在的游离核苷酸多是5核苷酸。DNA的一级结构是由数量极其庞大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水聚合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起来的脱氧核苷酸链。聚合时,新加上去的三磷酸脱氧核苷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永远是以它的5位磷酸与DNA链上3端的3倍羟基缩合,即5接3。故相互连接的化学键,为35磷酸二酯键。 DNA的空间结构一般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反向排列的脱氧核苷酸链借助于对应碱基之间的氢键相连。双螺旋结构在生理状态下很稳定,维持这种稳定的主要因素:(1)首推碱基堆积力成垛的碱基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力。碱基堆积力的形成是由于嘌呤与嘧啶碱形状扁平,呈疏水性,分布于螺旋的内侧。大量的碱基对层层堆垛,使双螺旋结构内部形成一个强大的疏水区,与介质中的水分子隔开;(2)氢键力。两链靠氢键相连,分子中A=T碱基对多,但不如GC碱基对稳定。(3)大量存在于DNA的其他弱键,在维持空间结构的稳定上也起一定的作用,这些弱键包括,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形成的离子键,这可减少双链间的静电压力;还有范德华力。 二硫键发生在半胱氨酸之间,在蛋白质中存在。维持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稳定性的主要的力是肽键与二硫键,次级的力是氢键、范德华力、盐键等。 答案:E25(2000)考虑两者的关系和有关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酸甘油三酯的4种叙述左右左右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甘油三酯 1)表中右侧的两种分子含有左侧分子的重复单位 2)在右侧的两种分子的合成过程中,至少一些电荷是中性的 3)在两种的关系中,左侧分子的变化取决于右侧分子的变化 4)在右侧两种分子的合成中释放水 哪些叙述是正确的? A1)、2)、3)、4)B2)、3)、4)C3)、4)D只有3)E只有4)解析:1)错误,甘油三酯是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缩合的产物,1分子甘油三酯彻底水解渴得到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2)正确3)正确。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种类,数量的变化,甚至氨基酸在肽链上排列顺序的改变,都会引起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改变。脂肪酸有数种,如饱和的和不饱和的,长链的和短链的。脂肪酸的改变会引起甘油三酯的改变,饱和脂肪酸与甘油结合形成的酯在常温 下为固态,而不饱和脂肪酸酯在常温下为液态。4)正确。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才能形成蛋白质,脂肪酸和甘油分子之间的连接也是脱水缩合。因此,脂肪酸和蛋白质的消化过程都是水解反应。答案:B26(2000)用不同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处理的5种不同的细胞培养如下:化合物细胞培养乳糖细胞培养a缬氨酸细胞培养b胸腺嘧啶核苷三磷酸细胞培养c谷氨酸细胞培养d丙氨酸细胞培养e 细胞洗涤、收集和自动化培养1h以后,分别研究体内细胞核的活性,你看哪种细胞培养是最好的?A细胞培养a B细胞培养bC细胞培养cD细胞培养dE细胞培养e 解析:细胞培养是细胞的不断分裂过程,细胞的分裂周期中,首先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而只有DNA的复制是在细胞核中进行,DNA的复制需要胸腺嘧啶核苷三磷酸为原料。故细胞培养c是最好的。 答案:C27(2000)在真核细胞中,哪种分子负责自催化的内含子和外显子的剪接?ARNA聚合酶B核糖核酸酶C核糖核酸核酶D逆转录酶E内切核酸酶 解析:存在于断裂基因中的内含子总是与外显子同时被转录成为前体RNA,然后经过剪接得到成熟的RNA。根据内含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剪接机制,可把它们划分为几种不同类型:(1)I类内含子,是自我剪接内含子。