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血清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doc_第1页
【doc】血清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doc_第2页
【doc】血清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doc_第3页
【doc】血清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doc_第4页
【doc】血清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清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740chinese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oncard10一/cerebrovasculardiseasejune2009vo1.7no.63讨论本研究考虑到年龄,bmi及血脂等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因素,因此本研究中把年龄,bmi,tg,tc,ldlc和hdlc等因素控制在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到的各组间冠脉病变程度能真实反应不同hbalc水平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chd伴t2dm组及chd伴igt组的hbalc水平,冠脉病变程度均显着高于单纯chd组,igt伴chd组的hbalc水平及冠脉病变程度显着高于单纯冠心病组,显示hbalc控制差的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较控制良好的患者病变明显加重,说明hbalc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受到充分重视.hba1,由血红蛋白中2条0链n端的撷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其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且为不可逆反应.近来研究显示,hbalc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hbalc可能在as形成中起一定作用.hba1c在冠状动脉病变发展中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hba1c可使红细胞黏度升高,流动性变小,变形能力明显降低.hba1c还可造成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速度减慢.红细胞对氧亲和力增加,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一dpg)量显着下降,引起组织与细胞缺氧.hbalc水平升高所反映的持续高血糖状态损伤内皮,一方面增加内皮素的释放,减少n0,前列环素的释放,使血管舒缩能力受损,另一方面葡萄糖的直接毒性作用使内皮细胞复制减少,修复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在临床中,通过严格控制血糖,降低hbalc水平,对延缓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tenos,utoy,nagashimah,eta1.associationofpostprandialhypertriglyceridemiaand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j.diabetescare,2000,23:14041406.2michelemd,panicos.celentanoe,eta1.associationofimpairedglucosehomeostasiswithpreclinicalcarotidatherosc1erosisinwomen:impactofthenew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criteriaj.metabolism,2002,51:5256.3selvine,marinopouloss,berkenblitg,ela1.metaanalysis:glycoylatedhemoglobinandcardovasculardiseaseindiabetesmellitusj.aminternmed,2004,141(2):141.e4杨跃进.冠心病与糖尿病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7:4547.作者简介:王雅鹏(1982一).女,现为山西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邮编:030001);王晋军(通讯作者),工作于山西省心血管疾病医院(邮编:030024).(收稿日期:20081103)(本文编辑郭怀印)血清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李凌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方法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与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抑制法测定ami组,非ami组及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清ckmb的质量与活性,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ami组ckmb质量和活性均高于非ami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非ami组ckmb活性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ckmb质量对诊断ami有较高的特异性.关键词: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活性;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542.2r256.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349(2009)o6o74oo2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心肌梗死(mi)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特别是对于心电图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再发心肌梗死.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临床普遍使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但由于方法学的不完善及干扰因素的存在,所测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内血清ckmb的活性,而微粒子化学发光法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ami组:选取2008年6月2ou8年l2月就诊于我院急诊的ami患者3o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18例,女1:例,年龄45岁8o岁(56.2岁11.7岁).非ami组:选取孰诊于我院急诊的ckmb活性增高的非ami患者3o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5岁82岁(52.4岁13.6岁).健康对照组:我院体检中,12,健康体检者3o名,其中男16名,女14名,年龄3o岁76岁(50.8岁士l3.1岁).3组性别,年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仪器和试剂美国beckman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均为beckman原装配套试剂;美国beckman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1.3检测方法ami组和非ami组患者人院立刻采集静脉血3ml,健康对照组体检时采集静脉血3ml,离心3000r/min,10min分离血清,并在相同条件下.应用beckman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kmb活性,beckman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ckmb的质量.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ami组ckmb质量与活性,均高于非ami.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非ami组和对照组ckmb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ckmb活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6月第7卷第6期表1.衰13组ckmb质量与活性测定结果(i)与健康对照维比较,1)尸<0.05,2)尸<0.01;与非ami组比较,3)p<o.o13讨论ckmb的检测是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_2一.检测方法包括酶质量法与酶活性法.测定ckmb酶活性主要应用免疫抑制法_3,其原理是应用单克隆抗体与肌酸激酶中的m亚基结合,抑制ckmm及ckmb中的m亚基的活性,再测定b亚基的活力,将结果乘以2即为ckmb的活力.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在血清中含量很低,可忽略不计.但对某些恶性肿瘤患者,脑神经损伤或平滑肌受损的患者血清中可有ckbb增高l_4,或出现线粒体ck(ckmt)由于其活性不受抗一m抗体的抑制,其b亚基活性与ckmb中b亚基活性同时被测,结果再乘以2,此种情况下,ckmb会异常增高,易引起ami的误诊.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是将包被单克隆抗体的顺磁性微粒和待测标本加入反应管中,标本中的抗原与微粒子表面的抗体结合再加入alp标记的抗体,经温育后形成固相包被抗原一抗体一酶标记抗体复合物.在电磁场中进行洗涤,很快将未结合的多余抗原和酶标记抗体洗去,加入底物amppd发光剂,amppd被结合在磁性粒子表面的alp酶催化,生成稳定的中介体ampd.ampd很快分解,从高能激发态回到低能量的稳定态,同时发射出光子,这种化学反应持续而稳定,可达数小时之久,通过光量子阅读系统记录发光强度,并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待测抗原的浓度,按质量单位(/ag/l)报告结果.微粒子化学发光法特异性强,与ckbb,ckmm等无交叉反应,避免了其他酶类,蛋白质,药物的干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本研究资料中,ami组ckmb质量与活性基本一致,均高于非ami组和对照组(p<0.o1),对非am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活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测定ckmb质量,在特异性,灵敏度及抗干扰等方面优于免疫抑制法,对am1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参考文献:1takedas,nkkanshik,iezakih,eta1.cardiacmarkerresponsesto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surgerywithcardiopulmonarybypassandaorticcrossciampingj.cardiothoracvascanesth,2002,16(14):421425.2朱伟,赵子彦,靳刚.急性心肌梗死的生物化学标志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8889.3宋字.清ckmb活性与其酶蛋白浓度测定结果比较j.1临床检验杂志,2001.19(3):177.e4王爱华,许绍辉,于嘉屏,等.巨肌酸激酶鉴定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1,8(2):8789.作者简介:李凌(197o一),女,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主管检验师,现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邮编:030001).(收稿日期:2009一o109)(本文编辑郭怀印)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1例临床分析陈婷,周艳霞,韩漫夫摘要: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茵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l例患者均经病源学确诊,21例均使用联合抗真菌治疗,6例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愈率52.4%,好转率28.6,病死率l4.3%.结论脑脊液中找到隐球菌病原体是确诊依据,联合抗真菌治疗新型隐球茵性脑膜炎效果较好,早期侧脑室外引流能迅速缓解症状.明显改善预后.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中圈分类号:r512.3l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349(2009)06074102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usneoformansmeningitis,cnm)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现将我院1998年-2008年确诊的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预后.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998年1月-2008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岁59岁,平均32.4岁.有基础疾病者6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肾病综合征,梅毒,2型糖尿病,肺结核各1例.人院前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6例,病毒性脑炎2例.1.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3例,亚急性起病1o例,慢性起病8例.头痛21例.呕吐8例,发热18例.视力障碍11例,听力下降2例,抽搐2例,精神障碍1例,肢体无力1例,视乳头水肿2o例,脑膜刺激征2o例,病理征2例.1.3辅助检查1.3.1常规生化检查血常规:白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