在RNA前体中,这类内含子因其特殊结构而能自行剪接,至少在体外不需要蛋白质或酶参与。I类内含子能在RNA水平上催化分子内剪接,因此证明RNA具有酶学活性,而这一类RNA被称为RNA拟酶,这首先在研究原生动物四膜虫中发现,是自我剪接的最好证明。(2)II类内含子,主要是在tRNA前体剪接的研究中发现的,一般tRNA基因中只有一个内含子。这类内含子的剪接是在一系列催化下进行的,起关键性作用的酶有两种,一是内切核酸酶,二是tRNA连接酶,(3)III类内含子,是由剪接体剪接的内含子,它们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编码的蛋白质基因中。 核糖核酸酶是催化RNA水解酶。 答案:C28(2000)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和mRNA的互补密码子之间的相互反应通过下述哪种作用完成的?A肽基转移酶BATP的能量C氨基酰基tRNA合成酶D来自GTP的能量形成共价键EH键 解析:氨基酰基tRNA合成酶即胺酰tRNA合成酶。催化胺酰tRNA的合成,即氨基酸的活化。活化使氨基酸获得额外能量,这样才能掺入肽链中使肽链延伸,其总反应式是:胺酰tRNA合成酶Mg2+ 氨基酸+ATP+tRNA 胺酰tRNA+AMP+Ppi 该酶具有很高的专一性。它既能识别特异的氨基酸,又能识别携带该氨基酸的tRNA,再者只作用L氨基酸,不作用于D氨基酸,这可减少遗传信息翻译中的错误。 胺酰tRNA形成后,氨基酸的进一步去向就由tRNA来决定了。tRNA在识别mRNA分子上的密码时,具有接头作用。tRNA凭借自身的反密码子与mRNA分子上的密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互相识别,并以氢键结合。因此E答案正确。 核糖体大亚基单位上有2个tRNA结合部位,一个是P(蛋白质)部位,一个是A(氨基酸)部位。在蛋白质合成的肽链延伸中,A位上的胺酰tRNA转移到P位上是在肽基转移酶催化下完成的。 ATP、GTP是在蛋白质合成中提供能量的。 答案:E29(2000)乳糖操纵子是哪种控制的实例?A翻译控制B翻译后控制C复制控制D转录控制E所有上述的都有 解析: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发生于转录水平,而转录调控的基本单元是操纵子。法国的雅各布和莫诺通过不同大肠杆菌乳糖代谢突变来研究基因的作用,并于1961年提出基因调控的乳糖操纵子学说,为原核生物和其他生物中基本表达调控的研究提供了模式。 答案:D31(2000)下面有关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哪种叙述是不真实的?A合成是53方向B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对合成r NRA、mRNA和tRNA起作用C它的RNA产物与DNA模板杂交D在DNA中转录从AUG密码子开始E酶合成单链转录自,这个转录子是多肽链的密码 解析:在DNA指导下的RNA合成(即转录)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进行的。该酶于1960年在微生物中分离到,该酶作用的特点:需以ATP、GTP、CTP和UTP为原料;RNA链的合成方向是53;与DNA聚合酶不同,不需引物;必须以DNA为模板,合成的RNA的碱基序列与模板DNA互补,这种互补关系的证据来自分子杂交的实验,将合成的RNA用左上角P标记,然后与作为模板的DNA一起加热,使DNA两条链分开,再缓缓冷却,这时,RNA链即与DNA链形成杂交体。在模板链上合成RNA链,可暂时形成RNADNA杂交双链。 原核生物中三种RNA(rRNA、mRNA和tRAN)合成只需一种RNA聚合酶,而真核则需三种RNA聚合酶催化。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全酶在转录起始中所识别的序列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识别位点,是该最初细菌中用于指导蛋白质合成的mRNA大多不需加工,一经转录即可直接进行翻译。又由于AUG是起始密码子,故在DNA中,转录从AUG密码子开始。A、B、C、D说法正确。 细菌的RNA聚合酶具有复杂的多亚基结构,这是由于它需要识别转录数量极大地转录单位。 答案:E32(2000)下面有关细菌操纵子模式的调节基因哪种叙述是真实的?A编码阻遏蛋白B编码诱导物分子C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D是诱导物分子的结合位点E提供结构基因转录或其转录的抑制 解析:细菌操纵子模式调节基因是编码阻遏蛋白的,其作用是与识别操纵基因并与之结合,阻碍了结合在启动基因上的RNA聚合酶。通过操纵基因到达结构基因使结构基因不能转录。RNA聚合酶结合位点是位于操纵基因上游的启动基因,是转录起始的地方。诱导物分子的结合位是阻遏蛋白。诱导物的产生与细菌无关。 答案:A33(2000)下面有关原核生物mRNA的哪种叙述是不真实的?A是多顺反子mRNAB不含有内含子C由5末端结合到核糖体上D在细胞核中合成E可形成单链转录子,这个转录编码多肽 解析:原核生物无细胞核,因此,在细胞核中合成的说法是不对的。原核生物mRNA大多是含有几个遗传信息的多顺反子mRNA,可编码2个以上的多肽产物,也有只含一个基因仅为一个多肽产物编码的单顺反子mRNA。它们一经转录,其5端就由核糖体结合上去,开始翻译。这时原核生物中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的偶合。这两个过程的速度也是接近。这些原核mRNA大多数都不需要加工,转录后就直接翻译。原核基因编码区是连续的,没有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区别,转录出mRNA也不含内含子。 答案:D34(2000)下面哪项有关密码子转录的叙述是不真实的? 含有3种核苷酸 是基因密码的基本单位 对相同的氨基酸可有多于1个密码子 在tRNA上 不能编码多于1种的氨基酸 解析:密码子,即遗传密码,或三联体。为基因或转录本信使RNA中3个连续核苷酸组成的序列,每一个密码子一种氨基酸。这样,基因通过其结构中的密码子序列决定所表达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64个不同的密码中,只有61个密码子为不同的氨基酸编码,有3个不是任何氨基酸编码,是多肽合成的终止信号。故有此氨基酸不止有一个密码子。 答案:D35(2000)两个白化病个体交配,其F1代的表现型完全相同。当F1自交后所产生的9个是正常个体,7个是白化个体。 以下各项中,哪一组反映了这一遗传现象?亲本F2子代AAAbbaaBB9AB3aaB3Abb1aabbBAabbAAbb9AB3aaBb3Aabb1aabbCAaBbAaBb9AB3aaBb3Aabb1aabbDaaBbAabb9AB3aaB3Abb1aabbEAABBaabb9AB3aaB3Aabb1aabb 解析:F2性状分离比为9:7,实为9:3:3:1的变形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规律遗传;正常个体基因基因型为AB,白化个体为Abb、aaB、aabb;可推知F1基因型为AaBb,由此可进而推知,两个白化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与aaBB。 分离比变形的原因是基因互作的结果,属于互作中的互补作用,即几个非等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表现出某性状。 答案:A36(2000)在1个实验种群中,O型血的频率是25%,A型是24%,B型血是39%,AB型是12%,以下决定A、B、O血型的基因频率哪一个是正确的?ABOABCDE 解析:设IA基因频率为p,IB基因频率为q,i基因频率为,则p+q+=1。设该种数是个遗传平衡体,其遗传平衡公式为:p2+q2+2+2pq+2p+2q=1。又设A、B、AB、O为血型的表现型频率,则表现型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就有如下关系式: A=p2+2pB=q2+2qAB=2pq O=2O=2,=A+O=P2+2P+2=(P+)2故p+=P=0.7=0.70.5=0.2P+q+=1,则q=10.20.5=0.3答案:C38(2000)不完全外显率,性限制性状,性影响性状,年龄影响性状,温度影响性状都是哪一项的例证。A连锁B基因有条件地表达C异位基因D复等位基因E不完全显性 解析:显性表现,即基因作用的表现,离不开内外环境条件的影响。内在环境如年龄、性别等。外界条件如温度、阳光以及营养条件等,所以显性的表现,既是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又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 性别对基因的作用的影响,使性激素对基因的作用,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这在动物和人的遗传中表现明显。如绵羊角的遗传。在杂合体式(Hh),雌性表现无角,而雄性表现有角。人类的秃顶是秃顶基因B的作用,在男性,BB、Bb都秃顶,女性,只BB秃顶,Bb不秃顶。 年龄会影响有些基因的表达的时间,如人类的某些遗传病的发病时间表现了年龄特征,黑尿症为早发性,结肠息肉为晚发性。 温度影响基因表达的例子,如金鱼草红花品种与象牙色花品种杂交,F1如果培育在低温、强光照条件下,花为红色,如果在高温、遮光条件下,花为象牙色。在果蝇中,提高饲养温度,可是第四翅脉中断突变型的外显率下降,便棒眼突变型的表现度上升。 答案:B40(2000)1种南瓜果实的重量在24Kg之间,4Kg重的果实是由两对可累加多基因(数量基因)决定的。考虑2kg和4kg南瓜的基因型,以及用4kg的南瓜给2kg的南瓜授粉后所产生的不同重量级中的F2代个体数目,哪一选项是正确的。4Kg3.5Kg3Kg2.5Kg2Kg2Kg亲本4Kg亲本A12621aabbAAbbB14641AaBbaaBBC14641AAbbaaBBD16261AABbAABBE14641aabbAABB 解析:根据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且每个基因对表型的影响都很小,其作用方式有累加和倍加两种。 累加作用是指每个显性基因的作用是按照一定的常数量累加的,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性状有现的数值就增加一个常数。该南瓜果重是由两对基因决定。基因型aabb为2Kg,AABB为4Kg,由于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则两亲本果实重量之差(42=2)应是四个显性基因作用的结果,每个显性基因的作用应为2Kg4=0.5Kg,因此,在基因型aabb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果实重量增加0.5Kg。 答案:E41(2000)隐性基因在杂合体的表现型中不出现,以下哪项不能解释这一现象?A隐性基因控制非功能蛋白质B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连锁C显性基因的产物太多将隐性基因的产物淹没了D隐性基因正常,但显性基因的产物抑制了隐性基因的功能E隐性基因的产物(如酶)功能很低,因此被显性基因的产物掩盖 解析:具有显隐关系的基因,是控制同一性状一对等位基因,它们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而连锁基因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因此,隐形基因在杂合体的表现型中不出现,不是基因的连锁。 显性作用是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显隐关系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它们各自合成的基因产物(多半是酶)不同,控制着不同的代谢过程。如白化病基因是隐性的a基因,正常基因A能控制酪氨酸酶,使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而a不能。 答案:B44(2000)种群中遗传变异十分重要A使雄性和雌性的单性生殖可以区别B使进化具有指向性C为选择提供了基本材料D使生物可以分类E使研究更有趣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是自然选择与突变(包括点突变和畸变)突变与重组这些可遗传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 答案:C44(2000)显性基因A单独存在时产生褐色皮毛,但当它与1个皮毛为白色有上位作用的等位基因交配时,皮毛为白色。根据这一规律,以下哪项正确表现了5个个体的基因型?12345AAabbAaBbAabbAaBbaabbBAaBbaabbAaBbaaBbaabbCAaBbaaBbAaBbAabbAabbDAaBbaabbAaBbaaBbaabbEaaBbAaBbAaBbaaBbaabb 解析: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称为上位效应。上位效应是基因互作的一种形式涉及两对非等位基因的遗传。 显性基因A单独存在时产生褐色皮毛,故褐色皮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bb。 答案:A48(2000)在牛的遗传中,无角对有角时显性,皮色可以是红色、白色或花色(红色有白斑)。两对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不连锁。用同为花色皮肤、无角的杂合体的公牛和母牛交配。以下关于所产生后代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假定交配多次,产生了较多个体。 1)产生白色无角后代和白色有角后代的机会相同;2)产生花色无角后代个体数目是花色后代个体数目的3倍;3)产生红色无角后代和白色无角后代的机会相同;4)统计上看花色有角后代该比其他类型的后代多;5)产生花色无角后代的机会是产生白色无角后代机会两倍。A1)和2)B2)和3)C3)和4)D1)、2)和3)E2)、3)和5) 解析:皮色中的花色是红色基因与白色基因共显性的结果。花色皮肤为杂合体(Bb)。设无角为A,有角为a,红色为B,白色为b。杂交的公牛和母牛同为花色皮肤,无角的杂合体,则它们的基因型均为AaBb。两对基因连锁,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后代的基因型为9种,后代的表现性及比例:(3无角:1有角)(1红色:2花色:1白色)=3无角红色:6无角花色:3无角白色:1有角红色:2有角花色:1有角白色。由此可见,描述1)、4)错误,2)、3)和5)正确。 答案:E49(2000)豚鼠中有几个等位基因决定其毛色。Cb黑色;Cc乳白色;Cs银色;Cz白化。分析下表中数据,找出能反映不同等位基因间显隐性关系的正确顺序。交配亲代表现型子代表现型黑银乳白白化1黑黑220072黑白化109003乳白乳白0030114银乳白0231112ACbCcCsCzBCbCsCcCz CCcCzCbCs DCbCzCsCc ECbCcCzCs 解析:(1)交配1,黑黑黑:白=3:1,说明黑对白为显性,白色为隐性,其基因型为CzCz,两个黑色亲本为杂合体,基因型均为CbCz。 (2)交配2,黑白黑:白=1:1,为测交,亲本黑色为杂合体。 (3)交配3,乳白乳白乳白:白=3:1,说明乳白对白色为显性,亲本乳白都是杂合体,其基因型均为CzCz (4)交配4,隐乳白银:乳白=2:1:1,说明亲本银与乳白都是杂合体,携带有隐性白色基因,也说明银对乳白。该杂交的遗传图解为: P:CsCz(银)CcCz(乳白) 配子: Cs Cz Cc Cz 子代:CsCc CsCz CcCz CzCz 银 银 乳白 白化 1 : 1 : 1 : 1 即银:乳白:白=2:1:1,与交配结果相符。 由上述结果可知:银对乳白为显性。综上所述,这4个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的正确顺序是:CbCsCcCz. 答案:B51(2000)内共生演化成真核细胞,以下哪项不能为此提供证据?A螺旋体和鞭毛间的相似性B线粒体DNA和原核细胞DNAC细菌和叶绿体核糖体之间的相似性D叶绿体与蓝细菌间的相似性E真核细胞和线粒体之间在抑制蛋白质合成上的相似性 解析: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演化来。由于二者的重要区别是有无复杂的细胞器,因此,细胞器如何起源就成为真核细胞起源的重要问题,对此,科学者有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主张渐进式的进化,一是主张通过细胞内共生起源。 内共生起源说,主张真核生物的线粒体与叶绿体起源于共生的真细菌(线粒体可能来源于紫细菌,叶绿体起源蓝细菌蓝藻),运动器(包括鞭毛和胞内维管系统)来自共生的螺旋体类的真细菌,它们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细胞内,与宿主进行长期的共生,而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这一假说有许多方面的证据支持: (1)在膜的形态结构上,线粒体细菌相似,叶绿体与蓝藻相似,这两种细胞器的外膜都与真核质膜相似(如胆固醇含量),而它们的内膜则与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如双磷脂酰甘油的含量); (2)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它们像细菌一样,以直接分裂方式出芽繁殖,他们所含DNA均为裸露的环状分子,也像原核生物。 (3)线粒体、叶绿体的核糖体与原核一样为70s型,真核细胞治理核糖体为80s型。二者在对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的反应性质上与原核生物相似。 (4)在白蚁消化道中有一种鞭毛虫,他的运动就是靠身体表面的一种螺旋体来推动,这被用来鞭毛是共生起源的例证之一。 (5)现已发现,细胞内共生的蓝细菌与红藻的叶绿体极为相似,根据对16srRNA序列的比较分析,红藻的叶绿体毫无疑问是从蓝藻演变而来的。 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只能抑制线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